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水溶性肥料
水溶性肥料(Water Soluble Fertilizer,简称WSF),是一种可以完全溶于水的多元复合肥料,它能迅速地溶解于水中,更容易被作物吸收,而且其吸收利用率相对较高,更为关键的是它可以应用于喷滴灌等设施农业,实现水肥一体化,达到省水省肥省工的效能。
一般而言,水溶性肥料可以含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元素,如N、P、K、Ca、Mg、S以及微量元素等。这样一来,人们完全可以根据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需求特点来设计配方,科学的配方不会造成肥料的浪费,使得其肥料利用率差不多是常规复合化学肥料的2-3倍(在中国,普通复合肥的肥料利用率仅为30%-40%)其次,水溶性肥料是一个速效肥料,可以让种植者较快地看到肥料的效果和表现,随时可以根据作物不同长势对肥料配方作出调整。当然水溶性肥料的施用方法十分简便,它可以随着灌溉水包括喷灌、滴灌等方式进行灌溉时施肥,既节约了水,又节约了肥料,而且还节约了劳动力,这在劳动力成本日益高涨的今天使用水溶性肥料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水溶性肥料的施用方法是随水灌溉,所以使得施肥极为均匀,这也为提高产量和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水溶性肥料一般杂质较少,电导率低,使用浓度十分方便调节,所以它即使对幼嫩的幼苗也是安全的,不用担心引起烧苗等不良后果。
水溶性肥料使用方法:
施肥方法 使用时间 推荐-每亩用量(公斤) 配比及使用说明
基肥 秋季或开春 15-20 kg/亩 肥:水=1kg:100kg。沟施或耕地前喷洒
追肥 生长旺期 15-20 kg/亩(每年只需一次) 肥:水=1kg:100-150kg。开沟施肥。
冲施肥 果实膨大期 6-8 kg/亩 肥:水=1kg:300kg。浇水时冲施。
叶面肥 全生长期 1-2 kg/亩/次 肥:水=1kg:500-800kg.叶面喷施。
推荐用量可根据土质、作物情况调整。因产品浓度高,一次施用肥效可达240天以上。也可以与农家肥和少量的有机肥配合使用。粘性土壤施肥配水量应增加1倍。
产品含有高分子保水螯合剂,作叶面肥喷施时能使肥料吸附到叶片上,利于存留和吸收。
步骤 一、 把肥料按配比溶解在水中;二、使用。
具体步骤如下:
①准备好水和容器----②按配比加入肥料----③搅拌----④停放约30分钟,使用。
水溶性肥料的施用技巧
灌溉施肥是将肥料溶解于灌溉水中,然后通过灌溉系统进行施肥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也有一些实际应用的报道。其主要优点是:节约水分、肥料和劳动力;肥料的利用率很高;灌溉施肥的养分分布均匀,不伤根、叶,有利于土壤结构的保持。这种方法在水分缺乏的地区应用较多,适宜于树冠交接的成年果园和密植园采用。据研究,与地面灌溉相比,滴灌施肥可节省氮肥44%~57%,喷灌施肥可节省11%~29%。尽管灌溉施肥有很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极易出现管道、滴头堵塞的问题,要达到实际应用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水溶肥在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农业用水、减少生态环境污染、改善作物品质以及减少劳动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施用时应结合其特点掌握以下施肥技巧:一、避免直接冲施,要采取二次稀释水溶肥比一般复合肥养分含量高,用量相对较少,直接冲施极易造成烧苗伤根、苗小苗弱等现象,二次稀释不仅利于肥料施用均匀,还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二、少量多次施用由于水溶肥速效性强,难以在土壤中长期存留,少量多次是最重要的施肥原则,符合植物根系不间断吸收养分的特点,减少一次性大量施肥造成的淋溶损失。一般每次每亩用量在3-6千克。三、注意养分平衡水溶肥一般采取浇施、喷施,或者将其混入水中,随同灌溉(滴灌、喷灌)施用。需要提醒的是,采用滴灌施肥时,由于作物根系生长密集、量大,对土壤的养分供应依赖性减小,更多依赖于通过滴灌提供的养分。如果水溶肥配方不平衡,会影响作物生长。另外,水溶肥千万不要随大水漫灌或流水灌溉等传统灌溉方法施用,以避免肥料浪费和施用不均。四、配合施用水溶肥料为速效肥料,一般只能作为追肥。特别是在常规的农业生产中,水溶肥是不能替代其它常规肥料的。要做到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水溶肥与常规肥相结合,以便降低成本,发挥各种肥料的优势。五、尽量单用或与非碱性农药混用蔬菜出现缺素症或根系生长不良时,不少农民多采用喷施水溶肥的方法加以缓解。在此提醒,水溶肥要尽量单独施用或与非碱性的农药混用,以免金属离子起反应产生沉淀,造成叶片肥害或药害。六、避免过量灌溉以施肥为主要目的灌溉时,达到根层深度湿润即可。不同的作物根层深度差异很大,可以用铲随时挖开土壤了解根层的具体深度。过量灌溉不仅浪费水,还会使养分淋失到根层以下,作物不能吸收,浪费肥料。特别是水溶肥中的尿素、硝态氮肥(如硝酸钾、硝酸铵钙、硝基磷肥及含有硝态氮的水溶性肥)极易随水流失。七、防止地表盐分积累大棚或温室长期采用滴灌施肥,会造成地表盐分累积,影响根系生长。可采用膜下滴灌抑制盐分向表层迁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8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