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杀菌剂农药,该如何正确使用?

正确使用杀菌剂农药

天津农药检定所高级农艺师胡敏详细介绍,杀菌剂是预防粮食作物病虫害的药物,要依据差异种类的杀菌剂的差异特性、特性和功效方法挑选种类。

杀菌剂农药,该如何正确使用?

一是保护性杀菌剂,这类杀菌剂是在病原菌入侵以前用于解决植物或植物所处环境的中药制剂。必须在植物没有了解到病原菌或病虫害产生前喷撒,才可以接到实际效果,如铜中药制剂(波尔多液)、硫中药制剂(氧化乐果)、代森锰锌、代森锌、克菌壮、碱式硫酸铜、可杀得、种籽改性剂和土壤改性剂。

二是治疗性杀菌剂,这类杀菌剂特性是具备内吸性,用这类杀菌剂是在病原物已入侵植物身体或植物早已感病,这时施用以植物杀掉病原物或抑止病原物成长,进而减少或解决植物病虫害。在植物病发前期服药,实际效果会更好。

使用杀菌剂的要点

使用浓度值用液剂喷雾器时,通常需自来水将药物配制或稀释液成恰当的浓度值,浓度值过过高导致药害和消耗,浓度值过低则失效。喷药时间喷药的时间太早会产生消耗或下降防效,过迟则很多病原物早已入侵宿主,即便喷内吸治疗剂,也获得并不大,应依据并发规律和那时候状况或依据短期内预测分析,立即掌握在没有并发或刚病发时喷药维护。

喷药频次喷药频次主要是依据药物残效期的时间长短和气象要素来明确,一般隔10~15天喷一次,共喷2~3次,下完雨后补喷,应考虑到成本费,节省服药。喷药量喷药量要适合,过少实际效果不太好,过更多就是消耗乃至导致药害,喷药规定雾点细,喷的匀称,对植物应维护的各处包含叶子的正脸和背面都需要喷入。

防止药害喷药对植物导致药害有很多种缘故,水溶很强的药物容易产生药害,不同农作物对药物的敏感度也不一样,比如波尔多液一般不可能导致药害,但对铜比较敏感的农作物却还可以造成药害。豆类食品、土豆、棉絮则对氧化乐果比较敏感。农作物的不同发育对药物的反映也不一样,一般小苗和孕穗期盛开环节很容易造成药害。

有效互用一般遇碱性物质易溶解无效的农药,不可以与碱性物质互用。防止抗药性长期使用单一的药剂,便会造成病原物发生耐药性,使用到的药物无效。为防止这一问题,可更替应用不一样种类的药物,或内吸性杀菌剂和传统性杀菌剂混合使用。

?选择农药时,要明确防治对象的生理机制和危害特征,以及作物的品种和生育期。田间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很多,即使是同一种农药,每一种对不同农药的反应也不同。该物种的不同种群也有很大差异。明确防治对象后,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施药前,要认真排查病虫害,把握适宜的防治期,在最佳防治期施药。否则,农药施药过早,药效与病虫害防治期不匹配,危害得不到控制。农药晚施效果差,不仅不能防治,而且造成农药浪费。

在喷洒农药时,要把握时期,选择病虫草的薄弱环节或对农药敏感的时期。一般农药从孵化期到三龄幼虫都要控制。目前使用的杀菌剂多为保护性,治疗效果较差。因此,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应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如果在疾病流行后使用药物,很难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很多人误认为加大药量或增加药浓度会提高防治效果。因此,不按照说明增加剂量是很常见的。此外,农民配药时不使用量具,只用瓶盖随意量度。缺乏定量概念导致用药量超标。这样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容易造成药害。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危及人类和动物的安全。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某种农药防治效果良好,就会长期连续使用,即使防治效果降低,也不会更换。后果。例如,1978年,6000倍液对Misauli的防治效果在98%以上,而现在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不到50%。全国已产生抗药性的害虫有30多种,病害有10多种。农民们纷纷采用增加农药用量的方法来提高防治效果。于是,人工筛选出抗药性较强的后代,农药浓度不断提高。药物进一步改良,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种农药的交替使用,或合理混合使用,以延长使用寿命,提高防治效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0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