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的做用
臭氧的作用
臭氧(化学分子式为O3)又名活氧、三子氧、超氧、富氧,广泛存在于地球表面20公里以外的臭氧层,因其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而广为世人关注。
空气中也存在微量臭氧(含量为0.01~0.04ppm),瀑布区、海边、森林区含量最多,一般森林地区臭氧浓度可达到0.1ppm,产生的方式是太阳光的紫外线被小水滴聚光后,将水滴内的氧气反应变为臭氧。尤其在下雨天打雷时,闪电会产生大量臭氧。空气中这些微量臭氧有效抑制了自然界中细菌、霉菌的异常繁殖而保持生态平衡。
1785年,德国人在使用电机时,发现在电机放电时产生一种异味。1840年德国科学家舒贝因(Schonbein)将此异味确定为O3,而命名为OZONE(臭氧)。自此以后,欧洲的科学家率先开始研究臭氧的特性和功用,发现广谱的灭菌效果后,开始工业生产应用,其中瑞典一家牛肉公司用于臭氧对牛肉存储的保鲜,自1870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在19世纪,人们就认识到了臭氧的强氧化作用,发现臭氧对木材、稻草、淀粉、植物色素、天然橡胶、脂肪、动植物油与酒精等物质都有氧化作用。1868年,德?格贝斯(de?Gebeth)获得了臭氧应用技术的第一项专利,用臭氧将煤焦油混合物氧化为适于涂料、油漆使用的产品。1873年,欧洲将臭氧在食糖精制和亚麻漂白方面投入使用。一百多年来臭氧应用已深入到多个领域,对人类的生产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臭氧应用按用途分为水质处理、化学氧化、食品加工保鲜和医疗四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与设备开发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世界已经形成了独立的臭氧技术产业和部门,1973年建立的国际臭氧协会(IOA)设在加拿大。该协会每两年一次举办国际会议交流各国发展臭氧技术的论文、报告,发达国家都普遍建立了IOA地区性组织,进行学术交流。
二战以后,国际上臭氧应用技术获到了长足发展。首先,1902年,德国帕德博恩建立了第一座用臭氧处理水质的大规模水厂,开创了臭氧水处理的先河,现在世界上已有数千座臭氧水厂。欧美、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自来水厂应用臭氧已达到普及程度,使用臭氧取代氯消毒净化的自来水,可供直接生饮。矿泉水、纯净水厂家几乎都装备了臭氧设备。美国七十年代初开始利用臭氧处理生活污水,主要是为了灭菌消毒、去除污染物、脱色等达到排放标准。日本则在缺水地区将污水用臭氧处理后作为中水使用。美、日、德、法等国家近年来都建立了大规模的臭氧污水处理厂。其次,工业应用臭氧也已非常普遍,主要用于化工、石油、造纸、纺织和制药、香料工业。食品行业的应用更为普及,1904年欧洲就利用臭氧对保存牛奶、肉制品、奶酪、蛋白等食品进行保鲜处理,三十年代末,美国80%的冷藏蛋库都安装了臭氧发生器。二战后,欧美、日在食品果品、蔬菜保鲜中将臭氧运用到储存、制造、运输等各个环节。在医疗方面,二战时日本就利用臭氧进行人体理疗,俄罗斯则用强气(臭氧化空气)强化体育运动员体质。目前,国际上在医疗方面已有多种用途:如病房、手术室的空气消毒,利用臭氧水进行医用器械消毒,采用臭氧进行牙科疾病治疗(口腔手术及保持口腔无菌),采用臭氧与放射理疗结合治疗癌症,喝臭氧水治疗妇女病,注射臭氧气体治疗瘘痔、静脉曲张等。在保健方面,日本、台湾流行吸强气(含低浓度臭氧的空气)以强身,用臭氧水淋浴身体杀体菌和美容。现在流行的高科技美容,事实上就是应用臭氧美容。而重大国际比赛游泳池、跳水池也都采用臭氧杀菌消毒以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科学研究发现,臭氧分子极不稳定,能分解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单原子氧(O)和羟基(OH),迅速破坏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内部结构,对各种致病微生物有极强的杀灭作用!臭氧杀菌效果比氯好得多,杀菌速度比氯快200~3000倍以上,能自分解成氧气,不会残留有害物而造成二次污染。
臭氧技术产业化的代表领域是饮水处理工程。尤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卤代有机物的致癌作用被确认后,各国均严格限制氯的使用和排放,臭氧技术处理饮水工程,已成为发达国家替代氯处理饮水工程的首选技术,至今世界上已有万余个臭氧水厂投入运行,在欧洲已达到普及程度,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应用臭氧处理饮水工程。如美国将臭氧技术用于净水工程,大规模的成千上万座水厂,用臭氧消毒,来普及国民无癌化饮水,美国还用臭氧净化周边海域,在90年代初世界性的虾疫中,美国一枝独秀,获得了丰收和回报。欧美国家瓶装饮用水,采用臭氧杀菌净化工艺已完全普及。我国北京,上海,抚顺等地在八、九十年代也建立了几个臭氧处理水厂,以北京田村水厂规模最大。我国一些大型企业自供水厂采用臭氧消毒工艺比较积极,如大庆、胜利油田、燕山石化等臭氧水厂都在运行。我国近年来兴起的瓶装饮用水业,采用臭氧杀菌净化工程最为普遍,并已得到技术监督,卫生防疫部门的认可,没有臭氧设备的瓶装水厂很难在市场上竞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联合国多次把保护臭氧层,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列入联合国大会议程,并制定相应的国际公约,要求将臭氧作为保护环境的重要物质,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此,臭氧作为环保产业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其技术发展和产业进程具备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臭氧消毒的机理及特点
一、臭氧消毒机理
臭氧是人类已知的仅次于氟的第二位强氧化剂,臭氧在一定浓度下能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产生生物化学氧化反应。臭氧有很高的能量,所以不稳定,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易变,很快自行分解为氧(O2)和单个氧原子(O)。单个氧(O)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病毒及重金属等微生物有较强的氧化作用。
臭氧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葡萄糖氧化酶,并直接与细菌、病毒发生作用,破坏其细胞器和核糖核酸,分解DNA、RNA、蛋白质、脂质类和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使细菌的物质代谢生长和繁殖过程遇到破坏。还可以浸透细胞膜组织、侵入细胞膜内,作用于外膜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胞发生通透性畸变,导致细胞的溶解死亡,并且将死亡菌体内的遗传基因、寄生菌种、寄生病毒粒子、噬菌体、支原体及热原(内毒素)等溶解变性死亡。综观无菌技术对微生物作用的原理可分为抑菌、杀菌和溶菌三种。臭氧灭菌消毒属于溶菌剂,可以“彻底、永久地消灭物体内部所有的微生物”。
二、臭氧消毒特点
臭氧消毒灭菌方法与常规消毒灭菌方法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高效性 臭氧消毒是以空气为媒质,不需要其他任何辅助材料和添加剂。进行消毒时发生一定量臭氧,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下,扩散均匀,包容性好,克服了紫外线杀菌存在的诸多死角的特点,可达到全方位快速高效的消毒灭菌目的。另外,它的灭菌谱广,即可杀灭细菌繁殖体、芽胞、甲乙型肝炎病毒、各类肺炎病毒、真菌和原虫胞体等多种病毒,还可以破坏肉毒杆菌和毒素及立克次氏体等,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除霉、腥、臭等异味的功能。
(2)高洁净性 臭氧快速自然分解为氧的特性,是臭氧作为消毒灭菌剂的独特优点。臭氧是利用空气中氧气产生的,消毒氧化过程中,多余氧(O)在30min后又结合成氧分子(O2),不存在任何残留物,解决了消毒剂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同时省去了消毒结束后再次清洁的麻烦。
(3)方便性 臭氧灭菌器一般安装在洁净室内或空气的净化系统中或灭菌设备内(如臭氧灭菌柜、传递窗等)。根据调试验证的灭菌浓度及时间来设置灭菌器的开启及运行时间,操作使用方便。而臭氧消毒可以天天定时开启使用。
(4)经济性:通过臭氧消毒灭菌在诸多制药行业及医疗卫生单位的使用情况来看,臭氧消毒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在当今工业快速发展中,环保问题特别重要,而臭氧消毒却避免了其他消毒方法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一次投资,永久收益。
空气消毒灭菌方面的应用
一、家庭 居室中空气污浊程度比室外严重,而目前并没有有效的产品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家庭居室装修与空调安装已很普及,冬暖夏凉的环境和密封度的提高,都给细菌繁殖创造了条件,而且装修后的空气污染,热水器(燃气),燃气灶的污染,老年人或病人散发的异味,卫生间的异味、吸烟、家人的呼吸代谢、客人的来访等,都给家庭的空气带来污染,因此,家庭采用臭氧进行空气净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工业场所 食品果蔬业加工车间,药品加工车间等,这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制造场所,消毒灭菌手段是必须的,是一个极其广大的臭氧应用市场。另外,臭氧还可清除印刷、化工车间的空气污染,鱼类产品的腥味以及养殖厂的臭味。还可用于种禽(雏)的防瘟保健。用于蔬菜温室大棚的空气消毒并可取代农药。
三、食品保鲜 臭氧用于食品、果品、蔬菜等保鲜在欧美、日本等国非常普及,已经浸透到生产、储存、运输的各个环节,在我国尚属罕见。臭氧用于保鲜,其主要应用市场是冷库、恒温库、轮船、运输车辆,它可使肉类食品在很长时间内不致变质;也可使果品、蔬菜在保存期内完整如初,对草莓、樱桃、葡萄等浆果还可在保鲜的基础上增强芳香,其最大优越性是可使存货在高湿度条件下储存,重量损失少,储存质量高。
四、公共场所 股票交易厅、会议厅、候车(机)室、酒店、舞厅、夜总会、宾馆等,人员的流动性大,除空气污浊外,病毒细菌的交叉感染对人们的健康直接造成威胁,特别是乙肝病毒,感冒病毒以及令人谈及色变的各类肺炎等使人们防不胜防,而这些场所目前都没有有效的消毒灭菌手段,对臭氧产品的市场需求潜力很大。
五、医院 医院是病人聚集的场所,病毒、细菌的发生及传播都较为严重,医院为了保证病人的康复和避免交叉感染,都有很严格的消毒灭菌规程和制度。目前医院的消毒灭菌手段主要是:
(1)房间空气消毒多用紫外线杀菌 紫外线杀菌缺点在于灭菌速度慢,成本高,有死角,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可构成伤害,使用时要求十分严格;
(2)医疗器械消毒多用高锰酸钾,过氧乙酸药液及烧、蒸、煮等手段;器械用品的消毒存在保管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影响使用的寿命等问题。
(3)大面积的普杀手段多用来苏水泼洒,使医院具有特殊的令人不适的气味。
(4)使用臭氧产品具有快速、彻底、无味、无副作用、方便、低成本等优点。
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一、饮用水处理
臭氧应用技术最广泛,最成功的领域是饮用水的处理。
目前,我们国家的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生活废水、输水管网的锈蚀和高层二次供水中悬浮物、微生物、细菌病毒、藻类等。使我们最终饮用的水达不到国家标准(GB5749),经常超标的项目有:细菌总数、大肠杆菌、铁、锰、重金属、氯仿、藻类物质、色度、浑浊度等。即使合格了也还存在水管蚀锈,水箱生菌等二次污染问题。生水煮沸,只能部分灭菌。加氯和近几年推广的二氧化氯及次氯酸钠消毒,所供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因为氯消毒会产生氯的衍生物,造成二次污染,其中三卤甲烷是直接致癌物质,在欧美的饮用水处理上已逐步淘汰。因此,1996年国家卫生部下发文件,要求二次供水必须安装消毒设施,有些单位的自备井也必须在水质达标的情况下才容许使用,二次供水的消毒及处理产品,目前只有在二氧化氯,次氯酸钠和臭氧发生设备中选用,臭氧水处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各种家用净水器和纯净水,只是过滤了水中颗粒物和杂质,而不能完全消毒,况且在过滤杂质的同时,也滤掉了人体所必需的有机物如钙、铁、锌等,长期饮用这种软水,于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游泳池水处理
臭氧技术用于游泳水处理技术已十分成熟,欧美等国家使用十分普遍,国际比赛游泳池几乎都是臭氧技术处理。我国的游泳用水标准要求细菌个数<1000个,大肠菌群<100个,浊度<5个,由于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主要采用氯、漂白粉、硫酸铜等消杀手段,在水质达标的同时,又造成水质扎眼,刺激皮肤等不良反应,特别是液氯使用中潜在威胁很大,一旦泄露会造成大面积中毒污染,使用时令人提心吊胆。臭氧技术在水质达标的情况下完全没有以上的缺陷。
三、养殖水处理
养殖水因富含有机物,水质很容易出问题,细菌、病毒对鱼虾类的危害十分严重,近几年我国沿海许多养殖厂绝产、减产,大量荒废,致使人工养殖业发展举步维艰。臭氧在养殖水处理,除了灭菌和抑制病毒对鱼虾的感染、传播外,还可以降解有机物,降低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又因其助凝作用,可以改善水质。国外报道,用臭氧处理养殖水,鱼类可增产30%以上,虾类可增产60%以上,对鱼、虾、蟹苗的对比实验,成活率均提高90%多。养殖水使用臭氧,一般对造成危害的病毒细菌,臭氧浓度达0.5-1.2mg/L就可全部杀死水中细菌,0.5-0.7mg/L就可作为预防性使用。因为其经济效益显著,在欧美已广泛采用臭氧化处理养殖水。我国近年来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治理工作相对滞后造成环境污染加剧,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污染水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屡见不鲜。在环境治理投资大、见效慢的情况下,大范围、大面积地在养殖业推广臭氧水处理工程,可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另外,臭氧技术产品在循环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技术也比较成熟,效果显著,在当前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对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意义十分重大。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 臭氧是已知可利用的最强的氧化剂之一,在实际使用中,臭氧具有突出的杀菌、消毒、降解农药的作用,是一种高效广谱杀菌剂。臭氧可使细菌、真菌等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氧化变性,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胞、病毒、真菌等。常见的大肠杆菌、粪链球菌、金**葡萄球菌等,杀灭率在99%以上。臭氧还可以杀灭杆菌病毒、感冒病毒等,臭氧在室内空气中弥漫快而均匀,消毒无死角。
二、 臭氧只杀死病毒细菌,对健康细胞无害,因为健康的细胞具有强大的平衡酶系统。
三、 臭氧可对空气进行杀菌、净化,预防疾病交叉感染,清除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处的异味。臭氧气体对室内的被褥、衣物、地毯、衣柜、鞋柜、钱币等具有杀菌、消毒、防霉、除尘螨的功效。
四、 我国有些地区日照时间短,湿度大,空气污染较严重,更能显示出臭氧的特殊作用。
五、 臭氧最适宜的方式是将臭氧溶解于水中,形成所谓“臭氧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将“臭氧水”称为“万能水”。它的杀菌速度比氯高千倍以上。
六、 臭氧水可对妇女、儿童使用的内衣、内裤、尿布、包被等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七、 臭氧水可对瓜果蔬菜、肉类进行杀菌消毒,防腐保鲜,清除异味。同时具有降解瓜果、蔬菜表面残留含磷农药的功能,并能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八、 臭氧水可清洁皮肤、保养皮肤、减轻化妆品对皮肤的刺激。利用臭氧水冷敷、浸泡烫伤、割伤、撞伤、可加速伤口愈合,防止感染。
九、 臭氧产品可广泛用于:家庭、医院、宾馆、饭店、美容院美发、公共卫生间、食品加工业、学校、幼儿园、敬老院、金融、证券、办公室、娱乐场所、部队、工业、农业、渔业、养殖业环保等领域。
十、臭氧疗法在人体中的作用
(1)使细菌,病毒等失去活性 臭氧能够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进入细胞,使其失去活性,并且将他们清除出体外,用健康的细胞来代替它们。
(2)促进循环 对于循环系统疾病,臭氧可以减少或去除血液中血红细胞的结团,恢复其弹性,使其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增强对氧的吸收。同时还可以提高动脉压,降低血液粘性,促进血液循环。而臭氧对血小板的氧化,也可以起到去除废物疏通血管的作用。
(3)促进氧的新陈代谢 臭氧可以促进血红细胞中糖酵解的速率,促进氧在人体组织中的释放。同时还可以刺激自由基清楚剂,酵素是由一些保护性酶产生。加速克雷伯氏循环,提高ATP的产量。还可以NaOH增加一种血管扩张剂的产生。
(4)过氧化酶的形成 臭氧与不饱和脂肪酸反应生成过氧化氢,脂质过氧化产物包括:烷氧基、过氧基、单态痒、臭氧化物、碳化物、烷烃和稀烃等。
(5)恶性毒瘤的分解 臭氧能够抑制毒瘤的生长。另外,臭氧还可以氧化恶性细胞类脂层,吞噬细胞产生H2O2和羧基来杀死细菌和病毒。其原理是臭氧将L-精氨酸转化为鸟氨酸。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6)并行的治疗 臭氧并不是药,也不是什么魔法,它只是一种使人体恢复健康的有效的治疗手段。而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体的免疫系统。
臭氧(化学分子式为O3)又名活氧、三子氧、超氧、富氧,广泛存在于地球表面20公里以外的臭氧层,因其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而广为世人关注。
空气中也存在微量臭氧(含量为0.01~0.04ppm),瀑布区、海边、森林区含量最多,一般森林地区臭氧浓度可达到0.1ppm,产生的方式是太阳光的紫外线被小水滴聚光后,将水滴内的氧气反应变为臭氧。尤其在下雨天打雷时,闪电会产生大量臭氧。空气中这些微量臭氧有效抑制了自然界中细菌、霉菌的异常繁殖而保持生态平衡。
1785年,德国人在使用电机时,发现在电机放电时产生一种异味。1840年德国科学家舒贝因(Schonbein)将此异味确定为O3,而命名为OZONE(臭氧)。自此以后,欧洲的科学家率先开始研究臭氧的特性和功用,发现广谱的灭菌效果后,开始工业生产应用,其中瑞典一家牛肉公司用于臭氧对牛肉存储的保鲜,自1870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在19世纪,人们就认识到了臭氧的强氧化作用,发现臭氧对木材、稻草、淀粉、植物色素、天然橡胶、脂肪、动植物油与酒精等物质都有氧化作用。1868年,德?格贝斯(de?Gebeth)获得了臭氧应用技术的第一项专利,用臭氧将煤焦油混合物氧化为适于涂料、油漆使用的产品。1873年,欧洲将臭氧在食糖精制和亚麻漂白方面投入使用。一百多年来臭氧应用已深入到多个领域,对人类的生产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臭氧应用按用途分为水质处理、化学氧化、食品加工保鲜和医疗四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与设备开发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世界已经形成了独立的臭氧技术产业和部门,1973年建立的国际臭氧协会(IOA)设在加拿大。该协会每两年一次举办国际会议交流各国发展臭氧技术的论文、报告,发达国家都普遍建立了IOA地区性组织,进行学术交流。
二战以后,国际上臭氧应用技术获到了长足发展。首先,1902年,德国帕德博恩建立了第一座用臭氧处理水质的大规模水厂,开创了臭氧水处理的先河,现在世界上已有数千座臭氧水厂。欧美、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自来水厂应用臭氧已达到普及程度,使用臭氧取代氯消毒净化的自来水,可供直接生饮。矿泉水、纯净水厂家几乎都装备了臭氧设备。美国七十年代初开始利用臭氧处理生活污水,主要是为了灭菌消毒、去除污染物、脱色等达到排放标准。日本则在缺水地区将污水用臭氧处理后作为中水使用。美、日、德、法等国家近年来都建立了大规模的臭氧污水处理厂。其次,工业应用臭氧也已非常普遍,主要用于化工、石油、造纸、纺织和制药、香料工业。食品行业的应用更为普及,1904年欧洲就利用臭氧对保存牛奶、肉制品、奶酪、蛋白等食品进行保鲜处理,三十年代末,美国80%的冷藏蛋库都安装了臭氧发生器。二战后,欧美、日在食品果品、蔬菜保鲜中将臭氧运用到储存、制造、运输等各个环节。在医疗方面,二战时日本就利用臭氧进行人体理疗,俄罗斯则用强气(臭氧化空气)强化体育运动员体质。目前,国际上在医疗方面已有多种用途:如病房、手术室的空气消毒,利用臭氧水进行医用器械消毒,采用臭氧进行牙科疾病治疗(口腔手术及保持口腔无菌),采用臭氧与放射理疗结合治疗癌症,喝臭氧水治疗妇女病,注射臭氧气体治疗瘘痔、静脉曲张等。在保健方面,日本、台湾流行吸强气(含低浓度臭氧的空气)以强身,用臭氧水淋浴身体杀体菌和美容。现在流行的高科技美容,事实上就是应用臭氧美容。而重大国际比赛游泳池、跳水池也都采用臭氧杀菌消毒以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科学研究发现,臭氧分子极不稳定,能分解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单原子氧(O)和羟基(OH),迅速破坏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内部结构,对各种致病微生物有极强的杀灭作用!臭氧杀菌效果比氯好得多,杀菌速度比氯快200~3000倍以上,能自分解成氧气,不会残留有害物而造成二次污染。
怎样制做韩国泡菜?
广东是中国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其 种植 面积的大小及变化会影响到蔬菜的供应,下面我带大家去了解下广东蔬菜生产面积的情况。
一、广东蔬菜生产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
2006年以来,广东蔬菜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2009年达到1707.65万亩,比2006年增长4.9%,年均增长1.6%。2009年,全省蔬菜产量2567.17万吨,比2006年增长7.8%,年均增速为2.6%。2006-2009年,全省蔬菜亩产基本维持在1500公斤/亩上下。总体上看,蔬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
(二)蔬菜生产已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9年,全省蔬菜产值607.2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3%,占农业产值39.3%。其中,叶菜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出一成,占农业产值超过两成,达23.2%,占蔬菜产值接近六成,达58.9%(见表1)。从近年情况看,蔬菜生产已成为广东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广东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 渠道 。2009年,广东种植蔬菜每亩产值达3568元,一亩叶菜类的产值更是高达4071元。
2006-2009年广东蔬菜、叶菜类产值及占总产值比重 (三)叶菜类面积和产量占比重大。
2009年,广东叶菜类播种面积达882.10万亩,占蔬菜的51.7%。叶菜类产量1243.96万吨,占48.5%。其次是瓜菜类、块根块茎类,播种面积分别占蔬菜的16.2%、11.4%,产量分别占19.1%、12.5%。其余各类蔬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占不到蔬菜的一成。(见图1、图2)
(四)广东蔬菜销路多元化。
多年来,蔬菜北运和供应港澳是广东冬种蔬菜生产的一大特色。全省每年北运菜数量大、品种多,如茄子、辣椒和四季豆等,是广东南菜北运的主要品种。广东蔬菜主产区茂名市,每年冬种蔬菜播种面积达70多万亩,其中70%北运;湛江市冬种蔬菜播种面积90万亩,蔬菜年产量达230多万吨,其中55-60%外运。同时,广东长期向港澳和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出口蔬菜。如惠州市目前共有出口菜场39个,是内地最大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供港新鲜蔬菜占香港地区进口蔬菜总量的40%以上。
(五)蔬菜生产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级差地租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是蔬菜生产地区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广东经济发达、地少人多的地区,较高的生产成本促使蔬菜生产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并逐步形成全省蔬菜生产的合理布局。2009年,珠三角、东翼蔬菜播种面积占全省比重少于人口比重,而西翼和山区则相反。(见图3)
人均蔬菜生产量(按常住人口计算,下同)也基本呈现同样的情况。2009年,广东人均蔬菜生产量为266公斤/人。从分市看,韶关、惠州、肇庆和清远4市人均蔬菜生产量超过400公斤/人,广州、梅州、阳江、湛江和茂名5市在300-400公斤/人之间,汕头、汕尾和揭阳3市略高于全省水平,其余9市均在全省水平以下。从经济区域看,西翼和山区人均蔬菜生产量超出340公斤/人,高于全省水平;而珠三角和东翼则低于全省水平。(见图4)
二、广东蔬菜生产存在问题
(一)蔬菜生产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2008年,广东蔬菜产量在全国各省中排第九名,排在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省之后;而人均蔬菜生产量则在全国第二十五名,仅在北京、山西、上海、江西、西藏和青海之前。2009年,广东人口占全国的7.2%,而蔬菜播种面积只占全国6.2%,蔬菜产量仅占全国的4.2%;人均蔬菜生产量刚刚过全国水平的一半,只有57.5%。2009年,广东蔬菜亩产1503公斤/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40公斤/亩,这与广东蔬菜以叶菜类为主,亩产较低有关。但从另一角度看,广东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蔬菜传统种植习惯,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等,都表明广东蔬菜生产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蔬菜生产布局尚欠合理,珠三角地区蔬菜自给率低。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广东部分地区近郊的菜地面积明显减少,致使当地蔬菜生产量与人口拥有量不相匹配。
2009年,广州市蔬菜播种面积占全省的12%,其余各市都不到一成。其中,深圳、珠海均不到全省的1%。(见图5)
2009年,全省有9个市蔬菜生产量占全省比重小于人口比重,它们分别是深圳、珠海、佛山、河源、东莞、中山、江门、潮州和云浮市。该9市人口占全省38.8%,蔬菜生产量却只有全省的18.8%,整整相差20个百分点。这说明该9市的农业生产能力与其人口拥有量不相匹配,与其消费能力也不相匹配(见图6)。从经济区域看,珠三角生产出全省40.8%的蔬菜,要供给49.7%的人口消费;东翼的蔬菜生产量占全省比重也小于人口比重0.8个百分点。部分地区蔬菜自给率过低,对外地蔬菜输入依赖性大,容易因外地供求变化导致蔬菜价格大起大落。近年来愈加频繁的天气变化、范围越来越广的自然灾害表明,广东应该建立稳定的蔬菜自给率。
(三)结构性、季节性蔬菜?淡季?明显,容易造成蔬菜价格波动起伏。
近年来,广东农业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但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广东叶菜类占蔬菜比重较大,但由于春季的梅雨季节和夏秋的高温天气等原因,影响了叶菜类的生长,导致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季节性蔬菜?淡季?。同时,由于传统消费习惯是以新鲜蔬菜为主,这使广东蔬菜生产仍停留在鲜品生产上,产品保鲜加工与包装发展滞后,初级产品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也不利于蔬菜储存和保持供给平衡。
(四)蔬菜生产现代化水平较低,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广东蔬菜仍以传统的露天生产为主,标准化和设施栽培面积少,蔬菜生产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产品质量也难以稳定和提高,保证蔬菜均衡供应难度较大。2009年,全省大棚蔬菜面积只有3万多亩。大棚蔬菜技术要求高和资金投入大,如果政府不予以资金上的扶持,很难在企业、菜农中大规模推广。
(五)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艰巨。
目前,广东蔬菜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外耕户多, 文化 素质低,安全意识薄弱,再加上农资供应渠道复杂,销售混乱,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以及执法队伍建设仍不健全等原因,致使蔬菜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六)蔬菜流通渠道有待完善。
近年来,广东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不断向粤北、粤西转移,加大了稳定城市蔬菜市场供应的难度,菜价的季节性波动在所难免。目前,蔬菜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经过了菜农、收购商、批发市场、社区菜市场、超市、消费者等环节,菜农由于缺乏市场信息,部分品种与市场衔接不畅,时常出现增产不增收以及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的生产过剩。当蔬菜价格涨到高位时,获益最多的是蔬菜流通商,而大部分菜农并没有获得高菜价带来的实际利益。这暴露出蔬菜流通渠道中存在着环节多、成本高、利益主体复杂等一系列问题。
三、广东蔬菜生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稳定和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供给能力。
2009年,除广州、惠州和肇庆市外,珠三角其余6市的蔬菜自给率严重偏低,深圳、东莞和珠海人均蔬菜生产量只有12、63和89公斤/人,佛山、中山和江门的人均蔬菜生产量也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蔬菜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大中城市切实提高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将有利于抵御各种风险,减少当地菜价的波动起伏。广东要提高本地蔬菜的供给能力,一要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好?十二五?期间广东?菜篮子?工程建设发展规划,确保全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在2009年1700万亩的基础上,扩大全省大中城市郊区常年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规模,加快建立一批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努力消灭蔬菜?淡季淡市,旺季烂市?的现状。同时,要加大对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和重要时节的应急供应能力。二要加快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推进蔬菜生产现代化发展。标准园创建是园艺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抓手。要在 总结 经验 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加大力度,在优势产区创建一批标准化、集约化程度高的蔬菜标准园,树立标杆,示范带动蔬菜产品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三要大力推进蔬菜异地开发种植。鼓励、支持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到广东邻近省、市周边农村开发建设供粤蔬菜生产基地,实行异地开发种菜,提高全省蔬菜的自给率。
(二)提高蔬菜生产现代化水平,促进菜农增产增收。
一是不断改善蔬菜生产条件,逐步提高蔬菜生产抗灾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级财政要计划统筹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扶持发展设施栽培蔬菜,扩大设施栽培蔬菜生产面积,提高菜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同时,通过开展菜田基础设施建设,把长年种植蔬菜的菜田建成路相连、渠相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生产基地。二是加快蔬菜集约化育苗建设,提高优质种苗的供应能力。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首先要从育苗开始,集约化育苗代表着现代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灾后恢复生产中,对保面积、保进度、保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三是加快推广蔬菜杀虫灯除虫技术,诱杀趋光性害虫,降低害虫基数,减少蔬菜生产用药。四是切实抓好蔬菜先进生产技术、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各级蔬菜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在耕作技术、育苗技术、植保技术和收获加工储藏保鲜技术等蔬菜科技研究推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开展各种科技咨询交流活动和组织举办各类农民学习培训班等方式,向广大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宣传科学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效提升蔬菜的品质和档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三)切实加强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蔬菜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关系到生产者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首先,要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搞好蔬菜标准化生产。第二,要加强农药监管,从源头上解决滥用农药问题。第三,要实施蔬菜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建立完善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和检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不出现蔬菜中毒事件和蔬菜产品合格率达95%以上。第四,要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改善监测仪器设备,提高监测队伍素质和监测水平。第五,要加强对菜农的宣传、 教育 、培训工作,提高蔬菜生产者质量 安全生产 的意识和自觉性。
(四)加强蔬菜产销衔接,促进蔬菜流通畅顺。
一是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减少蔬菜流通环节。各级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各地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合作社既可以对蔬菜质量安全进行监控,又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切实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降低蔬菜价格的同时也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超对接?等产销对接活动。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流通企业直接进入超市、社区菜店、便利店,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费用,稳定菜价,保障供应。同时,优先鼓励消费地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蔬菜生产基地直接形成交易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流通环节,促进蔬菜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三是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与商场和超市直接挂钩,带动基地生产发展,搞活蔬菜流通市场,增强蔬菜产品的物流能力,确保品种结构、上市档期均衡供应。四是完善、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少流通环节成本,确保蔬菜调运畅通。在全国范围内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扩大?绿色通道?政策覆盖的蔬菜品种范围。
(五)加强蔬菜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蔬菜生产和市场信息监测,重点监测主要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档期和产地价格等4类指标,及时掌握蔬菜上市量、价格与供求变化情况。二是各地要加强与气象局、新闻媒体等机构合作,建立蔬菜防灾抗灾预警机制,密切注意天气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落实防御各种灾害 措施 ,保障我省蔬菜生产与供应,减少菜农损失。三是建立专家会商制度,以提高监测、预警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增强形势判断的可靠性,确保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看了?广东省蔬菜种植面积?的人还看了:
1. 广东的蔬菜种植品种
2. 广东甘蔗种植面积
3. 广东冬季可以种植什么蔬菜
4. 南方蔬菜种植时间表
5. 适宜广东地区种植的牧草有哪些
6. 广东水稻种植时间
7. 露天蔬菜种植时间表
8. 关于经济类论文
9. 大棚蔬菜种植利润分析
10. 2016年大棚蔬菜种植前景如何
材料
1棵卷心菜
梨半
两汤匙虾酱
苹果一半
辣椒面250克
一点盐
两汤匙鱼露
两勺辣椒酱
糯米粉适量
葱适量
适量的水
一点糖
韩国泡菜的做法
准备如图所示的材料。
准备所需的配料
将卷心菜洗净,切成两半。
把它切成两半。
将盐均匀地撒在每片叶子上。
把重物放在缸里压出水需要很长时间。
第二天,把桶里的水拿出来,然后用清水洗,洗几次。
沥干一点放入塑料盒中。建议晾干。
烧开一锅水,加入糯米粉。建议加热前将糯米粉溶解在水中,防止糯米粉凝固。
当糯米粉的状态明显变化,变得透明时,就可以关火等待使用了。
将梨、苹果和洋葱切好备用。
糯米粉冷却后倒入准备好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鱼露、盐、糖、辣椒酱、辣椒粉、虾酱?根据自己的感觉,应该不会差。
酱料冷却后,可以把白菜均匀的铺在上面。
做完后大概就是这样,然后密封发酵一周左右就可以吃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3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