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英国的战争博物馆,放着一只有百年历史的猪头,有何意义吗?
这头猪来历可不小哦,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上的一员,后来在1915年3月13日,德累斯顿号在南美智利的领海内被英国格拉斯哥好巡洋舰重创后选择了自沉。这头猪在军舰沉没时跳海并游到了格拉斯哥号旁边,被英国水兵救起,并以德国海军缔造者的名字命名了它。
英国水兵还给这头猪颁发了勋章,以奖励它弃暗投明的行为,也使这头猪成了英国家喻户晓的动物明星。在格拉斯哥号上待了1年后,它被送到英国朴茨茅斯的鲸鱼岛炮术学校待了一段时间,最好被英国红十字会以1785英镑买走,肉吃掉,猪头做成了标本保存在了战争博物馆,成了英国海军一战的荣耀。
欧亚野猪,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是人类所驯养的家畜之一。
在新石器时期,原始人开始尝试驯化野猪。他们试着把逮到的野猪幼崽养起来,而且很快发现养猪有很多优点:首先,野猪是杂食动物,不挑食,能吃植物根茎、果子、树叶,也能吃昆虫、小鸟等肉食,饲养起来很省事。而且,饲养猪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们长得很快,生长迅速,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稳定的肉食。因此,人类开始普遍地驯化和饲养猪。
扩展资料:
欧亚野猪的物种学史:
欧亚野猪曾广布于欧亚大陆及北非地区,西至西班牙与摩洛哥,东至日本,北至北欧地区与西伯利亚,南至印度尼西亚、印度与苏丹。栖息环境跨越温带与热带,从半干旱气候至热带雨林、温带林地、草原等都有其踪迹,也经常闯入农地觅食,但就是没有在极干旱,海拔极高,与极寒冷的地区出没。除了青藏高原与戈壁沙漠外,它们广布在中国境内。
自13世纪以来,欧亚野猪的活动领域因人类猎捕而大量减少。它们可能是于13世纪时消失于英国;英格兰北部于1610年确定已经毫无欧亚野猪存活,英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试图重新引进欧亚野猪到一些国家公园,但因偷猎而告失败。自1700年后,英国就不再有欧亚野猪出没。
丹麦最后的一头欧亚野猪于19世纪初被射杀;1900年代时于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突尼斯和苏丹等地完全消失。它们已在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消失,尤其是阿尔泰山以西的地区。不过,在法国仍有很多欧亚野猪,且有增长的迹象。
1950年代后欧洲和中亚的欧亚野猪的数量开始回升:在1960年圣彼得堡及莫斯科的郊野发现有欧亚野猪出没;1970年再次于丹麦与瑞典出现,可能是从动物园里逃出来的;1980年代则因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电厂周围的撤离区渐渐变成了欧亚野猪的生活空间;1990年又有欧亚野猪迁徙到意大利北部。另外在英国也有大量欧亚野猪从笼中逃出,在野外成长,数量正在上升。
20世纪初,欧亚野猪引入到美国作为猎物,但是它们与家猪进行混种。在南美洲、新几内亚、新西兰、澳大利亚及其他岛屿等,都有引入欧亚野猪及发生与家猪混种的情况。于2004年6月,在美国佐治亚州射杀了一只非常巨大的“猪斯拉”。最初以为这是恶作剧,但经国家地理频道调查及由科学家进行DNA测试后,证实猪斯拉是欧亚野猪和家猪的混种。
百度百科-猪
百度百科-野猪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5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