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孙家社区属于哪里

孙家村,位于板桥街道驻地南5公里,现有面积为6.5平方公里,现辖5个村民小组,260户,1400多人,其中党员110人。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市级文明村、市级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南京市文化先进村、区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孙家社区属于哪里

孙家村作为板桥街道农业主产区,新中国建立以来,从农、副、牧、渔综合经营到实施南京市第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三高一优”现代农业的转变。目前,园区内不仅有孙家草莓、葡萄种植基地、孙家高档水产养殖中心,还有集休闲、娱乐、观赏为一体的望遥山庄风景园等,为城市居民体验农家生活、欣赏田园风光、享受自然情怀提供了去处。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孙家村的二、三产业在三十年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钢渣公司、雨江水泥、贝斯特机械制造、金邦实业等企业在壮大村级经济的同时,也为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途径。截至2009年,孙家村有二、三产企业10余家,实现地区总产值1.37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5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750元。

经济的腾飞带来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农家书屋、休闲广场、新卫生室、道路亮化一个个惠民利民工程的完成,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蓝图还在描绘,史诗还将继续,一个科学发展、和谐幸福的新孙家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孙家社区附近有华兴农业公司办公旧址、板桥、南京雨花台、南京市科技馆、南京将军山等旅游景点,有雨花茶、南京雨花茶、南京雨花石、桂花糖芋苗、南京小笼包等特产。

福围社区属于哪里

一、注册家庭农场的步骤

第一步:申请。符合家庭农场认定条件的农户向家庭农场经营地的所在村(社区)提出申请,并填写和附带以下材料:家庭农场认定申请表、土地承包或土地流转相关证明文件的复印件、家庭农场经营者资格证明和户口本复印件、家庭农场固定从业人员身份证复印件。

第二步:初审。村(社区)对申报材料和申请农户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在《申请表》上签发意见。

第三步:复审。镇(街道)农村工作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复审,提出复审意见,并将材料报送市(县)、区农村工作部门。

第四步:认定。市(县)、区农村工作部门根据上报材料进行认定,对认定合格的家庭农场进行登记、建档,并颁发《家庭农场证书》。

第五步:备案。各市(县)、区农村工作部门对已经认定的家庭农场,报市级农村工作部门备案。

二、注册登记家庭农场需具备的条件

1.申请人农业的身份证明(户口本页或者其他农业户口证明)。

2.设立登记申请书。

3.经营规模相对稳定,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土地租期或承包期应在5年以上,土地经营规模达到当地农业部门规定的种植、养殖要求。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等经营土地、林地的证明。

4.选择经济组织模式: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等其他组织形式。

三、家庭农场的定义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登记的家庭农场应具备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但是需要适度。一般中小型的家庭农场经营面积为80亩、45亩、10亩三种规模。由于我国各地区资源有自己的特色、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等不同,家庭农场规模也有较大差异。比如,有的地方规定,从事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种植的,土地经营规模为100亩以上;从事蔬菜、水果、园艺作物或其他农作物种植的,土地经营规模为30亩以上;从事水产养殖的,土地经营规模为50亩以上;从事种养相结合的,其土地经营规模应当达到上述标准下限的70%以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农场登记试行办法》第一条 以家庭或家庭成员为主要投资、经营者,通过经营自有或租赁他人承包的土地、林地、山地、水域等,从事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的,可以依法登记为家庭农场。依法申请登记的家庭农场应符合以下条件:

1、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

2、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3、以农业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

4、经营规模相对稳定,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土地租期或承包期应在5年以上,土地经营规模达到当地农业部门规定的种植、养殖要求。

福围社区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南部,毗邻107国道、广深高速公路、宝安大道贯穿而过,地铁罗宝线、深圳机场、福永港口近在咫尺,海陆空立体网络交织,交通便利。地形东高西低,辖区面积约为0.6平方公里。

据统计2014年12月止,社区常住人口526户,1119人,暂住人口约6万人;下辖有四个居民小组:分为第一居民小组、第二居民小组、第三居民小组、第四居民小组,各居民小组设有群众代表5名。社区及各居民小组各自成立独立股份合作公司,各设有董事会、监事会、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财务等管理机构。

社区历史:下十围村俗称基围,在解放前不称村,只称“涌”,古时基围人地无一寸,田无一分,居无定所,长在涌边,活在水上,被贬称为“水流柴”。下十围、兴围范围内有广山涌、下沙涌、企岗涌、围仔涌共4条涌,游离渔民面涌搭茅_居住。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基围人始分得土地,并在1968年至1970年期间,安排2片土地集体建起砖瓦房,将原广山涌、下沙涌的居民安置在现下十围村,将原企岗涌、围仔涌的居民安置在现兴围村,始成两个新村。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至1966年,福围人民大干社会主义,响应国家“超英赶美”号召,参加“大炼钢铁”运动,相继投入修建水利工程的“担水库”运动,解决了农田旱涝保收问题,粮食总产量比前期翻番。1966至1976年,掀起“割资本主义尾巴”浪潮,农业生产方面提出的“以粮为纲”变成了“以粮唯一”,村民生活改善甚微,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0期间,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处于-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接近崩溃边缘,“逃港”几乎成为村民实现“发财梦”的唯一途径,到上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下十围就有200~300名村民0到香港谋生。改革开放以前,下十围村以水稻种植为主,属水稻高产区。水产养殖也很发达,养殖面积近1000亩,养殖珍、稀、优的乌头鱼、白鳝、盲曹、鳎沙、海鲈、基围虾、羔蟹、肉蟹等独具特色的水产品为主,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下十围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和多种经营得到迅速发展。几年时间,涌现了一批靠劳动致富的“万元户”。自八十年代中后期起,下十围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步让位于工业并最终被工业所取代。1988年起,下十围村被国家先后征用了3400多亩的全部土地用于机场建设,成为土地全征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4年6月,原下十围村改制为福围社区。

地址:福围社区居委会(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福围社区拾业路18号)

工作时间: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09:00-12:00下午14:00-17:30

2019年9月24日,福围社区上榜2018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名单。

福围社区附近有深圳凤凰山风景区、望牛亭公园、凤岩古庙、凤凰古村、宝安文天祥纪念馆、凤凰社区古建筑群等旅游景点,有粉丝元贝、鲜沙井蚝、西乡基围虾、福永乌头鱼、石岩沙梨等特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4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