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饮食习惯
满族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
炒面和炒米也是满族的传统食品。多为春季儿童的零食或成人的间食;炒米,也称作糊米,是将小米炒熟,再用其煮水饭。用这种方法做饭,米散水清,多为夏季冷食或产妇主食,另以糊米泡水还可以当茶饮用。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萨其玛和酸汤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米+查)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扩展资料: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
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乾隆间《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地方的“满汉席”,已有菜点100余道了。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
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百度百科——满族
百度百科——满族饮食文化
东北不知也没去吃过,但内蒙十年知青吃过的
因为村子小,不象河北有两三千户大村庄。一二百户,还有一百多户小村庄。半数人能连上亲,虽远也有个称呼
再说杀头猪连一半肉也用不了,不是村民吃不了,是主家不舍得多放肉
两大锅炖菜,一口锅内放有十几斤肉,还是脖子边上取的。满锅的萝卜,土豆,粉条子
另一大锅汤水不少,全是下水切片,大白菜。好心大气的再加七八斤好肉片
大白馒头,油炸糕。村民用碗吃下水汤,大炖菜在大菜盆里。人们抢着肉块
都不收礼,只吃午饭一顿
村中也有议论,有大气小气的,猪大猪小也不同
并不是一村人全到
因为东北人朴实,善良,豪爽,热情,好客,懂得感恩。农村杀猪时,会请很多亲戚朋友,村干部,还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这属于请客吃饭,不能收礼。
我没结婚时,我父母每年都养一头猪,过年杀猪就请客吃饭。记得有一年开春,抓一头猪仔,花了18元钱和2斤粮票。养了一年到头,无论大小过年也杀了。等杀猪的人来了,问猪在哪呢,我妈说在猪圈里呢。杀猪的自己蹦猪圈里,拎着四条腿,就把猪抓出来了。养了一年,就长这么大点。这一头小猪,请客人吃完,所剩无几。
我结婚后,我婆婆每年都养大肥猪,都长300多斤。每年都请客,也请村里的干部,亲戚朋友,平时有事来帮忙的人。然后婆婆东家一盆,西家一盆酸菜、血肠、白片肉,左邻右舍都送个到。一家人忙活半天,热热闹闹的,吃饭也香。那时的猪肉顿酸菜,自己灌的血肠,用大铁锅熬一大锅,烧劈柴。一开锅,闻那味道,香。现在,再也吃不到那种味道了。
我们那嘎达都是东北人,所以东北农村杀猪,会请很多亲戚朋友吃饭,不收礼钱。
为什么东北农村杀猪时,会请很多客人来吃饭,但是却没有收礼的?杀年猪本身不是办红白喜事,只是到冬天农闲时,家家喂的猪肥了,外边天气变冷,猪肉也能冻住了,大约十一月份至春节前,开始杀年猪,到时请到亲朋好友,吃猪肉,血肠,喝酒,大家在一起聚聚,好不热闹开心,请的人中也包括去人家吃过猪肉,回请的人家,当年我当生产队长,吃猪肉差不多一户不少,一百多户人家轮番请,拉下了口头债,等到我家杀年猪,从村西头按家请到东头,二百多斤的猪吃剩一条猪腿,光白酒喝了五十斤,老婆看着猪腿都苦笑了,得了,过年还得买点肉吧,后来就喂大猪,四,五百斤的喂二年,二百多斤的杀两头,吃猪肉就是乐呵事,没有随礼一说,紧大回请人家拉倒,东北纯仆的风气,现在也改变很多,养猪专业户,各家养猪很少,大街上找吃猪肉的也少了,哈哈,情况变了哈!
这种场面在我们家乡也火了一段时间,具体也就是火了三十年,从八十年代到两千年。
八十年代农村进行了改革,分田到户,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家家户户都喂猪,有的喂好几头。
那时候取消了统购任务,也不存在统购统销了,人们可以随便杀猪。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杀猪,有的还要卖一两头。
一般杀的都是隔年猪,三百多斤一头,有的净肉两三百斤。
大家辛苦了一年了,平时难得相聚,恰逢过年杀年猪,就邀请亲朋好友左右邻舍吃猪肉。
我们那里叫喝猪血脑,就是猪血烩豆腐,再撒点葱花,别提有多诱人。
一是喜庆丰收,一是喜迎新年。
这是春节前办酒席的一波小高潮,原则上是不邀请远处的亲戚,只是邀请本村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
一般的从冬月就开始杀年猪,一直延徒到腊月二十几。
冬天天冷,下雪没事干,大家都窝在家中烤火,有的打扑克 ,有的打长牌。
那时人们都很好客,只要你到他家去玩,就是给足了他的面子,他中午就会悄悄的做一桌酒菜,强留着大家在他那吃中饭。
满满的一桌子菜,中间还煮一个火锅,大块大块的猪肉,配着萝卜白菜粉条,咕嘟咕嘟的在锅子里翻腾。
冒着热气,透着香气,就着白酒,每个人的头发里冒着烟儿,额头上还渗出汗珠。
人们划着拳,碰着杯,热闹非凡。
那时候的猪肉耐煮耐嚼,都是喂的正经粮食,还搭配些青饲料,根本没加任何添加剂。
而且猪龄长,几乎都是隔年猪。
那时候的猪肉必须要炖两个多小时,否则你就吃不动,味道纯香。
不像现在的猪肉,几分钟时间,在锅里打个滚,好了,就可以上桌了。
如果谁家炖猪肉吃,香味弥漫半个塆子。
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罐子,每天都会煨一些猪肉和白萝卜块。
用罐子煨出来的猪肉,更有一番风味。
好怀念那时候的罐子煨猪肉。
肉吃在口中爽滑爽滑的,肉汤是金黄金黄的。
可惜大锅灶早就没有了,现在都用上了煤气灶,有的用上了天然气。
况且你也找不到那种原材料了,再也吃不到那几十年前的猪肉炖萝卜了。
那种喝猪血脑的热闹场面,一直延续到腊月二十几才结束,人们又忙着赶集,准备年货。
这个习俗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一直到二零零年的时候, 人们举家外出打工,村子的剩下了几个老人,再也见不到这种热闹的场面了。
岁月已逝,记忆常在,年轻的孩子也许永远难以理解那个年代,在中国还有那么一代人,那么可爱。
东北农村杀猪 这事不是经常有的,杀一次猪请客人来吃饭是对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其中也有帮忙杀猪的)最好的答谢形式。当然这答谢是不会收礼的!
过去我们这里也一样,杀猪请人吃饭是很平常的事,以前养猪都是米糠野菜红薯藤之类作为饲料,还要煮烂给喂,很烦琐,可是这样喂大的猪肉好吃,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的政策放开了,国家也不定购任务了,农民养的猪可以自己杀着卖或留着吃,不像现在设有专门屠宰场,不经过他们屠宰就要被罚款。不过现在农村人也很少养猪的,不想去触碰这个警戒线,所以,好吃的肉也买不到了!
说到这个话题,这就要从东北的 历史 说起,满清的建立,本来就少的人口大量进入关内,东北土地辽阔荒凉,这样在关内的汉族人口,遭遇灾害饥荒就大量逃荒到东北,那时大家都十分贫穷,漫长的冬季自然条件又很艰苦,所以人们都能团结相互帮助,虽然自己本身也不富裕,但是看到别人有难处时,都会主动伸出援手,都明白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都是生活没有出路逃荒过来的,更懂得为难时候别人帮助的可贵,所以过去物资的匮乏,人们有一点好吃的东西都给左邻右舍送点。说到杀猪时请很多人吃饭,其实也是过去平时很少吃肉,请大家吃饭也是联系一下感情,大家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就形成的习惯。还有东北最大的一个优点,一般的村屯住户数量都不多,不管谁家有婚丧大事情都是全员出动,特别是丧事,即使平时关系不好的也是主动大力帮助的。至于说杀猪请人吃饭都不收礼,是没有人有这个想法和习惯的。在过去的年代,有一些居住偏远荒郊野外的独居户,这些住户多数是猎户,路过的人可以讨吨饭吃,不是理解的讨饭,是和主人对饮几杯,如果主人不在,都是不锁门的,自己可以做饭吃,走后把人家的门关好,这是起码的礼貌,不用留下钱物。这就是由于地广人稀,大家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形成大气仗义的性格习惯。
除了红白喜事收礼钱,现在又多了生日宴升学宴,这些五花八门的宴请都有人摆上书案堂而皇之收受礼金,没人能置身事外。
无论是乡下还是城里,这种现象早已见怪不怪,因为你随了别人的礼份子,你家有事时别人也会随回来,乡下人自嘲的讲这是感情投资零钱凑整钱。
哪怕你平时很扣门,但在左邻右舍或老亲少友红白喜事上也会康凯掏钱,虽然有些舍不得,仍然会打肿脸装胖子,这是礼尚往来人之长情。
每年冬腊月是东北农民最幸福的时刻,一年一季粮食早已收获进仓,杀一头肥猪改善一下生活是东北农民冬季里的大日子。
杀猪的东北人家会请上乡邻好友前来吃大餐,有的人家甚至会放上几天流水席,几百斤的大猪最后所剩无几。
乡下人很实在,屯子里有人摆下杀猪宴,不仅是户主一个人前去捧场,而是全家一同去赴宴欢天喜地吃大餐。
主人没有人会感觉不快,父老乡亲也吃的心安理得。这是东北农村冬季里约定俗成的本土文化,主人要借杀猪宴招待亲朋,联络彼此间的感情,欢庆又一个丰收的好年景。没有人心疼一头肥猪吃掉过半,因为别人家杀年猪你还会吃回来[捂脸]
请允许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由于旧中国灾难深重,东北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解决日常温饱尚有困难,更别奢谈请客吃饭了,因为普通人家平常也买不起猪肉招待亲友。只有在一年一度的杀猪时节才有了自产的猪肉和自制的猪血肠、猪内脏等肉食。所以,才留下了杀年猪时亲友之间互相请客吃饭的风俗习惯!
东方红,太阳升,霹雳一声天地动。***和伟人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一九四九年解放了全中国,让广大的农村老百姓都过上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日子。东北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尤其是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洗礼之后,已经是:
神州大地虎跃龙腾,祖国山河燕舞莺歌。家家丰衣足食,人人幸福饱暖!现在要请客吃饭不用等到杀年猪了,菜市场里天天肉菜齐全,物美价廉,应有尽有。可是,杀年猪请客吃饭的习俗还是遗传下来了。因为是礼尚往来,互相吃请,所以不收礼,这和操办红白喜事收礼有本质上的不同。
请客就是请客,请客怎么会收钱,收钱也就不叫客了。我是东北人,对这个问题有点发言权。东北农村杀猪大多都是在腊月,杀年猪。一来是进入腊月天冷,杀猪的肉能马上冻透,好存放。因为过去没有冰箱,东北又不做腊肉。二是腊月人比较闲,所以,多是腊月杀猪。因为平时也没什么好吃的,杀了猪有肉了,就请来亲戚朋友关系好的邻居过来吃一顿,喝点酒,热闹一下。当然了,也是礼上往来,你杀猪请了我,我杀猪也会请你。至于说收礼,那只有在婚丧嫁娶时才能收礼。过去只有结婚和老人去逝才收礼,后来又添加66大寿,八十大寿九十大寿。现在完全变味了,现在是定婚,结婚,生孩子,买房,盖房,开店,升高中,大学,老人去逝,七月十五,六十,六十六,七十,八十,九十大寿,连死个孩子都要办两次。有人调侃,以后猪下崽子,驴下驹都要办席收礼了。不管别人怎么想,收礼是真金白银,不会错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