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干旱原因2023
2023云南干旱的原因有森林植被破坏、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降水的偶发性或周期性减少等等。
1、森林植被破坏
树木乱砍乱伐的现象依然严重,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现象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严重失衡。树木是水源涵养和保持的重要因素,它们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形成云雾和降水,也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和储存水分,减少地表径流和蒸发。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扩张等原因,云南的森林面积和质量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水源减少和土壤干燥。
2、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有的地方因特殊情况用水量过大,强行开采地下水,导致水资源开采过度,同时,桉树等吸水性植物大量栽种,让水资源流失严重。云南虽然属于降水较多的地区,但由于地形复杂、分布不均、季节性强等特点,使得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在一些缺水地区,为了满足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需求,人们不惜过度开采地下水和河流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现象。同时,在一些富水地区,为了发展林业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人们大量种植桉树等吸水性强、生长快速的植物,却忽视了它们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影响。
3、降水的偶发性或周期性减少
降水是形成干旱与否的最直接因素,如果长期缺乏有效降水或降水量远低于正常值,则会导致干旱发生。云南的降水主要受到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的影响,在不同季节和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云南夏季为雨季,冬季为旱季。
东部为多雨区,西部为少雨区;南部为湿润区,北部为干旱区。然而,在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异常、海洋温度异常等因素,云南的降水出现了明显的减少和异常,尤其是在冬季和旱季,导致干旱加剧。
农业防御干旱的措施
1、种植耐旱作物和品种,如谷子、豆类、胡麻等。
2、修建水平梯田、条田,可比坡耕地蓄水量增加5成以上。
3、早伏耕,伏耕闭口或雨后耙耱,以增加土壤贮水量。
4、采取滴灌、喷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
5、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临界期,灌关键水。如小麦是孕穗到抽穗期,玉米是“大喇叭口”期到乳熟期,高粱和谷子是孕穗到灌浆期,马铃薯是开花到块茎形成期。
6、用地膜、秸秆或砾石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消耗。
7、将保水剂掺入土壤,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8、用黄腐酸等抗旱剂拌种或对叶片喷施,减少水分蒸腾,抗旱增产效果明显。
9、麦收后尽早深耕、翻耕灭茬,及时耙耱,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2022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措施标准:
一、水利措施
1.灌溉工程(1)灌溉系统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证,灌溉水质符合标准,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进。
(2)湿润半湿润地区灌溉保证率:旱作区不低于75%,水稻区不低于85%;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保证率:旱作区不低于50%,水稻区不低于75%;其他地区一般不低于70%。
(3)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0;井灌区不应低于0.80;喷灌区、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低于0.90。
(4)新建、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的小型水库、塘坝及引水渠首等工程,符合国家和水利行业的技术规范规定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采补平衡;机井和泵站的水工建筑物、机电设备、输变电设施配套齐全,综合装置效率达到有关规范标准。
(5)输水、配水渠系(管道),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
(6)推广各种适用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有条件地区,应积极采取膜下滴灌、喷灌等先进高效节水技术;灌溉条件较差的旱作农业区,应采取农艺、工程等旱作农业节水措施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
2.排水工程
(1)防洪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
(2)排涝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设计暴雨重现期不少于10年。设计暴雨历时和排出时间应达到:旱作区1~3天暴雨1~3天排除;稻作区1~3天暴雨3~5天排至耐淹水深。
(3)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通畅,排水渠系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有关规范要求,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
(4)有渍害的旱作区,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明水排除后,应在农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到耐渍深度;水稻区在晒田期3天内将地下水位降到耐渍深度。
(5)改造盐碱地要租模晌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在返盐(碱)季节前将地下水位降到农作物生长的临界深度以下。?
3.工程折旧和完好率
灌、排等工程设施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田间灌、排工程及附属建筑弊锋物配套完好率大于95%。
二、农业措施
1.农田工程平原地区以有林道路或较大码如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丘陵、山区15度以下坡耕地,按照有利于水土保持要求,建成等高水平梯田(地),地面平整,并构成反坡;土壤活土层厚度一般不小于25-30cm,田面宽度一般要达到3m以上,田(地)埂稳定牢固(南方地区的田埂要采用石块衬砌或建设生物梯坎),修建好排水沟、泄洪沟,达到防洪标准,防止水土流失。?
2.土壤改良
土壤耕作层达到20cm以上,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3.良种繁育与推广
具有较好的良种繁育能力,具备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到100%水平的基础性条件。?
4.农业机械化
平原地区主要作业环节具备基本实现机械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的基础性条件。?
5.田间道路建设
田间道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布局合理,顺直通畅。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必要时进行简易硬化,保证晴雨天畅通,东北地区的干道能满足大型农业机械的通行,其他地区能满足中型农业机械的通行;支路应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田间道路建设突出节约土地的原则,建设标准合理实用。田间道路设施使用年限不少于15年,完好率大于95%。?
三、林业措施
因地制宜地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达到当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90%以上。造林时应预留出农机进出田间的作业通道。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90%以上。平原地区防护林网格面积与格田面积一致,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占宜建林网农田面积的比例,北方地区达到85%以上,南方地区原则上达到75%以上。
四、科技措施
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2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是良种、良法等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加强对项目区受益农户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2次以上;适当扶持县乡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具有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