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平谷大力推进农旅融合“采摘游”助推乡村振兴

盛夏至,瓜果熟。在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北寨红杏进入最佳赏味期;在世界休闲大会的主会场所在地金海湖镇,千余亩优质大樱桃热销;在首都物流高地建设的“主战场”马坊镇,成熟的葡萄散发出诱人的果香;在王辛庄镇,高 科技 创新型农业设施大棚里种植小西瓜作出生态农业“大文章”……

平谷大力推进农旅融合“采摘游”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平谷区转换经营方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和乡村 旅游 深度融合,推进传统 旅游 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采摘园、农家乐、民宿等丰富的农旅资源,通过举办乡村 旅游 采摘节等活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速促进平谷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味美多汁的北寨红杏享有“中华名果”美誉。

北寨红杏销售季拉开帷幕

又是一年红杏丰收季,又是一年红杏飘香时。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享有“中华名果”美誉的北寨红杏,已陆续成熟,进入最佳赏味期。近日,南独乐河镇第八届休闲文化节暨线上红杏销售季在北寨村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以“桃醉平谷·尚享杏福”为主题,以杏为媒,以节会友,通过线上发布北寨IP形象,传递北寨红杏品牌故事,打响“北寨红杏”特色品牌。独乐好物区、 美食 制作区、文化展示区,向广大市民展示了南独乐河悠久的 历史 、丰美的物产、诱人的 美食 、秀丽的自然风光、峥嵘的红色记忆、浓郁的书画文化以及百姓热爱家乡、 健康 生活、感恩自然的向美、向善、向真的精神追求,全方位、多元化展示南独乐河镇农产品和 旅游 资源,进一步彰显魅力南独乐河美丽乡村和美好田园新风采。

活动现场的独乐好物区有味美多汁的新鲜红杏、酸甜可口的杏干、圆润饱满的新农村西红柿、皮薄多汁的“瓜小皇”小吊瓜、香醇的海鲸花蜂蜜以及来自峨嵋山村的牡丹籽油,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品种多样、品质上乘的农特产品“线上选购大集”。 美食 制作区的杏干窝头、巧拌杏仁都是加入杏原料制作的风味 美食 ,满足了广大市民多样的味蕾需求。文化区有镇农民书法爱好者现场作画,也有来自书画之村峰台村的书画展,多形式展现了南独乐河镇文化底蕴。通过分区分块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南独乐河镇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为广大市民描绘了一幅乐享“诗意田园美好生活”的画卷。

据统计,本次直播活动共56.8万人次观看。当天北寨红杏线上销售全部售罄,进一步提高了北寨红杏曝光率,拓宽了红杏销售渠道,增加了北寨红杏品牌影响力。

南独乐河镇也将积极抓住农科创与建设农业中关村的发展机遇,着力培植壮大文化 旅游 产业、生态环境产业、 养生 休闲产业,充分挖掘梳理镇域生态资源优势,形成高品质乡村服务经济发展模式,打造高品质乡村休闲综合体,助力休闲产业发展,为打造世界休闲谷注入新的活力。

六月盛夏到 山乡樱桃俏

近日,熊儿寨乡四座楼农场的樱桃进入采收季。红艳艳的大樱桃掩映在翠绿的枝叶间,满树红果挂枝头,如珍珠、似玛瑙,晶莹剔透,令人垂涎。果农们穿梭在漫山遍野的樱桃园中,采摘、装箱,尽情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

四座楼农场负责人介绍,主要种植布鲁克斯、红灯、友谊、美早等品种,面积有100亩。今年的收成挺好,预计产量能达到1万公斤。在坐果的关键时期,政府引进农业 社会 化托管服务,用植保无人机喷洒预防病虫害的药物,节约了人工成本,果品品质非常不错。

受疫情影响,农场的外销渠道遇到了难题,樱桃采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樱桃属于软质水果,极易腐烂,长时间滞销会给农场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熊儿寨乡相关部门了解到此事后,积极对接 社会 化组织,与北京绿农兴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携手,通过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连夜销售。通过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共销售樱桃2500公斤,解决了果农的燃眉之急。

金海湖镇临湖优质果品种植带靠山临水,土壤、水质、光照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优质果品种植,种植的樱桃风味极佳,已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海湖镇樱桃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0余亩,年产量超过11万公斤,采摘期从5月下旬一直持续到7月初。

葡萄飘香 休闲采摘正当时

“甜、脆、香!一点不输动不动就几十元一斤的进口葡萄。采摘放心,吃着更放心,从北京城区到平谷,全程高速,40分钟就到了!”市民李先生在马坊镇河北村的葡萄采摘园说道。

又到了马坊镇一年一度的葡萄采摘季。这里种植葡萄的 历史 近30年。品种越来越好,品质越来越佳。凡是市场上热销的葡萄种类,这里都覆盖种植。“乍娜”“香妃”“玫瑰香”“巨峰”“京农一号”“夏黑”,品种多样的葡萄香甜美味。很多老顾客,进入6月就提前预 订,第一时间尝鲜。“我最爱吃的就是香妃葡萄,和水果店里卖的进口‘阳光玫瑰’‘晴王’味道一样,还多出一种独特的香味,关键价格亲民,树熟啊。我爱人爱吃英城村中的玫瑰香,真是有一种玫瑰的香气,一会儿我们去摘一些!”李先生说。

马坊镇拥有近200亩的葡萄采摘园,温室大棚1694栋。这里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培育出的葡萄甜度高、味道好。河北村、英城村为主要种植基地。

又到了马坊镇一年一度的葡萄采摘季,葡萄累累叠叠挂满树藤。 见雨童 摄

在马坊镇采摘葡萄,安全又放心。葡萄种植户将温室大棚建设得整洁宽敞,葡萄藤高度适中,老人小孩都可以体验到采摘的乐趣。为最大限度发挥大棚作用,葡萄棚内,还套种草莓、樱桃、鲜桃、生菜、茴香、黄瓜、水果西红柿等蔬菜果品,成为市民一站式休闲采摘的好去处。

平谷区提出“高大尚”发展路径,即农业高 科技 、物流大流量、休闲新 时尚 ,努力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马坊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马坊镇也是“大流量”首都物流高地建设的主战场,这里地处京津冀三省市交会节点,拥有“公铁水航”多式联运的便利条件,主动融入首都“五子联动”新发展格局,助力北京市“两区”建设。马坊镇欢迎广大市民和采购商的到来,采摘导航马坊镇河北村、英城村村委会,有专人引导。市民持北京 健康 宝绿码和72小时核酸阴性检测证明,体温正常即可进园。葡萄成熟期从6月持续至9月,中、高考生持准考证采摘还可享受优惠。

夏各庄村玫瑰香葡萄进入最佳采摘期。

眼下正值葡萄成熟的季节,位于夏各庄镇夏各庄村的果蔬基地50多个大棚葡萄已经进入了最佳采摘期,品种有自主培育的大蓝莓葡萄、玫瑰香、巨玫瑰、黑玫瑰、老巨峰等六个品种。一串串黑珍珠一样的葡萄,个个颗粒饱满,色泽鲜亮,最高甜度可达26度,富含大量的花青素,营养极其丰富,深受大家喜爱。采摘时间从6月份一直持续到9月份。

走进马昌营镇天井村葡萄大棚,一串串圆润泛红的葡萄映入眼帘,散发出来的玫瑰清香沁人心脾。

天井村玫瑰香葡萄园共有3个葡萄大棚,占地面积约5.5亩,主要种植品种为无籽玫瑰香,从2016年种植到现在,大约年产量4000公斤左右,可采摘可批发可零售,价格在每公斤60元,采摘期从6月初一直持续到8月底。

据悉,大棚精耕细作,全部采用无公害、现代化的种植管理方式,大棚上下通风口安装防虫网,棚内使用粘虫贴,物理防虫不打农药;大棚内放置反光膜,使阳光均匀照射在葡萄上,提升果实颜色;秋后会在距离葡萄根部20厘米开沟处施肥,增加养分供给,提升果实甜度。采摘期过后,大棚的葡萄秧就进入“休 养生 息”的阶段,10月份开始剪枝,只留下主干,“封棚盖被”一个半月,到了12月初才会开棚,更好地促进其茁壮成长。棚内安装有自动温控设备,保证大棚内温度适宜。2月份开始定枝绑枝,3、4月份疏果,精耕细作的种植使得成熟期的葡萄皮薄肉厚、大小均匀紧凑、颗颗饱满,吃起来又清凉又香甜。

小小蓝莓果成了“致富果”

“今年蓝莓长势喜人,果实形象口感俱佳,这段时间,来采摘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拨。”鱼子山村蓝莓园负责人何文泉笑着说。走进北京绣锦亿方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蓝莓园,一株株蓝莓树长势喜人,色泽鲜艳、拇指大小的蓝莓果实已挂满枝头。阵阵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果香,令人垂涎欲滴。每到蓝莓成熟的季节,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采摘购买蓝莓。

山东庄镇小小蓝莓果变成了“致富果”。

在核验 健康 宝后,游客们陆续进入蓝莓园,边摘边尝,他们或是携家带口,或是三五好友出行,穿梭在果园里,拍照留念,采摘品尝,尽享夏日惬意“莓”好时光。“山间风景好,空气清新,还有又甜又大的蓝莓采摘,我们非常开心。”一位游客尝到多汁醇美的蓝莓后,赞不绝口。

说到种植蓝莓的缘由,何文泉介绍道,2015年去辽宁丹东 旅游 时,了解到蓝莓收益可观,利润空间大、经济效益好,便动了心。回来后,便引进蓝莓苗开始种植。蓝莓对土壤pH值、土壤水分、透气性、排水性、气候条件等要求较为苛刻,为了种好蓝莓,何文泉又从辽宁运来300余吨有机质含量高的草炭土,这让蓝莓苗更容易在本地“扎根”。他还不断向同行请教,反复摸索,多次去丹东考察学习,逐渐掌握了技术要领,种植产量逐步提高,蓝莓品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他聘用附近的村民负责蓝莓秧的修剪、施肥等,丰果季来这里务工的村民最多可达30多人,小小蓝莓果变成了大家的“致富果”。

据悉,蓝莓采摘期从现在可持续到7月初,通过现场采摘、微信抖音等方式线上线下同步销往全国各地。园内有3万余株蓝莓,年产量在1500公斤以上,年收入可达15万左右。

科技 赋能 小西瓜作出“大文章”

走进王辛庄镇放光村广顺高效农业园区的吊秧瓜温室大棚,一排排绿枝映入眼帘,藤蔓掩映间点缀着一个个小西瓜,煞是可爱。

王辛庄镇精品小西瓜长势良好,等待游客采摘品尝。

近年来,王辛庄镇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立足自身实际,加大 科技 投入,突破温室大棚发展瓶颈,建设现代化创新型设施农业,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种类,依托城乡 旅游 资源优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据了解,王辛庄镇高度重视温室大棚为主的高效农业,以精品小西瓜种植为着力点,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农业园区负责人建设小型西瓜实验棚,通过对土壤改良、水肥管理、温湿度光照等环境调节方面的全程跟踪,规划指导,运用南瓜种子和西瓜苗嫁接,改进栽培技术和品种搭配,成功栽种了超越梦想、炫彩、彩虹等20多个品种的吊秧瓜。这种小西瓜以其外观好、瓤色正、爽口甜、不裂瓜的特点,深受市民喜爱。目前,吊秧瓜长势良好,可供游客采摘品尝。

王辛庄镇以打造农业中国芯为重要发展方向,建设高 科技 创新型农业设施大棚,坚持试验示范、以点带面,不仅提高大棚种植的品种多样,也促进温室大棚设施化,种植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提质增效,促进王辛庄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乡村振兴。

重振老品牌 “大旺务豆角”回来了

近日,在东高村镇大旺务村豆角种植基地,成片的豆角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采摘新鲜的豆角。

“小时父母种豆角将我养大,供我读书,后来因为年轻劳动力跟不上,大旺务‘专业豆角村’的牌子渐渐消失。在东高村镇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多次提到打造大旺务豆角‘小而精’特色品牌。儿时对大旺务豆角的记忆,是我忘不掉的乡愁。”区政协委员李跃说。他积极响应政府复耕复种的号召,承包6亩地种上了豆角,重新做强大旺务的“专业豆角村”品牌。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大旺务村种植的豆角远近闻名。全村有5464人,几乎每户都种植豆角,种植面积达到6500亩,每年给大旺务人带来的经济收益也非常可观。1994年,大旺务村被北京市政府列为全市10大“蔬菜生产专业村”之一,成了名符其实的“豆角村”。豆角走遍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远销到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半山区村,大旺务村土壤以石灰岩质为主,地热资源丰富,春季地温比平原高2摄氏度左右,无霜期长,形成独特小气候,特别适合豆类的种植生产。“以前,我们都是种完小麦后种豆角,前来收购豆角的大车都排到村外去了。”耿大爷一边装盒一边说,“现在李跃要带头在村里重新搞豆角种植,我举双手赞成,大家都说大旺务的豆角又回来了。”

据悉,大旺务村豆角种植基地的豆角,主要以无架豆为主,品种有五月鲜地豆、无架豇豆、无架扁豆、无架油豆等,每亩产量2000公斤左右。施用农家粪肥,不打农药,纯绿色生长。

“在实现富民增收方面,大旺务村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第一要务,将农户手中荒置地流转到村集体中, 探索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推动复耕复种工作,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大旺务村党总支书记李小刚介绍,“除了新鲜豆角采摘以外,后期将通过加工开发豆角果蔬脆、豆角罐头、豆角咸菜、豆角干等产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开发‘豆角宴’带动周边大旺务村耿家院子、桃花元舍等精品民宿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东高村镇加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示范镇,形成崔家庄“脆皮水果西红柿”、赵家务“京东第一葱”、南宅庄户“欧李钙果”等多个“一村一品”品牌及大旺务豆角、克头秋葵、高家庄丝瓜、东高村红提等多种“小而精”特色品牌。近万亩的“菜园子”丰富了广大市民的“菜篮子”,在满足市民 健康 生活、休闲采摘的同时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下一步,东高村镇将成立镇蔬菜产业协会,在三年内加快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产后供应、人才培训、培育主体、产品开发、数据信息等“六位一体”的蔬菜销售流通体系,推动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电商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乡村振兴样板间

小田村(XiaotianCun)

因地形复杂,田块小而得名。始祖欧阳氏于明洪武年间迁居于此,因山水地名而得村名。清朝时,舂陵江水运是为主要运输通道。该段河有一渡口名叫孙家渡,是古嘉禾经桂阳州府往广东挑盐的主要干道,也是桂阳北半县人到嘉禾花子寨挑煤的必经渡口。随着过往客商的增多,周边村民便在渡口西向百步之遥设圩场,名曰仁和圩。上世纪50年代,依圩名建置仁和大队。至80年代,人民公社改制乡(镇),因桂阳县有银河乡(口语称呼相同),所以仁和大队更名为小田村,一直沿用至今。今小田行政村位于舂陵江镇南边,紧邻舂陵江。东与码头村接壤,南与岩口村相连,西接江里村,北连吉利村。辖仁和圩(郑姓、欧阳姓),小田(欧阳),寨背岭(郑姓),孙家(孙姓)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人口1317人。

村民以种植水稻、烤烟为主,兼做豆类。虽然毗邻舂陵河,但因河床较高(尤其是寨背岭自然村),仍属干旱地区。分田到户后,村民外出打工、定居者颇多,留下一座座古村默默地打发岁月。共有山林面积4796亩,水田888亩,旱土289亩。一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200多平米欧阳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宗祠前面的三眼古井也是当年开凿,用青条石构筑,至今水源充足,甘甜清冽。距孙家自然村2公里远的孙家寨,占地上百亩,壁垒森严,凭一块石板进寨。其来历和没落传说颇多,甚至于与三国东吴相关的传说也有。今存围墙石基,石筑的门洞。今有村小学1所,在校学生不足10人,专职教师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5%;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待遇共20多人;村级卫生室1所,从业人员1人。公元1997年耗资—万元建两层钢筋混凝结构的教学楼一栋,面积214平米。2011年,通村实现水泥硬化。

小田村与江里村、吉利村、匡家村、横塘村、愁下村、槐江村、金盆村、双市村、陈江村、钟家村、黄土村、樟龙村、柏家村、九歧村相邻。

小田村附近有九岐岭谢氏宗祠古戏台、槐江罗氏宗祠古戏台、大染刘氏宗祠古戏台、茶林欧阳氏宗祠古戏台、_活头惜字炉等旅游景点,有桂阳烟叶、子龙郡坛子肉、菖蒲脐橙、桂阳饺粑、桂阳血鸭等特产。

拓宽乡村振兴道路的典范

光明日报课题组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朱茂山村是一个距县城13公里的小山村,毗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主战场——山麓,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八十八年前,红军在焦山铺挡住了数倍于己的敌人,筑起了一条过湘江的生命通道。88年来,红军血战湘江的英雄事迹代代相传,红军精神激励着毛竹山村人民奋力前行。

从“朱茂村”到“葡萄村”,“穷村”变成了“富村”

改革开放之初,毛竹山村这个100多口人、900亩农田的自然村,主要靠种水稻或做短工为生,生活普遍比较困难。村里流传着一首民歌:“朱茂山,葡萄村,人生苦,南瓜汤,有的女人不嫁朱茂郎。”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今天的朱茂山村建筑整齐,花果飘香,人民生活富裕。村民们靠种葡萄过上了富裕的生活,3354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村。被认定为自治区葡萄种植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荣获自治区文明卫生村、绿色乡村等称号,成为广西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杰出代表。

朱茂山村的改造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2002年,毛竹山村的两三个村民开始尝试种植葡萄。由于葡萄种植的启动资金比较大,需要贷款投资葡萄大棚和货架,这对于以“朱茂山”之名世代种植水稻或从事小农经济的村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当时大多数村民对这两三个特立独行的种植户投以怀疑的目光,甚至有人说种葡萄会把人饿死。然而,这些种子测试者在第一年尝到了甜头,怀疑的目光渐渐消失。“当时我心里也很忐忑。直到葡萄收获的第二年,成本才一下子收回来,悬着的心落地了。这也证明发展葡萄产业是可行的。”测试人员之一的王海荣说。

如今,漫步朱茂山村,小楼错落有致,镶嵌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它们风景如画,和谐宜人。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停车场、休闲场、水车、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泵房等基础设施完善。这片红色的土地生机勃勃,应该告慰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

毛竹山村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毛竹山村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折射出一个地区发展的脉络,是全州县人民不断奋进、奋发图强、走进小康社会的最美之路。

人才是基础。20多年前,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在蔡湾镇,留在家乡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妇女大多是“带着女儿拖着孩子”。为了培养农业人才,蔡湾镇党委政府从“留守”人员中发现了致富带头人。

李是毛竹葡萄引种栽培的关键人物之一。得知种植葡萄经济效益好,她主动到浙江学习种植技术,动员大家一起种植。蔡湾镇党委、政府从她身上看到了希望,大力支持她组织当地妇女开展示范种植,帮助和指导李牵头成立了全州县第一个妇女葡萄协会——蔡湾镇3354天福联妇女葡萄协会,2002年6月发展成为全州县天福联妇女葡萄协会。

在李的带动下,蔡湾镇的葡萄产业逐渐发展起来

为促进葡萄产业发展,蔡湾镇派出党建指导员,指导毛竹山村党小组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通过深入走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掌握村民眼中有威信、有能力的党员群众名单;召开农户代表会议,民主选举朱茂山村振兴党群理事会,协助村“两委”管理产业发展、公益事业等村内公共事务。该局率先成立了蔡湾镇党群共建奔小康支部。党员带头示范,建立了统一品种、技术、管理、销售的“试验田”葡萄园模式。通过党组的引导,理事会和协会的推动,毛竹山村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了邻村农民通过勤劳致富。目前,毛竹山村已成立党支部,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村的目标阔步前进。

技术是支撑。为推广葡萄种植,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和帮助种植户引进适合全州气候和土壤的维多利亚、夏黑、边策、柯文等优良品种,并多次聘请全国葡萄专家在全州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使先进技术在全州得到试验和使用,促进了葡萄种植技术的转化,提高了葡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葡萄的优质高效种植和“一年两收”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使传统的葡萄种植由一年一收变为一年两收,二茬品质更好,市场价格更高。毛竹山村的村干部不仅给村民免费送苗试种,还把“农业课”开到了田间地头。技术人员经常到村里进行实用的葡萄技术培训。示范通过导师制帮扶和小厨班种植,带动全村种植葡萄,促进葡萄种植成为毛竹山兴村的支柱产业。

品牌就是战略。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全州县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以蔡湾镇、邵水镇、建堂乡等镇为重点镇发展葡萄生产,由过去的水田种植向缓坡旱地种植转变。通过建设基地、制定标准、加强宣传、拓展市场,强化和引领葡萄产业发展,推动葡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促进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2010年8月,在第十六届全国葡萄研讨会上,全州县评选出的翁比库孜提葡萄和红土孜提葡萄样品分别获得“全国早中熟优质葡萄金奖”和优质奖。2010年10月,袁隆平院士为全州县出产的葡萄题词:“两个熟葡萄甜,全州。

农民富”。高标准科学建园和管理使得全州县葡萄逐渐走向全国,小小葡萄成了毛竹山村的支柱产业。

统筹促发展。毛竹山村选择葡萄作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步步为营,以打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健康生态、美丽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葡萄为主导产业,统筹山、水、林、田、土整体建设,制定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十条”,形成葡萄、古酸枣树、毛竹绿道、桂花步道等农旅结合新景观,打造出产业发展、村民富裕、乡村宜居农村新气象。从毛竹山村产业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证明了产业是强桂之基、富民之要。产业振兴,推动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同频共振,乡村才能呈现出一幅山水美、产业美、生活美、治理美、精神美的“五美”画卷。

全产业链开发,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阔

毛竹山村是广西无数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类似这样的乡村广西还有很多。他们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取得可喜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目前,不少乡村产业还比较单一,防范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全产业链开发,才能高质量走宽乡村振兴路。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夯实农业全产业链基石。要牵住优势特色产业这个“牛鼻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夯实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基石。打造产业集群,要立足广西本地资源特色,聚力发展在全国地位优势明显的产业,如产业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的水果、蚕桑、茉莉花、罗汉果、三黄鸡、奶水牛等产业;发展水平排在全国前列的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加大富硒产业发展力度,广西有富硒土壤面积4795平方公里,为目前全国最大面积连片富硒土壤区域,发展富硒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培育发展绿色大健康食品,以绿色、长寿、富硒为品牌形象,加快长寿食品、富硒食品、营养食品等6大原料生产基地的开发布局,提升大健康食品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推进品牌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及“广西好_”“圳品”品牌,擦亮“桂字号”名片。

融合农文旅发展,培育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广西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积淀丰厚,农文旅融合发展得天独厚。可创新推动这些发展模式:①“村居 文旅”发展模式。如明仕雅居、阳朔墨兰山舍和绿叶家园民宿各有特色,都坐落于山水乡村之中,充分开发了广西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和生态资源,带动周边旅游新业态。②“田园 文旅”发展模式,如桂林龙胜大寨村的“龙脊模式”,种稻种出了人民币,如今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③“花卉 文旅”发展模式,如横州市打造“茉莉闻香之旅”,形成茉莉花规模生产、加工、文化、旅游、服务互融发展的产业集群,10多万花农以花致富。④“水果 文旅”发展模式,如恭城红岩村,形成以月柿产业为核心,集柿子生产、销售、旅游、休闲农庄、物流、加工柿子全产业链条。⑤“美食 文旅”发展模式,如柳州市以螺蛳粉为主导产业,建立种养 加工 物流 餐饮 农业休闲观光 工业旅游等全产业链,产业园农村居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⑥“群演 文旅”发展模式,如阳朔县的《印象·刘三姐》,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梦呜苗寨”,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梦·巴马》,游人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村民白天当“农民”,晚上当“演员”,不仅致了富,还改变了精神追求。此外,还可通过“康养 旅游”“科普 旅游”等,叠加形成“村居 群演 文旅”“田园 果 花 文旅”“茶叶 康养 文旅”“生态 康养 旅游”“科技 科普 旅游”等多种模式,让产业链条更长更宽,产业效益空间更大。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提升全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要健全完善相关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科技创新引领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大型工商企业引进政策、龙头企业培育政策、财政投入政策、农业用地、非农业用地和宅基地用地政策、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支持政策,等等。如落实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财政贴息、担保等支持政策,把撬动和放大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全产业链,作为财政扶持农业投资的一个重中之重的政策工具,加大财政资金在这方面的扶持安排比重;积极探索试点建立南方特色农业期货交易中心,用“期货 保险 银行 担保”金融政策组合拳破解农业高风险投资经营大难题;鼓励建设集种养、加工、仓储、配送、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冷物流链协同平台,提升全产业链稳定性和产品竞争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4日05版)

相关问答: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28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