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湄潭翠芽的产业概况

湄潭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跨东径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1。国土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32个村(居)48万余人。平均海拔972.7米,年均温15℃,无霜期284天,年日照时数1163小时,年降水量1100毫米以上,森林覆盖率56.5%。是贵州省最大的产茶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曾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以“湄潭翠芽”为代表的名优茶在国内行业评比中数十次获最高奖。

湄潭翠芽的产业概况

茶园现有茶园22万亩,分布在15个乡镇118个村(居),涉及5万多农户20余万茶农。其中无性系良种占94.3%,主要栽培湄潭苔茶、福鼎大白茶、黔湄601、黔湄809、福云6号等国家级良种。绿色食品茶园0.9万亩,有机茶园2.8万亩(含转换),无公害茶园达到100%。1万亩以上的乡镇有8个,0.5万亩以上的乡镇2个,0.1万亩以上的乡镇5个;0.5万亩以上的村8个,0.1万亩以上的村80个,其中人均1亩以上茶园的村20个;种植10亩以上茶园的农户2290户,其中100亩以上的126户,50亩以上的170户,30亩以上的550户。万亩国营茶场1个,省茶叶研究所(前身为建立于1939年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

全县2008年投产茶园9万亩,总产量7660吨,产值3.8亿元。其中名优茶(翠芽、毛峰、针茶)2014.6吨,占26.3%;产值3.17亿元,占83.5%。2009年投产茶园12万亩,预计春茶产量2500吨,产值3亿元,全年茶叶总产量可望突破1万吨,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茶业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

茶叶加工企业及大户316家。其中规模企业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龙头企业11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固定资产2亿元,厂房面积6万㎡,加工机具1800台(套),年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主要生产扁形的湄潭翠芽、条形毛峰茶、卷曲形毛尖茶、针形的贵州针茶及大宗炒(烘)青绿茶,同时生产高档的功夫红茶和低档的红碎茶及砖茶、茶多酚、茶叶籽油等。有39家企业通过QS认证,12家企业通过ISO认证,9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4家企业通过有机茶认证,1家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家企业通过有机茶专柜认证。 西南茶城:日均交易量6500公斤,交易额70万元;最高日交易量2万公斤,交易额200万元;全年交易量2600吨,交易额1.47亿元。主要产品是贵州针茶、湄潭翠芽等以散茶的形式通过航空和汽运销往全国各大茶叶批发市场。

茶青交易市场:分布在茶区的茶青交易市场共19个,其中政府投入建设的规范茶青交易市场9个。年交易茶青18000吨,交易额1.62亿元。主要是等级较高的茶青。 到2010年,茶园总面积突破3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占95%以上,建设三百里生态茶叶长廊。其中有机茶园力争达到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达到50%,无公害茶园达到100%。扶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湄潭翠芽”品牌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开设“湄潭翠芽”品牌专卖店300个以上;加快西南茶城综合市场迁建工程建设步伐,建设标准茶青交易市场10个以上。茶叶总产量达到2万吨以上,茶叶总产值超过10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惠及茶农30万人。把茶叶产业打造成富民兴湄的重要支柱产业。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景点介绍

茶是我们国家最常招待客人的,也是最常见的食用食品。如今,各地都有喜欢喝茶的人。茶对减少脂肪,胃肠道清洁和健康维护具有良好的作用。一般的茶叶树都是怎么种植的?茶树种植有什么技术?

1.全土和耕地

茶树对土壤肥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通常将耕地翻两遍,首先将土地翻10-20厘米,然后释放农家肥土,第二轮深翻40厘米再释放肥料。

2.育苗管理

通常,在幼苗刚开始种植时需要保护其免受冷害,也就是说,在根部添加一些干草或类似物以保持幼苗的温暖和湿润。种植后,一定要彻底浇水,这对于茶树的早期生长非常有利。

3.后期肥料和水的管理

由于根系浅,茶树不能很好地抵抗干旱和涝灾。夏季必须经常加水,但不要从顶部喷水。一般的施肥时间在每次采摘前为3天左右,这有利于新芽的重新生长。

4.日常管理

茶树通常需要除草,但是这里的除草通常是为了清理相对茂盛和较长的相对较大的草。毕竟,数十亩的草无法完全清理。

湄潭茶 文化 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那么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湄潭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来到黔北,发现茶叶贸易十分兴盛,并购买了一些回去呈送给皇帝;在唐朝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湄潭的种茶历史,并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1939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建立了茶场,开始了大规模的种茶、制茶。

 抗战期间,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亲自选址的中央实验茶场和浙大西迁的一大批爱国学者在湄潭工作、学习,品茗赋诗留下的诗篇助推了茶产业的发展。同时,当代十大茶人中的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曾在湄潭工作过,浙大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等著名教授发起成立的《湄江吟社》,留下了数十首茶的诗词歌赋等丰富文化资源,各种茶文化活动也蓬勃开展,为湄潭茶文化建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湄潭有茶叶企业、个体加工户329家。茶叶企业拥有 注册商标 50多个,倾力打造的?湄潭翠芽?品牌已40次获国内外茶行业大奖,其中28次获国家级的金奖,?湄潭翠芽?在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评选中获总分第一名,2010年?贵州五大名茶?评选中获总分第一名。

 湄潭曾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西南茶城,农业部定点市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曾获得?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和?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等称号。

湄潭茶文化的景点介绍

 明清贡茶园

 春雨闲散的打在人身上,蜿蜒曲折、坡陡弯急是记者步入明清贡茶园的第一印象。据开车罗师傅介绍,这条从湄潭县城通往云贵山的道路在前两年才修好,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婀娜多姿的原生态茶园,雨后云雾缭绕着整座山头,让人感到些许凉意。

 ?明清贡茶园是湄潭茶文化一枚响亮的地理标识,在古代社会,茶就已经作为官员争相购买的高档饮品。在湄潭就有这样一片茶园,茶叶常年供给皇家,也就是今天的明清贡茶园。现在,湄潭县各大茶企把这片茶园有效利用起来,土壤、水分、气候等一系列条件仍然保存完好,加之今天加工技艺的不断创新,成就了今日风靡全国的湄潭茶。?湄潭县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建峰如是说。

 如今,明清贡茶园出品的各种茶在全国各地叫卖,?湄潭翠芽?也作为贵州第一个获得驰名商标的公共品牌响彻大江南北,我们有理由相信,明清贡茶园这一片高标准茶园必将给湄潭人的明天带来丰厚的价值。

 中央实验茶场

 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贵州在茶叶的记载史上又多了一笔。

 当年,抗日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山区生态条件受到严重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更使茶叶生产大幅度下降。同时,传统出口产品茶叶、丝绸等在东南沿海出口受阻,?实验茶场?在湄潭应运而生了。国民政府意在通过史迪威公路(即晴隆24拐与驼峰航线),出口长期以来受到国际社会青睐的中国茶叶,从而换取更多外汇买抗战时期所需的各种军需设备。自此,湄潭茶叶不仅是一杯杯沁人心脾的茶叶,它更多了一份革命的力量。

 民国中央茶场在湄潭建立后,这里成为了中国现代茶叶的科研和 种植 中心。次年,众多茶场专家成功试制出?湄红?湄绿?,此后每年以1万担-2万担的总产量出口海外。

 走进?中央实验茶场?的落脚点,厂房内的一切保存完好,红茶生产线,茶叶从摊放到揉捻、烘干,似乎把人带到了当年机械化制造茶叶的时期?占地50余亩的厂区依旧保持原貌,这些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教授、研究员权启爱曾说:?中央实验茶场留下来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国家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保存在湄潭茶场老工厂的红茶生产线是我见过的最完整的红茶生产线,历史价值非常重大,希望将这些东西很好的保存下去。?

 中央实验茶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茶文化的足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革命试验区用茶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

 茶文化长廊

 茶文化长廊没有建在湄潭城区内,而是建在几公里外的工业园区,它是由阳春白雪有限公司自行修建的。说起这段?渊源?,黄建峰则显得非常坦然:?我们从成立企业开始,就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价值,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的灵魂,没有它,企业就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生机与活力,出资修建茶文化长廊,只是一个开始。?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活着的价值,作为一名茶人,就应当有维系好茶文化的使命感。企业同样如此,做一个有担当的企业就应当为湄潭的茶产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黄建峰说。

 文化长廊的每个角落都有着湄潭茶文化的点滴记录,用雕塑的形式给世人欣赏感悟的空间。

 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建立茶文化博物馆,将茶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利用,让茶产业因披上茶文化的外衣而更加完整,这既是茶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需要,也是茶文化保护和传承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踏入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内,、文字、音像等多方位地展现了湄潭极富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和它?以茶兴县?的悠久历史。

 从茶树起源开始,一路走过古代茶事、历史名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农垦茶叶、茶叶科研、茶叶供销与外贸、当代茶业和茶礼茶俗等九部分,这里有古代的、近代的、现当代的茶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以湄潭为点,辐射全省茶文化,所有的茶业发展史都可从这里寻找到其发展的轨迹,可谓一本茶叶类的? 百科 全书?。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 饮茶 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7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