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怎样做好农作物有害生物的专业化防控

怎样做好农作物有害生物的专业化防控

怎样做好农作物有害生物的专业化防控

一、建立健全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平台

完善国家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防控指挥调度网络和检疫监管网络。国家重点加强跨国境、跨区域迁飞性、流行性和检疫性病虫的区域性监控站点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制宜加强当地病虫害监控网点建设,建立县级标准观测场和乡镇观测点,重点作物、重大病虫和重点疫区要增加监测站点的密度。充分应用物联网、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雷达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手段,加快构建国家和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病虫诊断和防控指挥系统、检疫审批和疫情追溯系统,全面提升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指挥和检疫监管等信息化水平。

二、强化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

建立健全县级以上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指挥体系,加强重点区域的应急防治设施设备建设,完善重大病虫疫情应急预案,强化分类管理。着力加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小麦条锈病等跨区域迁飞流行性病虫害的区域联防联控,推进源头治理和统防统治;着力加强蝗虫、草地螟、粘虫等暴发性、突发性害虫的应急防控,建立一批高效应急防治队伍,做好应急防控演练,增强突发灾害应对能力;着力加强小麦赤霉病、稻瘟病、小麦吸浆虫、农区鼠害等常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控指导,提高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能力;着力加强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和非疫区建设,完善疫情发布与扑灭补偿机制,提升重大疫情阻截防控能力。

三、加强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执法监管

严格引进种子种苗的检疫审批管理,建立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的追溯体系,加强重点种苗繁育基地的检疫措施。严格种子繁育企业、种子批发市场、销售大户等关键环节的检疫管理,建立有效防范植物疫情传播的联合执法与检打联动机制。加强植物检疫员队伍管理,严格考试、考核、准入和退出制度,规范植保植检执法队伍的持证上岗、着装管理和执法行为。强化农药监督管理,加强农药质量监控、风险评估和使用指导,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等不法行为。

四、强化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科技创新

加强植保科技创新和团队建设,密切农科教和产学研协作,加强病虫害发生规律、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农作物区域性重大病虫综合防治试验室和野外观测站建设,大力研发植物疫苗、病虫分子诊断、抗病虫品种、航空植保、物联网应用等高新技术,着力研究解决植保基础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技术问题。加快植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科研、教学单位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植保新技术示范推广。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关键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做好农机农艺融合和良种良法配套,强化科学用药指导和农药抗性监测评估,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全面提高农药利用率和病虫害科学防控水平。

五、加强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公共服务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县级以上植保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植保机构的公益属性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综合防治、植物检疫、农药应用指导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基层植保实用人才队伍,县级植保机构原则上每10万亩作物不少于1名植保专业人员,环境复杂或病虫害多发重发地区应适当增加植保人员;重点农业乡镇原则上不少于1名植保员,逐步建立村级农民植保员队伍,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深化植保用人制度改革,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植保公共服务队伍,确保县级以上植保专业人员比例不低于80%。着力培养植保科研人才、执法管理人才、对外交流人才和推广应用人才,不断提升植保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大力扶持发展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

加快培育多元化、规范化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鼓励支持科研单位、教育机构、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基层农技组织等开展植保社会化服务。完善病虫害防控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病虫防治服务的方式,推广技物结合、全程承包防治等服务模式,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区和重大病虫源头区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的备案制度、效果评价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推进专业化防治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规范服务,强化病虫害信息服务和指导,引导植保专业服务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

七、着力改善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物质装备条件

继续实施植保工程项目,强化重大病虫监测防控设施建设,完善县级病虫监控站点建设,在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发生的关键通道建设一批国家级的区域应急防治中心和航化作业场站。配备病虫调查监测、信息传输、检验检疫、防控处置等仪器设备;大力改善重大病虫防控作业条件,因地制宜装备大中型高效植保机械,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无人机、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防治病虫害。加快高效环保型新药剂、新剂型、新器械的研发。积极支持开发病虫害监测防控专用产品,推进害虫天敌、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农药等绿色植保产品产业化发展,不断丰富植保物质基础,改善防灾减灾手段,提高现代植保物质装备水平。

八、大力开展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技能培训

建立健全各级植保服务人员的分级培训制度,县级以上植保公共服务机构的在岗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每5年轮训一次;乡镇植保员和村级农民植保员,每个聘期培训不少于一次。省级植保机构人员和市级植保机构主要负责人的培训由农业部统一组织实施,其他人员培训由地方各级农业行政部门或植保机构组织实施。积极组织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活动,强化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从业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植保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近日集安市政府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实现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面提升。一是加强领导,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合力。集安市积极落实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食品企业的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逐级分解细化,层层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目标责任状,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建立了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检打联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二是注重源头治理,强化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针对当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使用非法添加物等突出问题,从生产源头、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集安市相继启动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查、例行监测、监督抽查,以及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残、饲料质量安全等监控计划,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大了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抽查力度,加强了对主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等生产经营场地的检测和抽查,规范投入品管理和农产品生产行为,打击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三是扩大监测覆盖面,消除风险隐患。针对各行业和各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实际情况,集安市大幅度扩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品种和覆盖面,形成了涵盖主要农产品品种、覆盖全市消费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通过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品种和覆盖面,找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工作切入点,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风险防范能力。四是积极扩建农产品检测平台。集安市政府要求相关部门,在现有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上,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的申报、完善工作,积极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超市、集贸市场等单位建立检测农产品安全检测室(站),开展自律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五是加强宣传,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氛围。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教育和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知识,培训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依靠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六是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集安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了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量化任务,落实责任,确保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同时,投入了必要的经费,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的需要,及时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建立了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制度,大力推行生产档案记录和包装标识制度,强化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和消费引导,实行产地农产品检测合格准出和市场农产品检测合格准入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