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陕西著名的茶叶是什么?

陕西八大名茶:

陕西著名的茶叶是什么?

1、午子仙毫

午子仙毫午子仙毫主产于西乡县午子山及邻近地区。西乡产茶历史悠久,历史上有“男废耕,女废织,其民昼夜制茶不休”之记载。午子仙毫茶由于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更具有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深受消费者欢迎。午子仙毫茶形似兰花,朵形微扁,翠绿显毫,滋味鲜醇,嫩香持久,汤色明亮,叶底嫩绿。

2、紫阳毛尖

紫阳毛尖紫阳毛尖茶历史悠久,主产于安康的紫阳县。从唐朝始为贡品,“每岁充贡”,“齐焙白毫先入贡,香风留入野人家”的诗句是紫阳毛尖生产的真实写照,其品质特征:外形紧秀匀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高持久;汤色嫩绿清澈;滋味鲜爽回甜;叶底嫩绿匀整,显芽峰。

3、宁强雀舌

宁强雀舌宁强雀舌茶主产于汉江上游的宁强县,宁强雀舌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制作分杀青、理条、做形、烘焙、拣剔四道工序。其品质特点是:外形微扁挺秀,形似雀舌,色泽翠绿,银毫披露,香气高长馥郁,滋味醇爽甘甜,汤色绿亮,叶底嫩绿成朵,内含有效成分丰富。

4、商南泉茗

商南泉茗商南泉茗,属半炒半烘型高档绿茶。经摊晾、杀青、清风、初揉、初干、做形起毫、烘焙、拣剔包装等工序,手工制作,精制而成,外形紧细弯曲、叶底黄绿明亮、汤色嫩绿、清澈明亮、鲜爽回甜、粟香浓郁持久。

5、定军茗眉

定军茗眉定军茗眉主产于汉中的勉县。勉县(旧称沔县,1961年改称勉县)是我国古代重要茶区之一,县境内植被覆盖率高,气候温润,空气清新,土壤、水质未受污染,是生产名优茶的理想产地。其品质特征为:外形细秀如眉,匀齐显毫,色泽嫩绿,汤色清澈鲜明,嫩香持久,滋味鲜爽,叶底嫩绿,芽叶完整。

6、秦巴雾毫

秦巴雾毫秦巴雾毫茶产于大巴山腹地的镇巴县。镇巴产茶历史悠久,茶区处在高纬度,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品质特点是:条扁壮实、色泽绿润、茸毫显露、滋味醇和回甘、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完整成朵。

7、汉水银梭

汉水银梭汉水银梭产于南郑县,南郑县位于汉江以南,米仓山南北,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山顶松,山脚田,半山腰里兴茶园”是南郑茶区风光的一大特点。其品质特征是:外形扁平似梭匀齐,翠绿披毫,嫩香持久,含有花香,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回甘耐泡,叶底柔嫩,芽头肥壮,黄绿匀亮。

8、女娃银峰

女娲银峰女娲银峰主产于安康的平利县。三里垭栽培的茶树品种是优良的紫阳种,其制茶方法,不仅有别于紫阳的晒青,也有别于炒青,当地茶农总结为“三炒三揉”。毛茶索紧结弯曲,色泽翠绿,汤色清澈黄绿,香气栗香持久,滋味浓而不涩,余味回甜。

洛第一怪:商洛核桃甲天下,营养味美销世界

商洛7区县都盛产核桃,年产量为全国各市第一,商洛核桃以口感油香味浓、色泽白黄如玉、营养价值高,很受欧美市场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出口的核桃中有近1/3是商洛出产的。

商洛第二怪:商洛方言种类多,南腔北调都存在

商洛7个区县中商州、丹凤、洛南大部分地区方言接近关中话,属于中原官话,镇安、柞水、山阳、商南方言以南方方言居多,例如:下湖话、客家话、江淮话、西南官话,总之在土生土长商洛人里也是方言云集,南腔北调同时存在。

商洛第三怪:群山环绕商洛市,千条隧道通障碍

商洛位于秦岭南麓,市区、县城周围均是群山起伏,没有哪个商洛人没爬过山,要走出大山,走公路隧道比上环山路要安全的多,所以现在商洛境内开凿的隧道很多,商洛人要出远门,只要上了公路没有不穿越隧道的。商洛的隧道不仅多,而且长,位于商洛柞水县与西安之间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是目前排名世界总长度第二的公路隧道。

商洛第四怪:商洛茶叶味香醇,香飘四海受青睐

按照常理一般名茶多产自长江以南,商洛虽然位于长江以北,但却在秦岭南麓,由于没有什么工业,商洛一直保持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商洛出产的茶叶质量很高,尤其是商南、山阳的茶叶,名气越来越大。虽然商洛茶叶进入全国茶叶市场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目前,商南县已被国家林业局、林学会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商南泉茗、金丝翠芽、清泉毛峰等茶叶品牌先后获国家“陆羽杯”大奖、茶博会金奖。

商洛第五怪: 商洛小吃真不赖,种类繁多老少爱

商洛的小吃,种类繁多、多不胜数,擀面皮(分为黑白两种)、蒸面皮、米皮、哨子面、饸饹、米线、凉粉鱼儿、肉饼、菜盒、豆腐脑、粽子(分为大米、小米两种)、麻花、油糕、糊汤面(配酸菜更佳)、洋芋糊汤饭、搅团,这些小吃有南方流传而来的,也有北方流传而来的,也有商洛人汇聚南北特点自创而来的,比较典型便是商州糍粑、商芝肉、糊汤面、洋芋糊汤饭。糍粑,本来是南方人用糯米做成的食品,但是商洛人的糍粑不是用糯米做成的,而是用洋芋(土豆)做成,商州糍粑在镇安、柞水不少人的主食之一,本地人叫此种饭为“调和饭”;有延年益寿功效的商芝肉,据说源自西汉初年鼎鼎有名的“商山四皓”,此菜具有质地软糯,肥而不腻、入口可化的特点;如今,商州糍粑、商芝肉已经成为在不少省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商洛特色小吃(菜)。

PS:

糍粑,本来是南方人用一种江米(糯米)做成的食品,但是我们陕西商州人的糍粑不是用江米做成的,而是用洋芋做成,是镇巴柞水一带人们夏秋季节的主食之一,本地人叫此种饭为“调和饭”。据说可以与关中的米面相媲美。山里人习惯了他们的洋芋糊汤饭,而一旦来了客人便以“硬糍粑”来招待客人,从而糍粑亦成为陕南乃至陕西的一道名贵风味小吃。

每年六七月,山里人从青青的玉米行之间挖出一筐筐新鲜的洋芋,刮皮洗净后放于锅内蒸熟后舀出,然后用他们特制的一种器具来砸,所以叫做“砸糍粑”。一般在村子附近的河边找寻一块巨石,将蒸出的洋芋倒于石头上,用锤子砸,边砸边给呈糊状且黏成团的糍粑撩点水,以便它筋道起来,等洋芋渐渐变成晶亮且又有一定黏度的面团时,再放入盆中拿回家用刀切成条状,再配以作料比如红红的辣椒,青青的小葱、大蒜等,或者再拌青菜。这样,吃起来既有洋芋的喷香,又有青菜小葱的清香。夏季可以凉吃,冬季可以放进热汤里吃。

商州的糍粑如今已做客省城甚至大江南北,但倘若要吃正宗的商州味糍粑,还须到镇巴、柞水一带乡村去,定会让你一饱口福。

陕西秦岭山区的商洛人,款待佳宾的山珍美味中,必有商芝肉在。商芝肉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擅长制作商芝肉的大师已应召进京,将商芝肉奉献于国宴之上。商芝肉之驰名,大牛归功于其主料商芝草,它盛产于商洛秦岭山麓。关于它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与四皓公有关的传说。秦末汉初,天下战乱不息,有周、吴、崔、唐四位贤人,在商洛山中商镇之南丹水之阴的商山隐居,以避秦乱,后拒绝了汉王的入仕之请,老死山中,商洛人尊其为“商山四皓”,四皓墓如今犹在商镇,是商洛一景。据说,四皓公在山中断炊绝粮之时,常以一种紫芝草为食。心实爱之,并写下了著名的《采芝歌》,便取名为“商芝”。

商芝草,是一种蕨类草本植物,当地人常叫它“紫芝”、“全芽子”,嫩茎紫红色,叶芽蜷曲如鸡爪,每年春季,抽出约七八寸长的嫩茎,又肥又嫩,这嫩茎就是作商芝肉的用料。往往商洛山区人民趁鲜嫩将其采下后,直接晾干,或用开水烫一下晾干,长年储存,以作随时食用

商洛第六怪:物兼南北药材多,山清水秀动物怪

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虽然陕西是西北五省之一,但商洛却位于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的南麓。商洛7区县中有6区县是长江流域,1个县是黄河流域,这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高达54%,属于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所以在商洛既有北方的物产,也不缺南方的物产,商洛人的饮食也比较均衡,常见的杂粮(面、米、玉米、豆类和薯类)都是主食。商洛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商洛成为全国有名的“天然药库”,拒不完全统计,商洛市中草药种类多达1119种。商洛的稀有动物也极为特别,羚牛远看像牛,近看像羊;苏门羚与骡、羊、牛、羚、马等众多常见的食草动物都有些相像,但又都不太像,被人称之为“陕西四不像”。

商洛第七怪:秦楚融合文化盛,文学作品传海外

商洛是古代秦楚对峙、宋金交兵的地方,在这片土地既有雄健的秦风又有柔美的楚韵,清代中叶很多外省移民落户商洛,使得商洛的文化更为多元化,从南北荟萃的方言便可以简要的看出这一点。在多重文化的滋养之下,商洛文风鼎盛,涌现出了以贾平凹、京夫为代表的不少作家,他们的很多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接连获奖,其中,京夫先生的作品先后获得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金盾文学奖、“中国潮”报告文学奖;贾平凹先生的文学作品先后获得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矛盾文学奖、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商洛的作家让商洛的声音和文化不仅名扬神州,而且传到了海外。

商洛第八怪: 商鞅功绩天下闻,商洛之名少人解

商洛因为境内有商山、洛水(又名洛河)而得名。春秋战国时代,秦孝公与商鞅使得贫弱的秦国重新崛起,进而为秦国一统华夏奠定了基础,为了表彰商鞅的功绩,秦孝公将商邑封给了商鞅,商鞅本名公孙鞅因为封地在商邑,故而人称商鞅,商邑的遗址便在如今的商洛市丹凤县境内。

张仪以割让商於六百里肥沃土地给楚国,从而离间了齐楚联盟,后在商於将楚王扣押,最后使得齐楚两国可以被逐个击破,而商於便是如今商洛的旧称。事过境迁,商鞅的威名依旧被国人所知,但商洛这个古代的战略要地却在战国之后一直寂寂无闻,甚至还有不少人误以为商洛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2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