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专家看看我的槡葚啥病

果桑白果病是一种致病力强的真菌病,其菌核生长繁殖能力强,短时间内能够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导致果桑发病。

专家看看我的槡葚啥病

 温湿度与果桑白果病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温度高、土壤潮湿时,果桑白果病的发病率较高。春季温暖,降雨量多,土壤潮湿,土壤中的菌核容易抽生子囊、分生孢子,容易发生果桑白果病。若桑园的通风性差,积水较多,发生白果病的几率更大。如果在花果期遇到阴雨或高温多湿的天气,极可能导致果桑白果病的大发生。

建议在开花前,花后各喷一次杀菌剂预防,常用的多菌灵,甲托等。

桑葚树种植要求的温度湿度

桑果白果病,学名桑椹菌核病,是桑果生产中的常见病。因感病桑果病变后多呈灰白色而得名。该病发生严重时,严重影响桑果产量。

(1)症状

桑椹菌核病有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三种类型。

①肥大性菌核病。病椹膨大,花被肿厚,呈乳白色或灰白色,破后散发酒精味的臭气,在桑椹中心有一块黑色干硬的大菌核。

②缩小性菌核病。病椹显著缩小,质地坚硬,灰白色,表面有细皱,分布有暗褐色细斑点,在病椹内部有黑色坚硬的菌核。

③小粒性菌核病。桑椹的各小果分别受侵染,病小果显著膨大突出,整个病椹带灰黑色,容易脱落而残留果轴,病小果的花被不很肥大,仅有子房特别膨大突出,在子房内生小型菌核。

通过对发病桑园的观察,三种菌核病在同一地块可同时发生,但以肥大性菌核病占绝大多数,其次为小粒性菌核病,而缩小性菌核病仅为个别发生。

(2)发病规律

桑椹菌核病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到次年春季桑树开花时,遇适宜生长条件,土壤中的菌核萌发抽生出子囊盘,盘上子实层生出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助风力传播到雌花上,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入雌花花器后,菌丝大量增殖并侵入子房内,先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由菌丝大量形成菌核,菌核随着病椹落地,果肉腐烂而菌核残留入土中越冬。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可引起再次侵染,但由于桑树花期短,对同一个品种而言,再次侵染几率很小。

(3)防治方法

①预防桑椹菌核病发生。可在鹊口期开始至盛花期用1000倍70%的甲基托布津和600~10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间隔多次交替喷施,每次间隔一周,直至花期结束。②及时处理病果。在桑果发育期间经常巡果,及时摘除树上病变果和散落到地上的病果,远离桑园集中焚毁或深埋。③桑椹菌核病发病严重的桑园,在果期结束后对桑园进行一次全面的深耕,在冬季结合施冬肥对桑园再次进行深耕,可使部分病原被深埋土中而不使其萌发侵染。并在冬季桑树休眠期用波美石硫合剂,稀释成50倍,用刷子涂发病桑的主、支杆,可有效控制来年桑椹菌核病的发生。

桑果白果病防治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预防为主的原则。对桑椹菌核病的控制,主要靠预防。而等到病果出现,为时已晚,药物对其无法起到治疗作用。②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一是病发当年要及时清除病果,减少病原菌在桑园内的积累。二是来年桑树开花期喷施农药,二者结合可得到有效的防治。③掌握正确的用药时间。从雌花柱头约10%变白时起即应开始喷药,每隔7天喷一次,直至雌花全部受粉,柱头干枯,花期结束为止,方可停止用药。而在桑果发育期或在发现白果时才用药,为时已晚,效果不佳。

桑葚树种植要求的温度:第一周内白天最高温度控制在15℃左右,夜间在2~5℃之间。第二周白天最高温度逐渐升到20℃,中午室温高时可通风降温,夜间温度保持在6~8℃。第三周白天最高温度在25℃左右,夜间保持在8~10℃,从桑葚幼果期至果实成熟期,白天温度保持在26~28℃,夜间保持在12~15℃。

桑葚树种植要求的湿度:湿度从升温开始至幼果出现以保持在60%为宜,湿度过大时可通过覆盖地膜和通顶风降低湿度,在果实由白转红时室内湿度控制在40%,最高不超过50%。湿度过高易引起白果病,湿度过低可导致大量落果,所以在果实转红到采收期,掌握好室内稳定的湿度和温度至关重要。

桑葚结果早、产量高。为达到连年稳产,果大质优,必须加强肥水管理。在整个生长期,该品种对水分特别敏感,一旦出现干旱,新梢即停止生长,所以从苗木定植后就要加强肥水供应,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一般年浇水4~6次,冬前一定浇透过冬水,以防枝条抽干。桑葚比较耐瘠薄,但在肥水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更能发挥其高产优质性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