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未来养猪产业将如何布局?

“南猪北养”,是2017年养猪产业的一个热词,所有养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与每个养猪人密切相关。

未来养猪产业将如何布局?

目前,“南猪北养”让养猪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全国大范围的环保治理和整治,形成了由南向北的猪场“拆迁潮”,与此同时,大型规模企业却在不断新建、扩建猪场。那么,“南猪北养”对于生猪产业的影响仅限于此吗?它对整个生猪产业又何深远影响?其中又有哪些机会和风险?

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将生猪发展区域分为四类: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也就是在受环境资源限制的地方要少养猪,传统生猪产区重点发展养猪业,环境承载能力大的地区划为潜力增长区。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南猪北养”。

按照这份发展规划,河北、山东、河南、重庆、广西、四川、海南7省(市)处于重点发展区,京津沪地区和南方水网地区处于约束发展区,东北四省和云南、贵州2省处于潜力增长区,山西、陕西、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7省区处于适度发展区。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南”、“北”的区域划分来看,南方地区多地处于约束发展区,北方区域处于重点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北方地区更有发展潜力。

“南猪北养”要综合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北方区域可以划分为东北、西北和华北,不同区域的地理和自然条件、饲料资源、地理位置各有优劣势,进而会影响生猪产业的布局。

就区位条件来看,我国猪肉消费的主要区域在南方,而且受人们消费习惯的制约,当前的生猪调运只能以活猪运输为主,一旦出现高温或者寒潮降温天气,生猪调运的风险也将增加,因此,距离销区最远的东北地区不仅运输成本较高,而且调运风险较大,而华北地区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从原料成本来看,东北地区是玉米的主产区,在东北建厂养猪,玉米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但豆粕、小麦麸等饲料原料的成本优势却不那么明显了,因此,东北养猪有一定成本优势,但综合成本可能不是最低的。华北地区,占据综合饲料成本优势,既是玉米、小麦产区,又临近港口,玉米、豆粕,小麦麸等饲料原料资源丰富且价格便宜。

就目前的养殖现在来看,西北地区多处于生猪养殖的适度发展区,地域辽阔,土地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牧结合条件较好,但生猪养殖基础薄弱,部分省区水资源短缺,自然环境制约了养猪生产。华北地区是我国传统生猪主产区,养殖总量已经很大。东北处于潜力发产区。

可以看出,虽然都处于北方地区,但是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不同,在“南猪北养”的大趋势下,未来生猪产业将如何布局?“南猪北养”对整个生猪产业及生猪产业链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些变化将与养猪人密切相关?不同规模的养猪主体该如何寻求发展?

点击了解更多!

学习养殖技术,了解养殖行情,咨询养殖问题,欢迎关注“中国养殖业联盟”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zgyzylm

一、项目概要

 (一)项目名称和承担单位

 1、项目名称:苍溪县20XX年产业化扶贫优质生猪养殖项目

 2、项目主管单位:苍溪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3、责任单位及负责人:苍溪县畜牧食品局 杨厚春(局长)

 4、建设地点:东青镇东高村、白鹤乡新店村。

 (二)项目建设目标

 该项目以东青镇东高村、白鹤乡新店村为重点,选择项目农户200户(东高村120户、新店村80户),其中建卡贫困户98户(东高村62户、新店村36户)。项目建成后,达到以下目标:

 1、生产目标:培育年饲养良种母猪2头,年生产优质三杂肉猪35头的适度规模养猪大户200户,达到项目农户年新增出栏优质肉猪6963头,实现养猪总收入904.3万元,项目农户年实现养猪总收入4.52万元,户均实现养猪纯收入1.47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2、扶贫目标:项目实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项目实施,项目村年新增出栏优质肉猪6963头,项目农户年实现养猪纯收入1.47万元,辐射带动项目村附近300户农户发展养猪生产,实现2000人贫困农民稳定脱贫致富。

 3、项目目标:该项目由所在村成立猪业合作社,项目当年启动农户200户作为会员农户,项目投放的优质母猪400头作为合作社的滚动发展资本,在每头母猪投产后,项目农户按1头母猪向合作社一次性交售1头优质商品仔猪,由合作社按市价出售后再次购买优质母猪向村内其他农户滚动投放,项目建成后的三年内可由最初的项目农户200户,滚动扩大到330户以上,从而实现扶贫资金的最大使用化。

 4、社会目标: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养猪成本,进一步提高生猪养殖技术水平,促进生猪产业发展,满足消费者对无公害优质肉猪的需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生态目标:通过配套建设沼气池,大力推广粪便干湿分离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利用沼液灌溉紫花苜蓿、菊苣、籽粒苋等优质牧草,既改善了生态环境,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青绿饲料,又培肥了地力,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建设内容及规模

 规划建设示范农户200户,户平建设规模为:(1)改(扩)建标准化猪舍30m2。(2)引进杂交良种母猪2头,采取自繁自养的模式,年出栏优质三元杂交肉猪30头以上。(3)对项目村农民开展养猪技术培训4期以上,培训农民1000人次,印发现代养猪技术资料400册。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使用计划

 该项目总投资122万元,申请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50万元,其中东青镇东高村投入项目资金30万元,白鹤乡新店村投入项目资金20万元,项目户户均投入项目资金2500元。产业化扶贫资金具体用于:良种母猪引进补助24万元,圈舍改(扩)建补助26万元。

 (五)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项目村达到年新增出栏优质肉猪6963头,实现养猪收入904.3万元,户均实现养猪纯收入1.47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新增3500元以上;提高生猪养殖技术水平,促进生猪产业发展,满足消费者对无公害优质肉猪的需求,并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项目实施地点基本情况

 (一)项目区概况。苍溪县位于四川省北部、秦巴山南麓,东距历史文化名城阆中21千米、南与南江县相邻、西距广元112千米、北接旺苍与巴中,全县辖39个乡镇、717个行政村,幅员面积2330平方千米,总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62.25万人。2007年末,全县有绝对贫困人口17624人,低收入人口52873人,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744元,比上年增加558元,增长25.53%。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生猪是全县农村经济骨干支柱产业之一,年出栏生猪150万头左右,瘦肉型生猪普及面98%以上,其中DLY普及面45%以上。2003年被四川省认定为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2004年获得农业部无公害肉猪产品认证,2005年取得进京入沪资格,2006年取得四川省猪肉及其制品出口日本等东南亚市场认证,2007年通过了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验收,生猪品质总体水平居全市第一、列全省前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把培育生猪生态养殖小区作为发展和壮大生猪产业的主要抓手,结合生猪产业“十一五”规划,计划用2至3年时间,建成生猪生态养殖小区150个,到2007年底已初步建成80个,其中发展生猪现代养殖园区6个。累计培育规模养殖户3580户,其中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场达182个,小区及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占全县生猪总出栏的46%以上。

 (二)项目建设地点概况。项目区东青镇东高村、白鹤乡新店村是全县《十年》规划的重点扶贫新村。项目村农民有传统的养猪习惯,由于没有找到好的经营模式,农户养猪规模小而分散,养殖条件简陋,基础设施差,科技含量低,不能与市场进行有效对接,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和无公害生猪生产的需求,使农户经营一直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为改变自己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广大农民迫切需要通过项目扶持,依靠养猪的优势脱贫致富。

 1、东青镇东高村:位于苍溪县南面,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215户,850人,其中劳动力220个常年外出务工人员300人次。拥有耕地1390亩(其中田896亩,地340亩),林地35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属深丘地带,平均海拔600米,最高810米,最低400米。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550千克,人均纯收入1850元。

 2、白鹤乡新店村:全村现有330户,1166人,其中建卡贫困户36户,130人(低收入32户,117人;绝对贫困户4户,13人)。幅员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劳动力295,拥有耕地1568亩(其中田1300亩,地268亩),林地48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属深丘地带,平均海拔836米,最高1150米,最低520米。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500千克,人均纯收入2010元。

 三、项目建设原则、规模和目标

 (一)项目建设原则

 1、将项目开发同农村居民的脱贫致富有机结合;

 2、通过对产业链的前后向延伸,有效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3、产品开发力争适应我国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4、坚持开发绿色食品,以满足我国居民健康需求;

 5、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遵循可持续清洁生产标准,注重技术的改进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目标

 本项目扶持发展优质肉猪养殖村2个,共200户。项目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集中成片、规模开发的原则,培育年饲养良种母猪2头,年生产优质三杂肉猪35头的适度规模养猪大户,辐射带动项目村近300户农户发展养猪生产。走“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生猪专业合作社与鸿宇食品公司签订生猪购销协议,对项目农户实行统一物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组织销售的“四统一”服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养猪成本,进而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通过项目实施,项目村年新增出栏优质肉猪6963头以上,实现养猪收入904.3万元,项目农户年实现养猪纯收入1.47万元。

 四、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一)项目建设地点

 该项目拟在东青镇东高村、白鹤乡新店村选择项目农户200户,其中东高村120户、新店村80户,集中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兴建生猪养殖小区,并辐射带动项目村周边农户300户以上发展生猪养殖业。

 (二)项目户确定的条件

 1、项目户的确定必须是全县《十年》规划的重点扶贫新村。

 2、项目户自身有参加项目的积极性和实施项目的必要条件,自愿申请参加项目,并保证按要求搞好项目实施。

 3、项目户是已在项目村公示无异议。

 (三)项目农户典型设计

 项目农户户均购良种母猪2头,新建或改造标准化圈舍30m2,按统一的三元杂交或内四元杂交生猪生产模式进行自繁自养。

 项目建成后,项目农户年出栏优质肉猪35头以上,比建设前增加20头以上,农户生猪三元杂交率达100%。项目户均实现养猪纯收入1.47万元,新增纯收入8000元以上。

 (四)项目土建工程重点及技术要求

 按照项目设计要求,对生猪圈舍进行有计划的改造,改造的重点为:母猪饲养圈、饮水系统、粪污处理系统(含排粪沟、沼气池等)。建设要求主要为:

 1、门窗:门朝外开,设在猪舍两端;长猪舍两侧纵墙上各开1扇,高2.0—2.4米,宽1.2—1.5米,门外设消毒池。窗的有效面积应占舍内地面面积20%,一般高1.6—1.8米,宽1.5—1.8米,窗下缘离地1.0—1.2米,每隔3.6米开1扇,一般使用优质塑料及木材制作。

 2、屋顶及顶棚:屋顶材料要求耐用、防水、防火,选用小青瓦、石棉瓦、玻纤瓦等;顶棚选择PVC板、层板、竹板等材料吊顶。

 3、饲槽:骑墙式饲槽,内上口净宽12-16厘米,槽底净宽8--10厘米,呈“上宽下窄”的瓦片形,槽底离地6-8厘米,槽上口离地20-25厘米,进料口净宽12-15厘米,进料口离地40-50厘米。

 4、地漏:地漏长80厘米,宽45厘米,漏缝宽2.5-3.0厘米,漏缝上窄下宽,平整光滑;安装时应防止与地面粘结,以便于开启清洗地漏下的积粪沟。地漏下的积粪沟通往舍外的沟口处做防风闸门,防止舍外向内倒灌风。

 5、地窗:设置于种猪或肥猪圈后墙正中离地10-15厘米处,规格为宽50厘米,高35厘米的“百叶窗”形。

 6、母猪舍:设计为分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运动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若采用整体式全栋圈舍分布,可不设计运动场。母猪舍重点是配套完善仔猪保育设施,在原圈舍内靠走道一侧用砖砌成,面积约为0.8-1m2,距走道侧高度为65-70cm,上面铺盖板,盖板顶悬挂红外线灯,里面安装仔猪电热保育板。

 7、粪尿沟:通设于猪舍后墙外侧,上宽50厘米,下宽30厘米,呈“U”形,纵向坡度3-5度,做成暗沟,上面盖板,便于清理,做到“雨污分离”,每一个圈栏的出粪口设置沉淀池。严禁将粪尿沟串联设置于舍内,有利消除循环交叉感染隐患。

 (五)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修建(改建)生猪圈舍6000m2,户均30m2。

 2、引进LY、YL或LYB、YLB母猪400头,户均2头,头平体重在25kg以上。

 3、开展技术培训4期,发放技术资料400册。

 五、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一)项目建设期限

 本项目建设期为1年,20XX年至20XX年。

 (二)项目实施进度

 1、第1月至第2月,编制项目方案,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

 2、第3月至第4月,项目前期摸底和项目户规划:重点是对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的项目农户,进行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摸底调查,本着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的原则,合理确定每户应完成的工程量和需要购置的设施设备;

 3、第5月至第7月,圈舍改造和技术培训:针对各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圈舍基础性改造,重点是完善母猪饲养圈、仔猪保育基础设施、饮水系统、粪污处理系统,有针对性地搞好粪污处理设施的利用、母猪引进前的准备等技术培训;

 4、第8月至第9月,仔猪保育设备购买、引种:采购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设施设备,搞好优质种母猪引种场的选择,预选好种母猪并作好相关疫苗的免疫注射和抗体水平检测,按引种规程引进种母猪。

 5、第10月至第11月,饲养管理、技术服务:搞好母猪引进后的跟踪技术服务和相关饲养管理技术培训;

 6、第12月,项目自查,申请上级验收。

 六、项目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一)项目总投入概算

 经概算,该项目总投资122万元(详细投资见附件1):

 1、圈舍改造72万元:户均30m2,共6000m2,120元/m2。

 2、良种母猪引进资金48万元:户均引进LY、YL或LYB、YLB良种母猪2头,合计400头,1200元/头。

 3、技术支撑费用2万元:开展技术培训4期,发放技术资料400册。

 (二)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总投资122万元,其中农民自筹资金70万元,地方配套2万元,拟申请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50万元,其中浙水乡红旗村投入项目资金30万元,元坝镇石垭村投入项目资金20万元。产业化扶贫资金用于以下两个面:

 1、良种母猪引进补助资金24万元:每头补助600元,户均补助1200元。

 2、圈舍改(扩)建补助26万元:户均补助1300元。

 七、项目主要技术方案

 (一)主要生产工艺

 14+28+7天 79+7天 7+35+7天 35+7天 115+7天

 (二)主要技术方案

 1、推广以内四元(DLYB)和外三元(DLY)为主的经济杂交组合技术,实现品种选择标准化。其组合模式为“杜约长本”、“杜长约”杂交模式两种。

 2、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实现生猪繁殖标准化。规范人工授精技术规程,实行生猪的人工授精操作标准化。

 3、推广仔猪早期补料、补铁、补硒和早期断奶技术,实现仔猪保育标准化。根据初生仔猪生理特点及时喂给初乳、合理寄养、断尾剪齿、增温保暖、肌注铁、钴、硒、VE等制剂及及时开食补饲。在保证营养及猪仔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尽量提早断奶。

 4、推广种母猪全价营养和阶段营养技术,实现良种母猪饲养管理标准化。饲养上采用全价营养和阶段营养的饲养体制,根据母猪不同生理阶段(空怀、妊娠、哺乳等阶段)喂给不同的饲料量,促进母猪按时发情、排卵及配种。

 5、推广标准化生猪肥育技术,实现肉猪生产标准化。根据生猪生长发育规律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在体重达90—110kg时出栏上市。

 6、推广无公害配合饲料和青绿饲料四季轮供技术,实现饲料、兽药等投入标准化。以饲喂配(混)合饲料为主,适当搭配优质人工青绿饲草。严格控制违禁药品的使用,规范用药记录。广泛推广牧草新技术,合理选择牧草品种,达到牧草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均衡轮供。

 7、推广生猪程序化免疫和重大疫病监测技术,实现疫病防制标准化。对猪瘟、猪口蹄疫等重大疫病实施强制计划免疫,实行强制免疫标志认证管理。对强制免疫病种以外的传染病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免疫程序并严格组织实施。对引入的LY、YL二杂母猪要重点对繁殖障碍性疾病按免疫程序接种。同时,根据免疫接种时期,定期采集血样,集中监测猪只免疫效价。

 8、推广无公害圈舍和适度规模场建修技术,实现环境治理和饮水标准化。合理的猪舍应该是冬暖、夏凉、通风、向阳、空气新鲜。猪舍应注意保温、防滑、清洁、干燥及粪尿沼气无害化处理。

 八、项目预期效益

 经济效益

 1、计算依据:母猪年产仔窝2.2窝,受孕率85%,胎产仔猪10头,仔猪成活率95%,育成率98%。正常生产年份能繁母猪年饲料消耗成本2500元/头,后备母猪年消耗饲料成本1200元/头;培育仔猪至25kg时饲料消耗成本80元/头。

 2、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400头能繁母猪年可产优质三杂仔猪6963头,生猪平均体重按100公斤,精边肉屠宰率62%,精边肉单价按保低价22000元/吨计,可实现销售总收入904.3万元。项目农户户均实现养猪收入4.52万元,年运行成本费用609.69万元,年平均利润294.61万元(见附件2)。通过自繁自养,每头商品肥猪可获利润423.1元,项目户户均实现养猪纯收入1.47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16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