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绘并描述井田再划分的几种方式

井田制有两种划分:奴隶主占有的核算井田叫‘公田’;另一种是奴隶主利用奴隶开垦的不规测的田,叫‘私田’,私田产品由奴隶主控有不向国家交纳赋税。

绘并描述井田再划分的几种方式

这两种井田划分,以私田越开越多,国家对田地失去管控,私田多了公田(即井田)制就没落了。

具体内容

所谓“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规划、亩积和疆界的方块田。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夫”,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井田规划各地区不一致。有些地方采用十进制,有些地方则以九块方田叫一“井”。

因为把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一个“井”字形,井田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一井的面积是方一“里”;一百井是方十里,叫一“成”,可容纳九百个劳动力;一万井是方百里,叫一“同”,可容纳九万个劳动力。

在井田的田与田、里与里、成与成、同与同之间,分别有大小不同的灌溉渠道,叫遂、沟、洫、浍;与渠道平行,还有纵横的通行道,叫径、畛、途、道。各种渠道的大小、深浅和通道的宽窄,都有一定的规格。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始于?

1.惠民旅游区

惠民园旅游区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孩子和大人都可以去玩。景区风景优美,环境优美。欢迎大家来玩。

2.惠民十大景区

邯郸旅游惠民卡介绍

为了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分享旅游发展的成果,切实增强广大市民作为中国一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s优秀旅游城市,激发邯郸人来邯郸旅游的热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邯郸,并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在全市各大收费旅游景区推行旅游惠民一卡通系统。

邯郸旅游惠民卡是一项政府惠民工程。邯郸市常住人口、邯郸市在校大学生和在邯郸市居住或工作两年以上的非邯郸市人,分别凭本人身份证、学生证和相关证明购买。单位和企业可以作为职工福利支付。

在有效期内,可不限次数游览邯郸旅游惠民卡覆盖的景点。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美国的旅游景点,新增加的景点将适时纳入。邯郸市首批列入18个旅游景点s一人一卡分别是:光复古城、龚贤宫、太行五指山、七步沟、京娘湖景区、朝阳沟、长寿村、古武当山、东山文化艺术园、石榴沟、聚龙山莲花洞、响堂山石窟、铜雀三台遗址公园、古石龙、圣井岗等

进入邯郸市旅游惠民一卡通景区时,此卡须与本人居民身份证、学生证等相关证件配合使用,享受景区门票同等待遇。在第十一黄金周和冬季因火灾关闭的景点,邯郸旅游惠民卡暂停使用。

邯郸旅游惠民卡全年滚动发行,次日24:00正式生效。有效期为一年,到期后可以续展。

3.惠民周边游

三河古镇位于安徽合肥肥西南端,肥西、庐江、舒城三县交界处。是国家5A级景区。古镇门票免费,进入小景点需要门票。它以古巷、古街、古桥、古城墙、古寺、古堡、古民居而闻名。

肥西有更好的景点

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距三河古镇约40公里,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门票免费(景区内游乐需付费)。适合自驾和亲子游。

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距离三河古镇约50km。春天,大蜀山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站在山顶上,合肥的全景尽收眼底。春天还可以去蜀山西延公园赏花。这个时候樱花、摘花、海棠都在盛开。带个帐篷,租辆自行车在公园里骑。春风吹着你的脸,很舒服。

香园花卉世界,距离三河古镇约27公里。门票40元。它里面挺大的,项目也很多。除了观赏性的,还有一些游玩项目。天堂里还有一个小海滩。

合肥沟街。晚上可以逛逛程洁街,这是合肥最大的惠民美食街区夜市。以拯救安徽为目标的著名美食街挖掘传统餐饮,发展传统特色餐饮。

4.惠民县旅游

惠民旅游卡不是财政部免费的。

5.惠民县旅游局

携带身份证到当地旅游局办理。

6.惠民景点大全和简介

安阳文旅惠民卡的好处是,有效期从办理之日起至2023年4月30日。共有14个旅游景点(20个旅游景点),分别是:殷墟(含宫庙遗址、地下博物馆、殷墟墓遗址)、红旗渠旅游区(含青年洞、红旗渠纪念馆、螺蛳滩)、太行大峡谷旅游区(含望乡石、桃花谷、太行天路)、中国文学博物馆(免查

有效期内,持卡人可享受不限次数的免费游览,免费门票总金额近700元。

:7.惠民旅游小镇

1.维基古镇旅游区

维基古镇旅游区位于山东省惠民县维基镇。维基古村落景区、魏氏庄园景区、黄河风光带通过古色古香的维基老街连成一体。2017年,它被评为AAAA级旅游景点。魏古村河流纵横交错,古街错落有致,古镇古码头、黄河文化、鲁北民俗文化、古镇文化在此融汇,重现盛唐.

2.孙吴古城旅游区的AAAA

孙吴古城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它以宋代千年古城遗址为原型,以《孙子兵法的文化。通过环城7.2公里护城河的有机串联,把孙子兵法城、渤海革命老区旧址、武定府、武胜园、千年古城墙、渤海革命老区兵器博物馆、古城公园、月亮湾湿地公园等景点.

3.灵秀温泉森林公园AAA级

山东省惠民县灵秀温泉度假村结合周边整体自然和地域文化,以自然环境为优势,以生态绿色为前提,将万亩林场绿苗种植与生态养殖完美结合,依托先进的水利设施和万亩方田优化的自然环境,形成1.2万亩绿苗、生态养殖、万亩高标准水利工程、林场水利设施.

4.古城河水利风景区AAA级

惠民古城河水利风景区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它建在两江一湖三水系之上。属于城市河湖水利风景区,规划面积12.71平方公里。幸福河是古城河水利风景区黄河的主要水源。按照古有文化,水有灵气,武有美女,景区坚持以水为脉,以文为魂,整体.

5.武胜花园AAA

惠民武胜园位于孙子故里惠民县千年宋城墙及护城河西侧,孙子文化旅游区内,北邻武胜大道,西邻青子路,与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超大型仿古建筑群中国孙子兵法城遥相呼应。跟孙子婺源以兵法城为依托,以古城墙为背景,以水体为血液,以果园、草坪、花木为基础,集游乐、观光、餐饮为一体.

6.孙子的AAA中国孙子兵法城

孙子《孙子兵法城》是山东省一处大型文化旅游景观,依托具有千年历史的宋代狄州古城墙和护城河遗址投资建设而成。它是旅游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山一水双圣山东省13个重点旅游扶持项目之一。2005年荣获国家AAA级旅游项目。兵法城位于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惠民县城北侧。控制

7.滨州惠民孙子故里AAA

孙子故里位于山东省惠民县文化区。是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军事学鼻祖孙武而修建的园林式仿古建筑群,总面积43000平方米。孙子故里一期工程于1992年4月竣工并对外开放。建筑主要有孙子书院、孙子雕像、文化广场、乐一个湖等。山东省人民政府拨款美国政府.

8.新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AAA级

惠民县新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1.5万亩,计划投资16.7亿元。截至目前,已投入5亿元。分为林果种苗、设施农业、科研培训、品种选育、物流加工、循环农业、休闲养生、电子商务等功能区

有一个蛙声镇——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孙吴街道,靠水治水,做好水文章,充分践行水清山茂的理念,是无价的财富。蛙声小镇是中国最早的有机农业研发基地。是山东惠民润物华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它已成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

8.惠民旅游团

:23正式室友:

李双友(1962山东德州京剧团)霍福清(1971吉林京剧团)康万生(1978天津京剧团)(1981天津京剧团)杨(1981湖北京剧团)何永茂(1982青海京剧团)王(1982鞍山京剧团)魏(19831983沈阳京剧团)王振威(1984年徐州艺校)王顺成(1984年连云港京剧团)李育森(1984年山西京剧团)张卫东(1986年青岛京剧团)唐远才(1986年上海京剧团)孟广禄(1986年天津青年京剧团)马(1987年青州京剧团)京剧院)赵萍(1987年惠民京剧团)马记生(1987年济南京剧团)常春生

9名未能参加学徒仪式的弟子:

谢烟台京剧团、赵淄博京剧团、淮淄博京剧团、临清京剧团、哈尔滨京剧团、青岛京剧团、王伟美国博士研究生、北京雷锋京剧团、杨斌宁夏京剧团。

9.惠民旅游景区

莲池、大慈阁、白洋淀、冉庄地道战、满城汉墓、易县易水湖

2010年至2012年,惠民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丰富,被列为山东省八大重点旅游景区之一。2003年1月,又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唯一的清代城堡式民居魏庄园大型仿古建筑群孙子家乡为纪念中国而建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和中国孙子《孙子兵法城市占地5000多亩。这里有泰山宫殿、宋代古城墙遗址、山东省最大的平原林场保护区、美丽的黄河自然风光和美丽独特的生态农业风光,还有伟大的商业文化和文化。

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河南张妮雕塑、清河镇木版年画、剪纸、维基古木家具等,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中国孙子孙子兵法城和一年一度的孙子文化旅游节是人们了解和研究孙子的奥秘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

上面的不对吧,土地政策与赋税政策不是这些吧。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唐朝是两税法,明朝是一条鞭,清朝摊丁入亩。我上学时总结过,现在记得不清楚了。

2006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九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作者:陆芳喜

专 题 提 示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历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趋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等主干知识。

知 识 梳 理

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1、中国古代史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①夏、商、西周三代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③隋唐时期;④明清时期。

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历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改革等,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科技: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②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体来讲,主要包括如下因素:A、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B、国家统一或局部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C、正确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视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E、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F、中外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G、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H、利用外来的劳动力,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I、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

3、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A、生产工具的改进。如:商、西周开始使用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隋唐时期创制了筒车及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B、耕作技术的进步。如:夏、商、西周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隋唐时期南方地区两年三熟耕作制的推广等;C、农作物的推广。如: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隋唐时期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棉花、蚕桑、茶叶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D、水利工程的兴修。如:夏、商、西周三代农田水利的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的兴修,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北宋王安石实行农田水利法;E、土地资源的开发。如: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圩田、开垦山地、围湖造田,明清时期贫瘠土地得到利用;F、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清代前期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②手工业生产的发展:A、夏、商、西周三代时期:青铜铸造业、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和漆器业的成就;B、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业、漆工艺、煮盐业、酿酒业和手工业工艺专著等成就;C、隋唐时期:冶铸业、造船业、丝织业、陶瓷业等成就D、明清时期:纺织业、冶铁业、印刷业等成就。

③商业和交通的发展:A、夏、商、西周三代时期: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西周交通发达,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B、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中原市场形成;C、汉朝: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同中亚、西亚、南亚诸国和欧洲的大秦进行贸易往来;D、隋唐时期:商业更加繁荣,私家店肆、水运、货币、市场及邸店、柜坊、夜市和草市的出现、胡商等;E、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的市镇兴起,但到清朝以后统治者开始实行闭关政策。

④城市的发展:A、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B、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C、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都市;C、隋唐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历代的主要经济政策:①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③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中期后实行两税法。④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⑤明朝:一条鞭法。⑥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2、历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②保证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误农时。③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④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加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⑤移民屯田。⑥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兴修水利。⑦官营工商业政策。⑧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①表现:A、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B、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C、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D、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②认识:A、在封建社会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B、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也曾起过一定的消极作用,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认识上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并限制(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西方竞争交流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其典型特征。

2、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新中国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最终被消灭。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主要形式为屯田制和均田制。A、屯田制:古已有之,代表有曹操、魏蜀吴三国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基本特点是土地国有,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稳定了社会社会秩序。B、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一种较为完备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北魏,沿用至唐朝中期。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的土地为前提,在不触动地主阶级的条件下,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均田制也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③农民土地私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重要补充。

四、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中国古代的主要赋役制度:

①“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推行的,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②初税亩: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施的,主要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实质也是承认土地私有。

③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的制度,主要是指被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财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④租庸调制:隋唐时期实行,其源于北魏实行的租调制。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受田农民每年向官府纳租(谷物)、调(绢和布)、服徭役(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兵役(府兵制)。

⑤两税法:780年唐朝宰相杨炎开始实行。其主要内容是: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理财措施,募役法的实质是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的实质是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纳税。

⑦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其内容是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一,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重大改革,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⑧地丁银制度: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规律: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田亩为主,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并最终废除,分别以唐朝的两税法和清朝的地丁银制度为标志。②由农民必须服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隋唐的庸为标志。③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明朝的一条鞭法是其转折点。④征税时间逐渐固定,以唐朝的两税法为标志。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并趋向单一,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商业征收重税。

3、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认识:①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②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③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五、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

1、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①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②从魏晋到唐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③宋元明清时期,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所在。

2、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3、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则相对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③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④都城南迁,政治中心南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⑤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发展海上交通便利。

4、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①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联 系 点 拨

一、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

1、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分析某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时,首先应从历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政策调整、科技(生产力)进步和人民的辛勤劳动来思考,其次则应根据上述诸要素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中寻求相关因素。

2、分析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首先应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等五个方面进行概括。其次,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应分别从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方面加以分析。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则应抓住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冶铸业等中国古代的主要手工业部门,从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技术进步、分工更细、品种增多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3、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既是发展的原因,也是发展的表现。

二、关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调整的核心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从主观动机上看是为了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基本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就其实质而言,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则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三、关于土地兼并

1、土地兼并的影响:土地兼并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普遍现象,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由于封建地租较重,导致工商业者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土地兼并的成因: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由于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固定,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因此,土地兼并现象一直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历代封建王朝为确保财源、巩固统治都曾实行过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如均田制、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等,但都无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

四、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重心的移动对今天的启示:1、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2、重视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引进外来的人才,并合理地利用。3、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4、开发与环保相结合。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却失去了领先地位,生态环境恶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例 题 解 析

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现在哪里?在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中,是如何逐步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其实质是什么?

本题以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中的人头税为切入口,考察学生再认、再现和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的能力。回答第一问的关键在于必须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内容并从中分析、概括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主要表现。回答第二问必须抓住三点:其一,抓准时间范围——封建社会中后期;其二,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主要有哪些;其三,这些赋役制度中同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关的内容及其意义。第三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实质的掌握和理解。

①表现:农民被编入国家的户籍,人口、性别、年龄成为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的主要依据之一。②过程:唐朝的两税法规定按资产和田亩纳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明朝的一条鞭法把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③实质:调整封建生产关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4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