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地带与世隔绝水资源建筑攻略水井、雨水及灌溉站指南
末日地带与世隔绝水资源建筑是很多玩家关注的重点,本次就为大家带来了末日地带与世隔绝水资源建筑攻略,也是水井、雨水及灌溉站指南,非常全面的内容,想了解的朋友可以参考,希望能帮到大家。
水资源建筑攻略
木栈桥是必备的取水建筑,且最好在所有需要消耗水的区域附近建造,运水工会在其中取水并运输至附近的贮水站或者水塔中(所有仓库类建筑不能存放水),如果全图没有此类建筑则水将会直接消耗且不计溢出,所以要尽可能的在木栈桥附近建设贮水站或者水塔,运水工的分配是按木栈桥的数量平均分配至每个桥上进行运水工作,但木栈桥本身作为工作建筑但不限制分配人数上限,人数上限受贮水站或者水塔的数量影响。
贮水站或者水塔是用于存储水的建筑,属于上下级关系。每个贮水站可提供5个运水工的岗位,每个水塔可提供10个运水工的岗位。水塔的存储量远大于贮水站,同时自带净水功能,需要消耗碳,并且可以受到电力的加成。前中期我们要建设多个贮水站以提高水的存储上限来对抗干旱期,并且要尽快的升级成水塔进一步提高存储上限与岗位数量。但在前中期我们不一定需要开启水塔的净水功能,因为此时水污染等级大多是低等级的,对居民的辐射伤害较低,并且净化水需要较多的碳,而生产碳又要占用我们宝贵的劳动力(虽然水塔净化水使用的碳较少,但是需要一次性运输多个季度消耗的量)。而在我们开始进行田地种植与灌溉后便需要开启净水模式以保证田地生产食物不受辐射影响,或者是建设大量的雨水收集器而天气逐渐进入中高辐射污染降雨时期后开启。当研发完采煤科技并建设一定数量的矿井生产煤炭后便可无视天气与水塔数量全部开启,并可以为水塔通电加快其净水效率。目前不确定的是,水塔在开启净水模式后是否会限制水资源的获取速度,因为水塔每季度的净水量是比较有限的,但资源显示中并根据水是否受到污染而区分两者的数量,常常出现雨水收集器有大量受污染的水而水塔几乎无水的情况。
水井是获取水的另一种途径,提供一个看井人岗位,自带一定的水容量,取水速度较慢但不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在我看来若是你的基地布局比较合理或者生产力足够发达的话,水井基本上是不需要的存在。它的意义仅仅是前期可以缓和干旱期缺水的情况与在居民区建设可以让居民不需要前往其他存储水的建筑运输水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而且中后期的坚实住所也自带一定的水容量,水井就显得更加不必要了。推荐只在前期建造一个。
雨水收集器是前中期获取水资源并解放生产力的利器。游戏在前中期的降雨量较大且多为无污染或低污染降雨,在人口不是很多的情况下,雨水收集器能提供大量水资源,但在游戏后期降雨较少且拥有足够劳动力的情况下聊胜于无,不过这也不能否认其前中期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在所有建筑优先级里名列前茅。需要注意的是,雨水收集器并不是直接饮水的建筑,需要运水工将水资源运送至贮水站或者水塔后才能饮用,但它内部收集的水量是计入总水量的。同时雨水收集器很多时候收集的是受污染的水,当水塔开启净水模式时,会出现上述的问题。
灌溉站可以用于增加一定区域的土地湿润程度或提供一定的地面辐射等级。增加的湿润程度只与灌溉站开启的用水量等级挂钩,提供的辐射等级跟消耗水资源来源的水的辐射等级挂钩,灌溉站可以设定用水量等级与水资源来源的类型建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灌溉站开启并消耗水资源后,灌溉站范围内的地面辐射污染只跟灌溉站提供的地面辐射等级相关。很多人会遇到田地受污染的情况往往是因为灌溉站使用的水资源是受到污染的,一般是使用了雨水收集器的水资源或者是未开启净水模式的水塔里的水资源(当你能建造灌溉站的时候你存储水的建筑不应该再有贮水站),此时要设定其不使用雨水收集器或者打开水塔的净水模式。实际上灌溉站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因为其本质上属于一种食物加成型建筑,而食物类建筑只有伙房与其他之分,详情见后续。
一、农田灌溉存在问题 1 水利泵站设施老化严重 我县一些泵站严重老化,现一直在超负荷运转,影响了供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泵站机电的设备老化,绝缘性差,启机受到了影响,变压器和配电柜都是已经成了淘汰的产品;二是水泵锈蚀与磨损都非常严重,闸门锈蚀,不能止水,启闭机不能正常启闭;三是泵房陈旧,有不均匀沉陷,墙体出现裂缝,加之冬季寒冷农田水利设施受损严重;四是一半渠道淤塞,边坡跨塌,杂草丛生,水流不畅,供水困难。
2 渠道灌溉保证率低,灌溉水浪费严重
近年来,我县水利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改进了50%的河道、沟、港、渠,其余河道、沟、港、渠以土渠输水,经过长期的自然浸蚀和人为破坏,沟渠水质严重恶化,失去灌溉功能。缺乏末级农渠,渠道淤积、滑塌现象十分严重,渠系配套设施简陋,输水、控水、调水能力较差,造成输水不畅,缩小了有效的灌溉面积。在井灌区中,配套渠系更加少的可怜,大多数都是土渠,渠道渗漏严重,渠道灌溉保证率低,灌溉水浪费严重。
3 原建渠系配套率低
我县的水利工程大多建在七十年代,工程不配套,(受地形条件影响和当时历史特殊原因,设计标准偏低,有的工程配套率不到30%),加之经费不足,致使许多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虽然我县水利按照上级的指示,对一些渠系配套进行改进,但存在的问题是渠系配套率低,量水设施不全,水的调控能力差,不能细化量水。灌区水量水费按土地面积分摊,水费和维护费用高,,难以达到“灌明白水,交明白费”,导致水费计改管理混乱,收费困难,群众水费负担重,意见大,这些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4 水利建设资金缺口大,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国家对农业非常重视,同时对水利也加大了投入,改建陈旧灌溉站、铺设水泥渠道等,但由于我县主要泵站均已严重老化,现一直在超负荷运转。如果全部改造需要几个亿的资金,就算国家投入一大部分,地方还是要一定的匹配资金,由于我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地方财政所能列入预算的资金只有水费,地方配套资金缺口也还是很大。
5 水利、电力、农户责任不清,水利工程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农户需要水,水利供应水,供水需要由电力部门,水利排水站开支来源于代收的排水费,主要用于排水电费、机器整修及管理人员工资等方面的支出,所以农户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有的农户把钱投入到生产中,没把托欠水电费当一回事,由于农户不及时交费,电站这不供电,泵站没钱照样开不了机。不能做到及时灌溉和排涝,水利工程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解决方法
1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改造村水利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县借着国家扶持粮食产业的契机,采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自投相结合,改造了陈旧老化的悦来灌区,建成后使灌区由原来的7万亩灌溉能力增加到了20多万亩,并且硬化了50%的各级渠道,不但可以有效地减少渗漏,而且能确保畅通,减少水的浪费,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县政府表示在今后工作将继续加大水利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确保农业“旱涝保收”,增强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因地制宜,调节种业结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作物产量的增加一般都是通过增加灌溉的面积来实现的,灌溉面积的增加要受水资源总量与用水结构变化这样的双重制约,合理的、科学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可以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与涉农部门相互协作,应用水利工程措施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时辅以农业综合措施,达到节水增产双重目的。
3 划清水利、电力、农户责任,充分发挥水利、电力工程的作用
各级政府要做好水利用水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农民充分认识水电也是商品,本着谁想受益,谁就得分担的原则,农户就必需交纳水费,否则就会给生产带来影响,充分发挥水利、电力工程的作用。
4 加强宣传,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近年来,随着松花江水位的不断降低,农田灌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改建陈旧灌溉站、硬化了50%的各级渠道,及时清淤等,提高了灌溉面积,同时还大力抓好用水宣传培训技术服务工作,通过培训讲座、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干部群众对县情、水情和水价政策宣传,广泛开展节水技术的重要性,科学种植设施农业,在用水大的水稻作物上采取旱育稀植、浅-湿-浅的灌溉模式。提高农民节水意识,科学用水、使节水灌溉在全县形成共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