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水利滴灌、水井的资料
滇池流域农业节灌的发展方向许苏昆 罗松 郑天媛昆明市是滇池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之一,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311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数的1/32,全国平均数的1/8。其用水主要由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三部分组成,其中农业是用水大户。据1995~1997年统计,滇池流域四县区农业用水量为2.8亿~3.1亿立方米,约占总用水量的60%。农业灌溉用水现状从灌溉方式上看,该流域坝区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水利化程度较高,以渠灌为主;山区则因地形起伏、兴建水利工程难度大、耕地分散等多方面的原因,水利建设发展严重滞后,除极少数水田外,目前大部分山区耕地尚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从灌水定额上看,滇池流域四个县区综合灌溉供水量每亩在650~800立方米,而我国节水灌溉2000年目标要达到亩均灌水定额500立方米(毛需水量),2020年目标要达到亩均480立方米。可见农业节水灌溉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目前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浪费严重。由于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60%以上的渠道是土渠,渗漏损失较大;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灌水过程中造成大量的跑水弃水;由于岁修资金短缺,维修、技术改造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田间用水管理粗放,水费计收难,农民节水意识差,田间用水浪费较大。据统计,滇池流域现有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O.4~O.5,水资源浪费严重。2.造成地力下降,滇池水体污染。大水漫灌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首先是使农田低温、冷浸,带走富含营养成分的表土,最终导致地力下降,粮食减产;其次,由于漫灌产生的大量弃水,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携带大量化肥和有机肥中的氮、磷成分进入滇池,形成滇池的主要污染源,也是造成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3.造成能源的浪费及灌溉成本的增加。滇池流域耕地以水田居多,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2%。灌溉用水量很大,绝大部分位于滇池滨湖地区。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挤占部分农业灌溉用水,依托滇池提水灌溉的比重加大,灌溉成本增加。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方向从70年代后期该地区开始引进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相继建成了一批喷灌、滴灌示范区,但因当时产品质量较差,特别是滴灌系统过滤设备简陋,滴头未用多久即被堵塞,加之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设备维护跟不上以及人为破坏等原因,到目前为止,保存率不足10%。80年代中后期,渠道防渗开始应用到田间地头,如U形渠、浆砌块石衬砌、混凝土预制块衬砌等,取得了较好的节水、节地、节能、增产、省工等效益,因而在90年代大搞高产稳产田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一些更为先进、节水效果更好的灌溉技术开始在滇池流域推广应用,如晋宁县千亩低压管道灌区的建设,呈贡县软管浇灌、简易滴灌及花卉微喷灌的实施等,为下一步节水灌溉的全面铺开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根据该区域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和财力状况,建议制订分阶段目标:近期(1999~2010年)完成较大规模示
范推广应用研究,作好全面推广的技术准备,在此基础上,高质量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保存率达到90%以上。远期(2010~2020年)全区耕地全面实现节水灌溉,保存率达到90%以上,使节水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滇池流域的经济条件在全省范围内相对较好,水资源却最为紧张,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应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在全省起示范作用。但该区域经济相对国内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的同时,还应注重发挥现有节水工程的效益。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坝区:滇池流域耕地主要集中在滨湖坝区,坝区耕地面积50.9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7%,其中水田37.13万亩,旱地13.78万亩。作为滇中粮仓,坝区水利建设一直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经过10多年的努力,防渗渠道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为本区节约用水和确保农作物高产稳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渠道大多是土渠,渗漏损失较大,加之配套设施不完善,输水环节的水量损失仍居高不下。而且现有灌溉系统中灌排沟渠混用,看起来投资节省了,效率却降低了。针对坝区灌溉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节水灌溉应抓住输水和田间管理两个环节。输水环节:坝区耕地以水田为主,水稻泡田灌水定额较高,建议充分利用现有渠系,实行统一规划,加大干、支渠道衬砌力度,逐步实现全面防渗衬砌;配套完善渠系建筑物,辅以先进的调度管理(即灌区运行自动化),可达到费省效宏的目的。在灌排系统布置时,应提高标准,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田块标准化,以适应机耕和节约用地,实行灌排分开,做到灌排自如。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斗、农级渠道应考虑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实现明排暗灌,不仅可以节水,而且还可以节约耕地。坝区旱地由于地势较缓,一般都在干渠控制之下,水源保证率高,且旱作物一次灌水定额小,发展喷灌、滴灌、低压管灌均有条件,可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承受能力而定。大田旱作一般优先采用喷灌和低压管灌,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可采用滴灌。目前,国内不少地区充分利用农村拖拉机较多,大部分田间都布有机耕路的特点,大力发展移动式喷灌,其水源可就近利用干、支渠设集水井或水窖,拖拉机既是运输工具,又是喷灌的动力,小型喷灌设施及管道均安装在拖斗上‘移动方便,安装操作简单,田间适应能力强,一次性投资不大,可一户或多户或村社合资购置共同使用,经济实惠,节水增收,是一项值得推广的节水灌溉措施。田间用水管理:水稻产区要大力推广“薄、浅、湿、晒”节水技术。按“薄、浅、湿、晒”的要求进行控制性灌溉,无需投入资金,每亩可节水20%,增产10%。旱作物必须改变大水漫灌的习惯,逐步转变到定点浇灌上来。山区:由于山区地形特殊、耕地分散,兴建水利工程的难度比坝区大,水利建设滞后,农业丰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风调雨顺。近10年来,滇池流域的部分山区进行了推广节水灌溉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输水环节:山区耕地分散,灌溉面积不大,但输水线路长,因此解决输水环节上的损失是山区节水的重点。对于水源较丰富的地区,应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对现有渠系进行防渗处理。对一些零星水源点,可采取管道输水方式,将水引到田间地头,用水池、水窖贮存,并大力发展自压喷灌。在具体管材选择上,视其压力可采用PE管、混凝土管、钢管和铸铁管。在无水源地区,积极发展集雨灌溉农业,通过修建田间地头的小水池、小水窖积蓄雨水,视经济条件可采用自压滴灌、软管浇灌或人工挑浇的方式进行灌溉。田间用水管理:山区兴建水利工程难,且水源紧缺,要坚决杜绝漫灌,畦灌应控制畦长,积极推行定点灌水的模式。同时要加强旱作物非充分灌溉机理的研究工作,从作物自身需水的角度,确定最佳灌水定额,提高农业单方水的产出效益。效益分析1.节水效益。滇池流域全面实施节水灌溉后,可将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0.5提高到O.7,每年可节约水量
1.02亿立方米。若按2010年完成全面节水任务的1/3,亦可节约水量0.34亿立方米,按开源工程每立方米9元计
算,可节省水源建设工程投资3.06亿元,同时节省的水量还可为城市、工业及其他行业发展提供水源。2.粮食增产效益。晋宁县大门片低压管灌区经数年运行,亩均增产粮食29%。滇池流域粮食单产约600公斤,实行节水灌溉后,单产提高20%,每亩可增产粮食120公斤,全流域每年可增产粮食7000多万公斤。3.节能效益。根据提水扬程分析,单方水平均耗电0.2度,现行灌溉方式下水田每亩耗电140度,旱地每亩耗电50度。若坝区滨湖地区耕地今后全部转为提灌,则每年耗电量将达到3500万度以上,而采用节水灌溉以后,可节约用电近1500万度。4.节省劳力。先进的灌溉技术大大节省了劳力的投入,据晋宁大门片管灌测算,每亩可省工0.7个。节省的劳力可投入到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中去。5.环保效益。滇池流域化肥投入量为亩均17公斤,但利用率现阶段仅为35%,其余部分随降雨、灌溉产生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进入滇池。而采取节水措施后,灌溉过程中不再产生或很少产生径流,从而有效地降低农田入湖的氮、磷总量,可大大减轻滇池的面源污染。
喷灌、滴灌技术为什么比普通的沟渠灌溉节约用水
根据输水方式,果园灌溉可分为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和滴灌。目前大部分果园仍采用地面灌溉,干旱山区多数为穴灌或沟灌,少数果园用喷灌、滴灌,个别用地下管道渗灌。
(1)地面灌溉
最常用的是漫灌法。在水源充足,靠近河流、水库、塘坝、机井的果园,在园边或几行树间修筑较高的畦埂,通过明沟把水引入果园。地面灌溉灌水量大,湿润程度不匀。这种方法灌水过多,加剧了土壤中的水、气矛盾,对土壤结构也有破坏作用。在低洼及盐碱地,还有抬高地下水位,使土壤泛碱的弊端。
与漫灌近似的是畦灌,以单株或一行树为单位筑畦,通过多级水沟把水引入树盘进行灌溉。畦灌用水量较少,也比较好管理,有漫灌的缺点,只是程度较轻。在山区梯田、坡地则树盘灌溉普遍采用。
穴灌是节水灌溉。即根据树冠大小,在树冠投影范围内开6~8个直径25~30厘米、深20~30厘米的穴,将水注入穴中,待水渗后埋土保墒。在灌过水的穴上覆盖地膜或杂草,保墒效果更好。
沟灌是地面灌溉中较好的方法。即在核桃行间开沟,把水引入沟中,靠渗透湿润根际土壤。节省灌溉用水,又不破坏土壤结构。灌水沟的多少以栽植密度而定,在稀植条件下,每隔1~1.5米开一条沟,宽50厘米、深30厘米左右。密植园可在两行树之间只开一条沟。灌水后平沟整地。
(2)地下灌溉(管道灌溉)
借助于地下管道,把水引入深层土壤,通过毛管作用逐渐湿润根系周围。用水经济,节省土地,不影响地面耕作。整个管道系统包括水塔(水池)、控水枢纽、干管、支管和毛管。各级管道在园中交织成网状排列,管道埋于地下50厘米处。通过干管、支管把水引入果园,毛管铺设在行间或株间,管上每隔一段距离留有出水小孔(或其他新材料渗透水)。灌溉时水从小孔渗出湿润土壤。控水枢纽处设有严密的过滤装置,防止泥沙、杂物进入管道。山地果园可把供水池建在高处,依靠自压灌溉;平地果园则需修建水塔,通过机械扬水加压。
针对干旱缺水的山区,可使用果树皿灌器。以当地的红黏土为主,配合适量的褐、黄、黑土及耐高温的特异土,烧成三层复合结构的陶罐。罐的口径及底径均为20厘米,胴径及高皆为35厘米,壁厚0.8~1厘米,容水量约20千克。应用时将陶罐埋于果树根系集中分布区,两罐之间相距2米。罐口略低于地平面,注水后用塑膜封口。一般情况下,每年4月上旬、5月上旬、5月末6月初及7月末8月初各灌水一次,共4次。陶罐渗灌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果树生长结果。在水中加入微量元素(铁、锌等),还能防治缺素症。适合在山地、丘陵及水源紧缺的果园推广。
(3)喷灌
整个喷灌系统包括水源、进水管、水泵站、输水管道、竖管和喷头几部分。应用时可根据土壤质地、湿润程度、风力大小等调节压力、选用喷头及确定喷灌强度,以便达到无渗漏、径流损失,又不破坏土壤结构,同时能均匀湿润土壤的目的。喷灌节约用水,用水量是地面灌溉的1/4,保护土壤结构。调节果园小气候,清洁叶面,霜冻时还可减轻冻害,炎夏喷灌可降低叶温、气温和土温,防止高温、日灼伤害。
(4)滴灌
整个系统包括控制设备(水泵、水表、压力表、过滤器、混肥罐等)、干管、支管、毛管和滴头。具有一定压力的水,从水源经严格过滤后流入干管和支管,把水输送到果树行间,围绕树株的毛管与支管连接,毛管上安有4~6个滴头(滴头流量一般为2~4升/小时)。水通过滴头源源不断地滴入土壤,使果树根系分布层的土壤一直保持最适宜的湿度状态。滴灌是一种用水经济、省工、省力的灌溉方法,特别适用于缺少水源的干旱山区及沙地。应用滴灌比喷灌节水36%~50%,比漫灌节水80%~92%。由于供水均匀、持久,根系周围环境稳定,十分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发育。但滴头易发生堵塞,更换及维修困难。昼夜不停使用滴灌时,使土壤水分过饱和,易造成湿害。滴灌时间应掌握湿润根系集中分布层为度。滴灌间隔期应以核桃生育进程的需求而定。通常,在不出现萎焉现象时,无需过频灌水。
这里所说的普通的沟渠灌溉应该是指以传统沟渠进行输水的漫灌吧。
这种方式进行灌溉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水资源浪费:
沟渠输水过程中,根据沟渠的衬砌情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渗漏损失,同时,还会伴随水的蒸发损失。
灌溉水到达田间后进行漫灌,为保证远端作物的需水要求,近水端通常会被过量灌溉,这时通常会产生大量的深层渗漏损失。
而喷灌、滴灌一般采用管道输水,灌溉水的渗漏损失很少;
灌溉水到达田间后,由于喷灌、滴灌具有较高的灌溉均匀度,也可以有效减少水的深层渗漏损失,当然,前提是设计合理,灌溉时间得当。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6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