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余姚旅游官网余姚旅游线路

1.余姚旅游线路

余姚旅游官网余姚旅游线路

余姚是典型的江南风景。除了小桥流水,还有一些山川河流分布在平原上。既有山水,又有美景。这里有以浙东道教文化和古村落风情为主体的丹山赤水景区,有集山水灵气、精品玉雕、文物古迹为一体的以玉文化为特色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天玉园,有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也是抗战时期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有——河姆渡遗址,世界著名的人类新时代遗址,被誉为天然氧吧和一个避暑胜地。是余姚梁弄白水冲的一处壮观瀑布,风景秀丽,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相得益彰的四明湖景区。

2.余姚生活旅游网

余姚不靠近海边,也没有海边旅游景点。余姚也是典型的江南风景。除了小桥流水,还有一些山川河流分布在平原上。既有山水,又有美景。这里有以浙东道教文化和古村落风情为主体的丹山赤水景区,有集山水灵气、精品玉雕、文物古迹为一体的以玉文化为特色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天玉园,有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也是抗战时期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有——河姆渡遗址,世界著名的人类新时代遗址,被誉为天然氧吧和一个避暑胜地。可见如白龙飞舞、声如雷鸣的余姚梁弄壮观的白水冲瀑布,风景秀丽、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相得益彰的四明湖景区。

3.余姚旅游线路推荐

余姚的旅游景点有:龙泉山公园、圣桂山、尹达天下玉园、余姚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四明岩、谢衍岩、白水冲、浙东党委旧址、五桂楼、浙东第二图书馆号楼、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4.余姚旅游地

余姚,浙东古郡之一,以河姆渡遗址闻名于世。余姚河发源于此,有浙东名山四明山。这里名人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王阳明、黄宗羲都诞生在这里。龙泉古寺和高山明珠四明湖都值得一游。

余姚被余姚河和四明山环绕,风景优美,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今天,我们向您推荐余姚十大古村落:中村、官培、石林、塘溪、铜陵、芦田、石埠、支林、北溪、大榄。从杭州走杭甬高速,在余姚西路口下车。沿着S33省道一直走,你我将在盘山公路上。

从上海到余姚梁弄镇大概3个小时。

从宁波余姚市梁弄镇出发,沿S33省道,经过四明湖、丹山赤水、四明山森林公园等景点,最后到达四明山镇,附近有指示牌。

:5.余姚旅游攻略景点必去

1.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宁波西部的余姚,以空气清新而闻名,是周边游客郊游的理想选择。游览四明山的最佳季节通常是在每年的10月份,此时山上的枫叶林渐染,非常美丽。冬天的四明山白雪皑皑,三四月份樱花盛开的时候,景色也很美。景区门票包括沈绣谷、田阳湖、水帘洞等五个子景区。景点比较分散,所以最好在公路旅行中玩。2.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位于河姆渡镇。对许多人来说,河姆渡文化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名词,但当你来到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余姚,没有理由不来博物馆见证它的前世。如果你和孩子一起旅行,这是一个了解更多的好机会。由博物馆展厅和现场展示两部分组成。博物馆前由三块巨石组成的拱门是这里的标志。横梁上是遗址出土的一件象牙片上的图画:两只扑扇着翅膀的巨鸟,拱起身体,保护着初升的太阳,相当紧张。

6.余姚旅游线路图

驱车前往市区临山镇,然后导航至刘冬门,从旁边的小路向北行驶约3公里,便可到达海边。

海堤的北面是大海。此时正值涨潮期,原本躺在沙滩上的渔船都在海面上漂浮。

走在海堤上,来自杭州湾的海风吹遍全身。在异常凉爽和炎热的天气来这里散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7.余姚一日游最佳路线

宁波有很多好玩的地方。让我举几个例子。

北仑——凤凰山和杨沙山

九龙湖招宝山镇海——号

余姚——四明山河姆渡

慈溪——杭州湾跨海大桥

吴山石窟徐霞客大道十里洪庄前童古镇白溪水库宁海——

蓝松香山——号

还有很多其他的。以下只是几个经典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8.余姚市旅游攻略

余姚旅游可以参考以下攻略:

1.余姚四明湖攻略

2.余姚小九寨

3.余姚栖霞坑古道

4.余姚石林村

推荐景点介绍:

1.通济桥:通济桥又名顺江桥,横跨姚江,连接余姚两座城市。它建于北宋李青年间(公元1041-1048年)。

2.五桂楼:五桂楼位于余姚梁弄镇东门,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这座楼的主人黄在宋代有五个兄弟,因此他被命名为乌龟。

3.余姚博物馆:余姚博物馆,位于龙泉山西麓,占地约5亩,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2003年1月18日建成开业。

4.四明湖:四明湖位于余姚梁弄镇,四明山北部,距余姚市区10多公里,风景秀丽,碧波荡漾。湖、湖、山交相辉映,湖区近20平方公里。四明湖位于余姚市南部,面积是杭州西湖的两倍。这里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岛屿,群山环绕,湖的周围有无数的历史遗迹。

5.浙东小九寨:颜夕景区位于余姚尹达镇支林村白岩山脚下,以白岩溪(4.5km溪段)为核心,总面积约2km2。因为它幽静的山谷,美丽的山脉和清澈的溪流,它也被称为浙东小九村。

9.余姚旅游线路规划

余姚旅游

龙泉山在城市的西角,与姚江接壤。余姚在古代是一片浅海,山中有一座浅海岛。它被命名为虞山和徐灵山。山腰有微泉,干旱不干涸。晋时改龙泉山。大约一千米,海拔67.4米。

景点/旅游景点

龙泉古寺位于山东东部。建于金贤康二年(336),是浙东的一座古刹。经过反复的破坏和建设。元祖元稹二年(1295年),重修三亭五院三亭一寺,占山半。在明代,这里是学者和名臣的聚集地。

中天阁原为龙泉寺的一部分,建于五代。它摘自唐代诗人方干诗《登龙山绝顶》:;中午凉爽的天气就像一条河。王阳明曾两次在此讲学。甲戌立阳明牌位祭拜之,称新建博庙,并东建庙祭拜文成的父亲尚。

龙泉寺

华,两寺合称二王庙。万历,一尊带冠穿袍的雕像。尹的脸青了,跟师傅徐艾、钱德宏配亲戚。龙山书院设置于乾隆年间。自1954年以来,它被借用为利州文学馆。[22]

龙泉石径位于中天阁东北,茂林与珠秀之间。古井常年不干涸,故称龙泉井。北宋时,王安石任鄞县知县,余姚知县谢景初是同科秀才,于是来到余姚。诗《龙泉寺石井》:;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盼望着下雨,但我没有我不知道龙是否会来这里。用自己和潜龙比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野心。南宋皇帝赵构为了躲避金兵,取道余姚出海。宁波金兵北退,他回到余姚龙泉山。他在那里呆了七天,喝了龙泉井水。他觉得很甜,就带了十个骨灰盒去,山的名字不错。[23]

中泰位于龙山山顶。明朝时,城里的人在这里祭祀被太监王镇杀死的刘秋。因此得名。台湾旁边的石碑上有王阳明的书牺牲对台湾的忠诚。早就废弃不用了。[24]

四贤故里碑亭位于龙泉山南坡,南北向,为纪念严光、王阳明、朱舜水、黄历州四贤的节操、思想和历史功绩而建。颜、王碑亭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754年),朱、黄碑亭建于清末。第四个亭子原来放在皇宫的公务接待处(现龙山剧院前),后两个移到了现在的位置。1982年重修,四馆各有楹联、亭名。[25]

龙山风景区历经沧桑。1941年4月至1945年8月,余姚沦陷。日据时期,这座山被定为警戒区,驻日驻军禁止民众上山。原建于明清时期的寺、谢寺、孙忠烈寺、二王庙、诸黄鹤寺等受损,只剩下房屋。二王庙里的王阳明长袍马褂雕像,被侵华日军盗到日本。

建国后1963年,修建了龙山公园、花园中央公园、天丰园、花卉园和动物园,并为严子陵、王守仁、朱舜水和黄栗洲四个城市建立了纪念亭,由当代书法家舒潼、沈定安、周而复和郭绍虞题写了字。有一个朱舜水纪念碑顺水亭南,由日本朱舜水追悼会和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于1982年建造,沙孟海题写。旁边有华寿阁,纪念元末居住在余姚的名医华寿。建于1986年。

圣桂山摩崖石刻位于市区北郊,海拔147米,原名圣桂山。刘牢之击败孙恩在此驻军,改名胜为石山,又名石山。少林多岩,悬崖陡峭,水潭幽深。明朝嘉靖年间,胡宗宪被任命为县令,外出赏银赎民的山脉。禁止开山采石,树木成荫,逐渐成为胜境。后来胡宗宪任浙江巡抚,胜败在山下饮酒。他树立了一座胜山纪念碑。鲁本写了拙见,徐九高写了。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抄丹入山,英

宗羲之墓位于华安山,十五陆埠镇岙村。墓的盖瓦呈人字形,呈弧形山墙状。墓前有石桌和长凳。墓中没有棺材,遗体放在石床上是为了快速腐烂。与东南地区的中段墓地相比。墓是思明(宁波)万经的隶书。全为墓碑和毛启龄题写了墓志铭。墓碑s湮灭。1956年,该省被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1年修复,1995年建墓道,两侧栽梅花100株,龙虎草堂。[28]

四明湖位于梁弄镇西北部,是一座人工水库,有八字桥山、玉兔岛、野猫湾、顶山等五个岛屿。岛上种植杨梅,湖中鱼虾的捕获量在100万斤以上。在湖南狮子山的山顶上,有一座20多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题词郭沫若写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目前四明湖以玉兔岛为中心,开发成四明湖度假村,由香港张宇老师投资。[29]

白水冲位于梁弄南的云根山和十屋之间。也被称为汩汩洞。瀑布高30米,声音如雷。历代很多诗人都是唱着唱着,那句白水汩汩缓缓都刻在岸边的悬崖上。洞外原寺观为东汉刘、范向白道人学仙之地。神兵升天后,后人在飞升处建了一座庙观。后来,唐玄宗派使臣迁到这里。宋徽宗的皇家书籍是丹山赤水洞。成为道教三十六洞的第九洞。瀑布茶就是这里出产的,还有唐鲁豫的名字瀑布仙明是记录在《茶经》。[30]

丹赤水位于余姚大兰山石林村的小溪边。沿着悬崖几英里的小溪,几十米高,石头是红褐色的。岩石中间有杂树、怪石、花草,红绿相间,古称杀羊岩。据说神仙杀羊流血给你。因名赤水山,其上有赤水桥,故名赤水河。[31]

余姚四眼窗位于华山乡大禹山顶。长方形的悬崖。腰有四洞,岩高30余米,长约60米,如四窗。刘唐长青诗中说,一座苍白的悬崖映衬着天空,上面铺着像房子一样的石头,四眼明亮,故名四明山。下涧有清泉碧潭,旁有冯凭岩,刻有四明山心。

庐山寺位于余姚河姆渡镇瑶江北部,庐山北麓。毗邻西河姆渡遗址,交通便利。该寺始建于元元年(785年)。在南宋,它被授予庐山普光书院。繁荣了一段时间,是文人墨客参观探索的地方。陆游、范成大、石昊等。都被吟诵并流传后世。以后还会重复建设。现存建筑多为光绪十三年至民国重建。建国后民国时期,60年代,宁波、舟山的僧尼迁徙至此。它于1992年修复并开放。[32-33]

文物古迹

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于1973年6月底被发现。经过两次发掘、专家分析和放射性碳14的科学测定,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发掘面积约4万平方米,由四层文化层组成。出土文物7000件,第四层最重要。(一)发现大量大米堆积。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的发源地之一;(二)发现大量木结构建筑。该建筑是一座长屋,木结构,干柱。施工技术已掌握测井并加工成p

通济桥位于余姚市顺江大厦南侧。3孔砌石拱桥,桥身与两侧桥梁相连,长43.39米,中间孔净跨14.2米。桥面宽5.61米,两侧有22块石板,24个观察哨,雕狮头莲花座。在东边,说,千里之外吞沧海明月,一万年独霸大江。在西边,连说:一曲春兰飞鹬,双城烟雨在于长虹。它建于宋七年(1047年)作为木桥,称为德惠桥,后来改名为虹桥。元顺三年(1332年),石桥重修,改名通济桥。现存的桥是清雍正七年重建的。当古代船只沿邕江进入姚江以西时,这座桥是第一座桥,所以它被称为浙东第一桥。

顺江楼位于余姚通济桥北的老城墙上。坐北朝南,二楼五间,提梁穿斗组合木结构。下层有游廊环绕,莲城墙高11.86米。建于元朝元年(1335~1340)。经过反复破坏,反复建设。1982年开炮,同年维修。

海宁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东距上海100公里,西接杭州,南濒钱塘江。全市陆地面积近700平方公里。现辖8个镇,4个街道,总人口64万。

海宁市中心全景

海宁历史悠久。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新中国建立后为海宁县,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海宁自古学风兴盛,民风淳厚,名人辈出,为文化之邦,尤以灯、潮、名人三大文化独具地方特色。

海宁经济发达,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9.47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4.7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99元。

效益农业加快发展

海宁桑苗、斜桥榨菜、盐官汪菜、上河青甘蔗、小湖羊皮、瘦肉型猪等是海宁传统的名特优产品。近年来,海宁加快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花卉苗木、优质水果、特种水产、优质肉鸡等高效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生态家园示范点、种子种苗工程、农业园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龙头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9.96亿元。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

海宁工业基础良好,涉及到30个大类100多个小类,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明显。皮革、家纺、经编、电子、化工(医药)等区域特色产业加速扩张和提升,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其中皮革、纺织等主导行业发展迅猛,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皮革和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99.46亿元和112.8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21.6%和42.6%。荣获了“中国皮革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和“中国经编名城”称号。“雪豹”、“蒙努”荣获中国名牌称号。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2.52亿元。

商贸旅游日益繁荣

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9亿元。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2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4个。海宁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有独步江南的古典宫殿式建筑海神庙、“水上长城”钱塘江鱼鳞石塘、安国寺唐代经幢、陈阁老宅等省市级文保单位30多处。目前以“一潮三看赏四景”的观潮旅游为特色,以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的访古探幽为内涵的旅游格局已经形成。成功举办了2004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3.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48亿元。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海宁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市)之一,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全市新批“三资”企业86家,当年合同利用外资3796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126万美元。2004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7209万美元,其中出口110926万美元。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实绩首次双双进入全省十强行列。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6家,引进市外内资11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海宁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和浙江省技术创新试点县(市),建有全国首家县(市)级博士后科技开发基地。海宁市是全国教育先进县(市)和浙江省教育强市。2004年末,义务教育入学率99.98%,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为92.15%。海宁还是“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文化先进县(市)和体育先进县(市)。200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发展环境日趋完善

市内公路通畅,基本形成了“两横六纵”的公路框架,提前实现了“一级公路通省市,二级公路通乡镇”的目标;市外交通便利,沪杭铁路横贯全境,沪杭甬高速公路和320国道、杭州绕城公路越境而过,01省道东连上海浦东,西贯杭州钱江二桥,交通十分方便。海宁的邮电、通信发达,银行、保险、证券等服务机构一应俱全。

海宁的目标是:建设实现经济文化强市、观潮旅游名市、现代中等城市。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市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内陆面积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狭长,东西长51.65公里,南北宽28.94公里。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吴淞高程。下同)。古陆残屿与低丘集中分布在境东北和东南部,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

区域内高阳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

海宁属太湖流域水网地带,境内有上塘河和运河两个水系,河道总长1865.4公里,河网率为5.1%。水资源以河网径流量为主,外来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开采,水资源总量6.62亿立方米,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境内岸线长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顷;海塘长53.6公里,占北岸海塘总长的33.5%。“海宁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

海宁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较丰,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9°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时,无霜期233.5天。因地处中纬度,冷暖空气经常在此交会,有旱、涝、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市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内陆面积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狭长,东西长51.65公里,南北宽28.94公里。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吴淞高程。下同)。古陆残屿与低丘集中分布在境东北和东南部,高阳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海宁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较丰,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9°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时,无霜期233.5天。

因地处中纬度,冷暖空气经常在此交会,有旱、涝、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耕地土质南砂北粘,结构良好,水气协调,酸碱度适中,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海宁属太湖流域水网地带,境内有上塘河和运河两个水系,河道总长1865.4公里,河网率为5.1%。水资源以河网径流量为主,外来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开采,水资源总量6.62亿立方米,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境内岸线长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顷;海塘长53.6公里,占北岸海塘总长的33.5%。“海宁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海宁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武原乡、李乡、御儿乡属地。秦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东汉建安八年(203)陆逊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置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复置盐官县。元元贞元年(1295)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改名海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升为州。

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解放,建海宁县,属嘉兴专区。1958年10月海盐县并入海宁县,至1961年12月复建海盐县。1986年11月,撤海宁县,设海宁市,属嘉兴市。历史上海宁县治长期在盐官镇。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移袁花一带乡间及县境以外,抗战胜利后设于硖石镇,后还治盐官镇。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移驻硖石镇。

[编辑本段]人口民族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7.62‰,死亡率7.25‰,自然增长率0.37‰,年末户籍总人口641253人,比上年末增加935人。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充分关心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着力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共举办各种劳动力交流专场21期,提供就业岗位24432个,举办各种再就业培训24期,使2260人次得到了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海宁市劳动力交流中心市场”功能,年内共安置城镇失业职工5769人。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4.0%。

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完善。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全力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99万人,其中企业参保人数11.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2万人。收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8982万元,收缴失业基金达1723万元,劳动部门为3.86万人次发放了失业救济金。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13万人,其中大病统筹1.91万人。

[编辑本段]风土人情

"九陌联灯影,前门共月华海"。海宁硖石镇的民间元宵灯会,素以灯彩之针工精细,造型之惟妙惟肖而著称。良宵迎灯盛况空前,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美誉。此时正是农历三月什三。

海宁硖石灯彩的工艺特色主要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技法。它的尤美尤奇之处,在于其独特的针刺花纹,即是采用多种针法,完全用手工针刺工笔绘画,制成灯片,其灯片置于灯彩上,在灯光的透视下,给人以清雅之感。

硖石灯彩不仅名闻江南,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1910年"南洋劝业博览会"及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奖章和奖状。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2003年,海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完成。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财政总收入18.08亿元,增长23.2%;全社会因定资产投资80.22亿元,增长49.5%;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增长10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5亿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13265元,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16元,增长8.6%;城镇登记失业率4%。2003在经济社会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经济发展中的要素和基础设施制约问题开始突出,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建设用地供给紧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仍然困难,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还需加强;对外开放总体水平还不高,招商引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等。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

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8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520公顷,总产量18.16万吨,比上年减少1.67万吨。花卉、苗木、优质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6万公顷。畜牧业发展良好,优质肉鸡和湖羊稳步增长,饲养量分别达到17963.75万羽和43.59万头。全市肉类总产量4.19万吨,比上年增长15.7%。水产品总产量2.31万吨,增长14.4%。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9%。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拥有农业龙头企业26家,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42家。农业招商工作稳步开展,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效益农业资金亿元。农业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新制定农业标准备5只,全市农业标准累计已达19只。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有序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新的提高。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76亿元,比上年增长5.3%,实现农业增加值13.0亿元,增长6.4%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总理持续扩大,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0.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实现工业总产值49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规模企业运行良好,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43.57亿元,增长41.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7%,实现利税总额27.59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7.9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2.1%和49.9%,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进一步显现。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皮革、经编和家纺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31.97亿元、121.75亿元和47.18亿元。全年完成工业生性投入突破50亿元。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突破50亿元。比上年增长77.2%。企业的自我积累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用电量达13.2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1%。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资40.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3.68亿元,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1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达236.48分,继续保持嘉兴市首位。

商贸、旅游、金融等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9.99亿元,增长29.6%。成功举办中国国际钱江观潮节、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海宁中国家用纺织品博览会和海峡两岸经编产业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节会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商贸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宰相府第风情街”等旅游项目建成运行。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3.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27亿元,分别增长19.1%和33.9%。通信、网络、中介等服务业继续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热点进一步形成。全年物价稳中趋升,累计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为101.3%。金融总量持续扩张。年末全市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86.5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9.21亿元,增长25.7%;各项存款余额达127.75亿元,增长51.8。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22亿元,比上年增长49.5%,其中限额以上民间投资完成35.57亿元,“百亿工程”进展顺利,全年累计完成投资40.8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9%。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全市27项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1.35亿元,其中交通建高完成投资1.61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02亿元,电力设施完成投资1.29亿元。硖斜公路、硖尖公路(袁花至尖山段)竣工通车,220千伏长安民谊输变电工程和110千伏钱江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文化馆)交付使用,景云桥旧城改造和洛塘河北侧绿化工程基本完工,教育中心、市委党校等重点项目启动实施,重点镇污水处理联建项目、农桥改造、新海宁宾馆(暂定名)和经济适用房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建设。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劳动关系转换加快,累计改制率达到92.1%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国度加大,新批股份公司2家,1家股份公司实现增资扩股。积极推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市场经济秩序得到理一步整顿和规范,“信用海宁”建设加快,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5家,合同利用外资2.70亿美元,增长105.6%。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全年自营进出口8.05亿美元,增长78.1%。外贸出口队伍迅速扩大,全年新增获权企业70家,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99家。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批境外合作项目3个。

科技和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

全年列入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项,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园区信息化启动工作进展顺利,信息化示范企业建设全面开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南苑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海宁一中后续工程进展顺利,海宁中学整体改造一期工程和市实验小学扩建工程相继完工。基础教育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0.11%。创新办学体制,全市第一所民办助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海宁市友谊学样投入使用。

就业和社保等工作积极推进

劳动力的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帮助17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全市养老保险人数5.4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6.13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5.64万人。继续坚持“两个确保”,低收入居民、困难企业职工和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抗击“非典”疫情,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公交和供水一体化工作加快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人中出生率保持较低水平。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浙江省东北部,北纬30°32',东经120°41'

汉语拼音:Haining Shi

行政区划代码:330481

邮政编码:314400

政府地址:长埭路164号

乡镇管辖:辖4个街道、8个镇:硖石街道、海洲街道、海昌街道、马桥街道、许村镇、长安镇、周王庙镇、盐官镇、斜桥镇、丁桥镇、袁花镇、黄湾镇

硖石街道

2003年,辖8个行政村(荷叶、联和、军民、永丰、南漾、双合、西环、杨汇桥)、18个社区(南苑、东苑、东山、由拳、新华、西山、相院、鹃湖、东关厢、水月亭、沙泗浜、南关厢、海青桥、农丰、长田、高丰、长园、群利),办事处驻地公园路21号。

海洲街道

2003年,辖5个行政村(民和、伊桥、金龙、张店、双凤)、14个社区(塘桥、海洲、文苑、成园、梨园、梅园、白漾、联塘、南郊、新庄、新桥、联合、东长、西郊),办事处驻地南苑路402号。

海昌街道

2003年,辖12个行政村(迎丰、利民、双喜、双山、双冯、泾长、长山、星光、金星、光耀、勤民、黎峰)、8个社区(碧云、硖西、金利、火炬、隆兴、硖东、东郊、丁公堰),办事处驻地碧云北路88号。

马桥街道

2003年,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办事处驻马桥社区62号。

许村镇

面积91.1平方千米。2003年,辖30个行政村、3个社区,镇政府驻地许村闸口路88号。

长安镇

面积91.9平方千米。2003年,辖28个行政村、7个社区,镇政府驻地长安镇青年路49号。

周王庙镇

盐官镇

面积56.0平方千米。2003年,辖24个行政村、3个社区,镇政府驻地原郭店集镇建设路。

斜桥镇

丁桥镇

袁花镇

黄湾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29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