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黄河湾里水稻香

黄河湾里水稻香

黄河湾里水稻香

—万荣县黄河滩涂种植水稻记

畅大成 林智宏

? 初冬季节的万荣县荣河镇的黄河滩涂地带,刚落下了丰收的帷幕,18000亩水稻已经收获归仓。但在该镇汾河岸畔一个新建的水稻加工厂里,机声轰鸣,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万荣县茂发谷物专业合作社”水稻加工车间的员工们,正以每8小时15吨的水稻吞吐量,紧张而有序的加工着白花花的大米。前来收购大米的客商,说什么也不相信,在这片一望无际的黄河滩涂地,竟会生产出只有南方和东北才能出产的水稻。

? 大胆尝试,打破晋南地域种植水稻的禁锢

? 万荣县共有滩涂地20余万亩。这些滩涂地属于黄河与汾河之间的架滩地带。历史以来,由于受传统农业种植习俗的影响,从没有人种植过水稻。今年58岁的刘村农民薛强胜,十几年前带领15名村名,在邻靠黄河的岸边经过几年时间的艰苦拼搏,终于在芦苇荡和杂草丛中,开垦出了20000万亩耕地。荒地开垦出来后,薛强胜和当地滩民,一直种植着棉花、小麦、玉米、黑豆等传统农作物,效益时好时差。2015年,长期在东北承包土地种植水稻的江苏人李大勇,因为在当地连年种植水稻,土地缺乏倒茬和利用受污染的河流灌溉等原因,致使产量一年不如一年,最后赔了钱。于是,经过两年时间的反复考察之后,李大勇选择了荣河镇的5万亩滩涂地,作为新的水稻种植基地。2015年李大勇携妻子来到这里,承包了薛强胜开垦出来的1000亩滩涂地,开始种植水稻。这一年,李大勇夫妻种植的水稻,亩产达到了1500斤,一斤水稻卖价1.5元左右。李大勇收入了150万元,他除去投资60万元,纯收入达到90万元。黄河滩可以种植水稻的消息,很快传遍荣河镇沿河一带的北辛、南辛、沙石范、上朝、菜子沟等十几个村庄。2016年,在李大勇的影响下,荣河滩涂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5600亩。当年同样得到了很好的收成。这个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现实例子,为后来滩涂大面积种植水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荣河镇党委、镇政府抓住这个机遇,在2017年冬的全镇扶贫攻坚再动员会上,号召各村干部积极宣传发动各村农民能在2018年大力发挥滩涂地连片,和利用黄河水资源的优势种植水稻。他们决定把滩涂种植水稻,作为当地贫困村脱贫摘帽的一个新型产业来实施。

? 筑巢引凤,扩大滩涂水稻种植面积

2018年农历正月初二,荣河镇党委政府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和要求,在镇政府举行了“凤还巢”座谈会。全镇在外企业家参加了这个座谈会。包村副镇长王世伟在会上汇报了刘村村民薛强胜和江苏人李大勇在滩涂地种植水稻的情况,并代表薛强胜向镇党委、镇政府提出建议,希望能在水稻加工上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其意见就是想建一个水稻加工厂,就地将水稻加工成大米,既保证水稻的销路,又提高水稻的产值。这件事情再次引起了镇党委、镇政府进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河滩种植水稻获得成功是当地农民巩固脱贫致富,发展新型产业的一条好门路。但是当地没有水稻加工企业,水稻的销路就是一个大问题。于是,镇党委、镇政府趁热打铁发动参加座谈会的企业家,能伸出热情之手支持家乡建设,投资兴建水稻加工厂。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号召下,与会的在外企业家孙启庚、郝生林、郝世杰等人当即表示,他们在外奔波多年,年龄也大了,愿意落叶归根投资建一个水稻加工企业,从而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随后,在镇政府的策动下,这三位企业家与薛强胜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集资4000万元兴建一个水稻加工厂,购买加工设施和解决收购水稻以及储藏水稻的流资问题。随后,镇党委、镇政府根据薛强胜的要求,帮助他成立了“万荣茂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30户农民参加,并紧锣密鼓,马不停蹄帮助合作社申请办理了加工企业的营业执照、土地申报手续、环评手续和食品安全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合作社的成立和加工企业的完善,使更多的滩民看到了种植水稻的前景。纷纷投入到了种植水稻的行列。2018年5月上旬,荣河镇有32户农种植水稻,面积猛增到了18000多亩,户均600亩。有的农民当下投资不到位,就与别人合作,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一场种植水稻的人海战役在茫茫河滩地轰轰烈烈的打响了。在水稻种植和管理期间,镇领导多次来到滩涂地协调处理道路通行,引水灌溉等遇到的实际困难。合作社聘请了水稻种植专家坐镇稻田,全程指导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即统一平田整地开挖渠道、统一采购稻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具播种收割、统一提供农资。通过“五个统一”,使18000亩水稻长势良好,亩产达到了1400斤以上的好收成,18000亩水稻总产量达到了2500万斤。总收入达到3500万元。水稻收获后,合作社敞开收购,每市斤1.4元,农户一亩1000斤水稻毛收入1960元,除去承包地款和用工投资的600元,一亩纯收入1360元。刘村村民郝小强,多年来以种滩地为生,他今年与人合作承包滩涂地1000亩全部种植水稻,收入120万元,他跟合伙人每人分得60万元。当他卖了水稻之后高兴得说,咱种了好多年的滩地,还没有数过这么多的票子呀。

实践证明,黄河滩涂种植水稻大有前景

? 万荣县黄河滩涂水稻种植获得了成功,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晋南黄河滩涂地能否种植水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目前荣河镇党委,镇政府再次拿出了新的计划,明年进一步加大全镇滩涂地水稻的种植面积,并责成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专门负责落实。镇党委书记徐晓凯和镇长董凯,通过和江苏人李大勇多次研讨后总结出了河滩种植水稻的几个优势:一是黄河水基本没有污染,灌溉水稻不会导致秧苗死亡,秧苗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东北部分地方水稻秧苗成活率不到百分之七十;二是这里历史以来没有种植过水稻,没有植物基因遗传病的毒害,自然免疫力强,不需要喷打农药;三是黄河滩涂紫外线强日照长,水稻受阳光普照时间长,有利于生长。最主要的是这里的水稻种植是种子直接播种,不用育苗插秧,而东北和南方水稻种植则是先育苗后插秧。再一个优势就是滩涂地水稻的生长期长,5月上旬播种到11月下旬收割,比生东北长两个月,比南方的两季水稻就更不用说了。由于它生长期长,加工出来的大米营养丰富,口感自然也好。在万荣县茂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厂里,笔者看到高大的烘干机把刚收来的水稻烘干之后,缓缓送进了筛选机,然后经过提升机、清理筛、砻谷风机去壳,碾出成米之后,最后通过选米机,将碎米清筛出来。合作社理事长薛强胜说,他们加工厂今年冬虽然是第一次加工大米,但聘请的是外地的技术人员,熟悉机器的操作,效果还不错。每斤稻子可出7两大米左右,符合常规的出米率。碾出的大米正在开始往外地市场销售。

万荣县滩涂地辽阔,有着丰富的耕地资源。也邻靠黄河,种植水稻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该县水稻种植的成功,也为全市沿河县市提供了一个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新生农业的范例。

摄影:李克荣

东北什么年代开始种稻米

提起袁隆平,大家都肃然起敬。因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人民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而新中国经济能够腾飞,也是在解决了饥饱问题之后才能做到顺利腾飞的。所以说,袁隆平对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小伙在沙漠里种出万亩水稻,获得3亿投资,被称第二个袁隆平。

这个中国小伙所在的沙漠,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科尔沁沙漠。大家都知道沙漠上的植被是非常稀少的,而农作物在沙漠是根本不可能存活的。这个叫做腾飞的中国小伙却凭借他的努力,在沙漠中种出了水稻。大家都知道,水稻顾名思义是要种在水里的庄稼,所以在沙漠种植水稻是极为困难的,而腾飞带领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将水稻在沙漠上成功种植。这个在沙漠上种植水稻的成功,也使得腾飞得到了高达3亿的投资。并且腾飞在沙漠种植水稻,也使得沙漠的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所以人们称腾飞为第二个袁隆平。

其实在沙漠种植水稻这个看起来非常困难的项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人提出过。但这个项目在被人提出之后,许多人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沙漠种植水稻的项目就被搁置,但这么多年来,腾飞从未放弃过这个项目,腾飞认为,只要努力刻苦,终有一天会在沙漠种植水稻。

腾飞在十年后便开始组建团队,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腾飞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因为当时的许多专家都认为,在上面种植水稻的项目很难实现,所以很多人也没有信心跟着腾飞在沙漠真正种出水稻,他们不想做无用功。即便许多人都不看好这个项目,腾飞也没有放弃。他开始努力的研究沙漠水稻的种植项目,把自己关于沙漠水稻的各种想法做成PPT发给了每一个工作人员,希望通过这样细致的讲解,让这些工作人员相信他,相信这个计划一定会成功。

许多工作人员在看了腾飞非常详细的PPT后,决定加入他的团队。腾飞的团队在成功组建后,因为腾飞这个项目在未申报的时候驳回好多次,那些审批的领导都认为腾飞这个沙漠水稻计划很难实施,所以那些投资人也不愿意投资一个可能会亏本的项目。但腾飞没有就此放弃,他认真做好关于技术方面的讲解,领导在仔细审查后终于同意了他的申请计划。在经过腾飞四处拉赞助,东拼西凑研发资金后,他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住在了科尔沁沙漠,他们就在沙漠里风餐露宿,研究如何种出水稻。

腾飞研究发现,其实科尔沁沙漠的前身是科尔沁草原,只是因为天气以及人类的破坏,使得科尔沁从草原变成沙漠,所以沙漠的深处的土壤是非常湿润的。土壤是湿润的,就意味着周围有水源,所以腾飞在每一块水稻田的旁边都打了一口深度达70米的井,通过抽取其中的水来浇灌稻田。

后来腾飞他们为了解决沙漠空气干燥使得水稻无法生长的问题,修建了大棚。大鹏使得空气中的水分无法被蒸发,从而被水稻吸收。最后腾飞最初实验的500亩实验田都丰收了,上级领导在看到腾飞的计划取得成效之后,也给予了更多的资金,使得腾飞他们有资金支持继续种水稻。腾飞继续努力,带领他的团队在毫无生机的沙漠中种出了万亩水稻,成功地将沙漠变成了绿洲。

东北地区开始种植稻米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隋唐时期,水稻作为重要的农作物在东北地区广泛种植。当时的东北农民种植水稻的主要方式是湿地稻作,即水田灌溉种植。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旱田稻作的兴起,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东北地区水稻特有的品种。在清朝时期,以辽宁省的盘锦市、丹东市和吉林省的舒兰市、公主岭市为代表,东北的水稻生产已经日臻成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1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