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短的桥是什么桥
世界上最短的桥是国界桥。
国界桥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乡旗杆下村九里港上,是三孔石柱平板桥,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曾在此争战,越胜吴败。宋代有人在此建了一座石板桥,称国界桥。现桥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相传此处原为吴、越两国的分界线,故九里港又称为国界河,河北属吴国,河南属越国,以桥为界,故名国界桥。现桥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
两边桥洞内各凿有石像2樽、高个盈尺。北为吴王夫差,南为越王勾践。雕做人像,据有关专家考证,雕像可能为明代以前雕刻,国界桥长13.2米,宽1.58米。桥端有清嘉庆年间锭刻的楷书“国界桥”名、两项刻有活代入所作的两幅对联:“肢莱远溯夫余译,端委常存泰伯风”、“星映斗十临鹊驾,地连吴越判鸿沟”。
扩展资料:
桥南为洪合镇洪合村,桥北则为嘉兴机场。原来军民可以通过该桥相互走动,故当地老百姓又称之为军民桥。大约在1967年,出于机场的安全考虑,于是在桥中间砌了砖墙。
石桥两端桥洞内凿有相对的石像各一尊,北洞内为吴王,南洞内为越王,雕像古拙。1936年,据考古学者考证,这两尊塑像为明代以前作品,文革动乱中损毁。桥中孔镌有阳文楷书“国界桥”三字题额,边款为“嘉庆辛未”“里人重建”字样。桥两侧刻有清代文人所作的两幅对联:东侧联是“星映斗牛临鹊驾,地连吴越判鸿沟”;西侧联是“披莱远溯夫余泽,端委常存泰伯风”。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国界桥就是吴、越两国的分界桥,九里港(又叫九曲港)则是吴、越两国的分界河,桥北属吴国,桥南属越国。国界桥由此而传名。解放后,洪合百姓把国界桥一代改造成为兴旺发达的粮桑区。1953年开挖了1500米的新开河,穿过南北草荡,使这个缺水少河的地方,得到灌溉和运输的便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界桥
铅山县特色文化
鹤塘桥渠为古田县文物保护单位。
鹤塘桥渠位于鹤塘镇鹤塘村村头主街道中,建于70年代未,当时是由鹤塘村全村村民出义务工用时2年完成。南北走向,桥渠全长118.8米,由378块条石铺砌而成,桥渠面宽3米,渠内宽1米,深1米,桥面离地面21米,拱距33米,拱高7米。桥渠两边有54个石制的护栏,每个护栏长2.2米,高0.97米。桥渠主要是当地村民用来灌溉农田使用,也可供人行走。
鹤塘村:鹤塘村
铅山县特色文化有连四纸制作技艺、铅山石塘桥灯、铅山柳木蒸笼制作技艺、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畲族民歌等。1、连四纸制作技艺:连四纸质地洁白莹辉,细嫩绵密,平整柔韧,不变色,被称为“千年寿纸”。2、铅山石塘桥灯:石塘桥灯是一项包含了灯、戏、舞等传统民间艺术的表演活动,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铅山县特色文化有连四纸制作技艺、铅山石塘桥灯、铅山柳木蒸笼制作技艺、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畲族民歌等。
1、连四纸制作技艺:连四纸质地洁白莹辉,细嫩绵密,平整柔韧,防虫耐热,不变色,被称为“千年寿纸”。它是我国传统手工业的杰作,对承继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极大作用。
2、铅山石塘桥灯:石塘桥灯是一项包含了灯、戏、舞等传统民间艺术的表演活动,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石塘百姓为求来年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每到正月初六,就举行灯会,而桥灯都是做为压轴戏,因此又被称为“缀大灯”。
3、铅山柳木蒸笼制作技艺:柳木蒸笼以柳杉,又名水杉为原材料,产品除供应国内需求外,还出口到日本、新加坡。北京人民大会堂曾使用过河口生产的各种规格的柳木蒸笼。
4、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河红茶是中国最早出口的红茶,受到欧洲上流社会以及皇室的喜爱。河红茶色泽乌润,高山韵香明显、十泡过后会出现薄荷清香;滋味醇厚、甘甜爽滑;汤色红亮、浓郁、清澈、有光圈;杯底香浓郁。
5、畲族民歌:畲族传统民歌没有瑰丽的词句,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播演唱。畲家把唱歌视为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他们以歌代言,以歌为媒,在丧葬祭祀活动中,他们又以歌代哭。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