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荷叶山记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们)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绿色 的,幽静深远,(水流徐缓)好像不想流动似的,还未走到溪水的尽头,就看到一条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几百尺。
已经走到(小路的)尽头,那山的顶峰隐约 青翠的地方,或许远在三十里之外:(顶峰一带的山形,)顶端尖尖的像簪子,环形有缺口的像玉玦,突出的像发髻,平圆的像玉璧,远处的树林,在烟云中时隐时 现:(远处的树林)长在一起的如同欢聚,分开项生长的如同别离。
排列整齐的好像长枪,杂乱的好像一堆散发,(我们)在幽暗不明中根据(自己的)想象、揣度 给它们命名。水有几百条支流,分散错杂,纵横参差错落:(水)绵延的形成溪流,溢出的形成水泽,断开的形成池塘,干涸的成为了洼地(山间平地)。沙洲水滩以及岛屿,有的相向而合。
有的相背雨离;青碧的树藤,互相覆盖缠绕。一叶叶小舟,在水上纵横进退:(人们划着船)摘取那翠绿的是菱角:挽采那红红的是莲花,抓举 那白白的是鱼,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山上有座佛寺,有几十棵高大的松树。
整齐地矗立在寺门的左右,松涛声一一分 明,好像流水从空中坠落的声音。天色已晚不可久留,于是(我们)沿着山路从北面下来,重山叠岭,树木茂盛,一轮新月挂在高高的山顶上,月随人动,人走得慢 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我们)走到山脚,已是二更时分了。
第二天,(我们)又转向北边经过小桥,沿着溪水向东行走,又向西拐了三四个弯,就来到了姚贵聪先生的家门前。(我们)到门下乘船,从柳竹掩映浓密的 地方,顺着水渠出来。又拐了三四个弯,才来到大溪跟前,满眼都是荷花。风从两岸吹来,(红色的)荷花。
(绿色的)荷叶被风吹开吹斜,摇曳多姿,荷叶繁盛, 香气浓郁,沁人心脾,香气挂在衣袖间,香味经久不去。(我们)暂时在古柳树下停歇,得到两缸酒,几种菱芡,又划着船进入荷花中,歌声豪放,笑声极大,声音震动了溪谷。风从水面生起,水面好像是生出了 一层细小的鱼鳞。
流荧点点,似乎是受到惊吓,倏忽而去,夜已经很深了,山愈发显得高峻与迫近,阴森森地好像要下来与人搏斗,天空没有一点云,星星明亮,倒 映在水中,像珠子在镜子一般的水面上滚来滚去。跟随的仆从:有个叫学童的,会学百鸟鸣叫的声音,像是行走在空山深林间。
听到一两声春鸟的叫声,自然而然使人惆怅惊骇;有个叫沈庆的,会唱歌,歌声回环婉转,嘹亮激越,加上风露的声音,他的歌声更加凄清,引人感触而心生悲伤。我们抓紧时间游赏了不到两昼夜,东林的美景几乎游赏完毕。同行的人有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和我四个人。
他们三人虽然生在世代相传的富贵人家,却都连 年饱含忧患意识;我也寄居他乡,家乡在西南角的天边,伸长了脖子望了很久却不能回去。现在遇到东林山水,开口一笑,不是偶然的事情。(他们三人)都应该和 道:“嘻!你替(我们)殷这次游玩的事情记下来吧。”
原文:
予别丘墓三年矣。今年夏,始与二弟至里中拜于松楸,而憩于先居,先居傍有荷叶山,乔木千章。今日诸叔偶不见召,日暮无事,乃与二弟步于山中。择高阜处,藉草而坐。因思儿时常骑羊来此,每一至,不啻如四五十里外而今视之数步耳。
山之苍苍,水之晶晶,树之森森,自少至长,习而安之,不见有异,今偶游焉,而觉其幽静蓊郁,爱玩不能舍去。久矣夫,予之在城市也!俄而月色上衣,树影满地,纷纶参差,或织而帘,又写而规,至于密树深林,迥不受月,阴阴昏昏,望之若千里万里,窅不可测。
划然放歌,山应谷答,宿鸟皆腾。噫嘻!予生于斯,长于斯,游戏于斯,二十余年,而犹有不尽之景乎?徘徊欲去,而有声自东南来,慷慨悲怨,如叹如哭,即而听之,杂以辘轳之响。予乃谓二弟曰:“此忧旱之声也,夫人心有感于中而发于外,喜则其声愉,哀则其声凄。
女试听夫酸以楚者,忧禾稼也;沉以下者,劳苦极也;忽而疾者,劝以力也。其词俚,其音乱,然与旱既太甚之诗,不同文而同声,不同声而同气,真诗其果在民间乎!”语终,而天风夜起,歌声渐近。二弟无言,予亦嘿嘿。声之悲怨,有加于初;向之欢适者,化为凄怆矣。遂相与踏月而去。
《游荷叶山记》是“公安派”作家袁中道的作品。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作者由玉泉山经沙市回公安,到老家荷叶山祭祖,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扩展资料:
作者笔下的荷叶山“山之苍苍,水之晶晶,树之森森”,“犹有不尽之景”,可见作者对家乡情有无限眷恋之情。特别是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作者与“忧旱”的“慷慨悲怨”的家乡劳动号子发生共鸣,并发出了“真诗其果在民间”的感慨,更是十分可贵的。
作者介绍:
袁中道,字小修,隆庆四年五月七日(1570年6月10日)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中道成年时,两个哥哥都先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以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主张创新而称誉文坛。他随着两个哥哥,广交提倡革新的名流学者。
万历十六年(1588年),他来到京城,交游更广,诗文益进。经李贽的推荐,大同巡抚梅国桢慕名数次函邀他去做客,他回信说:“明公厩马万匹,不以一骑逆予,而欲坐召国士,胡倨也!”于是梅国桢派专人,备好马,再次迎接,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他漫游塞上,梅待为上宾。
陪同打猎、游览,他每作一诗,梅赞扬说:“真才子也!”离开塞上后,继游齐、鲁登泰山,观日出。这年9月,到吴县,又遍游吴越名胜。不久,他的诗集刊行于世。宏道在序言中说:“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这部诗集,一时成为“公安派”作品的样板。“凡吴中名流、高衲、歌儿、老妪,无不口小修为名士,而公亦到处题咏不辍”。 到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34岁时,才在顺天乡试考中举人。
考进士又多次名落孙山,如是更加纵情山水,学禅悟道,以诗酒自娱。万历三十六年(1608)秋,从北京回到公安家乡,又先后游湖南澧州、德山、桃源等名胜。次年,在沙市买木船一只,取名“帆凫”,装上干粮、书籍、字画,顺长江而下,观石首绣林。
怀华容古道,登洞庭君山,吊赤壁古战场,上黄鹤楼,步晴川阁,访六朝故都金陵,宿镇江甘露寺。再转船北上,饱览运河风光,又游到北京。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9月,宏道病逝,他悲恸过度,害了一场大病,几乎死去,这年冬天,他遂隐居玉泉山。
读书学佛,修身养性,还建造一座柴紫庵作为居所,再不想远游了,但昔日处世之志仍然不移。他从玉泉山给他的儿子祈年信中说:“大丈夫既不能为名世硕人,洗荡乾坤,即当居高山之顶,目视云汉,手扪星晨,必不随群逐队,自取羞耻也”。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袁中道考中进士,年已47岁了,朋友们都为他高兴,争相传告。第二年朝廷授他徽州府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在此期间,他系统地整理、校对、出版了他两个哥哥及自己的著作,写序言另以评价,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风发扬光大。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天启六年八月三十日(1626年10月19日)病逝于南京,终年57岁。
苗心禾生下徽柔以后再次怀孕,群臣都希望苗心禾能够生下皇子,但是苗心禾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活得像官家一样,便每日忧心忡忡。苗心禾是官家从小的玩伴,两人的感情非常好,最终在太后的撮合下,苗心禾和赵祯成为了夫妻,但是因为苗心禾的身份,她没能当上皇后,只是一个普通的妃子。因为赵祯经常陪着苗心禾的缘故,不久后苗心禾便生下了徽柔。徽柔是官家的第一个孩子,初为人父的赵祯更是将徽柔宠上了天。但是苗心禾只是想自己的孩子能够一辈子开心健康就好,不希望他们参与政事。
01、苗心禾出生平凡,她理解赵祯作为官家的不易,所以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变成赵祯那样。苗心禾自小陪着官家,也看到了很多赵祯无奈的地方。虽然贵为一国之君,手中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赵祯依然不能随心所欲,外有言官的监督,内有太后的掣肘,以至于赵祯上位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傀儡一般的存在。赵祯虽很少跟苗心禾吐露自己的苦楚,但是作为赵祯的枕边人,苗心禾心中多少还是能够感觉到赵祯这个官家当得很累。苗心禾一心爱着赵祯,自从下定决心成为赵祯妃子的那一日起,她便决定无论赵祯今后遭遇些什么,她都愿意陪着他,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私心,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活得像赵祯一样。
02、怀上最兴来后,苗心禾晚上时常梦到有人在抢夺自己的孩子。赵祯的后宫子嗣稀少,皇子更是一个也没有,在苗心禾怀孕后,不论是赵祯还是前朝的大臣都将自己的目光紧紧的聚焦在了苗心禾的肚子上,大家都希望苗心禾能够生下一个男孩。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苗心禾天天担忧自己的孩子,晚上便梦到了朝臣们抢夺自己孩子的场景。梦中的苗心禾生下了一个皇子,但是朝臣们纷纷逼迫苗心禾放弃孩子交给他们抚养,说这个孩子是天下的下一任君王。苗心禾惊恐不已,多次从梦中惊醒。她一想到自己的孩子成为朝臣的傀儡和俘虏就非常的难过。
03、苗心禾将此事告诉了皇后,内心的忧思却仍然没有被抚平。曹皇后看到苗心禾担忧的样子,便开口问苗心禾怎么了,苗心禾便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曹皇后简单的安慰了一下苗心禾,但是苗心禾依然忧心忡忡。生产当日,苗心禾久久未能将孩子生下来,官家急得在外直跺脚。这次的难产也是因为苗心禾的心魔导致的。好在最终苗娘子和皇子都平安无事了。赵祯也因为自己成为了一个儿女双全的父亲格外开心,对苗心禾大加封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2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