水稻的小球菌核病发生在哪个时期以及防治方法是什么?
一、分布与危害
水稻菌核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它是指水稻受侵染后,在病部表面或组织内形成菌核的病害。国内一般将水稻菌核病分成两种病害,即稻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两病单独或混合发生,也称小粒菌核病或秆腐病。该病可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为害,但以水稻抽穗期及孕穗期受害最为严重,一般乳熟期到黄熟期症状表现非常明显。
水稻菌核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包括四川、云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和广东等。在北方,黑龙江、辽宁、吉林省也有发病的相关报道。籽粒灌浆不畅,千粒重下降。病害较重的田块一般减产10%~25%,多的可达50%~90%。
二、症状
水稻菌核病以侵染稻株基部的叶鞘和茎秆为主,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黑褐色小病斑,以后逐渐向上扩展成黑色细条状、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可扩大到整个叶鞘。菌丝蔓延至叶鞘内层及茎秆后,在茎秆表面形成黑色线条状坏死线,以后发展成黑色大病斑,严重时茎秆基部变黑腐朽,最后茎秆腐烂、纵裂、软化倒伏,致使水稻后期灌浆不畅,谷粒干瘪发白。发病后期,叶鞘和茎秆内部可见灰色菌丝和黑褐色菌核。病菌的分生孢子可直接侵害穗部,引起穗枯。水稻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的症状类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菌核的大小和形态。
此病害在苗期便可发生,拔节后病情逐渐扩展,叶俏受害导致叶片提前枯黄。抽穗后期受茎秆变黑腐烂,乳熟期后冰柱迅速枯萎倒伏。
三、防治技术
1.减少菌源
稻田翻耕或插秧前打捞田里的菌核,并深埋或焚烧。病稻草要髙温沤肥,病田收割时要齐泥割稻,稻株要拿到田外,远离稻田脱粒,以免病菌飘落田块。
2.加强栽培管理
品种合理布局,杜绝“插花”种植,科学用水,疏通排灌渠道,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孕穗到抽穗灌浆期要保持浅水层,保持田面湿润状态,不早脱水。多施有机肥,増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忌偏施氮肥。有条件的可实行水旱轮作。
3.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如可选用的早稻有早籼15、香Ⅱ优87、金优424等,中稻有Ⅱ优明86、丰优559,晚稻有中优218、皖粳48、早广2号、汕优4号、粳稻184、闽晚6号等。
4.药剂防治
根据各地试验,一般以拔节期和孕穗期用药效果好。如:在水稻拔节期和孕穗期喷洒40%敌瘟灵乳油10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异菌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等,均可有效防治水稻菌核病。
5.注意其他病虫害的防治
要加强水稻螟虫、稻飞虱、叶蝉等虫害以及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的防治,减轻稻菌核病的病菌传播和入侵的机会,防止或减轻发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