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吡螨胺用在大棚蔬菜上效果怎么样?

吡螨胺用在大棚蔬菜上效果前期用有点浪费了,后期不错。

吡螨胺用在大棚蔬菜上效果怎么样?

使用方法:

吡螨胺防治柑橘树红蜘蛛和锈螨及苹果、梨、桃、山楂上的叶螨,用20%吡螨胺2000~3000倍液喷雾。、

制剂:

10%吡螨胺(可湿性粉剂)、 20%吡螨胺(乳油)、30%吡螨胺(悬浮剂)

原药生产:

吡螨胺原药外观白色晶体状,吡螨胺属于新型产品目前在国内还未得到大力推广。原药一般都是采取欧美一些国家进口材料。

制剂生产厂家据报道2011年国内正规生产厂家也只有区区的十几家。所以在采购原药和制剂时尽量选择大的厂家一确保产品质量。

毒性:

1、雄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595,雌大鼠为997,野鸭大于2000;大鼠急性经皮LD50大于2000,雄小鼠224,雌小鼠210。经Ames试、微核试验、果蝇翅点滴试验等均未见致突变作用。

2、对蜜蜂无毒,对鱼类高毒,使用时须注意。

最近几年,武汉市或者湖北省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的整体状况是怎么样?

在棚室蔬菜水果生产中,伴随着杀虫剂、杀菌剂和各种植物激素应用的提升,药害会经常产生。特别是在在近一段时间,由于连阴天的原因,棚室中很长期没有服药,遇有大晴天,农民朋友通常会迫不及待地喷施农药杀菌剂,可是喷施完之后药剂不可以被充分消化吸收,第二天遇有连阴天,药害便会广泛产生。对于这样的状况,立即把握蔬菜水果药害病症,采用预防对策是不可小觑的问题。

残留型药害

此类药害的特性是在喷药后,残余在土壤环境中的药剂,对下茬较为灵敏的农作物造成药害。至始茬栽种果树的棚室,在下茬栽种朝天椒、番茄等蔬菜水果的时候会遭受矮壮素的危害,使蔬菜水果生长发育得到抑止。在寿光市邢家茅坨村也产生过相似的问题,一农民在上茬栽种过淮山药的土地上栽种了四季豆,结果残余在土壤环境中的矮壮素造成四季豆植株生长发育矮化、叶片歪曲等不良现象。

慢性药害

这类药害特性是在打药那时候不容易产生病症,可是在持续应用此类药剂后使植物生长发育遭受危害,如运用生长激素解决花时,那时候没有什么症状,可是植株中的生长激素累积到一定水平后,遇有连阴天或是不利植株生长的环境,药害病症便会展现出来。

急性型药害

这类药害特性非常显著,产生快速,病症显著,一般在打药后这几个个小时或是几日之后便会发生病症,一般表现为叶片发生色斑、破孔、焦化厂、打卷、失绿或白化等病症。根处被害的主要表现为根茎短粗肥厚,根毛稀缺,根皮深褐色乃至烂掉。植株被害主要表现为花落掉果,果子畸型缩小。此类药害多是过多应用化肥而致。

对于以上三种种类药害,寿光蔬菜协会权威专家提示我们发生药害后要采用合理的方法来开展减轻,将亏损降至小。喷清水洗药,在发觉喷错化肥或产生药害后,如植株表层药水都还没彻底被吸收,能够立即喷施一遍冷水,将被害植株表层药水清洗整洁。药害产生之后,能够融合叶片喷施药剂和根处解决来减轻药害。叶片喷施大丰收一号800倍,能够有效的缓解叶片药害病症。此外在转晴气温情况下,冲施海力(亩使用一桶。

农业种植技术

能够合理调整土壤层情况,改进土地质量,推动植株生长,缓解药害产生的负面影响。如药害产生比较比较严重,褪绿掉色的枝干早已失去了其应该有功效,可切除,避免药剂在植株中再次蔓延。对一些蔬菜水果比较敏感的药剂要记清晰。如炭疽福美成分的药剂不可以用以喷施豆类食品农作物。嘧霉胺喷施圆茄之后四季豆果子上边会长出色斑,影响四季豆外型等。

“化肥当家,农药护航”模式在创造中国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也带来土壤质量下降、水体污染乃至农产品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近日,易健兴农生物肥推广应用汇报研讨会在京召开,众多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专家指出,我们现在的农业粗放经营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必须将化学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会上,有专家表示,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化肥生产大国和农药生产大国,并且由农药进口转向农药出口,其中一半出口到国际市场,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环境,解决这个问题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不久前,媒体曝料山东烟台苹果套农药袋长大。此事一经曝光,当地苹果产业迅疾遭遇了一场信任危机。当天,来自烟台栖霞市的某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刘选春谈到了苹果套袋的问题。

刘选春说, 当地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造成土壤板结严重,导致农药用量越来越多,果品品质越来越差,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农民投资越来越大,劳动强度越来越重,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农产品生产领域同样存在。譬如寿光的蔬菜,现在就面临着一个高肥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粮食生产领域,“不用化肥吃不饱饭,乱用化肥吃不好饭”业已十分突出。

与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相似,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带来的问题同样严峻,“听到农业部的一个说法,中国人民不吃农药了,就可能没粮食吃。”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指导组组长夏青谈到这一话题时颇为感慨。

“为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就是因为在增产靠化肥,治病靠农药的生产方式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几乎达到极限。” 在易健兴农大连生物制剂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明看来,“想继续保持粮食、主要农产品的持续增长和有效供给,不用科技创新的方法来解决已别无选择。”

高明说,中国由于长期、大量、不合理地施用化肥,过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土壤当中有效微生物菌群与有益微量元素严重失调,有机质不断减少,进而导致土壤不断酸性化、土壤生产能力持续降低,地越种越“瘦”,越种越“饿”,而土壤的综合肥力持续降低的直接后果就是化肥利用率在降低,病虫害加剧,土壤对农作物的供肥、供水、供气能力降低,同时应对不良气候的能力、土壤污染的缓冲能力,病虫害的抗御能力明显降低,争创高产只能化肥当家,农药护航,因此陷入恶性循环。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化肥总产量为6619.3万吨,但化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这不仅造成巨大的能源、资源浪费和农民种粮成本的提高,更值得关注的是化肥大量流失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由于病虫害的不断加剧,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也逐年增加,不仅使土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而且给农产品安全造成了危害。

与会专家认为,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掠夺性的生产,要探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来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十字方针的要求,本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化学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