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在大棚里面种植行吗
生姜生物学特性
生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它喜温、喜湿、耐阴,但不耐霜、不耐寒。由于其根系也不发达,抗旱能力弱,因此在生姜生长期内必须保证遮阳和足够的水分。生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保水力强、富含有机质、通气排水性好的土壤为最佳,生姜喜微酸性土壤,pH值在6—7生长良好,全生育期吸收氮、磷、钾比例为11:1:1。
生姜的大棚栽培
种姜处理
品种选择山东莱芜片姜或肉姜。选择姜块肥大、颜色鲜黄、有光泽、不干缩、未受冻、无病虫害的姜块作种姜。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将种姜放在细沙子上晾2—3d,剔除松软、发黑、紫色、瘪皱无光、凹槽的病姜,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或高锰酸钾200倍液浸种10min进行消毒,然后用清水洗姜,放在草苫上晒干,再把种姜堆放到屋内或温室内上盖草苫放置5—7d。
栽植
3月下旬至4月初栽植。栽植前3—5d沟中灌水,并撒施适量草木灰,然后按株距16—20厘米栽植,栽植时将种姜顺沟平放在沟内,芽尖稍向下倾斜,以利发新根,然后覆土4—5厘米。一般每公顷栽植10—15万株,需种姜6t左右。
催芽
采用电热催芽和火坑催芽法。电热催芽是在温室内或屋内铺地热线,上盖2层草苫,草苫上再盖2层报纸,将姜块铺50—60厘米厚,上盖2层报纸,再盖草苫或棉被。火炕催芽是在火炕上催芽,方法同电热催芽,只是下部垫起15厘米高,以利通风,使温度均匀。催芽期间温度保持20—25℃,隔几天倒一次姜,一方面选姜,另一方面调换种姜位置,使其受热均匀。后期姜出芽时注意防鼠。约经25—30d,待芽长到—厘米时,用手将姜掰成50—80g小块,每块保留1个壮芽,其余芽用刀削去,然后平摆在草苫上使芽绿化变软,以防栽植过程中将芽碰掉。
整地、施基肥
准备种姜的地块应在头年封冻前深翻30—40厘米,进行冻垡。在3月上中旬扣棚,闷棚化地。一般每公顷施腐熟优质农家肥75t以上、磷酸二铵50kg,撒施均匀后,精细整地,使土壤松散而平整。然后按50—55厘米行距开沟起垄,晒土增温,4—5d后再重新开沟,使沟变垄,垄变沟,继续晒土增温,如此反复2—3次,最后一次先在沟中每公顷沟施1500kg豆饼或煮熟的碎豆瓣,然后再开沟待播。生育期间管理
a.光照 生姜栽植后约30d左右即可出苗,由于大棚内4月份土温较低,这段时间应尽量增加棚内光照,以提高气温,进而提高土温。生姜虽喜温但又不耐强光和炎热,因此在出苗前的4月下旬应在大棚内侧悬挂双层或一层遮阳网,棚膜上面再抹泥水,以减弱光强度,以利生姜出苗和生长。
b.追肥 当苗高3—5厘米时每公顷追施三元素复合肥225—300kg,促使幼苗旺盛生长;当苗长到三股杈时结合除草进行追肥,每公顷追施硫酸铵225—300kg,促使姜块迅速膨大;当苗长到5—6股杈时,每公顷追施硫酸铵375kg。
c.灌水 生姜在栽植后到出苗前要保持干燥,以利提高地温,促进出苗;苗出齐后土壤不宜过干,可小水勤浇,保持地面湿润,特别是施肥、培土后应浇水。浇水宜选择晴天清晨为好;三股杈后浇水量应以浇深浇透、不积水为原则。
d.中耕 由于生姜生长慢,易造成草荒,一般每10—15d中耕一次,生姜中耕宜浅不宜深。中耕一般与浇水、施肥、培土结合进行,每次培土3—6厘米,以防姜外露,并使夏季地温降低,保证生姜品质。
e.防治病虫害 生姜主要病害是姜瘟病,虫害是姜螟。防治姜瘟病,可采取选用无病种姜、轮作施腐熟有机肥和对病穴进行消毒等措施。大田发病时可用防治细菌性化学药剂,如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喷雾防治。姜螟可用50%杀螟松乳剂500—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小麦套种姜栽培技术(大棚姜的高产种植技术)
生姜保护地栽培与常规露地栽培的基本步骤是相同的,但保护地栽培又有其特点。以下简要介绍其栽培要点。
(1)提早播种
生姜的生长期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生长期越长,产量越高(表27)。因此,保护地提早播种是获得生姜高产的关键。根据近年来的生产实践,华北地区生姜的播种期:地膜覆盖栽培可在4月上中旬,大棚覆盖栽培在3月下旬,地膜覆盖加盖大棚栽培在3月中旬,日光温室栽培在2月下旬。
表27 生姜生长时期对产量的影响
表27 生姜生长时期对产量的影响(续)-1
(2)加温催芽
生姜提早播种必然要提早催芽,且催芽时间比播期提早25天左右,因催芽期温度尚低,难于保证幼芽在适期萌发,故应采用加温方法催芽。生姜加温催芽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火炕催芽法、电热温床催芽法和电热毯催芽法。火炕催芽要求催芽前建造火炕。选背风向阳处(最好紧靠东西墙南侧),先砌长2~3米、宽1.5米、高0.4~0.5米左右的池子,池内用土坯建成“迷宫”型火道,池的南侧开宽30厘米、高40厘米左右的烧火口,池顶用土坯墁好,在池的四角各建1个高出池顶1.5米、内径10厘米左右并与火道相通的烟囱,烟囱之间砌高1米左右的墙。点火后若四角烟囱出烟量相近,则说明建造良好;若有不出烟的烟囱,应找出原因,并加以改建。姜种上炕前的处理与露地栽培相同。在排姜种前先在炕中间竖2~3个草把子,以利于散热散湿及测温。炕底铺1层15厘米厚的麦穰,其上放姜25厘米左右,隔1层麦穰后再放姜,共放3层。顶部盖10厘米左右麦穰后,用泥封严。此后每天早晚在烧火口点火,但不能用大火,以暗火最佳。其间保持姜池内温度25~30℃,待姜芽萌动时,保持温度22~25℃,姜芽长达1厘米左右时即可播种。
生姜也可采用回龙火炕、电热温床及电热毯催芽。其温度管理与迷宫火炕相同。利用电热温床及电热毯催芽时,姜种排放高度在50厘米以内为佳,中间不需隔麦穰。
(3)重施基肥
保护地栽培生姜,生长期长,单株生长量大,对肥料的吸收量多,再加上覆盖栽培施肥不便,因此应加大基肥施用量。一般每667米2施充分腐熟鸡粪10立方,深翻后,开沟起垄,在沟底施入饼肥100千克、过磷酸钙100千克、尿素50千克、硫酸钾25千克,或复合肥100千克。为防治地下害虫,可一并施入辛硫磷颗粒剂2~3千克。
(4)宽垄稀播
为充分发挥保护地生姜生长期长的优势,以发展单株,扩大群体,进而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商品品质,保护地栽培生姜的密度应小于露地栽培。据笔者多年试验及群众生产经验,种植大姜以行距65~70厘米、株距20~22厘米(每667米2栽植5000株)为宜;种植小姜以行距60厘米、株距18~20厘米(每667米2栽植5500~6000株)为宜。
(5)除草覆盖
生姜保护地栽培,尤其地膜覆盖栽培难以除草,因此保护地栽培生姜均应在播种后、盖膜前严格施用除草剂(除草剂的施用种类及方法可参考露地栽培有关内容)。但必须注意,因保护地栽培播期早,温度低,故除草剂的用量应适当加大,喷洒除草剂时应仔细,不留死角。喷施除草剂后,先盖地膜。为提高地膜效应,可选用宽幅地膜,一次覆盖2~4沟,两边压实,中间隔一定距离压一小堆土。大棚栽培最好在生姜整地后播种前,提早5~7天盖棚,以利于地温提高。若不能提早盖棚,则应在盖地膜后及时盖棚。
(6)温光调节
大棚生姜栽培的温度,一般要求播后出苗前保持25~30℃。为促进早出苗,应尽可能提高地温,因此不必进行通风。生姜出苗后,应严格温度管理,使白天温度保持在22~28℃,勿高于30℃,夜间温度保持在15~18℃,勿低于13℃。光照的调节主要靠棚膜挡光,撤膜前无需进行专门的遮光处理。至6月上中旬,气温高时,可撤膜换上遮阳网(透光率50%),也可继续利用棚膜作遮荫物,但必须对顶部与基部进行大通风。
地膜覆盖生姜栽培,对顶土时的生姜幼芽,要进行破膜处理,以防高温灼伤幼芽。
(7)水肥管理
生姜保护地栽培,地面的水分蒸发量降低,故浇水次数较露地减少。一般出苗前为防止地温降低,不得浇水;出苗后浇1次透水,之后始终保持地面湿润。待7月中旬撤除地膜及棚膜后,其管理方法与露地相同。生姜保护地栽培因生长期延长,姜苗提早生长,追肥也应适当较露地提早,一般提苗肥可在6月上旬结合浇水,顺水冲施少量氮肥(每667米210千克尿素)。至7月初再冲施同量尿素。大追肥也应比露地栽培提早进行,一般在7月下旬撤除地膜,先划锄松土,晾晒2~3天后,开沟施肥,追肥量与露地相同,之后的管理可参考露地栽培进行。
(8)延迟收获
生姜大棚栽培可在10月上旬扣膜,进行延迟生产。扣棚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15~18℃,延迟生姜的收获期。山东省一般掌握在11月上旬收获为宜。
我们这里是姜的重要产区,近年来兴起的小麦套种姜栽培技术发展很快,栽培效益也较好。现在我们总结了几条生产经验,在此与农民朋友们共享。
一、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应选择土质肥沃深厚、排灌方便、保肥保水力强的地块。由于姜需肥量较大,且麦套姜地块1年只有1次耕翻的机会,所以必须施足底肥,深耕翻,细整地。
秋耕前亩施优质圈肥4000~5000千克,标准氮肥50~6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钾肥15~20千克,深耕耙细后整畦。
播种姜时,亩施标准氮肥15千克,钾肥15千克,饼肥50千克做种肥,或每亩沟施姜专用复合肥75~100千克。
二、选用配套品种,进行规范种植小麦选用高产、优质、早熟、抗病、抗倒、纯度高的冬性品种,如淄麦12、济麦20等。姜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如山东名优特产莱芜片姜、莱芜大姜等品种。
种姜要求姜块肥大、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害的健壮姜块,每块姜重100克左右。
为使小麦和姜双丰收,一般做1.8米宽的畦,在畦内按60公分行距播种3行小麦,可采用独腿耧播种,或开沟撒播;畦内套种2行姜,畦埂套种1行姜,姜行距60公分,这样1行小麦可为1行姜遮阴。
三、搞好种子处理,适期播种小麦:日平均气温20~18摄氏度为小麦最佳播期,本地应掌握在10月5~8日适期足墒播种,亩播量6~7千克,保证基本苗12万~14万苗/亩,单株成穗3个以上。
为确保-播全苗,播前应采用种衣剂包衣或采用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量的2%拌种,以防治地下害虫。
姜应掌握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5公分地温稳定在15摄氏度以上时播种。
播种姜前应进行种姜处理,选晴天将选好的姜种放在阳光下晾晒,晒姜困姜2~3天后用多菌灵、百菌清或姜瘟宁浸种消毒,然后置于22~25摄氏度条件下催芽,待姜芽长至0.5~1公分长时,按姜芽大小分批播种,播种密度一般以5000~5500株/亩为宜,亩用种量450~550千克。
播种可采用平播法,即先开沟、施肥、浇水,再将种姜水平摆放在沟内,使幼芽的方向保持一致,然后覆土4~5公分厚,如果小麦浇了拔节或孕穗水,土壤墒情好,可不浇水,开沟施肥后直接播种生姜。
四、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 1. 小麦的管理冬前抓苗全、苗壮、促进分蘖。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确保苗齐、匀、壮,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适时追施冬肥、浇好冬水。
返青期及时划锄、增温、保墒、促根早发,重施起身、拔节肥,浇好起身拔节水和扬花灌浆水。
搞好病虫害测报工作,及时防治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和麦红蜘蛛、麦蚜等病虫害,并适时做好除草和化控工作,以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2. 姜的田间管理①勤追肥促早发。姜对肥料的吸收以钾为最多,氮次之,磷最少,缺氮对姜产量的影响较大。除施足基肥外,整个生育期间应追肥3~4次,每次追施尿素或氮钾二元复合肥15~20千克。
②适时除草培土。小麦收获后,立即中耕除草,并适时培土,以使嫩姜根茎伸长,提高品质。
③合理浇水。播种时浇透水,幼苗期浇小水,立秋节后旺盛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姜忌积水,积水易引发姜瘟,暴雨过后应及时排水。
④综合防治病虫害。姜的主要病害是姜瘟病,一般6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中心形成期,应以预防为主,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选用无病姜种,催芽前或播种前消毒,施净肥、浇净水,及时铲除发病中心等。
如采用药剂防治,应突出早字,即在发病初期用姜瘟宁300~500倍液喷雾或灌窝,可有效控制姜瘟的为害。
防治病毒病可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
虫害主要为姜螟虫、甜菜夜蛾等,可用农地乐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