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茶的产区
台湾高山茶的产区
一提起嘉义县,我们自然会有许多等号的名词出现在脑海中,例如蜿蜒于崇山峻岭的阿里山森林小火车,或是已经功成身退的神木,或是令人垂涎三尺的奋起湖便当等等, 再再显示嘉义县自然资源的丰沛。而它也是当前台湾生产高山茶的重要产区,种植的区域,以梅山乡、竹崎乡、番路乡及阿里山乡等四个山区乡镇为主。
梅山乡除了是南台湾重要的柑橘、柳丁和麻竹笋产地外,爬满阿里山麓的乌龙及金萱高山茶,种植面积更占嘉义县的一半。而梅山乡全乡共分十八村,百分之九十属于山区,茶园主要分布于梅山乡山区之太平、龙眼(龙眼林尾)、店仔、樟树湖、碧湖、太兴、瑞里、瑞峰、太和及太兴等村落,茶园面积总数约10000公顷,海拔介于900~1400米之间。县道162甲线则是参观该乡茶园的重要路线,从太平至瑞里,只要是村落区皆可见到满山遍谷的茶园。
值得一提的是梅山乡龙眼村(海拔约1200米)更是台湾高山茶的滥觞。而此地种植的茶树,以青心乌龙为主。虽然名气已不如当年响亮,但茶园的规模,仍是十分壮观。至于竹崎乡、番路乡及阿里山乡,产茶的村庄大多位于台18线公路(阿里山公路)旁,如濑头、隙顶、巃头、光华、石桌、十字路、达邦、里佳及丰山等山地部落。而这些村落所产制的茶品,对外通称“阿里山茶”,不过也有名为“阿里山珠露茶”或“阿里山玉露茶”的茶品出现。尤以“阿里山珠露茶”最享有盛名,可谓是竹崎乡民的“绿金”,而此茶正是产于石桌。竹崎乡石桌茶区,茶园种植面积约为400公顷,分布于海拔约1200~1400米左右的高度,且集中于培仔桶林道沿线,种植品种以青心乌龙为主,由于制成的茶叶,香气浓郁,滋味甘醇,广受饮茶人士喜爱。 南投县位居台湾心脏地带,是台湾唯一不滨海的县市。四面环山,境内多丘陵地,且气候日夜多有变化,适合茶叶的生长。而主要生产高山茶的乡镇,以竹山镇、仁爱乡、水里乡、信义乡等四个乡镇为主。
位于南投县竹山乡大鞍林道旁的茶园,图中白色竿子 是自动洒水器。经由几十年来的开拓,竹山镇的茶园从溪畔到高山都有,也让它成为全台单一行政区种植海拔落差最大的茶区。
位于竹山大鞍的茶园。因台湾生产高山茶的地区,大多是沿着当地现有的产业道路,随路开辟,所以如果要前往参观,最好是驾驶底盘较高,且有四轮驱动的车辆比较适合。至于住宿,因当地茶农也多兼营民宿,所以不成问题。
竹山镇是南投县最早开发的地方,自古是入番地,通后山的枢纽点,因有“前山第一城”的雅号。竹山镇从1980年代开始,首先从照镜山地区大量种植茶树,该镇茶园分布的据点有照镜山、后埔、社寮、瑞竹、大鞍、软鞍、流滕坪、山坪顶、杉林溪、延平、延山、羊头弯和龙凤峡等处。至于该乡生产高山茶的地区,以杉林溪与大鞍山区为主,尤以“杉林溪茶”的名气最大。
仁爱乡位于台湾之中央地带,地属南投县之东北方,境内共分为15村66个部落。该乡茶叶经济栽培缘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由天仁企业率先引进,并以雾社、高峰等地区开始推广,迄今栽培面积已达 800余公顷,年产 680余吨,跃身为南投县第四大产茶区。从雾社至清境农场,到处可见茶行、制茶厂及民宿,而青翠碧绿有如等高线般的茶树,甚至就出现在省道台14线及台14甲线旁。此地的茶园,由于位居中央山脉的深处,终年气温低,温差大,而让高山的茶菁保持极佳的品质。
清境农场茶园为民国76年所该开辟的高山示范茶园。面积6公顷,种植青心乌龙及金萱茶,由于经常云雾缭绕,久久不散,因而得名“宿雾茶”。
位于中和村的石桌茶区。竹崎乡的茶园分布于中和村、光华村、仁寿村及金狮村等四村。
青心乌龙种的茶树,是台湾栽培历史最久,分布最广的品种。市场行情,以单一品种而论,仅稍逊正丛铁观音。
此外因地广人稀的缘故,导致此地茶叶产区极为分散,所以对外虽然大多以“高山茶”称之,但是仍有为数众多的地名茶出现,例如天雾茶(雾社)、天卢茶(庐山)、宿雾茶(清境农场茶园)、碧绿溪茶、雾敦茶(红香)、东眼山茶(北东眼山)等茶品。至于仁爱乡产茶村落,则有良久、武界、大同山、北东眼山、奥万大、红香、平静、雾社、春阳、庐山、翠峰、翠峦和清境等地,且以青心乌龙及金萱(台茶27号)的茶种为主。
水里乡旧名“水里坑”,全乡海拔均在250米以上。而位于该乡的明潭水库,仍然是台湾最大的抽蓄式水力发电厂,可知当地水利资源的充足。而水里乡亦于1980年代开始兴起种植高山茶,产茶村落集中于郡坑、新山与上安等三村。而此地所生产的茶叶,以“玉山茶”和“胜峰茶”的茶品最为著名。
种植于和平乡天池附近,海拔高度约 2500米左右的青心乌龙茶园。造访时,山下的秋茶多已采收完毕,此地却依然绿意盎然,尚未摘采,可知种于此环境的茶叶,生长速度较慢。
信义乡是全台面积第二大乡镇,它有个美丽的别名-“青梅之乡”。每年早春时分,当满山遍地的梅花盛开,总是吸引许多外来客到此驻足欣赏花雪缤纷的美景。而信义乡与水里乡相同,是从1980年左右,才开始辟垦茶园,所以也属于新兴的高山茶区。而当地种植茶园的地区,包含三十甲、罗娜、同富、神木、沙里仙和塔塔加等地,并以“玉山高山茶”称之,对外贩售。另外也有命名为“沙里仙茶”与“塔塔加茶”的茶品。 此外,台中县和平乡的福寿山农场与梨山及位于花莲县境内的大禹岭等地,都是全台海拔最高的茶区,当然茶价也是不同凡响的高贵。
虽然台湾生产高山茶的地区,有略为减少的趋势,但亦如高山蔬果一般,依旧广受社会大众所喜好。其实台湾生产高山茶的地区,多数拥有开发成观光茶区的优势,例如梅山乡龙眼林尾、竹崎乡瑞里、石桌及巃头、仁爱乡平静与红香等,都有令人惊艳的茶园美景,值得各位驱车前往。不过话说如此,只是仍需大家的重视与青睐,就如同水土保持的问题一样,都需要我们更为细心的维护与留意。所以,各位有机会一定要去台湾高山茶区走走,绝对是值回票价的选择。
欧美国家依发酵度来分,不发酵的叫绿茶,全发酵的叫红茶,而介于中间半发酵的,都视为乌龙茶。但不论东西各国,对乌龙茶的说法,应该是指依某种做法制成的半发酵的茶,并不指特定的茶叶品种。但是在台湾,本地人所称的“乌龙茶”,除了它是半发酵的茶之外,还必须用乌龙的品种所做出来的茶,才叫做乌龙茶。较有名气的茶,则会加上地方名字,如大众所熟悉的“冻顶乌龙茶”及“玉山乌龙茶”。在台湾所种植的茶类中,大部分都是乌龙的品种,高级茗茶更是如此。因而久而久之,“乌龙茶”这个专有名词,便由“乌龙品种的茶”所取代。
众所周知,茶叶源自于中国。根据《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周时期,四川巴蜀之地已经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并将其作为贡品上贡周王室。而伴随着历史长河的向前流淌,茶树的栽培种植从巴蜀之地走出,向陕西、河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迅速扩展。到了今天,现在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1000多个县市产茶,茶叶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老百姓增产增收和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茶区划分问题,为什么现在要将我国茶叶种植区域划分为四大茶区,每个茶区都有哪些特点?希望给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现在我国都有哪些地方种茶?很多人知道我国是茶叶种植生产大国,但是却不一定搞得清楚,到底有哪些省份都在种植茶树。在历史上,茶叶最早是在四川和湖北一带种植,也就是所谓的巴蜀之地。随后随着秦朝的统一,茶叶种植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和河南地区扩展,后来又不断地向长江中下游流域传播,到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把茶籽带到台湾,开辟了台湾茶区。目前中国茶叶种植区域,从经纬度上来看的话,从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岸到东经94度的西藏自治区米林,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省榆林到北纬38度的山东蓬莱,南北纬度跨越20度达到2100千米,东西经度跨度28度,纵横2600千米的广大区域内,都有茶树种植栽培。
如果从种植的具体省份来看,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海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云南、甘肃、西藏、新疆和台湾等20多个省份1000多个市县市种茶。这里面既有海拔达到2600米的高山茶园,也有平均在海拔200~300米的低山丘陵和平地茶园。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茶园种植面积达到了4597.87万亩,其中最大的是云南省,达到了699.9万亩,前一年排名第1位的贵州省退居次席,但是种植面积也达到了698.7万亩,与云南相差不大,而排名第3位的是四川省,种植面积达到了575万亩。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全国的茶园种植面积是不断扩大的,而且茶叶的生产量也在不断的增多,种植区域以及茶园品种的优良改造正在不断的提高,质量和效益也有明显的提升。而且目前各地仍然在大力的发展茶叶生产种植,相信未来我国的茶叶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茶叶的种植区域也会进一步的增多。
二、历史上我国茶区是怎么分布和变化的?1.唐朝八大茶区
在唐朝以前,我国茶叶种植虽然已经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但总体上仍然集中在四川和湖北以及河南东部等地。到了唐朝之后,茶叶进入到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也正是到了这一阶段,我国有记载的茶区划分才正式开始。
根据唐代陆羽的《茶经》所记载,在唐朝中后期茶叶种植的州郡一共有43个,共计划分为8大茶区,分别是山南茶区、淮南茶区、浙西茶区、剑南茶区、浙东茶区、黔中茶区、江西茶区和岭南茶区。至八大茶区涵盖了现在的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四川、贵州、安徽等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实在陆羽《茶经》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茶叶种植区,并没有被划在这八大茶区之内,这就是云南茶区,因为当时的云南是南诏国。
2.宋元明茶区
在宋朝的时候,茶叶种植生产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向长江流域和淮南一带扩展。宋朝将全国种植茶树的66个州242个县划分为5大茶区,分别是江南路、淮南路、荆湖路、两浙路和福建路。元朝在宋朝茶叶种植区域的基础上进行了再一次系统划分,将茶叶划分为江西行中书省和湖广行中书省两个重要产区。明朝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茶区划分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郑和下西洋将茶籽带到台湾开辟台湾茶区,再次扩大了我国茶叶种植的规模。
3.清朝6大茶类生产中心
清朝茶叶的划分区域跟以前的朝代有所区别,这是因为清朝时期茶叶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再加上茶叶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的逐步完善,我国茶叶六大茶类基本形成,所以在茶区划分方面就形成了以茶类为中心的划分方式。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清朝时期一共有6大茶类生产中心,分别是砖茶、乌龙茶、红茶、绿茶、边茶和珠兰花茶等生产中心。其中砖茶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湖北咸宁和湖南岳阳一带,乌龙茶生产中心主要是在福建安溪、建瓯、崇安一带,红茶主要是在安徽祁门、江西武宁和湖南安化等地生产,绿茶主要是在江西婺源、浙江杭州、江苏虎丘等地生产,边茶生产中心主要在四川雅安、汶川、安县等地,而珠兰花茶则是在广东省罗定等地区生产。
4.民国茶区划分
民国时期,虽然因为战乱的原因,中国茶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是很多茶人还是对我国茶叶的产区划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其中著名茶人吴觉农和胡浩川就曾经提出将中国划分为13个茶叶产区,包括8个外销茶产区和5个内销茶产区。陈椽教授则将我国的茶区划分为4大块,分别是浙皖赣茶区,闽台广东省茶区、两湖茶区和云川康茶区。这些茶区的划分方式虽然各有特点,各有说法,但是为我国现代四大茶区的确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现代四大茶区的划分方式及特点有哪些?1.四大茶区划分原则
在建国以后,茶叶的生产和种植得到积极有效的恢复。很多茶学研究学者继续对我国茶区的分布进行有效的划分,比如说庄晚芳教授早在1956年就将中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为华中北区、华中南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区以及华南区。而王泽农教授在1958年则提出将我国的茶区划分为华中、华南和华西三大区。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茶区专家对我国辖区的划分又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实际上,茶区的划分应该属于经济概念,所以必须在国家总的发展方针政策的指导之下,然后再结合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以及注意行政区域的基本完整来考虑。所以,我国现在确立的四大茶区是根据地域差异、产茶历史、品种类型、茶类结构、生产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之后进行确定划分的。这四大茶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2.四大茶区分布范围
华南茶区主要包括福建和广东中南部,广西和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西南茶区主要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云南中北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江南茶区是以长江以南茶区为主,包括广东和广西的北部,福建中北部,安徽、江苏、湖北省南部以及湖南、江西、浙江等省。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以及山东沂河以东部分地区,包括甘肃、陕西、河南南部,湖北、安徽和江苏北部以及山东东南部等地。
这四大茶区基本上是按照相应的行政区划和茶叶种植类型历史和生产特点进行划分的,涵盖了我国所有的茶叶种植区域。
3.四大茶区生产特点
华南茶区属于热带季风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温度最高的一个茶区,年平均温度可以达到20度以上,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区域。所以华南茶主要种植乔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品种,灌木型树种也有分布,但相对数量较少。华南茶区主要生产红茶、普洱茶六堡茶、绿茶和乌龙茶等。
西南茶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对来说地形更加复杂,而且海拔更高,年平均气温比华南地区要低不少,只有14~18度左右。但是西南地区是茶叶的原产地,所以的品质非常的突出,主要的茶树品种类型包括灌木型、小乔木型和乔木型等,生产的茶叶品类主要是绿茶、普洱茶、边销茶和花茶,当然还有红茶。
江南茶区基本上是以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但是南部则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5度以上,同样也是茶树比较适宜生长的区域。江南茶区种植的品种主要是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小乔木型的中叶种和大叶种也有分布,但是数量较少。江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可以说全国十大名茶中大部分都是在江南茶区出产。
江北茶区属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都在15度以下,所以相对于其他几个茶区来讲,茶叶生长的时间更长,茶叶的上市时间更晚。江北茶区总体上是以灌木型中小叶种,主要生产绿茶。江北茶区绿茶的最大特点就是香高味浓,因为其茶叶的生长时间长,内质丰富。
总的来说,在我国几千年的茶叶种植发展史上,茶区的划分是根据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确定的。我国四大茶区的确定,不仅有助于茶叶生产种植规模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发挥区内生态经济技术优势,提升我国产业总体的竞争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