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青蟹红壳,也有烂壳,腮是黑色的,请问我该怎么防治?

锯缘青蟹池塘养殖技术

青蟹红壳,也有烂壳,腮是黑色的,请问我该怎么防治?

青蟹的学名为锯缘青蟹,俗称虫寻、蝤蛑.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派,梭子蟹科,青蟹属,是我国珍贵的水产品之一.其肉味鲜美独特,营养极为丰富,素称酒席上之佳肴,食用药用价值高,尤其是交配后性腺成熟的雌性蟹(红虫寻、高蟹)有海中人参之美誉,是产妇、老幼和身体虚弱者的高级滋补品,蟹壳可制成甲壳素,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青蟹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等省沿海,尤以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为多.国外主要分布在日本、越南、泰国、菲律宾、新西兰、美国、印度洋、红海和南非等沿海水域.

青蟹喜栖息、生活在江河溪海汇集口,海淡水缓冲交换的内湾--潮间带泥滩与泥砂质的涂地上.青蟹是游泳、爬行、掘洞型蟹类,一般白天多潜穴而居,夜间出穴(洞)进行四处觅食.青蟹以肉食性为主,喜欢寻食小杂贝、小杂螺、小杂鱼、小杂虾及小杂蟹等.青蟹又是广盐性的海产蟹,其养殖的适宜盐度为7‰~33‰,最适是10‰~20‰,适温范围6℃~35℃,最适生长水温18℃~25℃,此时青蟹的活动力强,食欲旺盛,而它的耐干露能力也极强,一只健康青蟹离开水后,鳃腔内只要留有极少量的水份,能保持鳃丝湿润,便可以存活数天.青蟹的一生要经过13次蜕壳(其中,幼体变态蜕壳6次,生长蜕壳6次,生殖蜕壳1次),总之,青蟹的变态发育和整个生长生活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蜕壳而进行.一般春季(4月份~5月份)放养的6期~8期幼蟹到夏季(7月份~8月份),养殖三个半月至四个月,每只蟹的体重就能达到200克~250克,若是秋季(9月~10份)放养的幼蟹需经越冬,养殖到次年的5月份~6月份,也可达到商品规格.

根据全国沿海各地多年来的生产实践,采取的养殖生产方式日趋多样化,有建蟹池(塘)单养的,也有围塘混养、滩涂低坝高网养,设椿设竿吊笼养、水泥池子养殖等等,均取得不同程度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单就青蟹池塘养殖技术进行叙述.

一、蟹池建造

1.场地选择养殖青蟹池(塘)应选建在周围无工农业生产废水、无有毒物质、无农药及生活污水污染,海水清新、水体交换自净力强、理化因子稳定、潮差大、内湾风平浪静,有一定量陆源淡水注入的高中潮区,海水比重在1.007~1.021之间,pH值7.8~8.5之间,水温在10℃~30℃以内,透明度20厘米~30厘米,化学耗氧量4毫克/升~17.6毫克/升,铜离子浓度不超过0.488毫克/升.

2.池滩底质蟹池滩涂地的土质好坏,既关系到青蟹的潜伏栖息,又直接影响着建池堤坝的牢固度,所以应选择保水、不渗漏,保粘固性高,不易塌陷的均质土涂地为宜.

3.池塘面积单养青蟹的池塘面积以3亩~5亩为佳,虾蟹类混养的池塘为10亩~20亩之间较合适.若对面积过大的养殖池塘,则要求采用竹篱或拦网分隔成若干小区,以便于个体大小不同的青蟹分档(级)养殖.

4.池形与水深池子的形状,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长方形池之长宽比为5∶3~3∶2,水深1米~1.5米),池的朝向一般以东西长、南北短为佳(但不强求).池底构造通常有平坦底,略斜底和锅形底三种.

5.池滩与池沟池底部应开挖顺水沟(中央沟、环沟、十字沟),滩与沟之面积比例以3∶1左右为佳.沟的深度一般要在0.5米以上,沟上口面宽3米~6米,沟壁(边)坡比降1∶2~1∶2.5,主沟道(中央沟)要与控调闸相通,以利于进排水调节方便.滩中须留有一定的空地作"蟹岛",可供青蟹栖息与隐藏,减少其相互残杀伤害.

6.防逃设施池塘堤坝的四周内侧,必须做好防逃围栏(可用水泥薄板、竹篱笆、硬塑料片等材料制作),其设施高度应高出池内最高水位面50厘米以上.设施板、笆片的上端应向池塘内略倾斜,设置一定要严密牢固,有效防阻青蟹外逃.

7.隐蔽物设置为防止和减少蟹与蟹之间的接触机会,使其安心蜕壳成长,应在池内布放一些障碍物和隐蔽物,如插上若干行梅花桩形的竹枝、树枝,枝竿扦插距为30厘米~50厘米之间,放置部分陶管,水泥涵管,竹筒,砖瓦片,人造洞穴等设施作隐蔽物.设置隐蔽物,可以增加青蟹隐藏和活动栖息的空间,达到分散、疏离青蟹群集,减少相遇的目的,又可使青蟹在不同季节,不同生长期自由选择适应的栖息场所.

8.进排水设施养蟹池要构建进排水可调节的控制闸1座~2座,以方便池中水体交换和顺对流.为节省建设成本,也可安装水泥涵管洞闸.建议有条件的蟹池,最好能设计安装由上、中、下三叠式组合闸或上、下两枢块组成闸.这样可根据养殖池水体变化情况及时按层调换水.但对潮位较高的池塘,必须配备提水泵,以确保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期,供水方便和安全.

二、苗种放养

1.清池除害

清池除害是指清除池内一切不利于青蟹生长和生存的因素.清除对象有:有机沉积物,捕食青蟹的生物,与青蟹争食的生物,破坏池塘设施的生物及致病生物等.清池除害彻底与否,是关系到青蟹能否健康养殖,获得高产高效的重要环节之一,务必认真做好.

(1)清淤放养前必须对塘内进行一次全面清淤,特别是老池塘,青蟹收获后,要及时将淤泥及有机沉积物搬出池外,并打开闸门进水反复冲洗,然后及时排干池内积水,闭闸暴晒池底,使残留有机物进一步进行氧化分解,在清淤的同时,应做好池塘的维修工作(堤坝、闸门、沟壁、防逃设施、堵漏等).

(2)除害蟹苗放养前15天~20天内应对池塘有害生物进行药物清除.常用的药物有:生石灰,它不仅能杀除杂鱼、杂虾、寄生虫、微生物,而且还可改良池塘底质,增加水体中的钙离子含量,促进青蟹顺利蜕壳生长,其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400克~500克,用水化开后趁热泼洒全池或干撒,10天后药性消失;漂白粉,对原生动物、细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故可预防疾病,还可杀死野杂鱼等敌害生物,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40克~50克,加水稀释调匀全池泼洒,1天~2天药性消失;茶籽饼,主要杀灭鱼类和贝类等,用量每立方米水体20克~25克,使用前先将茶籽饼粉碎加入淡水浸泡24小时,稀释均匀后连水带渣一起泼洒,2天~3天药性消失.注意上述三种药物清池应选择晴天上午8时后进行,以提高药效,并做到清池前尽量排干池水,可节约药物用量,对蟹池死角及坑洼处、洞穴内要尽可能泼洒均匀.除害清池药物药性消失后,应及时进注海水,并保持水深20厘米~30厘米,直至放苗前2天~3天把池内水位增高到1米以上.

2.蟹苗放养

(1)蟹苗选择目前养殖的青蟹苗种来源主要有海区天然苗与工厂化人工培育苗两类(工厂化生产苗种的技术还未全面普及,苗源还甚少).应选择体壮壳硬,甲壳呈青绿色,规格整齐,躯体完整无损伤,十足齐全(尤其是一对螯足和游泳足不能缺一及损伤),反应灵敏,活力强,爬行迅速,无病变的健康苗.

(2)苗种规格与放养时间当年的夏苗规格一般是稚蟹Ⅲ期以上,可在6月份~7月份放养,经3个月~4个月的精心饲养后,可达到商品食用蟹要求;当年的秋苗规格基本上与当年的夏苗相同,可在9月份~10月份放养,经过越冬后养到次年的5月份~6月份,可达商品规格;上年的秋末稚蟹苗经过越冬至今春,在4月下旬~5月中旬放养,经3个多月的饲养,到7月份~8月份达到商品规格.这三类青蟹苗的放养,若当时放苗量不足,可以补放,但力求蟹苗规格相一致.

(3)放养密度青蟹养成蟹的放养密度(放苗量),要根据各地区的综合实际条件(如蟹池的水深水温条件、进换水条件、种苗资源条件、饵料资源状况、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灵活掌握.若单养青蟹池塘面积在3亩~5亩左右的,当年养成蟹的放养密度为1.5只/平方米~3只/平方米,即亩放苗量1000只~1500只(指夏苗).对放养秋苗的池塘,可以适当放宽放养量,每亩以1500只~2000只为宜.面积若大于10亩以上(含10亩)的养蟹池,其放苗量应适当减少,夏季苗亩放苗数为800只~1000只.虾蟹混养池,面积在20亩以上,亩放蟹苗量一般应控制在600只以内为妥(指以养青蟹为主,养虾类、鱼类为辅的池塘).

三、日常管理

1.投饵技术

(1)饵料种类青蟹属于肉食性蟹类,因此,要以肉食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常用饵料有红肉蓝蛤、寻氏肌蛤、鸭咀蛤、小毛蚶、短齿蛤、淡水河蛤、淡水螺等小型低值贝类以及小杂鱼、杂虾、杂蟹等,也可投喂一些青蟹人工配合饵料.其可食饵料的种类较多,可根据当地的实际资源情况选择,只要无毒无害、青蟹喜欢觅食的廉价饵料,都可作为保障供给的饵料源,但要求饵料必须新鲜,霉烂变质的饵料切不可投喂,否则会严重影响青蟹的健康生长.

(2)投饵比例养殖期的投饵量,应根据水温、潮汐、水质和青蟹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如青蟹在水温15℃以上时摄食旺盛,26℃时达到最高峰,若水温高于30℃或低于13℃时,其摄食量就明显减少,如浙江沿海(温州、台州一带)5月~6月和9月~10月水温较适宜,青蟹的摄食量会增强,应多投饵;7月~8月高温期水温偏高,5月以前和10月以后水温明显偏低,青蟹摄食量会减弱,则应少投饵.

在大水潮或潮涨时,青蟹摄食较多,小水潮或潮退后摄食量较少;大水潮换水后,水质好摄食增强,投饵量与平时相比可增加1倍;若遇多雨天,池水混浊或天气闷热,食量就下降,这时要适当减少投饵量;天气寒冷,水温下降到10℃左右,青蟹活动少或不活动,觅食少或不觅食,要注意少投饵或不投饵.

青蟹的摄食量随着个体生长而逐步增加,但日摄食量与其自身体重之比则会随体重增加而下降.一般日投饵量与青蟹个体大小的关系和百分比为:蟹甲壳宽3厘米~4厘米,掌握其日投饵量占体重30%左右;5厘米~6厘米时日投饵量为20%左右;7厘米~8厘米时日投饵量为15%;9厘米~10厘米时日投饵量为10%~12%;11厘米以上为5%~8%.

(3)投饵方法饵料要均匀地投放于蟹池的四周,不宜投放在池中央,有条件的池塘,最好在池周边设几处食料台,以便更好地掌握日所需投饵量.根据青蟹日伏夜出活动觅食的生活习性,可清晨投喂日投饵量的三分之一,傍晚投喂三分之二.八月中秋西北风起(指农历),前、后半夜温差拉大,青蟹则易烦躁,半夜后易逃跑,最好在前半夜,适量增投一次饵料,既可防止青蟹逃跑又可减轻其相互残杀.总之,投饵要根据水质条件、天气变化、蟹体生长蜕壳情况等要素,灵活掌握每日所需的投饵量.

2.水质管理

良好的池塘水质环境是青蟹生长发育的基本保证.青蟹的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才能长大成成蟹,而其蜕壳的活动都在清晨或后半夜进行.如果没有清新良好的水质或溶氧量不足,青蟹就无法顺利完成正常蜕壳和增长,甚至会导致死亡.保持池水清新稳定,溶解氧丰富,青蟹蜕壳就容易,且生长快,所以一定要认真管理好水质.管理好水质的基本内容是换水纳水、控制水位,调节水温、盐度,保持适宜透明度、pH值和溶解氧,确保养殖池水的清新稳定.

(1)合理换水换水是改善水质环境的最经济而行之有效的办法.日常换水掌握"量小次多"的原则,一般3天~5天换一次水,大水潮时多换水,日换水量为全池水的1/3~1/5.高温期池内水质差,池外(外海)水质好则要增加换水量,以1/2或2/3的比例进行,具体应根据本池池水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注意在进水时流速不宜太急,流量不宜过大.此外,在换水时还需注意了解掌握外海水质变化状况,如发现外海水发光、粘滞性大、有异味、有赤潮生物时,不宜进水.正常的水位应保持在1米上下,高温季节的水位可升到1.5米左右,以维持养殖池水温的稳定.

(2)调节盐度当池内海水盐度过低或过高时,要及时换水调节,特别在多雨季淡水汪期或多台风暴雨天,出现池内海水比重过低时,应及时开启上部闸板,先排出池内上层低比重水,然后纳入高潮位的中下层高比重海水.对于高滩建池自然纳水困难,可用提水泵抽取中下层海水调节.

(3)稳定理化因子要确保池内各理化因子相对稳定,换水前后要随时检测池内外海水的温度、盐度,尤其在降雨前后更应引起注意,避免换水前后温度、盐度变化过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30厘米为宜,还需保持良好的水色(浅**、黄绿色)和充足的溶解氧(大于3毫克/升),pH值控制在7.8~8.5之间,一旦发现池内有腐败物要及时清除.

(4)投放水质改良剂青蟹养殖中通常使用的水质改良剂,主要有光合细菌、沸石等.光合细菌能有效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可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大有好处.其使用方法是在蟹苗种放养前的5天~6天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液15ppm~20ppm(菌液浓度每毫升达10亿个以上),以后每隔10天~15天泼6ppm~8ppm,可结合实际灵活掌握应用.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蟹池准确的生产情况,青蟹饲养管理中除了加强科学投饵和水质调控管理外,还应做好日常的巡池检查工作.

(1)巡池检查要坚持建立健全每天早、晚巡池检查制度.检查内容包括闸门、堤坝、防逃设施、水色、水位、青蟹觅食、生活活动状况及池边四周有无病蟹的出现等.特别在盛夏秋季的雷雨天、雷雨前和无风闷热的傍晚及早晨日出前,久晴后下大雨,池水盐度突变时,最容易出问题,所以更要加强巡池,防范青蟹逃逸及意外事故的出现.

(2)水质和蟹体生长检测坚持每天测量养殖池的水温和比重,尤其是下雨后和换水前后更要注意勤检测,及时掌握水质环境因子的变化.在整个青蟹养殖期间,做到每隔15天随机取样测量青蟹的背甲壳宽和体重,通过测量,了解不同季节青蟹的生长情况,以便适时调整投饵量.

4.越冬管理在越冬前尽量做好降低池内水位工作,促使秋蟹在池的中边沟两侧及塘底挖掘洞穴潜伏过冬,当北方冷空气来临前要尽量加高水位,以防秋蟹冻伤,影响越冬成活率.越冬期水温在10℃以下时不须投喂饵料,水温在12℃上时,则少量投饵,水温回升至14℃以上,要适当增投饵料,对面积小、保温性差的池塘,可搭棚盖上覆盖物越冬.

四、病害防治

当前,对青蟹养殖病害成因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透,所以现在仍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进行防治,尽量排除致病因素.从增强青蟹体质和自身的抵抗力入手,以减少减轻病害的发生,达到青蟹养殖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1.青蟹纤毛虫病及丝状藻附着综合症

该病一般会发生在青蟹幼体期,也可能发生于养成期.此病具病程长、累积死亡率高等特点.

(1)病蟹症状发病初期,体表长有黄绿色及棕色毛状物,活动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迟钝,手摸体表有滑腻感.用显微镜可观察到钟形虫、累枝虫等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及绿状藻存在.发病中晚期,蟹体周身被厚厚的附着物附着,引起鳃丝受损、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细菌病,导致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生长发育停滞,体质虚弱难蜕壳,死亡率约占20%~30%左右.

(2)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池塘放养密度过大,残饵过多,污染严重,水中的有机质含量偏高,造成养殖池水极度富营养化,致使纤毛虫及丝状藻大量繁殖,特别是每年的7月份~9月份高温期,大量纤毛虫及丝状藻附生于蟹体上,严重影响了青蟹的正常生长发育.

(3)防治方法①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做好正常换水,调节水质,排水时及时捞去池中残饵,定期泼用氯制剂消毒,定期重点监测氨氮、pH值,一旦发现超标,立即换水,全池泼洒100克/立方米~150克/立方米沸石粉或10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净水宝".②对发病的池塘可用硫酸锌、硫酸铜、硫酸亚铁(按8∶5∶2的比例)混合泼洒,浓度为1.2ppm~1.5ppm,连用3天,第4天全池泼洒"富氯"0.3ppm;或第一天用"纤虫清"1.2ppm~1.5ppm,进行全池泼洒,第二天换水后全池泼洒"富氯"0.3ppm.对病情严重的,可7天~10天后再使用一次,则可杀死蟹体表的附生物.消毒杀灭病虫害后,饵料中掺拌抗菌素制成药饵,并添加0.1%~0.2%蜕壳素,连喂7天为一疗程,可使疾病得到全面有效控制.

2.青蟹蜕壳不遂症

青蟹发生蜕壳不遂病,是整个青蟹养成期中危害最严重的病例之一.该病主要由水环境突变,病菌感染引发所致.

(1)发病症状该病一般多发于每年的秋季,每当第一次寒潮初来时,大量体重在15克左右的青蟹容易感染弧菌,在未收捕继续留养的过程中逐渐恶化死亡.病蟹体液白浊,基节的肌肉呈乳白色(健康蟹呈蔚蓝色),折断步足会溢流出白色粘液,通常称"白芒病".发病池塘极易重复感染,死亡率可达30%~80%,对养殖生产影响特别严重.

(2)发病原因①秋季水温在22℃~25℃时为水体中孤菌等病原菌最适繁殖的条件,而水温下降又会降低青蟹的活力及抗病力,病原菌感染为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②发病还与青蟹特殊生理生态结构有关,秋季25℃~28℃水温时正值青蟹集中生殖蜕壳期,一般蜕壳硬化时间较长(2天~3天),极易感染病菌.此时,若环境突变、水质、涂质不良也易使雌雄体交配受阻而造成大量死亡.

(3)防治方法①保持良好水质是防病的最基本的措施,养殖过程中应严防外染源污染及外病菌源感染.②在发病前半个月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每隔7天交替消毒,以改善水质,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同时能刺激部分青蟹提前蜕壳,促使蟹与蟹之间的蜕壳期叉开.③对发病的池塘用0.33ppm二氯海因或0.8ppm溴氯海因进行全池水体消毒,连用2天~3天,同时结合内服强力霉素,连用5天~7天,其效果较好.

3.青蟹的黄斑病

青蟹黄斑病一般多发于Ⅷ期以后的幼蟹或成体阶段,是目前养殖过程中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病程长,死亡率高,仅次于蜕壳不遂病.

(1)发病症状此病得病初期在青蟹的螯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现**斑点,而后在腹甲上出现铁锈色斑点,或在螯足基部分泌出一种黄粘液.螯足的活动机能减退,失去活动规律和摄食能力,腹甲上斑点中心部稍凹下,呈微红褐色.到晚期,溃疡斑点扩大,互相连接成为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处有较深的溃疡,边缘变黑色.剖开甲壳检查,在其鳃部可见像辣椒籽般大小的浅褐色异物.

(2)发病原因引起此病的病原细菌种类较多,分布也很广.发生此病的直接原因是青蟹在收捕、运输、养殖过程中甲壳上表皮受伤,分解几丁质的细菌侵入所致.其发病频率及感染率是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一般的发病时间大多在水温偏高、雨水较多的季节.

(3)防治方法①投喂新鲜饵料,多投活性饵,如贝壳类的兰蛤等,可减少该病的发生.②在蟹苗的捕捞、运输、养殖生产过程中管理操作要细心,防止蟹体受伤害.放养的密度不要太高.③保持水质清新,放养前苗种要用200ppm福尔马林溶液浸洗2分钟~3分钟,以杀灭甲壳体表上的寄生虫和病原菌.④尽量保持养殖池水盐度稳定,定期使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进行灭菌消毒,并做到每月全池泼洒茶枯浸出液,刺激青蟹蜕壳,减少疾病发生.⑤对已发病的池塘,可用0.5ppm二溴海因进行水体消毒,连用3天.同时配合内服复方环丙沙星,用量为每天每100公斤施用5克,连用一星期,可预防和减轻疾病的发生.

4.青蟹的黄水病

青蟹黄水病一般多发于翌年的7月~8月与9月~10月份,对青蟹养殖生产危害匪浅.

(1)发病症状因在临死前肌肉液化成"黄水"而得名,每年春夏之交的发病率要比秋季高,严重时死亡率达70%以上,直接影响到青蟹的健康生长.

(2)发病原因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季节水质、底质差,细菌大量繁殖引起.7月~10月昼夜温差大,加剧了该病的发生.每当春夏季虾类养殖发病旺季,虾蟹混养池(塘)所养的青蟹,虽然能对低剂量的白斑病毒有抵抗力,但出现病虾大量死亡沉积于池底时,一旦池内鲜活饵料短缺,对原来已感染过"黄水"病菌但还未发病的青蟹,觅食了这些死虾后,会在大剂量的白斑病毒感染助动下,很快发病,并开始大批量集中死亡.

(3)防治办法发病前半个月用生石灰25ppm或二溴海因0.3ppm进行全池泼洒预防,同时结合内服复方环丙沙星,用量为每天每100公斤蟹体施用3克,连用3天,可预防该病的发生.对已发病的池塘应连续消毒3天,内服复方环丙沙星,每天每100公斤蟹体施用5克,连服5天~7天有较好治疗效果.

五、商品收获

1.收捕时间

青蟹幼蟹在池塘内经过3个月~5个月的精心饲养,体重达到200克~250克以上,即可开始收捕.具体的收捕时间应根据市场行情、池塘养殖中后期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而定,如池内蟹密度高低、个体规格大小、肥满度、水温、水质、底质、饵料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决定早捕还是晚捕,怎么捕,每次捕多少为佳.但常年的收捕时间为8月~12月(也有留养过冬来年1月~3月捕).

青蟹养殖与收捕有它的特殊性,所以一定要按照灵活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进行收捕:“一次放苗多次疏捕,多次放苗多次收捕;捕大留小,捕肥留瘦”,“有伤残蟹病蟹先捕,有发展潜力健康蟹后捕;市场行情好多捕,市场行情差少捕”这样才能获得较佳的产量、质量和较满意的经济收益.

2.收捕方法

在青蟹养殖生产实践中,广大养户已积累了不少丰富的捕蟹经验,其主要方法有:

①根据青蟹在涨潮时溯水集聚到闸门附近、企图逃离的习惯,采取捞网捕捉的方法.

②潮涨池内纳水时,将蟹笼投放在闸门处,蟹趁逆流而进入笼捕.

③采取平时日常管理进排水产生顺逆流的有利时机,放置多节纺锤形倒刺网捕.

④遵循青蟹贪食和夜间出穴四处频繁活动的规律,进行投饵引诱入板扌岙网扌岙捕(灯光照捕).

⑤将池水排干露滩,用铁齿耙耙捕、捅洞穴钩捕、用手捉摸捕.

上述几种捕捞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要慎捕,特别是用手抓蟹时要小心,不要被蟹将军的一对粗壮而强有力的螯足钳伤.

3.捆扎方法

捕捞起来的青蟹,应先放在盛有绿色树枝叶的(如芦梗叶等)装置物、塑制桶内,防止它们互相钳咬致伤.然后逐只检查,挑选符合商品规格的肥蟹,捆绑起来装入箩筐(最好是特制蟹箱).不符合商品要求的瘦蟹小蟹,放回池中再养殖.如不能立即装运销售,遇到天气炎热,要将其存放在荫凉潮湿的地方,冬季捕放则要覆盖上防冻保暖的覆盖物.捆扎蟹用的草绳,可就地取材.一般夏天适用比较清凉的咸水草,冬天则用具保暖作用的长杆稻草,也可用塑料绳,既方便又易捆绑.

4.途中运输

①夏天运输.先将用咸水草、塑料扁丝绳捆绑好的商品蟹,放入箩筐中,加盖浸于清新海水中数分钟,让蟹吐除混泥,吸入新水,即可装车.为防止日晒雨淋,车厢上应覆盖透气性很好的篷布.如是长途运输,每天早中晚洒咸淡适中的海水数次,以保持蟹体湿润.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提高青蟹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而且能保持较佳的色泽.

②冬天运输也应先将稻草或塑料绳捆绑好的商品蟹放入竹箩或塑料箱装运.如遇天气寒冷,箩箱周围铺上稻草等保温物保暖,防止寒风冷气进入.在放入箩箱时,青蟹的口器应朝箩箱中心,上面加盖麻袋.最好选在白天行驶,长途运输则要求每天早、晚洒水(咸淡水适中)保湿.这样商品蟹离池可存放一个星期至半个月.

为什么编织袋大多是红白蓝三色?

竹子种植管理方法 为保证盆栽竹成活、健壮生长及翠绿雅致,必须加强养护管理,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水分管理

 竹子喜湿怕积水。装盆后第一次水要浇透,以后保持盆土湿润,不可浇水过多,否则易烂鞭烂根。从装盆至成活阶段还要经常向叶片喷水。如果盆土缺水,竹叶会卷曲,此时,应及时浇水,则竹叶又会展开。夏天平均1至2天浇水一次,冬天少浇水,但要保证盆土湿润,以防?干冻?。

 2.肥料管理

 盆栽竹肥料主要以装盆时拌入盆土中的有机肥为主,竹子成活后适当追肥,?薄肥勤施?,在春夏水施0.5%尿素或1.0%的复合肥。

 3.病虫防治

 盆栽竹虫害主要有蚜虫、介壳虫等,可用80%敌敌畏乳剂或40%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洒;病害主要有煤污病、丛枝病等,要加强管理,及时修剪病株。

 4.其他管理

 高温季节,应把盆栽竹移至阴凉处,避免烈日暴晒。大棚要覆盖遮阴网,并向叶片喷水,保持叶色翠绿。冬季须将盆栽竹移至背风向阳处或室内,大棚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

竹子的养殖方法

 竹子生长有其特殊性,它是依靠地下茎(俗称竹鞭)上的笋芽发育长成竹笋,再长成新竹。新竹在1~4个月内即可完成高度、直径生长,以后不再增加。竹子年年均会发笋长竹。因此,观赏竹子种植技术也有别于 其它 苗木,早园竹、刚竹、金镶玉竹、黄槽竹、黄杆京竹、紫竹、箬竹等竹类的种植方法大体相同。

 一、种植时间

 1.散生竹

 散生竹通常是在春季3~5月开始发笋,多数竹种6月份基本完成高生长,并抽枝长叶,8~9月大量长鞭,进入11月后,随着气温的降低,生理活动逐渐缓慢,至翌年2月,伴随气温回升,逐渐恢复生理活动。根据这一生长节律,散生竹理想的栽竹时节应该是在10 月至翌年2月,尤以10月份的?小阳春?最好。冬季11~ 12月种竹,尽管雨量少,天气干燥,但此时竹子的生理活动趋弱,蒸腾作用不强,栽竹成活率也较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在梅雨季节正常年份采用移竹造林。但只宜近距离移栽,且根盘带土多方能保证高的成活率。北方地区由于冬季严寒,宜在秋季10月及早春2月栽竹。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月出笋期不宜栽竹。?种竹无时,雨后便移?。只要保证母竹质量,精心管理,保持水份平衡,一年中除炎热的三伏天和严寒的三九天外,其余时间均可栽种。如果采用容器竹苗,则南北地区均可四季种竹,保证成活。

 2.丛生竹

 一般3~5月竹秆发芽,6~8月发笋,且丛生竹不耐严寒。所以丛生竹种植最好在春季2月竹子芽眼尚未萌发、竹液开始流动前进行最好。同样,如果管理条件好或采用容器竹苗,也可四季种竹。

 3、混生竹

 混生竹生长发育节律介于散生竹与丛生竹之间,5~7月发笋长竹,所以栽竹季节以秋冬季10~ 12月和春季2~3为宜。

 二、种植地整理

 竹子生长要求土层深度50~100cm(中小径竹50cm即可,大径竹如毛竹则要求80~100cm),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砂质壤土,微酸性或中性,PH 4.5 ~7.0 为宜,地下水位1m以下(毛竹)或50cm以下(中小径竹)。 整地是竹子种植前的重要环节,整地好坏直接影响到造竹质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整地方法采用全面整地最好,即对种植地进行全面耕翻,深度30cm,清除土壤中的石块、杂草、树根等杂物。如土壤过于粘重、盐碱土或建筑垃圾太多,则应采用增施有机肥、换土或填客土等方法进行改良。 整好地后,即可挖种植穴。种植穴的密度和规格,根据不同的竹种、竹苗规格和工程要求具体而定。在园林绿化工程上,一般中小径竹每平方米3~4株,株行距 50~60cm,种植穴的规格为长、宽各40cm、深30cm。

 三、母竹的要求

 母竹质量对造竹质量影响很大。优质母竹种植容易成活和成林,劣质母竹不易栽活或难以成林。母竹质量主要反映在年龄、粗度、长势及土球大小等方面。

 ① 母竹年龄:最好是当年至2年生。因为当年至2年生母竹所连的竹鞭,一般处于壮龄阶段,鞭芽饱满,鞭根健全,因而容易栽活和长出新竹、新鞭,成林较快。老龄竹(3 年以上)不宜作母竹。

 ② 母竹粗度:中径竹(哺鸡竹类、早园竹等)以胸径2~3cm为宜,小径竹(紫竹、金镶玉竹、斑竹等)以胸径1~2cm为宜。

 ③ 母竹要求生长健壮、分枝较低、枝叶繁茂、无病虫害及开花迹象为宜。

 ④ 土球直径以25~30cm为宜。土球过小,母竹易过度失水,降低成活,且竹鞭短,根系少,成林慢。土球过大,则不便运输。 中小型观赏竹,通常生长较密,因此,可将几支一同挖起作为一?株?母竹。具体要求为:散生竹1~2支/ 株,混生竹2~4支/株,丛生竹可挖起后分成3~5支/ 丛。母竹挖起后,一般应砍去竹梢,保留4~5盘分枝,修剪过密枝叶,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种植成活率。 母竹远距离运输时,如果土球松散,则必须进行包扎,用稻草、 编织 袋等将土球包扎好。装上车后,先在竹叶上喷上少量水,再用篷布将竹子全面覆盖好,防止风吹,减少水分散失。母竹近距离运输不必包扎,但必须防止鞭芽和?螺丝钉?受损及宿土震落。

 四、母竹的种植

 母竹运到种植地后,应立即种植。竹子宜浅栽不可深栽,母竹根盘表面比种植穴面低3~5cm即可。首先,将表土或有机肥与表土拌匀后回填种植穴内,一般厚 10cm。然后解除母竹根盘的包扎物,将母竹放入穴内,根盘面与地表面保持平行,使鞭根舒展,下部与土壤密接,然后先填表土,后填心土,捡去石块、树根等杂物,分层踏实,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相接。

 填土踏实过程中注意勿伤鞭芽。然后浇足?定根水?,进一步使根土密接。待水全部渗入土中后再覆一层松土,在竹秆基部堆成馒头形。最后可在馒头形土堆上加盖一层稻草,以防止种植穴水分蒸发。如果母竹高大或在风大的地方需加支护架,以防风吹竹秆摇晃,根土不能密接,降低成活率。

竹子的繁殖方式

 竹子多采用分株、埋枝、移鞭、播种法繁殖。

 竹鞭萌芽力与丛生性都很强,早春发芽前剪断竹鞭,连同竹竿分别栽种,当年夏季就可长出新竹。竹子开花后的种子也可以播种。

 栽种竹子宜选背风向阳、潮湿的环境。竹子生长快,生长量大,对水肥要求高,要求有充足的水湿,但亦要排水良好。要求土质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元素的偏酸性土壤。常见的庭院栽种有毛竹、凤尾竹、淡竹、旱园竹、刚竹等。

 1、埋鞭育苗

 适用于散生竹种和混生竹种。方法是:挖取壮鞭,保留鞭根、鞭芽,多留宿根土,将竹鞭截成50-60厘米的鞭段,平理于苗床上,覆土厚5-8厘米,保持苗床湿润。埋鞭时间宜选择在早春竹笋出土前一个月。埋鞭后注意旱天淋水,多雨排水。出苗后适时施氮肥,如尿素、硫酸铵和腐熟人粪尿等,还要及时除草。只要管理得当,一年后每条鞭可长出2-3条竹苗,供翌春造林用。

 2、埋竿育苗

 适用于丛生竹种。方法是:选2年生健壮竹竿,连蔸挖起或不带蔸砍断,竹竿每一节上的枝条保留一个枝节,,剪断并去掉竹竿梢头,每隔1~2节,在节中间砍或锯一缺口,将竹竿浸入净水中,竹腔内浸满水后用粘土封住切口。苗床开水平沟,将竹竿平放(切口向上),然后覆土5~10厘米,保持苗床湿润。约1个月左右,竹竿节的芽陆续萌发出苗。经半年至一年,即可挖竹竿截成单株竹苗,用于造林。埋竿育苗最佳时期是竹子发芽前1个月左右。

 3、埋节育苗

 此法亦适用于丛生竹种,尤其是侧枝基部具有潜伏芽的丛生竹,如撑篙竹、青皮竹、大头典竹、吊丝竹等。方法是:将竹竿逐节或每两节锯成一段,再将其移埋于苗床中并覆土、保湿, 其管理要求与埋竿育苗相同。

 4、侧枝育苗

 此法亦应用于丛生竹种。方法是:从2年生以上的竹竿节上取下侧枝(次生枝),剪掉过多的枝梢与竹叶,保留5~8个节,保护好基部的芽。将侧枝插入苗床中并露出上半部枝叶,苗床架设荫棚,并经常喷水保湿。1~2周后次生枝基部长根,枝节上长新芽,逐渐发育成独立竹株。一般在竹子生长最旺盛时期进行侧枝扦插效果最佳。侧枝苗经一年培育,分蘖成竹丛,即可进行造林。

 竹子通过任何一种无性繁殖方法都是一种突变,从而导致开花。

竹子的用途

 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用途广。一般竹子造林5?10年以后,就可以年年砍伐利用。

 在农业方面,竹子的利用更为普遍。竹子可编制各种农具,如箩筛、簸箕、扫帚、晒垫等。竹子还被作成一种乐器?竹笛。将竹子的竹节打通当作水管,供农田灌溉和引水之用。四川自贡盐区用竹管输送盐卤,费用低廉,经久耐用。大竹秆削去竹青,扎成竹筏,吃水浅,浮力大,至今仍是我国南方内河上游传统的交通工具。在水利工程上,劈竹成篾,编成石笼,内装石块,围在岸边用来防止河岸冲刷,巩固堤坝,修建水库,在都江堰等全国著名水利工程上被广泛使用。在渔业生产中,竹子也广为利用,从简单渔具到复杂的器具,水产养殖的固定支架和漂浮物均要用竹子制成,渔船的网架、桅杆、船篷、船篱也都离不开竹子。

 在园林绿化观赏上,竹子的利用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广州富韵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首创园林绿化观赏竹子的设计、施工、养护和返收购一条龙服务。竹,虽无梅的俏姿,菊的艳丽,兰的芳香,松的雄伟。然而,竹的高节心虚,正直的性格和婆娑,惹人喜爱,受人赞诵。所谓?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菊、竹?四君子,构成中国园林的特色。纵观古今,爱竹、书竹、画竹、诗竹之士,不仅喜竹之外形,更爱竹之内涵,无不把竹子当作做人之楷模。因此,人们喜欢在房屋周围、庭园、公园里种植竹子。园艺 爱好 者用竹子制作盆景。宜作盆景的竹子品种很多,如盆景中被列为十八学士之一的凤尾竹、娟秀文雅的观音竹、潇洒飘逸的佛肚竹,情韵幽深的湘妃竹、骨节劲奇的罗汉竹、秆紫古朴的柴竹等。

 竹笋是我国人民传统的素食品种之一,用现代工业化方法将各种鲜笋加工成罐头食品,不仅可满足无竹地区人民食笋的需要,而且竹笋加工业已成为我国重要出口创汇行业。竹笋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营养学家认为竹笋是天然的保健食品,它纤维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能促进肠胃消化和排泄,常食竹笋可减少有害物质在体内的滞留和吸收,具有防癌和减肥的功效。红竹、黄秆乌哺鸡竹等优质笋用竹,竹笋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产量高,红竹等竹种在农村中已开始推广种植。

国外生产主要原料为聚乙烯(PE),国内生产主要为聚丙烯(PP),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在工业上,也包括乙烯与少量 α-烯烃的共聚物。聚乙烯无臭,无毒,手感似蜡,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最低使用温度可达-70~-100℃),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不耐具有氧化性质的酸),常温下不溶于一般溶剂,吸水性小,电绝缘性能优良;但聚乙烯对于环境应力(化学与机械作用)是很敏感的,耐热老化性差。聚乙烯的性质因品种而异,主要取决于分子结构和密度。采用不同的生产方法可得不同密度(0.91~0.96g/cm3)的产物。聚乙烯可用一般热塑性塑料的成型方法(见塑料加工)加工。用途十分广泛,主要用来制造薄膜、容器、管道、单丝、电线电缆、日用品等,并可作为电视、雷达等的高频绝缘材料。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聚乙烯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产量约占塑料总产量的1/4。1983年世界聚乙烯总生产能力为24.65Mt,在建装置能力为3.16Mt。聚丙烯(PP)由丙烯聚合而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有等规物、无规物和间规物三种构型,工业产品以等规物为主要成分。聚丙烯也包括丙烯与少量乙烯的共聚物在内。通常为半透明无色固体,无臭无毒。由于结构规整而高度结晶化,故熔点高达167℃,耐热,制品可用蒸汽消毒是其突出优点。密度0.90g/cm3,是最轻的通用塑料。耐腐蚀,抗张强度30MPa,强度、刚性和透明性都比聚乙烯好。缺点是耐低温冲击性差,较易老化,但可分别通过改性和添加抗氧剂予以克服。编织袋颜色一般为白色或灰白色,无毒无味,对人身体伤害一般较小,虽然是经各种化学塑料制造而成,但是其环保性较强,并且回收力度较大;编织袋用途很广,主要用于各种物品的成装和包装用,在工业方面用途广泛;塑料编织袋是以聚丙烯树脂为主要原料,经挤出、拉伸成扁丝,再经织造、制袋而成。复合塑料编织袋是以塑料编织布为基材,经流延法复合后制成的。本系列产品用于包装粉状或粒状固体物料及柔性物品。复合塑料编织袋按主要材料构成分为二合一袋和三合一袋。按缝制方法分为缝底袋、缝边底袋、插口袋、粘合缝制袋。按袋的有效宽度分为450、500、550、600、650、700mm,特殊规格由供需双方商定。应用范围、包装袋、工农业产品包装袋、由于制品资源和价格问题,我国每年有60亿条编织袋用于水泥包装,占散装水泥包装的85%以上.随着柔性集装袋的开发应用,塑料编织集装装袋广泛用于海上,交通运输包装工农业产品,在农产品包装中,塑料编织袋已经广泛用于水产品包装,禽类饲料包装,养殖场的覆盖材料,农作物种植的遮阳,防风,防雹棚等材料. 常见产品:饲料编织袋、化工编织袋、腻子粉编织袋、尿素编织袋、蔬菜网眼袋、水果网眼袋等。食品包装袋、米,面粉等食品包装逐渐采用编织袋包装. 常见的编织袋有:大米编织袋、面粉编织袋、玉米编织袋等编织袋。旅游运输业、旅游业中的临时帐篷,遮阳伞,各种旅行包,旅行袋,都有塑料编织物应用,各种篷布广泛用于运输及储存的覆盖材料,取代了易于霉烂笨重的棉织篷布.施工中的围栏,网罩等也广泛应用于塑料编织物. 常见的有:物流袋、物流包装袋、货运袋、货运包装袋等工程材料、从80年代开发土工布以来,拓宽了塑料编织物的应用领域,广泛用于小水利,电力,公路,铁路,海港,矿山建筑,军事的工程建设中.在这些工程中,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过滤,排水,加强,隔离,防渗等功能,塑料土工布就是合成土工材料的一种.抗洪物资、抗洪救灾缺少不了编织袋.堤坝,河岸,铁路,公路的修建中也缺少不了编织袋. 就是防讯编织袋,防旱编织袋、防洪编织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