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在土地方面做了什么制度?
秦朝是由战国后期一个诸侯王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秦代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产量两个方面都超过了以前?
在土地制度方面,秦初承认土地私有,同时保留一定数量的休耕地,以法律形式在全国确认土地私有,并制订了相应的赋税制度?
土地私有制的建立,在当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秦代土地制度的逐步完善,体现了封建土地制度初建时的特点?
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历代国君都把农业作为治国之本,非常重视水利建设,推广铁器和牛耕?战国时代所修建的都江堰灌溉系统?郑国渠,以及其他数以万计的陂池沟渠,直到秦统一后仍在发挥作用?
秦代配合水陆交通建设,又在陇西?关中?黔中?会稽等郡修建了大批新的水利设施,使更多的农田得到灌溉,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铁农具在战国已普遍使用,秦代的铁农具又有发展?近年考古发现大量秦时期的铁犁铧?铁臿?铁锄?铁镰等,不但分布广泛,而且器形有所改进?
秦政府设置有“左采铁”?“右采铁”等专管铁器生产和使用的官吏,足见对于铁器的重视?
人工灌溉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秦始皇开创的历史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罗马帝王恺撒相提并论。但比罗马帝国统治时间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秦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独具影响的原因。秦始皇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他还创造了许多功在千秋的许多工程建筑。这也是他伟大的原因所在。
1,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5年)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
秦长城尚未建造,杞梁之妻哭倒长城之说,在时间上难以成立。关于孟姜女的民间传说,虽然说法种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故事再现了当时数十万劳工筑长城时餐风露宿,艰难地开山凿石的苦难和牺牲,再现了华夏一族的伟大创造。
秦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如今虽然被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2,灵渠
秦并6国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命屠睢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每军要占领五岭一个主要的隘道,而占领湘桂两省边境山岭隘道的。
最初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后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
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灵渠虽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到现在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王位时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陵园营建工程就随之开始了。
陵园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这样的宏伟的皇陵,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只有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才能拥有如此豪华的墓地。
4,秦直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竭尽全国人力、物力,从事两项规模巨大的国防工程建设,一为修筑长城,一为“治直(道)、驰道”。
驰道的多数路段,是利用战国时各国原有的道路,加以沟通、连接或进一步拓展而成。直道则是秦始皇为攻防匈奴,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的国防道路。起自甘泉宫,止于九原郡,长“千八百里”。路线大体南北相直,因称“直道”或“秦直道”。
秦直道是中国劳动人民在距今2200年前,用落后的生产工具,沿着山岭和沙漠草原修筑出的长达700余公里、宽50米左右的车马大道。而且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选线、改线、施工、建筑驿站、邮亭等任务,其速度之快,工程之艰巨,在中国乃至世界筑路史上可谓奇迹!
5,郑国渠
郑国渠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为郑国渠。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6,秦驰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
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秦汉时期最为流行,规定的宽度是五十步,两旁种有树。秦始皇修建的驰道是“马(公)路”,现在看来应该是“轨(铁)路”,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历史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依此看,他竟然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轨路网”。
7,阿房宫
传说秦王嬴政在邯郸城生活爱上一个邯郸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女。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
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的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
。建宫的目的和选址的根据,是由秦始皇确定原则的。
秦阿房宫不仅是秦代建筑中最宏伟壮丽的宫殿群,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更记载着中华民族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辉煌记忆。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确认秦阿房宫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但是,某种意义上说,劳民伤财的阿房宫也是秦灭亡的一个象征物。
8,五尺道
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僰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是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修建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从关河东岸上缘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马蹄痕数十个。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
一般成就越是大的人,争议就越大。秦始皇不但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而且也是中国最杰出的千古一帝,有着开天辟地的作用。但即使如此也有人不喜欢秦始皇,认为他是暴君。必须承认秦始皇也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与他的功绩相比他的过实在是微不足道。
我国灌溉系统发展史1.1灌溉系统雏形 奴隶社会中,农业生产方式是井田制。布置在井田上的灌排渠道称为沟恤。传说沟恤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大禹治水时已经出现,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般规模较小。至周代,农田沟恤已形成系统,当时按其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耕地面积大小一般分作法、恤、沟、遂、删、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系统。除了从河流中引水的形式外,当时还出现了人工蓄水池,即在天然湖沼洼地周围,人工筑堤构成的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提高灌溉保证率。1.2规模化灌溉 从战国开始,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沟恤,水利工程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典型的灌溉工程有:都江堰、郑白渠、坎儿井等。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采用无坝引水渠系,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3部分组成,是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典型。战国末年在今湖北宜城的白起渠是破渠串联式灌溉工程,它从汉水支流蛮水引水,将分散的破塘和渠系串联起来,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关中平原上规模最大的郑国渠,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由郑国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郑国渠。。。。
所以说朝代可追溯至夏以前三皇五帝时期的奴隶制社会! 下面是补充
2古代的水利灌溉
2.1 周代水利灌溉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水利灌溉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载:“古史称,禹(大禹)、益(伯益)时起,即知利用河渠和井灌农田、园圃”。到周代由于井田制的实行,井田之制已相当发展和完备。公元前1300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井”字的原形象形字,说明了当时已有了凿井取水的设备;“甽(zhen)”“畊”“畓”等字也反映了当时已有了利用流水、凿井取水灌溉田地的简单技术。
2.2秦郑国渠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
由春秋战国到秦,正是我国前封建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进步,加之铁制生产工具的大量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大规模灌溉工程创建提供了充分条件。大约在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秦国根据韩国所派水工郑国的意见,花费10年时间,修成郑国渠。据《史记?河渠书》记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灌田。……渠就,用注填阙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倾,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肥沃,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这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当时六国的水利工程,一般以运输、防洪为主,灌溉规模都不大。
2.3 汉、唐是关中水利灌溉发展的鼎盛时期
汉、唐时期是陕西特别是关中水利灌溉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灌区和灌溉面积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秦代只利用泾河兴建了郑国渠,汉代开始先后开发了关中泾、渭、洛、千四大河流,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汉武帝时期从眉县引渭水向东北流,穿过漆水河,至今兴平入蒙笼渠,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一带农田,加上以后渠道延伸扩大,增修的水利工程,至唐代关中的水利灌溉面积已达3.84hm2。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诏令著名水工徐伯,建成了一条从长安起,引渭河水经临潼、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入黄河,全长150多公里的漕渠,不仅解决了都城长安的粮食等物资的运输问题,而且还解决了部分农作物的急需灌溉问题。汉武帝还从征县(今澄城县)开渠,横穿商颜山(今铁镰山)引洛水灌溉重泉(今蒲城县东南)以东万余倾故卤地。汉代还在郑国渠基础上修建了六辅渠、白渠,进一步扩大了灌溉区域。其他中、小型水利工程也有所发展。唐代在以前水利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扩大,并自龙门下引黄河水灌溉韩城一带农田,据有关历史记载,当时关中水利灌溉面积已达33.3万hm2(500万亩)以上。
2.4 宋、元、明、清水利灌溉兴废交替并逐步衰落
宋以后,由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下坡路,历代在水利灌溉方面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新建或改建恢复了一些灌溉工程,在水利灌溉技术方面也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没有再兴建大型灌溉工程,一些旧的工程也逐步走向衰落,郑白渠就是一个缩影。宋以后曾多次修复白渠口并新开丰利渠,元代开王御史渠,明代修洪渠堰,开广惠渠、通济渠,但灌溉面积都逐步缩小,直到清代弃泾引泉,灌溉面积只有1300多公顷。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