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雅安市名山区茗香源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怎么样?

雅安市名山区茗香源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2011-01-11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雅安市名山区万古乡高河村。

雅安市名山区茗香源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怎么样?

雅安市名山区茗香源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513122NA000087X,企业法人李祥刚,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雅安市名山区茗香源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为本社成员提供茶叶种植技术、生产资料及信息服务;引进新技术、开展与茶叶相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销售本社成员自产的鲜叶。(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四川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11474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136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雅安市名山区茗香源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四川名山 茶叶好吗

永兴系名山的大镇,镇 *** 驻地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城区东南10公里处,辖14个村(青江、三岔、瓦窑、大堂、化城、江落、金桥、箭道、沿河、笔山、郑岩、双墙、古房、马头)、87个社、1个街道居委会,19000多人,幅原面积34平方公里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永兴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四川盆地 电话区号 :0835 邮政区码 :625100 面积 :34平方公里 人口 :19000人(2013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火车站 :名山站(在建) 车牌代码 :川T 概况,自然资源,经济发展, 概况 永兴系名山的大镇,镇 *** 驻地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城区东南10公里处,辖14个村(青江、三岔、瓦窑、大堂、化城、江落、金桥、箭道、沿河、笔山、郑岩、双墙、古房、马头)、87个社、1个街道居委会,19000多人,幅原面积34平方公里。 永兴镇 旧<<县志>>载:“永兴场、明末建,后毁于火,清初重建,取其永远兴旺之意,”永兴地形平坝、浅丘、山地相间,共有耕地14732亩,其中国11783亩,素有名同粮仓之称,且是全区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自然资源 永兴自然条件优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拔570米,年均气温16.3℃,年降水量1326毫米,全年无霜期300天。生态环境优良,植被茂密,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富集的农产品资源:畜禽、茶叶、蚕桑、食用菌、果蔬、林竹等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柱项目,已形成基地和规模,且起点高,发展势头很好。目前,茶叶种植面积1870亩,投产面积870亩,新发展茶园以高起点,无公害为标准,选用品种以311、131为主。 桑园面积1700亩,年产茧1600张,年产食用菌55万袋,以香菇为主,逐步向姬菇和其他高品位的种类发展。果蔬丰富,在笔山、郑岩村建成400亩经果林基地,品类涉及脐橙、板栗、枇杷、日本油桃等;全镇每年调整1000亩次土地专门从事蔬菜种植,臣菜专门销往雅安、名山、草坝等市场;林竹茂盛和传统茨竹、斑竹、苦竹等普遍,近年又大量发展杂交竹、麻竹及千亩经济林柜桉,长势良好。特别是种植的百亩药材尤曼桉系国农星火计画项目,点 *** 发展。养殖业一向兴旺,年出栏生猪八戒6000头以上长毛兔3万只以上,养鸭蛋5万只以上,鸡、鹅、羊.鱼等门类齐全。 工业资源以芒硝为主,现已探明的芒硝有矿藏1600亿吨,品位市、易开采。现有芒硝企业界6个,硫化碱企业个,年产一级芒硝51万吨,二、三级芒硝万吨,硫化碱(含桶、片碱)1万吨。除芒硝企业外,还有电厂、农机、水利、预帛、瓠瓦、木地板、粮油等企业。 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时一步发展,沪兴的软、硬环境日益完善,集镇不断发展壮大,驻镇机构有粮油、供销、信用、税务、工商、邮电、学校、农电、公安派出所等等;新村建设不断扩展。交通便捷,内接名、车岭、红岩,外接香花、草坝、雅安,位处交通枢纽,镇内三分之二的村已实现道路硬化;通讯发达,行动电话一路畅通,直拔电话覆盖各村;能源充足,农网改造不断推进,天然气工程即将启动,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正向纵向深发展,形成了一整套长期化、制度化的措施,确保一方平安。 党委、 *** 制订了一系列开明开放的政策,把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服务,树立"亲商"理念,创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皆关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竭尽全力为外来投资者搞好服务,以实际行动来换取他们的拥的要求具体化到 *** 工作之中,努力追求双嬴、多嬴的工件效果,不断推进永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川多大山,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综合条件极好,平原活野,水旱从人,物产丰富。所以四川的茶也特别地好喝,全国闻名的茶就有好几种,其中蕴含的四川茶文化也相当的浓厚与独到。

一、蒙顶甘露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这是古往今来名茶爱好者赞誉蒙顶茶的著名诗句。蒙顶甘露则是蒙山名茶诸明珠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蒙顶甘露历史已很悠久。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四川雅安府志》已有“蒙山上清峰产甘露”的记载。据考,蒙顶甘露是在总结宋宣和二年(公元1112年)创制的“玉叶长春”和宋宣和十年(公元1120年)创制的“万春银叶”两种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它继承了上述二茶炒制方法的优点,又加以改进提高,直到现在,逐步形成了蒙顶甘露独特精湛的炒制技术。

蒙顶甘露采摘细嫩,每年春分时节,当茶园中有5%左右的茶芽萌发时,即开园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加工工艺分为高温杀青、三炒三揉、解块整形、精细烘焙等工序。

鲜叶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杀青锅温为140~160℃,投叶量0.4公斤左右,炒到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匀称,茶香显露,含水量减至60%左右时出锅。为使茶叶初步卷紧成条,给“做形”工序创造条件,杀青后需经过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做形”工序是决定外形品质特征的重要环节,其操作法是将三揉叶投入锅中,用双手将锅中茶叶抓起,五指分开,两手心相对,将茶握住团揉4~5转,撒入锅中,如此反复数次,待茶叶含水量减至15~20%时,略升锅温,双手加速团揉,直到满显白毫,再经过初烘、匀小堆和复烘达到足干,匀拼大堆后,入库收藏。该茶外形紧卷多毫,嫩绿色润;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叶底嫩芽秀丽、匀整。

蒙顶甘露甚受消费者喜爱,由于成茶形质俱佳,常供作我国外事工作的礼茶之用。

二、文君绿茶

文君绿茶,以其产地为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

卓文君,是汉代临邛(今之邛崃)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是一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汉代著名才女。青春寡居在家。时值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从成都前来拜访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王县令在宴请相如时,亦请了卓王孙座陪。后来卓王孙为附庸风雅,巴结县令,请司马相如来家做客期间,文君同相如,两人一见钟情,相恋私奔成都。后来卓王孙为顾忌情面,也只好将新婿、爱女接回临邛。但他们仍安于清贫,自谋生计,在街市上开了一个酒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

如今,邛崃县城里,“文君井”、“琴台”古迹犹存。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寓居成都时作《琴台》诗有句云:“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在文君庭园里的“琴台”有一联云:“井上疏风竹有韵;台前古月琴无弦。”这些诗联记述了当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忠贞爱情的千古韵事。

邛崃茶厂,对邛崃传统名茶取名文君,不仅富有深刻寓意,也是别开生面的,在当代中国名茶中,以古代仕女命名的,是极为罕见的。

邛崃茶产区分布在邛崃山脉的南宝山、花楸堰等处的崇山峻岭之间,一般海拔800~17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云雾缭绕;土质深厚肥沃,是得天独厚的产茶之地。茶树的品种为当地的中叶种和花秋种,芽叶粗壮,深绿油亮,节尖较短,持嫩性强。

文君茶,以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杀青、初揉、烘二青、复揉、炒三青、做形提毫、烘焙等七道工序精制而成。成茶条索紧细弯曲,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滋味清醇。

三、青城雪芽

青城雪芽,产于四川都江堰市灌县西南15公里的青城山区,是绿茶类名茶。青城茶见于陆羽《茶经》,宋代即设茶场,并形成传统工艺。青城雪芽为50年代创制之新茶。近年又发掘古代名茶生产技艺,按青城茶的特点,吸取传统制茶技术的优点,提高和发展制作工艺。

青城山海拔2000余米,古称“天下第五山”。峰峦重叠,云雾时隐时现,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有“青城天下幽”之称。山麓有咪江流过。

采摘于清明前后数日,以一芽一叶为标准。要求芽叶全长3.5厘米,鲜嫩匀整。

青城雪芽的工艺特点:每年清明前后数日采摘一芽一叶为制茶原料,要求芽叶全长在3.5厘米,鲜嫩匀整,无花及杂叶、病虫叶、对夹叶、变形叶、单片叶。

制茶工艺为:

1、杀青,彩用两手翻炒、抖闷结合;

2、在竹簸里用团揉和推揉法进行手工揉捻,注意保持芽叶完整;

3、二炒,锅温保持80-100摄氏度,到七八成干时起锅;

4、热锅搓条整形,进行提毫;

5、烘焙,以优质木炭作燃料,竹笼上放一层草纸,茶叶放在草纸上烘烤,烘到含水量达6-7%时止;

6、评选取,单锅评选后,足火包装入库。

青城雪芽外形秀丽微曲,白毫显露,香浓味爽,汤绿清澈,耐冲泡。

四、峨眉竹叶青

产于四川峨眉山,主产区为海拔800-1200米的清音阁、白龙涧、万年寺、黑水寺一带。峨眉山产茶始于唐代,陆游曾有诗赞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将峨眉茶与顾渚紫笋谐美。竹叶青是在总结峨眉山万年寺僧人长期种茶制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于1964年由陈毅命名,此后开始批量生产。1985年第24届时节优质食品评比会上获金质奖。

用于制作竹叶青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精细。一般在清明前3-5天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大小一致。

竹叶青成茶外形扁平光滑,翠绿显毫,两头尖细,形似竹叶;冲泡后,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五、川红工夫

川红工夫产于四川省宜宾等地,是本世纪50年代产生的工夫红茶。30多年来,川红的「宫殿」牌、「节日之夜」牌产品,以条索紧细圆直,毫锋披露,色泽乌润,内质香高味浓的优良品质,畅销国际市场,成为我国后起之秀的高品质工夫红茶之一。

四川省是我国茶树发源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四川地势北高南低,东部形成盆地,秦岭、大巴山挡住北来寒流,东南向的海洋季风可直达盆地各隅。年降雨量1000--1300毫米,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7--18℃,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4℃,最冷的1月份,其平均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2--4℃,茶园土壤多为山地黄泥及紫色砂土。茶园一般地势较高,伏旱影响不大,十分宜茶生长。川红工夫生产于川东南地区,即长江流域以南边缘地带,包括宜宾、江律、内江、涪陵四地区及重庆、自贡两市所属部分地区。这里茶树发芽早,比川西茶区早39--40天,采摘期长40--60天,全年采摘期长达210天以上。秋茶产量占全年的26--30%。

宜宾地区所产川红,出口早,每年4月即可进入国际市场,以早、新取胜。川红珍品——「早白尖」,更是以早、嫩、快、好的突出特点及优良的品质,博得国内外茶界的好评。1979年首批川红工夫—级每吨售价7320美元,高于国内的同类同级的工夫茶价格,并得到高度赞誉。

川东北茶区的万县、达县、南充及南部靠近长江沿岸各县,气温较高,气候与川东南茶区大体相似,适合发展红茶生产。50年代中期,先在宜宾、万县、达县等地区10余个县的部分国营茶场试制工夫红茶,逐步推广,年产仅为3000余担,后逐步调整产区布局,主要集中在宜宾、钨连、高县、珙县四个县生产工夫红茶,1980年工夫茶的毛茶产量已达4万余担,此后基本维持这一产量水平。

川红工夫外形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内质香气清鲜带枯糖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川红问世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多年来畅销苏联、法国、英国、德国及罗马尼亚等国,堪称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

六、早白尖

宜宾早白尖工夫红茶,为川红珍品,由四川省宜宾茶厂生产。早白尖茶树为优良品种,分布于宜宾、高县、筠连、珙县和宜宾市。产区地处川南,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8℃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4℃。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90%以上,土壤质地大多为酸性黄壤或棕壤,腐殖质含量较高。所植茶树具有春芽萌发早的特性。

早白尖工夫红茶,成品条索紧细,毫峰显露,色泽乌润,香气鲜嫩,滋味醇爽,汤色红亮均匀。该茶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应市较早的一个茶叶品种。每年四月即可进入国际市场,以早、嫩、快、好的突出特点及优良品质,博得国内外茶界的赞誉。1985年在里斯本第二十四届世界优质食品质量评选会上,峨眉牌早白尖工夫红茶获金质奖章。产品出口独联体、东欧等国。

七、峨蕊

峨蕊,绿茶类,产于四川省峨眉山区。峨眉山座落在川西南,景色雄奇,巍峨挺秀,有云海奇观之胜境,被誉为“峨眉天下秀”、“天下第一名山”;也是古今名茶产地。据《峨眉志》载:“峨眉山多草药,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后的绝顶处产一种茶,味初苦终甘,不减江南茶。”唐初,峨眉山茶已做为贡品进献宫廷。南宋时期其名声尤著,诗人陆游有诗赞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

峨蕊,主要栽培在海拔800~1200米的黑水寺、万年寺、龙门洞一带。这里光照适度,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茶园处于群山环抱、云雾弥漫之中。茶树生长繁茂,芽叶肥壮,质地柔嫩,内含物质丰富。

采制工艺与茶质:以每年清明节前采摘的一芽一叶初展的鲜嫩芽叶为原料,用手工精制,经高温杀青、初揉、二炒、二揉、三炒、三揉、四炒、烘干等工序,严格控制火温,由高到低,配以变化多样的炒揉手法,最后经摊晾、包装、贮于防潮容器中。峨蕊茶,外形紧结纤秀,全毫如眉,似片片绿萼开放,朵朵花蕊吐香;叶底匀嫩,汤色清澈;滋味馥郁清香,饮后回甜。

峨眉山产茶已有1100多年历史。峨蕊是50年代在历史名茶“峨眉白芽”的制作技术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1960年获全国名茶称号,1995年5月在第三届“中国名茶与瓷文化展”期间,由四川康乐茶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峨蕊,再次荣获中国传统名茶奖。1979年起出口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8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