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社区邮编是多少
地理位置:地处杭州市东郊,余杭区南部,与海宁市和江干区接壤,隶属余杭区南苑街道,面积2.2平方公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黄豆、蚕豆及各种蔬菜,特产主要是甘蔗。交通:十分便捷,杭海公路贯穿而过,杭浦高速公路穿越我社区,从钱塘入口进杭浦高速一小时可达上海。离钱塘江仅八公里,距杭州市中心二十公里,离余杭区政府所在地临平六公里。历史悠久:在清朝乾隆年间,为乾隆皇帝到江南在此修建古石塘,该石塘沿钱塘江而建,是目前较为罕见的古建筑。圆照禅寺是修建于清朝顺治年间的一座寺院,相传顺治皇帝曾在原照禅寺落发为僧。由于该寺院历经多年,又遭遇文革的破坏,在80年代初由本村及附近的村民捐助得以重建。寺院内有一位元帅菩萨,传说是一位舍生忘死救百姓的状元。钱塘这一代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为纪念这位伟大人物而举行元帅庙会。庙会节目丰富多彩,光钱塘社区就有20多个。目前,每周都有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游客进行参观,已经成为我社区的一个旅游亮点。社区基本情况:2003年原五科村、大圆村和姚家村合并为钱塘村,有8个自然村,14个居民小组,共850户住户,总人口3310人。共有耕地1763亩、蔬菜1050亩、旱地263亩。2007年蔬菜产量1750万斤、粮食65万斤,社区工业产值4116万元;农业总产值31392万元;07年人均收入11532元,主要经济来源蔬菜种植、小五金生产、服装生产。钱塘社区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民勤劳,民风淳朴,饮食习惯、婚嫁习俗比较传统,重要产业是农业蔬菜种植。社区的规划和发展方向,依托历史资源和优良的环境资源,开发人文历史游和农业生态观光游,致富一方百姓。根据我社区以农业种植蔬菜为主要产业的特点,社区领导发动菜农成立了钱塘蔬菜专业合作社,由居委会主任任法人代表。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在居委会的具体指导下,我们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品牌销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培训。我们合作社对股东和入股的310户社员通过开展技术培训、专题讲座、发放资料等,形成使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在生产的主要环节上,聘请区、镇有关技术专家进行全程指导。我们社员中到目前已获农民技术员职称的有13人,助理农民技师职称的有3人。二.管理。我社推广应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的农药,控制使用氮化肥,为此还成立了余杭区农资钱塘连锁分店,合作社社员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资统一到这家连锁店购买。在购买时,对没有文化的社员做好使用说明工作,平时居委会还经常组织合作社的股东对使用的农药进行抽检。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来,我社每年由区有关部门对我社的主要蔬菜进行农药残留量检测,检测结果均达到合格标准。三.新品种。对新品种象西红柿,首先鼓励有文化有创意的农户进行试验,适当补助一点经费。象范乾泉、姚金元、张宜兴等,由他们根据技术要求进行试验后,确实好的再进行推广。四.销售。由于我社生产的蔬菜多,离市场很远。为此曾多次提出申请要求兴办一个农贸市场,其中主要是蔬菜批发。因为土地指标问题,一时没有落实。由于生产蔬菜的时间长,品种也较齐全,所以上门收购的人也很多。为此暂时在5组无偿使用了一块场地,供菜农蔬菜交易用。五.由于菜农经济效益可观及居委会的重视,菜农种菜技术知识的不断提高,所以早在2005年被命名为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杭州市科普示范基地;2007年经杭州市农业局验收合格被命名为杭州市都市农业园区。今年我们专业合作社向省一级申报了农业产业提升项目,主要是农机化配套设施。投资微喷滴灌,去年在核心区块的东侧建立了杭州市都市农业园区,今年打算在西侧兴建钢管大棚100亩。东西两侧喷滴灌设施300亩。我们社区打算扶持合作社将蔬菜基地建设成品种齐、档次高、管理规范,既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产业,又是生态旅游观光的第三产业。
钱塘社区附近有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余杭博物馆)、运河·塘栖古镇、艺尚小镇、玉架山遗址、余杭方志馆等旅游景点,有杭扇、杭州南美白对虾、吴山酥油饼、灌汤虾球、南乳扣肉等特产。
关佩聪
关佩聪,园艺教育家,蔬菜栽培专家。对中国华南特产蔬菜的种质资源和栽培生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多种蔬菜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产品器官形成及其生理生态,尤其在菜薹形成生理、花球形成生理和瓠果发育生理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进行了蔬菜营养生理的研究,丰富了蔬菜营养生理学的内容。
中文名:关佩聪
出生地:广东省顺德县桂州镇容里村
出生日期:1929年6月4日
职业:编辑
毕业院校:华南农学院
代表作品:《冬瓜》
简历
1949-1952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学习。
1952-1953年在广州华南农学院园艺系学习、本科毕业。
1953-1980年广州华南农学院园艺系助教、讲师。
1960-1977年任华南农学院园艺系办公室主任、蔬菜栽培室副主任、主任。
1977-1986年任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副主任、主任。1986年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专家。
1981年至今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副教授、教授;历任广东省园艺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理事长。
1987年-1995年兼农业部第一、二、三届全国蔬菜专家顾问组成员;
1987年-1996年兼农业部第一届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园艺学科组委员兼蔬菜专业组组长;
1987年至今《长江蔬菜》杂志编委会委员、常务编委;
1989年至今《中国蔬菜》杂志编委会委员,1991年后,编委会委员、副主编;
1990年至今《园艺学报》编委会委员。
生平简介
关佩聪,1929年6月4日生于广东省顺德县桂洲镇容里村。1949年入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当时正值广州解放初期,他积极投身学校和城乡的各项政治运动,深入农村,进行调查。1952年随院系调整至华南农学院。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园艺系,留校任教。关佩聪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0年代经常到菜区调查研究,学习和总结菜农生产经验;在教学的同时,除兼任行政工作外,还承担学校实验实习农场蔬菜队长工作,直接管理生产,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与蔬菜教研室的同志一起,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蔬菜栽培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50年代被誉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五朵金花”之一。1958年,他加入中国***,1960年被评为广东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1965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系统先进工作者。
1977年至1986年,关佩聪在担任华南农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副主任、主任期间,重视加强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开设新课程和培养师资。受农业部委托草拟和主持制订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果树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多次参加论证和拟订蔬菜专业教学计划、园艺学科和蔬菜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他建立了本校的蔬菜栽培生理学科,开设蔬菜栽培生理、蔬菜生理学、高级蔬菜栽培学和各种蔬菜专题讲座,建立相关的实验室。1996年,他被评为研究生课程优秀任课教师。1987-1996年,农业部聘任他为第一届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园艺学科组委员,兼蔬菜专业组组长,参与制定果树、蔬菜、观赏园艺和茶学四个专业的教材建设规划,主持了蔬菜专业“七五”、“八五”期间的教材建设和组织教材的编审工作。他先后编写了本校70年代以前各个时期使用的《蔬菜栽培学》总论和各论试用教材,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蔬菜栽培学各论》(南方本)的第一和第二版,《蔬菜栽培生理学》(1996年版),主编《瓜类生物学和栽培技术》(1994年版)和《蔬菜学概论》南方本(1998年版)等,为农业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农业部嘉奖。
1987年至1995年,关佩聪被聘任为农业部蔬菜专家顾问组成员,曾到过20多个省(自治区)、市的蔬菜产区、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考察调查、科技交流、技术咨询以及进行培训工作等。在80、90年代,参编《中国蔬菜栽培学》(1987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1990年版)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1990年版)等专著。1995年再次荣获农业部嘉奖。
主要论著
1梁承愈,关佩聪.菜心生长发育及产品器官形成的研究——花芽形态建成.园艺学报.1983,10(3):181~186
2关佩聪,梁承愈菜心生长发育及产品器官形成的研究——菜薹形成与生长发育.园艺学报.1985,12(1):29~34
3关佩聪.冬瓜生长与结果研究Ⅱ.坐果节位与果实大小.华南农学院学报.1983,4(2):81~86
4关佩聪.冬瓜生长与结果的研究Ⅲ.栽植密度与结果率、果实大小及单位面积产量.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4,5(3):48~53
5关佩聪.冬瓜丰产栽培生理基础的探讨.园艺学报.1984,11(2):101~105
6关佩聪.菜心、芥蓝、紫菜薹、冬瓜、节瓜、丝瓜、苦瓜、豆瓣菜、枸杞、葛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编,中国蔬菜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8关佩聪.芥蓝个体发育与菜薹形成的研究.中国蔬菜.1989(1):3~6
9关佩聪,梁承愈.芥蓝花芽分化与品种,播种期和春化条件的关系.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10(2):60~66
11关佩聪,李智军,胡肖珍.芥蓝营养生理的研究——养分吸收特性.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1,12(4):62~68
12关佩聪.丝瓜的光周期反应.园艺学报.1990,10(2):126~132
13关佩聪.菜薹、紫菜薹、芥蓝、菜豆、长豇豆、四棱豆、莱豆、冬瓜、节瓜、丝瓜、苦瓜、佛手瓜、莴苣、蕹菜、豆薯、葛、豆瓣菜、枸杞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14关佩聪,杨暹,梁承愈.青花菜生长动态与花球产量形成.中国蔬菜.1991(3):1~3
15关佩聪,梁承愈.青花菜花球形态建成的研究.园艺学报.1992,19(2):147~150
16黄敏通,关佩聪.内源细胞分裂素与菜心花芽分化和菜薹形成的关系.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14(3):87~91
17陈日远,关佩聪.温度和光周期与丝瓜花性分化及其生理的研究Ⅰ.温度和光周期对丝瓜花性和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14(2):96~101
18杨暹,关佩聪,陈日远.氮钾营养对青花菜生长、花球产量与光合生理的影响.园艺学报.1994,21(2):175~180
19关佩聪.广州蔬菜品种志(1993).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20关佩聪.瓜类生物学和栽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1GuanPeicong,ChenYudi,YangXian.Theobservationofbroccolicurd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withitsbreedingworkinvestigation.ActaHorticulturae.1995,402∶149~199
22关佩聪,杨暹,胡肖珍.青花菜主要矿质营养特性的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17(1):72~77
23关佩聪.花球形成生理蔬菜栽培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54~63
24关佩聪.菜薹形成生理.蔬菜栽培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63~68
25关佩聪,蒋先明.果菜类的果实发育生理.蔬菜栽培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99~128
26刘海涛,关佩聪.黄花芥蓝与白花芥蓝的分类学关系.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8(2):13~16
主要成就
70年代,全国各大城市的蔬菜供应都较紧张,夏秋淡季尤甚。广州市政府特别重视淡季蔬菜生产和供应,把冬瓜等几种蔬菜列为度夏秋淡季的主要品种。但是,当时的冬瓜病害,尤其是疫病等非常严重,威胁着冬瓜的生产与供应,广州市甚至出现限量供应的局面。关佩聪接受市政府委托进行冬瓜丰产栽培的研究课题。开展防病丰产研究。他亲自观察记录,并参加田间管理工作。在烈日高温下,他一钻到试验地就是几个小时,一茬试验结束,脸部和手腕的皮肤晒破了几次。他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查明了冬瓜疫病病因,并提出通过以科学施肥、控制疫病为主的丰产稳产的综合技术。他们根据冬瓜生长特性,采用深沟高畦;根据气候对坐果的影响,确定适当的播种时期;根据采收目的,确定适当的栽植密度;选择适当节位坐果;科学施肥,防止疫病等。广州市白云区是冬瓜的老产区,病害严重。在当地主管部门的配合下,推广了这套综合技术,使冬瓜疫病逐步得到控制,生产迅速恢复。其后,广州市政府在花县(现改为花都市)部署冬瓜生产,他又到花县示范推广。由于应用了防病丰产综合技术,疫病较少,生产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步提高。后来冬瓜生产又受到新害虫棕榈蓟马的威胁。他通过研究,提出地膜覆盖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措施,控制了蓟马的为害,使花县一跃成为广州市冬瓜生产的先进地区,广州市的冬瓜供应也得到根本好转。1983年,中国园艺学会在安徽合肥召开露地蔬菜栽培学术讨论会,关佩聪在大会上介绍了冬瓜的研究成果,得到好评。陆续发表的论文,在国内外引起注意。1983年,日本园艺界老前辈杉三直仪教授率领日本农业蔬菜技术交流团访问中国,在广州听了关佩聪的学术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根据生产需要,关佩聪应科普出版社广州分社之约,编著了《冬瓜》一书(1986年版)。他到花县进行冬瓜技术指导时,有位瓜农握着他双手,激动地说:“我买了你写的书,边看边做,就成功了”。看到冬瓜生产恢复、发展了,农民富了,关佩聪感到莫大的欣慰。1987年后,关佩聪被聘为农业部蔬菜专家顾问期间,有更多机会到全国各地调查考察和技术咨询,对各地冬瓜生产情况和问题有更多了解。1990年,他应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要求,重新编著了《冬瓜》一书,在全国发行,对提高各地冬瓜生产技术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也因此被誉为冬瓜专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