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农药污染有哪些危害?

农药污染也是沿海污染的重要来源,含汞、铜等重金属的农药和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等,毒性都很强。它们经雨水的冲刷、河流及大气的搬运最终进入海洋,能抑制海藻的光合作用,使鱼、贝类的繁殖力衰退,降低海洋生产力,导致海洋生态失调,还能通过鱼、贝类等海产品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农药污染有哪些危害?

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如DDT的降解产物DDD、DDE)在海洋环境中造成的污染。其危害程度按其数量、毒性及化学稳定性有很大的差异。

污染海洋的农药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类,前者包括无机汞、无机砷、无机铅等重金属农药,其污染性质相似于重金属;后者包括有机氯、有机磷和有机氮等农药。有机磷和有机氮农药因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在海洋环境中分解,仅在河口等局部水域造成短期污染。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是DDT和六六六),是污染海洋的主要农药。据美国科学院1971年的估计,每年进入海洋环境的DDT达2.4万吨,该值为当时世界DDT年产量的1/4。

工业上广泛应用于绝缘油、热载体、润滑油以及多种工业产品添加剂的多氯联苯(PCB)和有机氯农药一样,都是人工合成的长效有机氯化合物(按其化学结构可统称为卤代烃或氯化烃),由于它们在化学结构、化学性质方面有许多近似处,所以它们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通常放在一起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各国认识到PCB对环境的危害,纷纷停止或降低PCB的生产和应用。

有机氯农药和PCB主要通过大气转移、雨雪沉降和江河径流等携带进入海洋环境,其中大气输送是主要途径,因此即使在远离使用地区的雨水中,也有有机氯农药和PCB的踪迹。如南极的冰雪、土壤、湖泊和企鹅体内都检出过残留有机氯农药和PCB。进入海洋环境的有机氯农药,特别容易聚积在海洋表面的微表层内。据苏联国立海洋研究所1976年在北大西洋东北部的观测,DDT及其降解物DDD在微表层的含量为90纳克/升,而水下的含量为5纳克/升。据美国对大西洋东部的测定,在表层水中PCB的含量比DDT含量高20~30倍。海洋微表层中的DDT受到光化学作用发生降解,其速度受阳光、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制约。在热带气候条件下,降解速率一般较高。沉积于海洋沉积物中的PCB和DDT在微生物作用下会发生降解作用,但速率相当缓慢。人们认为,PCB的稳定性比DDT高。DDT的降解中间产物DDE比DDT挥发性高,持久性也更长,对环境的危害更大。沉降到沉积物中的DDT和PCB会缓慢地释放入水体,造成水体的持续污染。

DDT和PCB进入生物体内主要是通过生物对它们的吸附和吸收,以及摄食含有DDT的饵料生物或碎屑物质。动物体中DDT的残留量反映了吸收与代谢间的动态平衡。不同种生物对DDT积累和代谢各不相同,牡蛎和蛤仔等软体动物对DDT的富集因子可达2000(富集因子是生物体中的浓度除以环境介质中的浓度值),而甲壳类和鱼类的富集因子则为10微克/升。

海水中DDT浓度一般低于1微克/升,近岸水体高于大洋水体。近岸海域鱼体中的DDT浓度高于外海同类鱼类,达0.01~10毫克/千克(湿重)。鱼类不同器官中DDT残留量的浓度各不相同,其中以脂肪中的含量最高。摄食鱼类的海鸟DDT残留量最高,摄食淡水及河口区鱼类的鸟类,DDT残留量高于摄食大洋鱼类的鸟类。

PCB对生物的毒害作用与其异构体的氯原子数有关。氯原子越少,毒性越大,在食物链中的蓄积程度越高。PCB对虹鳟的10天致死浓度是38~326微克/升,20天的半致死浓度为6.4~49微克/升。无脊椎动物对于PCB要比鱼类敏感,幼体比成体敏感。PCB对生物的危害作用包括致死、阻碍生长、损害生殖能力和导致鱼类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对外界环境变化及疾病抵抗力的下降等。PCB会导致哺乳动物性功能紊乱,波罗的海和瓦登海海豹的繁殖失败同其体内高浓度PCB直接相关。

PCB在生物体中的积累与其脂溶性和对酶降解的抗力成正比,而与其水溶性成反比。生物体对PCB的主要代谢过程是羟基化,即将PCB转化为水溶状的酚类化合物后排出体外。羟基化速率取决于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鱼体中这种酶的数量大大低于哺乳动物,并随PCB的氯化作用的提高而降低。

DDT及其代谢产物对海洋生物有明显的影响。比如,干扰海鸟的钙代谢使蛋壳变薄,降低孵化率;0.1ppb浓度的DDT就会抑制某些海洋单细胞藻类的光合作用;0.2ppb浓度的DDT即能杀死某些种类的浮游动物或幼鱼。

举例说明农药污染的危害性

农药是一类特殊的化学品,它虽然能暂时防治农林病虫害,却会对人畜造成了深远而惨重的危害。因此,农药的使用,并没有造福人类,而是人类自身和其他生物带来了严重灾难。据文献报道,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 约90%的残留在环境中,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大量散失的农药挥发到空气中,流入水体中,沉降聚集在土壤中,严重污染农畜渔果产品,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对人体产生危害。 农药可以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间接途径就是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经食物链的逐步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引起慢性中毒。高效剧毒的农药,毒性大,且在环境中残留的时间长,当人畜食用了含有残留农药的食物时,就会造成积累性中毒。这类危害往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积累才显示出症状,不为人们所认识。 它又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最后才进入人体,不易及时发现,因此,一般不为人们所重视。而且这类污染范围广,危害的人众多,在许多情况下,是人类自己在毒害自己。所以说,这类危害更加危险。

目前,农药已经对人类和其它生物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威胁,给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无法估量、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

一、农药污染的广泛性

为了防治植物病虫害,全球每年有460多万吨化学农药被喷洒到自然环境中。据美国康奈尔大学介绍,全世界每年使用的400余万吨农药,实际发挥效能的仅1%,其余99%都散逸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之中。环境中的农药在气象条件及生物作用下,在各环境要素间循环,造成农药在环境中重新分布,使其污染范围极大扩散,致使全球大气、水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据美国环保局报告,美国许多公用和农村家用水井里至少含有国家追查的127种农药中的一种。印第安纳大学对从赤道到高纬度寒冷地区90个地点采集的树皮进行分析,都检出DDT、林丹、艾氏剂等农药残留。曾被视为“环境净土”的地球两极,由于大气环流、海洋洋流及生物富集等综合作用,在格陵兰冰层、南极企鹅体内,均已检测出DDT等农药残留。我国是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且以使用杀虫剂为主,致使不少地区土壤、水体及粮食、蔬菜、水果中农药的残留量大大超过国家安全标准,对环境、生物及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1)有机磷农药;(2)有机氯农药。

(2)阻碍作物根系的深孔和对土壤的水分吸收.造成弱苗、死苗、倒伏和减产;

(3)残留碎片还会随着农作物的桔秆和饲料进入牛、羊等家禽的食物之中,家畜误服残膜碎片后,可导致家畜的肠、胃功能失调、膘情下跌,甚至死亡;

(4)燃烧残片会造成二次大气污染;

(5)有些残膜被吹到田边地角、水沟、池塘、河流中,或挂到树上,造成环境公害。

有机磷及胺基甲酸脂类农药:近年来,每年因食用残留量严重超标农产品引起急性中毒事故时常发生,特别是食用了高毒有机磷类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严重超标的蔬菜和水果极易引起急性中毒,直接破坏大脑组织,导致食用者死亡.

菊酯类农药:具有拟雌激素活性.生殖内分泌毒性,对免疫、心血管系统等多方面均能造成危害.这类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从而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尤其是茶叶、谷物、水果、蔬菜等食品中残留的低浓度农药进入人体所造成的慢性和亚慢性毒性问题,更不可忽视.曾有报道氯菊酯对一些动物如蜜蜂及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毒性较高,对水生生物如鱼、龙虾等具有明显的毒性且在有机体中易于富集,并能造成小鼠的肝肾肿瘤.人长期饮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超标的茶水易中毒,甚至存在致癌的隐患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2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