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江堰不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截止2017年10月,我国总共有1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4年入选名单: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2015年入选名单: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寿县芍陂、宁波它山堰。2016年入选名单:陕西泾阳郑国渠、江西吉安槎滩陂、浙江湖州溇港。2017年入选名单: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申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工程必须具有如下价值:是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或转折点,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增加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计、促进农村繁荣、减少贫困;在其建筑年代是一种创新;为当代工程理论和手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注重环保;在其建筑年代属于工程奇迹;独特且具有建设性意义;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烙印;是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
从战国到隋唐时期关于水利方面的进步和四项主要成就
截止2017年10月,我国1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下:
2014年入选名单: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2015年入选名单: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寿县芍陂、宁波它山堰。
2016年入选名单:陕西泾阳郑国渠、江西吉安槎滩陂、浙江湖州溇港。
2017年入选名单: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
公元589年,隋灭陈,把建康城摧毁为平地,统一了中国。第二年,浙、闽、粤各地又纷纷起兵反叛,这主要反映了南方豪民大姓与北方统治者的利益冲突,与越人强悍不驯的传统也多少有些关系。
隋王朝迅速镇压了豪民的叛乱,又大幅度裁撤地方行政建置。福建东吴时已有九县,西晋增加到十五县,刘宋、南齐为十二县,陈朝约为十四县,到隋代,只剩下四、五个县。闽东的温麻、罗江二县,全被裁省掉,划归郡城闽县(原丰)管辖。这虽是隋帝的铁腕政策,却也反映出闽东社会经济主要是农业的发展水平,总体上还相当落后。
在农业社会里,水利灌溉是地方经济的命脉。三国东吴以来,闽东接纳北方具有先进生产经验的移民日益增多,小型水利工程遍及各地。隋代黄鞠所修的隧道水利工程,是闽东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富特色的一个水利工程。
黄鞠号玄甫,原籍河南固始县,相传曾任过隋朝谏议大夫。613年,他辞官入闽避乱,先后安家于七都村(今属蕉城区)、咸村(今属周宁县),最后在霍童村(今属蕉城区)定居。霍童村是闽东第二大河霍童溪上游三条支流的汇合处,形成一个小盆谷。谷中榛莽丛生,有待垦殖。南边岩岸较高,与上游一条支流隔着一座小山梁。北岸比较低平,沙洲、田地连成一片,但也需要选择一个水位较高的地方作为灌溉源。
黄鞠组织民众在南岸挖断山岩,凿石渠引水,利用落差安装多级水碓;开日、月、星三湖蓄水,水先环绕村中民房再流入田里,既便于村民洗涤、防火,又提高了水的养分,有利于肥田。水渠回转九曲,每曲都镇一块石蛤蟆,用来缓阻急流,提高水位。工程设计相当巧妙。
在霍童溪北岸,则从十五里外的堵坪湖引水灌溉,沿途有几处山岩阻隔,必须丌凿隧道,也由黄鞠主持,灌溉受益面积达数百顷。现在,位于湖头村岩角以西仙莱岩下的溪边,还保存一条长千余米的古代灌溉水渠,由明渠和七段涵洞连接而成。涵洞直壁弧顶,高2.2米左右,宽1米左右,个体长度分别为2~30米不等,总长约70米。堵坪湖的水源深远,大旱不竭,在它的灌溉下,附近田地尽成沃土。豪强大地主屡屡想要独占其利,终未有人得逞。北宋末年,宁德知县储—?鹪谑?杏教荆骸板氤咛旌?哦缕海?认驮?巳芭?H艚桃蝗展楹烙遥?蚁蚧乒?硐滦?”从中可以看出黄鞠在当地威望很高,地方政府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也很尽心。
黄鞠凿山引水,当地传说很多,宋代的《三山志》,明代的《八闽通志》和《闽书》,清代的《宁德支提寺图志》,都有一些记载,可以互相参证。黄鞠所修水利工程,代表了闽东乃至整个福建隋代水利工程的最高成就,也集中反映了当时闽东地区在北方移民和先进技术影响下农业生产的快速进步。□林校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