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县的经济
主要商品有光电、建材、纸业、汽配、精细化工、家具、机械制造、玻璃加工、铁观音、华安玉、清化肉桂、华安坪山柚、竹座垫、竹枕头、管状凉席、竹凉席、雕刻工艺品、高级板材、高级家具、保健用品、华安观赏石、苦菜、蕨菜、中国藤茶、优质大米、蜂蜜。
1994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按1990年不变价,下同)34109万元,比1949年增加25.7倍;工农业总产值63676万元,比1949年增加31.2倍;粮食总产达70915吨,水果产量2376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284元,比1978年增加19.2倍。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55亿元,增长16%。工业总产值93亿元,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0亿元,增长27%;规模工业增加值22.4亿元,增长25%。农业总产值24.4亿元,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增长5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增长54.8%。财政总收入突破5亿元,增长41.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1亿元,增长40.97%。农民人均纯收入9127元,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350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1亿元,增长25%。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81亿元,增长13%;规模工业总产值122.19亿元,增长19.2%;规模工业增加值34.7亿元,增加18.7%;农业总产值30.73亿元,增长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42亿元,增长27%;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5.1亿元,增长27.5%;公共财政总收入7.07亿元,增长12.1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83亿元,增长17.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11830元,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增长18.3%;外贸出口总值完成1503万美元,增长60.4%;实际利用外资493万美元。 建国前华安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农业内部单一的结构阻碍着农业的发展。建国后华安人民逐渐打破了原来的“农业就是种粮食,粮食就是种水稻”的单一结构,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在保粮保蔗的同时,扩大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大力推进富有特色、形成规模的基地农业开发,在全县建立起用材林、四季笋竹、香料(肉桂)、食用菌栽培、名优果茶、蔬菜种植、禽畜水产养殖等7个基地,把山区经济推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1988年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下同)10865万元,1994年达到23520万元。农副产品主要有稻米、茶叶、烟叶、竹笋、甘蔗、柚子、芦柑、鳗鱼等。
2008年,华安县农业产值完成16.8亿元,增长6.0%。茶叶产业持续发展,新种植茶叶1000公顷,总面积达0.75万公顷,创产值7.3多亿元,成为全国第二大铁观音生产基地。扶持茶叶生产,出台茶叶种植加工优惠政策,配套补助315万元,鼓励西部片区群众发展茶叶产业,高马线3个乡镇新种优质茶300多公顷。成功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茶文化节暨华安铁观音交易会,签订茶叶购销协议2.7亿元。创建茶叶品牌,成立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出台茶叶企业创牌奖励政策,鼓励茶叶企业积极创建品牌,全县通过QS认证的企业有18家,绿色食品基地3家,有机茶1家且全省面积最大;获得省著名商标2个、名牌1个。
全县茶叶面积从2005年的10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16万亩,实现人均1亩茶;茶叶加工企业从2005年的2500多家发展到2010年9000多家,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品牌建设富有成效。华仙茶都成为农业部定点市场,茶叶产值从2005年的7.5亿元增长到16亿元,茶叶产业成为华安县最具特色、最有效益的富民产业。 华安是山区县份,过去交通闭塞,民不聊生。民国17年(1928)5月12日建县以来,直至1949年11月18日华安解放时的20多年中,工业近乎一片空白。建国后,华安人民在中国***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山区丰富的水电、森林资源为先导,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电力、冶金、食品、森林、机械、化工、建材、食品、造纸、印刷、家具等工业群体,1994年全县工业企业1089家。1994年乡镇股份合作企业已达500多家,乡镇企业总收入44206万元。1988年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下同)11797万元,1994年达40156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食糖、松香、生铁、机砖、机制纸及纸板、草酸、罐头等。
2008年,华安县初步建成光电、建材、纸业、汽配、精细化工、家具、机械制造、玻璃加工等带动力强的产业。
规模工业企业从2005年的26家增加到2010年的71家,产值达50.22亿,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的利胜电光源、龙翔工业草酸相继投产,产值超亿元项目达17家。全县2005~2010年累计报批土地1.45万亩,其中工业用地9796亩。华安工业集中区被国家商务部、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被省信息产业厅授予“福建省光电产业园”称号,2010年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建国前,民国政府重课商税,商品匮缺,物价飞涨。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市场进行整顿,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市场渐趋稳定。1953年8月开始对私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逐步形成。1978年后,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市场空前繁荣。198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273万元,1994年达13307万元。
2011年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亿元,增长16.3%,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2.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1.31亿元,增长45.4%;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300万元,增长86.7%,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53.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6500万元,增长46.9%,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10.9个百分点。
铁观音之于安溪,与龙井之于西湖、大红袍之于武夷山总是时刻被标榜在一起,可谓茶种与土地是一种机缘:一方水土,一方草木。
几百年前,铁观音发源于安溪,对安溪这里的土壤、海拔、降水、温度、湿度等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本就是一种自然选择。她必须生长在中性偏酸、富含化学微量元素的红黄土壤山地中才能繁殖昌盛起来。
安溪境外生产的铁观音90%是酸香茶
以本世纪初中国茶都建设为起点,至2016年左右,这十五年铁观音发展迅猛。良好经济效益,驱使茶农扩张种植,不仅在安溪县,这股铁观音种植风潮也迅速席卷安溪周边县市甚至到外省了,如华安、永春、大田、沙县、南安等地。仅以华安为例,目前铁观音种植面积已高达30万多亩。
这些非原产地县市,是不是适合种植铁观音?
安溪县茶科所原所长叶锦凤多年研究发现,铁观音适应性低、抗逆性弱,易受生长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影响。即便是同一乡镇,产自不同山头的铁观音,口味就有差异,与它生长原始环境差异越大的地方,要生产传统安溪铁观音就越难。比如华安生产的铁观音90%是酸香茶,传统正味几乎绝迹,因为他们海拨太低,没啥漫射光,更没有雾气,导致叶片太薄,根本做不成传统正味铁观音。
刚好现在淘宝充斥着不懂茶的买家(我只是以事实说话,有不懂茶的买家看到,还望见谅!),把颜色美观当作好茶来买茶,他们刚好可以把酸香茶标榜着安溪浓香型铁观音来大量进行销售,但所做的茶叶基本没怎么发酵跟刚采的茶青没多少变化,酸性物质也没氧化,刺激性非常大,常喝会伤胃!而且浓香型铁观音其实是碳焙茶,在我们安溪也叫做熟茶,根本不是颜色深绿,恰恰相反是乌褐色的,想了解更多可自行百度或者可以旺旺问我,常识性知识这边不做讲解。
注意区分“山青”和“田青”
一些专门收购茶青加工茶叶的农户,在收购茶青时,会特别注意分辨“山青”和“田青”。所谓“山青”,是指种植在山地高海拔的茶树鲜叶,“田青”则是种在改造稻田上低海拔的茶树鲜叶。业内人士分析,因为土层深厚、湿度、酸碱度、营养成分不同,种在稻田里的茶树,因水分相对充足,初期长得快,但衰老也快;种在山地的茶树,初期生长慢,但根系扎得深,后期持续生长势头好。且“田青”一般只能采用拖酸、消青工艺加工,才能淡化茶叶中的“泥土味”,这种茶也就比安溪境外的酸香茶稍微好一点,仅仅因为制茶师傅技术较为高超,也可归类于酸香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