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基础|茶叶起源
茶学基础|茶叶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树的国家。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才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其印上中“荼”即“茶”,这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记载。这个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传说,发发生在公元前2700多年。
所以说,我国发现和利用茶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代陆羽(733-804年)对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茶叶生产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茶经》。国吴觉农先生1922年在《中华农学会报》上发表了《茶树原产地考》,以充足的根据批驳了以往世人的一些偏见,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茶树原产于中国。
茶的起源——野生大茶树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近几十年来,在我国西南地区不断地发现古老的野生大茶树。
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m)发现一棵高32.12m树围2.9m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1996年在云南镇沅县千家寨(海拔2100m)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高25.5m、底部直径1.20m、树龄2700年左右的野生大茶树。森林中直径30cm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到处可见。
除野生型外,在云南邦崴发现一株树龄在1000年左右的过渡型“茶树王”,在勐海县南糯山发现树冠直径 1.38 m、树龄 800多年的栽培型“茶树王”。这些都是人们从采摘野生茶树叶到有意识保护茶树,一直到人工栽培茶树的有力佐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10个省区共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总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大茶树的国家,而且树体太,数量多,分布广,这些都是我国是茶树原产地的证明。
茶的起源——茶叶的加工利用
我国茶叶加工,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在周武王时期,巴蜀一带就以茶叶作为贡品。三国时期,已用茶叶制茶饼。在制作技术上,开始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到了魏朝(220-264年)才制饼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在唐代,人们创造了蒸靑技术,以后又进一步发展了炒靑。宋朝至元朝先由蒸茶靑团茶改进为蒸靑散茶,后又由蒸靑散茶改进为炒靑散茶茶。
自明朝到清朝,从炒青绿茶发展到各种茶类我国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在制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制茶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各类茶叶,这也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
茶的起源——茶的传播
茶树在国内的传播,首先从四川传入陕西南部、甘肃和河南南部等地自秦汉统一中国之后,饮茶之风在长江以南各省也逐渐普遍起来。隋统一后直到唐代,饮茶风气被普遍重视,并传到北方、西北和西藏各地。唐宋时代,茶叶已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不可少的物品,产地很广。
据《茶经》记载,全国已有6个茶区,产茶省达十几个。到南宋时产茶已有66州,计242县。唐宋以后,江南各省、淮河流域、西南、华南地区就较普遍栽培茶树了。向国外传播种茶事业,最早传到的是日本。
805年,日本僧人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在贺滋县种植。828年,中国茶种传到朝鲜(当时的高丽)11780年印度引种中国茶籽,1828年印度尼西亚的华侨从中国引进茶种,以后又传播到斯里兰卡、非洲、南美等地。
世界各产茶国在引进中国茶种的同时,也引进了茶叶加工技术及品饮方式。1610年中国茶叶作为商品输往欧洲的荷兰和葡萄牙,1618年输入俄罗斯,1638年输往英国,1674年输往美国纽约。随着茶的传播,“茶”字的音、形、义也随之流传,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起源于中国。
茶知识:茶叶战争史实,中国的茶叶是怎么传出去的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亲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 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 “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 “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日本茶业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味。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茶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我国引入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1903年,肯尼亚首次从印度传入茶种,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茶,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50年代以后茶园面积和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20世纪20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茶的试种。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茶,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00公顷茶园的玛桑达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茶,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进行合作。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茶。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我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1962年我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成功。
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茶种试种。7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茶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我国派遣茶专家赴玻,帮助建设200公顷的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1983年,我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0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目前,中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2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