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农垦的蔗糖产业的航空母舰
蔗糖产业是湛江农垦最大、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经济总量约占垦区的60%。垦区拥有全国一流的甘蔗健康种苗基地,一流的甘蔗精准滴灌设施,一流的现代生物运用技术,建立了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甘蔗)和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甘蔗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现有独资或控股的大型现代化机制糖厂11家,日榨蔗规模5万吨。所属广垦糖业集团是目前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贸工农一体化蔗糖生产企业。2007跨2008年榨季,共产白砂糖、绵白糖53万吨。
事实上,以自身拥有的实力,湛江农垦的蔗糖产业在湛江乃至广东早已奠定了航空母舰的地位。对此,陈剑峰表示,湛江农垦今后要继续努力,做强做大蔗糖产业,巩固航空母舰的地位。具体要采取以下四条措施:
一是以“吨糖田”为目标,建设高产高糖基地。要坚持推广健康种苗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有机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机械化技术以及“双联动”运作机制,带动农垦和地方甘蔗种植基地100万亩,争取年产甘蔗600万吨以上,筑牢产业基础。
二是扩大农垦蔗糖加工规模。要以广垦糖业集团为重点,“立足农垦、走出农垦、发展农垦”,根据现有制糖企业的发展地位和经营状况,通过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采取控股、参股形式进一步整合雷州半岛乃至邻近地区蔗糖产业资源,使垦区的蔗糖产业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市场化和开放度,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和发展动力,争取年蔗糖产量达60万吨以上。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扩大蔗糖产业链条。垦区蔗糖产业链包括蔗糖、菠萝罐头、浓缩果汁、生物肥、食用酒精、蔗渣粹粒板以及发电等,初步呈现“产业集群”的特征。我们目前正在着手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包括扩建三和酒精厂项目,计划从现在的年产酒精3万吨扩大到6万吨;利用糖厂的蔗渣、蔗叶等原料,投资2.8亿元建设3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厂;投资3000万元,按照“养猪-沼气-甘蔗”循环模式,建设5万头生猪养殖场。这批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实现产业链条式延伸、项目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
四是加快糖业资产运营。广垦糖业集团公司属垦区最优质资产的整合,销售收入近30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我们准备再经过两年左右时间的培育,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争取完成上市。
70%家庭猪场淘汰,多家猪企倒闭,谁成最大赢家?养猪还能养吗?
中国种猪养殖业未来十年发展趋势:
种猪市场供需分析
种猪需求量
高峰时期,全国母猪存栏饲养量接近5000万头,其中生产外三元的瘦肉型母猪(长大或大长)约占80%即4000万头;若按年更新率30%计算,则每年需要优良瘦肉型父母代母猪(长大或大长二元母猪)约1200万头;要满足每年1200万头二元母猪的需要,若祖代扩繁母猪(大白或长白母猪)每头每年能提供6头合格纯种母猪,则需要存栏祖代母猪(大白或长白母猪)200万头。同样计算,若纯种母猪年更新率也是30%,年需求纯种母猪(大白或长白母猪)60 万头。
此外,按人工**公母比例1:100计算,需要存栏优良瘦肉型种公猪(终端父本如杜洛克)约40万头,若公猪年更新率50%。,则年需求终端父本如杜洛克公猪约20万头。
1.2 种猪供应量
就目前全国种猪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未来十年除了国家核定的100个国家生猪育种核心场外,其他种猪场很难再销售种猪。也可以这样说,十年后,100个国家生猪育种核心场及部分有实力有品牌的著名种猪企业将占到整个种猪市场份额的80%以上。
以二元母猪市场来看,年提供10万头左右或以上的二元母猪种猪场(或企业),目前全国不到10个(均在国家生猪育种核心场名单内)。10年后,排名前 100个有实力有品牌的著名种猪企业平均规模可能达到10万头,总规模可能达到1000万头,基本可以满足1200万头(二元母猪)的市场需求。
就父母代种猪(包括外二元母猪、土杂母猪)的市场来看,目前市场供应总量已经超饱和,但良种猪实际缺口仍然很大,因为有许多种猪场无品牌或种猪质量很差,有产品无市场(许多种猪场种猪销售比例很低,很多种猪不得不按商品育肥猪出售)。前几年曾有人统计,中国有3500家左右种猪场,据本人调查,其中所出栏的种猪能按种猪售出60℅以上的绝对不到100家。随着规模养猪的快速发展、良种普及率的提高,未来十年每年良种猪的需求量会增长5%以上。所以,就目前良种猪市场来看,缺口很大,市场潜力很大。
2 种猪市场利润分析
一般情况下,目前一个基础母猪500头的万头纯种猪场(曾祖代场或原种场),年提供纯种猪3000头左右,可年均净盈利1000万~1200万元(非种用种猪转为商品育肥猪出售,按不亏不盈计算)。
同样规模500头基础母猪的二元母猪场(祖代场或扩繁场),年提供种猪3000头左右,目前可年均净盈利400万~600万元(二元公猪及淘汰二元母猪转为商品育肥猪出售,按不亏不盈计算)。
3 种猪市场概况
3.1 育种水平低,种猪质量差
育种是养猪业的制高点,也是我国养猪业的薄弱环节。中国企业需要研发高端种猪育种技术。我国的种猪繁育工作还停留在国外引种阶段,不能自主创新,导致我国原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实话实说,即使在所谓的这100家(目前95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单中,大部分种猪场都没有实实在在地育种,充其量算作是育种的初级阶段。多数种猪场(或种猪企业)连育种团队、育种部(室)、育种设备都没有,有1~2个专职育种技术员、育种硕士、育种博士或育种专家顾问就不错了。真正在做育种的寥寥无几,广东温氏、北京育种中心、广东中山白石、杭州大观山……其中广东温氏育种工作做得最好,也许是因为其养猪规模最大,养猪体系自繁自养、种猪自给自足的缘故。
3.2 国外引进原种猪或配套系占市场主导地位
目前,国内种猪场绝大部分都以杜洛克、长白、大白为主,均推广杜长大配套系种猪,核心群种源均来自于国外引种。本土品种的种猪场大都是以前国家及地方上定点的保种场,规模都不大,效益都不好。目前国内存栏的母猪绝大多数是长大或大长二元母猪,长大或大长二元母猪已占到整个中国终端母猪市场的80%左右。而终端父本绝大多数是杜洛克公猪,养猪老大广东温氏改用皮杜杂交公猪一段时间后又改回杜洛克公猪。
3.3 竟争激烈,种猪市场不规范
种猪市场不规范,进入门槛低,种猪市场鱼龙混杂。100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评定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中国种猪市场竟争激烈,正在快速整合、优胜劣汰。
3.4 周期性、季节性波动
由于养猪大产业的周期性、季节性波动,种猪业也几乎同步呈周期性、季节性波动,但其波动幅度没有肉猪市场那么大,比如多数正规化种猪场的种猪价格一般地说相对稳定。
3.5 客户随机性
由于没有哪一个种猪场能占据绝对优势,导致各种猪场的随机性客户占绝大多数,只有为数不多的著名种猪场拥有少部分相对稳定的客户群。
尽管今年才过去不到5个月,可不少猪企已遭受了巨亏或破产之灾,那些中小散户也陆续退出养殖行业。
温氏、新希望、正邦作为养猪业的巨头,仍然无法摆脱亏损的命运,而那些近几年才投入养猪业的企业,它们亏损就显得十分平常。
此外,牧原作为养猪业的“猪王”,尽管去年盈利,可今年情况并不乐观。
从3月份简报来看,牧原养猪成本为16元/公斤,生猪销售价为11.67元每千克。
以生猪200斤出栏来看,一头猪要亏上433元。
因此,3月份牧原销售598.6万头猪,其亏损将在25.9亿元。
而第一季度总计销售量为1381.7万头,其亏损预计在50-55亿元。
那么,这些养猪巨头为何会如此脆弱?其实,自18年的非瘟来袭后,养猪业遭受了一波重创,使得养猪人遭受了大量淘汰,生猪因供应紧张,猪价也猛涨至20元/斤高价。
如此一来,又吸引了无数人进入养猪业,随着国家的政策利好,再加上养猪的惊人利润,不管是散户还是大资本,纷纷开始了补栏,大资本更是抢占空缺的市场。
而经过2020年、2021年的复产工作,生猪产能如愿恢复如初,甚至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
很多资本以为养猪业躺着赚钱,却不知其中的风险巨大。
自2021年年后开始,猪价就开始走下坡路,下半年后猪企就陷入了深亏中。
普通散养户的成本在7元左右,但猪企养殖成本却长期高达10-12元/斤。
造成这种现象的,还因猪企运营成本太高,养猪行业薪酬普遍在10万起步,使得这个行业成为香饽饽。
可随着猪价持续走跌,用人成本反而成为巨亏的主因之一。
再加上饲料大涨,兽药、仔猪等成本太高,使得猪企成本迟迟降不了,亏损也是必然的。
除了多家猪企倒闭外,如今中小养殖户也遭受了一波洗劫。
如从广东农村统计数据可见,自从非瘟来袭后,500头以下的养猪场数量从52万家减少至15万家,这意味着70%的家庭养猪场遭到淘汰。
在非瘟之前,家庭养猪场的占比达养猪业的70%以上,规模化猪企很难掌握话语权。
然而,一场非瘟过后,中小散户应对风险的能力太差,结果遭到了淘汰,很难东山再起。
再加上2021年开始饲料大涨,猪价大跌,养猪业陷入长期亏损中,中小散户难以坚持太久,自然也就大量淘汰出局。
02、谁是最大赢家?
对于散户来说,亏损几十万就已无法承受了,对于规模化猪企而言,亏损数千万甚至上亿也已无法承担,但对牧原、新希望、温氏、正邦这四大巨头来说,亏损几十个亿“并不重要”。
在养猪业陷入疲软,转让、出售、破产等消息遍地的时候,龙头猪企开始了“争抢市场”,他们从去年开始就在拼命争抢市场,且采用“亏钱赢市场”的策略,今年依旧是这一方针。
如牧原提出今年的出栏任务最少为5023.875万头;温氏的出栏目标为1800-2000万头;新希望为1300-1800万头,天邦为600万头,唐人神为200万头,这5家巨头出栏目标为9200多万头,相比去年增产2300万头以上。
可以说,在这次的猪周期中,这五大龙头猪企已是最大赢家,它们在市场中的话语权更大。
且从4月份开始,猪价开始了走高,这意味着新一轮“猪周期”来袭,3月份为上一轮猪周期最后的“低点”。
预计随着中小猪企、散养户去产能速度加快,下半年猪价将迎来走高,到时候拥有巨量生猪的龙头猪企将开始收割“财富”,弥补过去一年的亏损。
从去年10月份开始,市场生猪数量就一直在减少,可这些龙头猪企的生猪产能每月倍增,足以表明这些猪企有超前的预判性和投资眼光,它们盯着百亿亏损的压力,最终还是淘汰众多竞争对手。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养猪业将进入微利时代,大涨大跌已很难预见。
这意味着养猪业的准入门槛只会更高,中小散户的生存危机更多,大家咋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