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大灌溉区农业是?
中国的三大灌溉区农业是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
灌溉区农业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其特点是通过灌溉措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的温度和土壤的养分,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主要通过各种农用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湿度和土壤空气、养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是一种稳产高产的农业。
扩展资料: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紧缺、水旱灾害频繁,特殊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决定了中国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
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农业、兴修水利最早的国家,早在5000年前的大禹时代就有“尽力乎沟洫”、“陂障九泽、丰殖九薮”等农田水利的内容,在夏商时期就有在井田中布置沟渠,进行灌溉排水的设施;
西周时在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已经有较多的小型灌溉工程,如《诗经,小雅?白华》中就记载有“泥池北流,浸彼稻田”。
意思是引渭河支流泥水灌溉稻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土地得到开垦,灌溉排水相应地有了较大发展。
著名的如魏国西门豹在邺郡(现河北省临漳)修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和改良盐碱地,楚国在今安徽寿县兴建蓄水灌溉工程芍陂,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全国统一国力强盛时期,也是灌溉排水工程第一次大发展时期。特别是西汉前期的水利建设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郑国渠(建于公元前246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兴建的灌溉工程,当时号称灌田4万顷,使关中地区成为我国最早的基本经济区;
于是“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汉武帝时,引渭水开了漕运和灌溉两用的漕渠,以后又建了引北洛河的龙首渠,引泾水的白渠及引渭灌溉的成国渠。
汉代除在统治的腹心地区渭河和汾河谷地修建灌溉工程外,还为了巩固边防、屯兵垦殖,在西北边疆河西走廊和黄河河套地区也修建了一些大型渠道引水工程。
百度百科-灌溉农业
历史上,汉江流域(特别是汉中)曾是重要的军事重镇,这种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促进了汉江流域农业生产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水利工程有褒河的山河堰、湑水河的高堰、杨镇堰、五门堰等。
山河堰:山河堰是汉代在褒河上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宋史·河渠志》记载:“山河堰灌溉甚广,世传为汉肖何所作”,故又名肖何堰。
高堰:高堰为湑水河之第一堰,在升仙村北,入山五里处,为汉代所修。
杨镇堰:杨镇堰修于西汉初年,在城固东北十五里,洋县四五十里,垒石为堰,拦截湑水,灌溉城固、洋县24000余亩,为汉代肖何所修。
五门堰:五门堰是西汉王莽居摄年间(6~8年)所修。元代改筑石渠一道,退水渠留有五孔石门退水,故名五门堰。可灌田四五万亩,对农业生产作用很大,当地人民称为“养命之源”。
根据统计,陕南各河渠堰总数145处,灌溉面积378110亩。除上述渠堰外,有修建年代记载的28处渠堰。此外,山溪细流,池边河岸随处导引,或数十亩,或数百亩,有水利之实而无完备工程正式组织者,几乎到处皆是,不胜枚举,统未列入,然其面积之大,实数倍于渠堰之田。
汉江水系的另一著名工程就是褒斜道。褒斜道是沟通汉江支流褒河和渭河支流斜水(今石头河)的通道,两水均发源于秦岭,源头相距50多千米,是巴蜀和汉中通往关中平原的捷径。汉武帝时刘彻为把汉江下游物产,溯汉江而上运至南郑(今汉中)褒谷口,再经褒水、褒斜道入斜水下渭河,抵达长安(京城),于是采纳了关于“今穿褒斜道、少坂,近400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东转,从斜下渭,如此汉中之粟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的建议。于西汉元狩二年至六年(前121~前117年)派张汤父子率领数万军民修筑。工程包括褒水、斜水等河流航道的整治和褒斜道陆路车道的开凿。航道工程艰巨和当时施工技术的限制,完工后水流湍急且多礁石,不能行船,但陆路终于开通了。这条路线虽未沟通,但古代人民的改河治水精神,值得后人钦佩和效仿。
汉代在山谷地带还修筑坡塘(山塘),拦蓄地表径流,灌溉梯田高地,如汉中的王道池、顺池、月池、草池等四大名塘。这类山塘到处可见,一直沿用至今,发挥着灌溉效益。
到解放前夕,汉江流域主要的灌溉工程有汉惠渠、褒惠渠、湑惠渠等。
汉惠渠:1939~1944年修建,引汉江水灌溉沔县、褒城两县8万亩农田。
褒惠渠:1939~1942年完成大部分工程,并放水灌溉。渠长32千米,灌溉干渠以南、褒河以东、汉江以北、城固文川河以西的平原地带,共可灌溉14万亩农田。
湑惠渠:1940~1948年修,可灌田7万余亩,根据水量还可扩展到15万亩面积。 红寺坝水库灌区:在南郑县汉江南岸支流濂水河上修建的红寺坝水库,全灌区有水库25座,总库容560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243万立方米,干渠70千米,支渠273千米,斗渠511千米,设施灌溉面积17.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4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3.86万亩,机电井130眼,抽水站128处,装机功率1911千瓦,水电站8座,装机1190千瓦。
湑惠渠灌区:灌区干渠长49千米,支渠长22千米,斗渠长173千米,引汉江北岸支流湑水灌溉城固大片土地。设施灌溉面积14.2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16万亩,旱涝保收灌溉面积10.21万亩,机电井721眼,抽水站43座,装机1611千瓦,水电站5座,装机620千瓦。
1954年12月在陕西修建最早的水库-强家湾水库。1955年6月竣工,1958年后再次修渠加坝,调濂(水)引红(红寺坝水),坝高26米,蓄水756万立方米,灌地3.4万亩,年发电量60万度,水面养鱼124万尾。
1956年在仙桃下游约6千米处修建了杜家台分蓄洪工程。
1958年在汉江上游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形成丹江口水库,水库最大库容290.5亿立方米,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90万千瓦,为汉江流域最大的水电站。汉江由西北向东南,贯穿湖北,可灌溉江汉平原两岸400多万亩农田。下游还建有杜家台分洪工程和汉北排涝工程,减轻了江汉平原的涝灾和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
1967年建成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还先后建成石泉、安康、石门、黄龙滩、鸭河口等水利枢纽,使汉江的防洪问题得到了较大缓解。干流上还规划有王甫洲工程。
1969年1月修建石门水库灌区,1973年12月竣工。石门水库大坝高88米,是中国当前最高的双曲拱坝。全灌区有水库56座,总库容105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063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0万亩,机电井824眼,水电站3座。
这些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效益,其中丹江口工程已成为华中电力系统最重要的调峰、调频电站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水水源。流域内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700余座,总库容近330亿立方米。已建成固定机、电排灌站7000余处,总装机容量66万kW。此外在湖北境内还建有大量的沿江涵闸、泵站,具有灌溉和排涝效益,是保证沿江两岸农业生产以及乡镇供水的重要设施。
湖北境内1949年后,除全线修筑堤防外,在下游修建汉北大型排涝工程和杜家台分洪工程等,减少了洪涝灾害,并兼有灌溉、航运、发电、养殖之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1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