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耕作业生产类型有哪些

(一)稻田耕作制度

耕作业生产类型有哪些

1.双季稻三熟制

据水稻生长发育的要求,双季稻需要≥12~20℃的活动积温是4500~5000度,有效生育期190天以上,年降雨量800mm左右。双季稻三熟制需要在≥0℃活动积温6000度以上,作物有效生育期280天以上。福建闽东南沿海平原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9.5~21.3℃,全年≥0℃积温7050~7800℃,≥10℃积温6350~7650℃,年降雨量在1300~1700mm,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0℃,极端最低气温大多在0℃以上,有利于喜温作物三熟或喜温喜凉作物三熟种植。稻田冬种与双季稻一年多熟的占这类稻田面积的60%。其中:麦—稻—稻占本种植类型的一半;蚕(豌)豆—稻—稻、绿肥—稻—稻、油菜—稻—稻约占四分之一面积;其他的为蔬菜—稻—稻、青饲料—稻—稻。闽中、闽西北山区,在海拔400米以下沿河两岸和山谷平洋田,年平均气温17~19.5℃,≥0℃积温6350~7450度,≥10℃积温5500~6850度。以喜凉冬作物与双季稻组成三熟制的占稻田面积的26%。其中:绿肥(紫云英等)—稻—稻占五分之三面积,蔬菜、青饲料—稻—稻占五分之二。冬种—双季稻一年三熟制已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5%,并随着水、肥、劳力条件的改善和栽培技术的提高,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化,正在逐渐扩展中。

2.稻田两熟制

闽东南沿海平原区是工业原料作物种植带,也是粮食自给率低需要多种粮的地区。在水利条件较好的稻田,以冬闲—稻—稻两熟制为主要类型,实行这种种植类型的约占稻田面积的20%。在水利条件较差的稻田,实行冬闲—稻—甘薯或冬闲—稻—秋花生的种植方式,这类种植方式占稻田面积约10%。在经济作物区有冬烟—晚稻二熟制或是麦套蔗→蔗豆→冬闲—稻—稻组成的年间水旱轮作三年六熟制,约占本区稻田面积的10%。闽中、闽西北山区部分高海拔处,冬季气候条件差,有的由于肥料、劳力不足,土壤理化性状不良,冬闲—稻—稻(其中相当部分是再生稻)占稻田面积近60%;油菜—单季中晚稻或马铃薯—单季中晚稻和单季早中稻—秋大豆三种类型约占本区稻田的10%。从全省看,稻田两熟制的种植方式占耕地面积的一半,是最主要的种植类型。80年代中后期,在冬闲田多种一季蔬菜、饲料或药材、花卉的类型迅速发展;在有排灌水利设施的山区双季稻二熟田,有的将一季水稻改种烟草、花生、玉米、马铃薯、芋头、辣椒、西瓜、莲藕等作物,组成烟—稻—菜、烟—稻—秋玉米(龙岩地区),菜—春玉米—稻、绿肥—春玉米—稻(三明地区),西瓜—稻—菜、芋头—稻—菜、莲藕—稻—菜(建阳市、建宁县),冬烟—稻—马铃薯、辣椒—菜—稻—菜、马铃薯—稻—菜(南平、宁德、三明)的稻田多熟种植类型,显示出二熟制稻田向多熟制发展的潜力。

3.单季稻一熟制

闽西北山区稻田有近210万亩土壤理化性状不好,存在着冷、烂、酸、锈、毒等障碍因子,致使冬种十分困难,这些稻田面积占耕地的23%。在农田基本建设尚未搞好之前,实行冬休闲—单季中晚稻的种植方式,急待改良以提高其复种指数。

(二)旱地耕作制度

福建旱地面积占总耕地的19%左右,旱地的88%处于闽东南沿海丘陵地区。这里光温条件良好,适宜喜温作物生长;但是温高风大降水少,水源短缺,土层浅而瘠瘦,只适宜旱作。本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只及省人均耕地数的一半,但经济文化发达,耕作技术水平高,普遍实行集约多熟种植,主要的耕作制度类型有:

1.间套作一年三熟或二年六熟制

这类耕作制是灌溉条件稍好旱地主要种植类型,占旱地的45%左右。实行麦—花生套甘薯→麦—大豆间甘薯二年六熟制的占75%,其余部分采取油菜(蚕豌豆)—早薯间西瓜或蔬菜、大小麦—花生(大豆)间玉米(高粱)的一年三熟制。

2.二年五熟制

这种种植类型是老习惯栽培方式,占旱地的24%左右,采取大小麦—花生—甘薯→大豆—甘薯复种轮作制。

3.一年二熟制

约占旱地的10%,通常是甘蔗间大豆(蔬菜、绿肥),麦类—早薯或花生—早薯、大豆—早薯。

4.一年一熟制

这种类型占旱地21%,是无灌溉条件靠雨养地的栽培方式,采用冬闲—甘薯连作制。

5.间套种一年四、五熟制

这是80年代末新出现的栽培方式,多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多熟制田推行。如饲用芜菁—花生间大豆套晚甘薯(莆田、福清、泉州市、漳州市),蚕豆—西瓜套甘薯间玉米(长乐)一年四熟制;小麦套花生间西瓜套甘薯间玉米一年五熟(福清、长乐);春烟套玉米套甘薯(龙岩中高海拔地区)。

你可以看下这个报道

正值冬种生产期,23日,在浦城永兴镇永兴村中畈的百亩连片田里,30多位村民正忙着播种元胡等中药材。

“这里共有160多亩,是由二十家农户连片种植的。”海斌中药材合作社负责人梁海斌介绍。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为**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与白术、芍药、贝母等并称“浙八味”,为大宗常用中药,有“活血、利气、止痛、通便”四大功效。永兴镇几年前就有农户利用冬闲田零星种元胡,效益不错,但由于未形成规模,农户在优良品种引进和产品销售上时有困难。

“如果能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种植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项目。”梁海斌介绍,种中药材周期短,效益高,一般立冬前后开始下种,次年清明节过后收获,不影响水稻生产;其次,冬季也是农民相对空闲的时间,这可解决一些农村闲置劳动力,助民增收;第三,冬种相当于给稻田在冬季进行一次深耕,可减轻土壤硬化和肥田,为来年粮食高产创造条件。去年他和一些种植户共同注册成立了海斌中药材合作社,从浙江磐安、安徽滁州等地引进优良的元胡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一下种植了50多亩。

“第一年产值就达到40多万元,纯收入20余万元。”梁海斌说,今年扩大了种植规模,并试种了2亩效益更高的浙贝母。“这几年元胡的市场行情好,供不应求,价格也高。预计今年种的这些元胡亩产值可达8000多元。”梁海斌很有信心地说。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