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刘建萍是谁

刘建萍

刘建萍是谁

刘建萍,青岛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教授。从事学科领域

一级学科:农学二级学科:园艺三级学科:蔬菜

中文名:刘建萍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省德州市

出生日期:1956年09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塔里木大学

主要成就:园艺植物良种繁育技术

代表作品:出口辣椒安全生产技术

性别:女

学位:本科

职称:教授

人物经历

1978.03-1982.01,塔里木大学园艺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2.01-1990.11,塔里木大学园艺系,讲师;

1990.12-至今,青岛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1)园艺植物遗传与育种(2)辣椒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

主讲课程

主讲本科生课程: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蔬菜育种学各论、园艺植物良种繁育学、蔬菜种子检验原理与技术。

研究生课程:高级蔬菜育种学各论。

主要贡献

教学情况

指导园艺专业硕士研究生4人。

主持和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

1.教研项目名称起止时间项目来源项目编号经费总额主持/参加。

2.提问讨论式教学法在专业课上的实践1993-1994莱阳农学院0.1主持。

3.园艺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1999-2000莱阳农学院0.1主持。

4.蔬菜专业全程动态实践教学的探讨1998-2000莱阳农学院0.1参加。

5.《园艺植物良种繁育技术》教学法研究2003-2004莱阳农学院0.1主持。

6.《蔬菜营养学》教学法研究2005--2007莱阳农学院0.1主持。

7.《蔬菜种子检验原理与技术》教学法研究2006-2008莱阳农学院0.1主持。

8.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茄果类(网络版)2001-2002莱阳农学院0.4主持。

9.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瓜类(网络版)2002-2003莱阳农学院0.3主持。

10.蔬菜种子学(网络版)2003-2004莱阳农学院0.3主持。

11.蔬菜营养学(网络版)2004-2005莱阳农学院0.3主持。

12.蔬菜种子检验技术(网络版)2005-2006莱阳农学院0.3主持。

教学研究论文

1.《依托高等农业院校加速发展农业教育》莱阳农学院(高教研究)2002年(1-2)第1作者。

2.《提问讨论式教学法效果调查分析》莱阳农学院(高教研究)1993.12(3)第1作者。

3.《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教育》山东农业教育(优秀论文集)1999.4山东农业大学出版社第1作者。

4.《产学研联合体是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新方向》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1998.2第1作者。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体会》莱阳农学院学报(高教研究)2005.1-2第1作者。

6.《蔬菜种子检验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07第1作者。

参编教材

(教材名称本人位次出版社出版社所在地出版时间)。

1.《中国北方蔬菜》(20集)编剧中国农业教育音像出版社北京1997.3。

2.《园艺研究法》副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1。

3.《薄膜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参编农村读物出版社北京1992.5。

4.《蔬菜栽培学》副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6。

5.《日光温室新特蔬菜高效栽培》编剧中国农业教育音像出版社北京2002.7。

科研情况

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起止时间项目来源项目编号经费总额(万)主持/参加位次。

1.“新梨7号”新品种选育1977-1999新疆兵团15.0参加2。

2.晚抽苔春大白菜新品种选育97-99山东省教委5.0参加3。

3.保护地辣椒新品种选育98-200省农业厅良种工程5.0主持1。

4.辣椒茸毛多抗性新品系选育99-2001山东省教委2.0主持1。

5.早熟、优质梨“新梨7号”引种生态适应性研究98-2002山东省农业厅1.0主持1。

6.早熟,优质梨"新梨7号"推广示范与应用2003-2005山东农委高新技术产学研示范项目4.0参加2。。

7.优质出口色素辣椒新品种选育2005-2007省农业厅良种工程17.0主持1

8.色素辣椒雄性不育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2008-2010“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8BADB1B047.0参加1。

9.保护地辣椒抗根结线虫新品种选育2006-2009山东省教育厅4.0参加3。

科研论文

论文名称刊物名称出版时间作者位次。

1.60Co辐射韭菜种子的辐射效应莱阳农学院学报10(2)1993第1作者。

2.食用南瓜辐射后代的变异与利用莱阳农学院学报12(4)1993第2作者。

3.γ射线辐照食用南瓜诱发变异江苏农业学报10(2)1994第2作者。

4.辣椒田应用除草剂的研究植物保护1997.23(3)第1作者。

5.YieldandnutritionalvalueofRosalaxaRetzpollenScientiaHorticulture1997.71第3作者。

6.辣椒亲本一般配合力的主成份分析园艺学进展1998第1作者。

7.“新梨七号”花蜜腺的发育解剖学研究广西植物2001.22(3)第1作者。

8.“益都红”干制椒品种的抗病性资源评价中国农学通报2001.17(2)第1作者。

9.早熟、优质、耐贮梨新品种“新梨七号”的选育果树学报2002.2第1作者。

10.“莱椒1号”雄性不育系与同型保持系小孢子细胞学观察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19(4)第1作者。

11.干制辣椒“莱椒2号”的选育技术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19(4)第1作者。

12.不同植物体表茸毛的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04.10通讯作者辣椒体表茸毛与13.抗蚜虫关系的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12通讯作者。

14.春黄瓜品种预备比较试验及性状评判体系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12通讯作者。

15.“新梨7号”雄性不育特性及其败育的细胞学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2第5作者。

16.辣椒雄性不育的研究长江蔬菜2005.01通讯作者。

17.辣椒保持系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初步观察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03通讯作者。

18.抗炭疽病干制辣椒资源筛选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12第1作者。

19.辣椒及其种子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2007.03第5作者。

20.早熟、优质、耐贮梨新梨7号选育与品种特性研究塔里木大学学报2008.03第1作者。

21.采后辣椒红色素丧失原因与病原菌关系的研究中国蔬菜2008.05通讯作者。

主编、参编学术著作

1.《出口辣椒安全生产技术》主编山东科技出版社济南2007.1。

获奖记录

教学成果

成果名称本人位次奖励等级奖励名称颁奖单位时间

1.园艺植物育种学科教学与实践体系建设1/5校级二等奖优秀教学成果奖莱阳农学院04.10.22。

2.《蔬菜专业全程动态实践教学的探讨》2/5校级三等奖优秀教学成果奖莱阳农学院04.10.22。

3.《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1/5国家级二等奖教育技术奖励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技术研究会2007.06。

4.园艺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5/5校级二等奖优秀教学成果奖莱阳农学院2000.12。

5.1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莱阳农学院1993年度。

6.1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莱阳农学院2000年度。

科技成果

成果名称本人位次奖励等级奖励名称颁奖单位时间。

1."新梨7号"的选育第2位二等科学技术进步奖新疆兵团2001。

2.辣椒茸毛多抗性新品系选育第1位三等自然科学类山东省教育厅2002.12。

3.出口创汇蔬菜进口替代品种(品系)的选育第3位三等科学技术进步奖山东省科技厅2002。

4.优质出口色素辣椒新品种选育第1位三等自然科学类奖山东省教育厅2005.12。

5.山东省10万亩优质干制辣椒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第5位三等农牧渔业丰收奖山东省科技厅2007。

专利名称:一种红榨菜及其腌制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盐渍蔬菜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榨菜及其腌制工艺。

背景技术:

甜菜,藜科菾菜属,下分制糖和食用两种,制糖用甜菜的植物学分类是藜科菾菜属,栽培甜菜种,糖甜菜亚种,(学名Beta Vulgaris ssp.L.),该甜菜纤维粗,有渣,含糖量17-20%,有臭味,以白色为主,不宜食用;食用甜菜的植物学分类是藜科菾菜属,栽培甜菜种,根菜用甜菜亚种,根用红甜菜变种,(学名Beta Vulgaris subst.L.),该类甜菜细嫩化渣,含糖量5-6%,无臭味,为紫红色,食用块根又名红菜头。红菜头在欧美国家被誉为传统高营养蔬菜,在西餐中通常被做成“红菜汤”或“红菜沙拉”食用,做法单一。我国有腌制蔬菜的悠久历史,尤其是榨菜制作技术世界有名。榨菜是用青菜头做原料,由于青菜头含水量高,带苦涩味,制作过程中需经压榨以排除水分和苦涩味,但该过程同时也使其营养成分丢失,所以青菜头榨菜存在营养价值低,成品率低的缺点。榨菜的传统制作工艺包括分类划块—串菜晾晒—下架剥皮—头腌—翻池—二腌—修剪看筋—整形分级—淘洗—压榨—拌料—装坛—扎口—后熟—成品,头腌4天,二腌8天,后熟3个月以上,30-40天开坛检查一次(见2001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盐渍蔬菜生产实用技术》)。该工艺环节多,工期长,易污染难监控,几次脱卤、冲洗,既使菜中的含盐量高,排放又污染环境,而且还使营养严重流失,存在严重的缺陷。本专利申请人曾提出了一种“甜菜头榨菜及其制备工艺”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98112120.9,该申请中提到以甜菜头为主原料,但采用的是甜菜中含糖量为17-20%的制糖用甜菜,由于该品种甜菜存在纤维粗有渣,含糖量高,味臭的缺点,所制得的成品是不适宜食用的,因此不能成功地推向市场。同时该申请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榨菜制作方法,并且缺少后熟发酵的关键工序,所得产品不是榨菜,而是盐水鲜菜。因此,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榨菜原料的单一,利用甜菜为原料又存在具体科属品种选择不当,制作工艺还导致营养的丢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以甜菜中根用红甜菜变种为原料制成榨菜,营养成分高,含水量少,含糖量少,质地细嫩。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制作红榨菜的工艺,通过发酵罐将菜块淹腌、发酵后熟集合在一步完成,既大大降低了所需盐分,又保证了营养不流失,口味鲜香脆嫩,还简化了工艺流程,避免污染环境。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本红榨菜以甜菜食用品种为原料,植物学分类藜科菾菜属,栽培甜菜种,根菜用甜菜亚种,根用红甜菜变种。该品种又称“红甜菜”,块根又名“红菜头”,它富含各种营养,如含甜菜素(甜菜碱),比枸杞中的有效成分还高,有利于调节代谢,改善肝功能;含镁量是青菜头的12倍,可防治高血压;含皂角苷,能抑制胆固醇;另外还富含碘、纤维素、果胶等。该品种的含糖量5-6%,比制糖品种要低得多,适合人体需要,颜色为紫红色(天然色素),无其它杂色,色泽较好。

红榨菜的制作采用以下工艺步骤(1)清洗、风干脱水(2)加盐4-6%混匀后装入滚动发酵罐内密封;(3)滚动/摇动发酵罐或罐内搅拌,使菜块在罐内滚动,进行淹腌和发酵后熟,时间5-8周。

(4)取出菜块,切丝、加香料、灭菌、包装,得成品。

本工艺中采用的发酵罐的滚动/摇动或搅拌运动速率20-30cm/秒;运动周期为第一周从每小时1次递减到8-12小时1次,每次从10-15分钟递减到3-5分钟,余下的几周,每天12小时1次,每次3-5分钟;温度控制在15-25℃范围以内。

在淹腌发酵过程中,要对罐内腌菜进行PH值、温度、糖盐度、气体压力等进行监测和调控。

本发明的关键是采用发酵罐进行的密封运动淹腌发酵过程,该过程使菜块在罐内发生如下变化开始是由于盐粒的混染渗出卤水,便开始由各种乳酸菌等微生物参与天然发酵,其产生的气体又抑制了腐败菌的繁殖。经过一系列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使菜块日渐熟化。发酵完成后,气体逐日减少,直至停止;同时卤水由少到多,最后又全部返渗回菜块中。该过程带来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改变了传统制作工艺的头腌、二腌、榨水、后熟等繁多的工序,耗时长,通过密封运动发酵罐,集中于一步完成,明显简化了工艺,节约了时间,还减少了污染。2、传统制作工艺投入的盐量很高,浪费资源,几次腌制排卤又带走了大量的营养,成品的营养价值低,口感不理想。而本发明通过密封滚动淹腌发酵一步完成,通过自然的生化反应使卤汁产生由渗出到返渗回的变化,加入的盐量少,不需榨水,既保证了营养成分不丢失,还可以反应得到多种有益的微生物、有益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鲜香脆嫩的口感。

综上所述,本发明选用特殊的红甜菜为榨菜的原料并采用独特的工艺制作,一方面丰富了榨菜的原料来源,另一方面又提高了榨菜的营养价值,简化了工艺,缩短了生产周期,更符合当今人们追求高品质、高营养的消费需求。

图1是本发明所使用一种形式的发酵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选取鲜品红甜菜100公斤,削去须根残茎,洗净泥沙,切块,风干脱水,待100公斤鲜菜脱水为80公斤左右时回收。按4%的比例加盐,混合均匀,放入发酵罐中,盖好密封盖,使水、气不得漏出。启动发酵罐,第一天每小时滚动1次,1次15分钟,第二天每6小时滚动1次,每次10分钟,第3-7每12小时滚动1次,每次3分钟,从监测窗观察,盐水逐渐渗出,直至布满菜块表面。从第二周开始,余下的5-8周,每天12小时滚动1次,每次3-5分钟。从监测窗观察,卤水逐日增多,后又逐渐返渗回菜块中。罐的滚动速率控制在20-30cm/秒范围内,每次滚动以菜块全部翻转为宜。温度控制在15-25℃范围以内。在滚动发酵过程中,还要经常观测罐内菜块的变化。发酵罐1为机械滚动形式,参见图1,罐上要设有监测窗2和调控窗3,监测窗2有可开关的通道4,以便检测探头伸入,对罐内腌菜进行PH值、温度、糖盐度、气体压力等进行监测。调控窗3设有开关通道和自动排气阀5等,一方面便于罐内发酵气体达到一定压力时自动开启排气阀排气,另一方面通过可开关通道对菜块的盐分、糖分、PH值等进行加减调控。5-8周后,取出菜块,切丝、加香料、灭菌、包装即得成品。

本实施例采用的发酵罐是外力机械驱动的滚动形式,但发酵罐的运动并不限于这种形式,还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摇动或罐内搅动,可以由机械提供动力,也可以靠人工驱动。

权利要求

1.一种红榨菜,其特征在于以甜菜中的根用红甜菜变种为主原料。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榨菜的腌制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工艺步骤(1)清洗、风干脱水(2)加盐4-6%混匀后装入发酵罐内密封;(3)滚动、摇动发酵罐或罐内搅拌,使菜块滚动,进行淹腌和发酵后熟,时间5-8周;(4)取出菜块,切丝、加香料、灭菌、包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榨菜的腌制工艺,其特征在于发酵罐的运动速率20-30cm/秒;运动周期为第一周从每小时1次递减到8-12小时1次,每次从10-15分钟递减到3-5分钟,余下的几周,每天12小时1次,每次3-5分钟,发酵温度15-2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榨菜的腌制工艺,其特征在于在发酵过程中要对罐内腌菜进行PH值、温度、糖盐度、气体压力进行监测和调控。

全文摘要

一种红榨菜及其腌制工艺,以甜菜中的根用红甜菜变种为主原料。采用以下工艺步骤(1)清洗、风干脱水;(2)加盐4-6%混匀后装入发酵罐内密封;(3)滚动、摇动发酵罐或罐内搅拌,使菜块滚动,进行淹腌和发酵后熟,时间5-8周;(4)取出菜块,切丝、加香料、灭菌、包装。本发明的优点是选用的原料营养成分高,含水量少,含糖量少,质地细嫩,制作工艺中通过发酵罐将菜块淹腌和发酵后熟集合在一步完成,既大大降低了所需盐分,又保证了营养不流失,口味鲜香脆嫩,还简化了工艺流程,避免污染环境。

文档编号A23L1/218GK1419848SQ0212804

公开日2003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14日

发明者章传华 申请人:章传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