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能不能种植砂仁
内蒙古赤峰不能种植砂仁,气温低,砂仁可耐短时间低温,但较长时间的0℃或有严重霜冻,直立茎受冻死亡。
分析说明:
喜温暖凉爽环境,年平均温度为22 - 28℃,是阳春砂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能忍受0℃的短暂低温,但较长时间的0℃或有严重霜冻,直立茎受冻死亡。
赤峰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短促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降临早。
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7℃。
所以赤峰区域不能种植砂仁。
生长习性:
喜温暖凉爽环境,年平均温度为22 - 28℃,是阳春砂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能忍受0℃的短暂低温,但较长时间的0℃或有严重霜冻,直立茎受冻死亡。
喜湿润,怕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为2500毫米,孕蕾期至开花结实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
阳春砂是半阴生植物,忌阳光直射,1-2年生苗要求郁闭度为70% - 80%,3年后植株进入开花结果期,郁闭度出50% - 60%为宜。
以富含腐殖质的森林土壤为宜。
除在花芽分化初期土壤含水量达15% - 20%外,一般需22% - 25%,才有利于授粉结实。?
栽培技术:
春砂仁应选择肥沃、疏松保水、保肥力强的砂壤土或轻黏壤土为好。
湿度大有水源的阔叶常绿林地和排灌方便的山坡、山谷、平地,均可种植。
砂土和重黏土不适合选用。
山区种植,种植前进行开荒,除净杂草和砍除过多荫蔽树。
而荫蔽树不够的地方应注意补种。
在开荒同时开挖环山排灌水沟,以防旱排涝。
在砂仁地附近多种植果树,以扩大蜜源,引诱更多的昆虫传粉。
在平原地区种植,应开沟作畦,畦宽2.6-3m,长24-30m,沟宽35cm,深1.5-35cm。
畦面造成龟背形,以防积水,还要注意营造荫蔽树。
先种芭蕉、山毛豆等生长快的作物作临时荫蔽,后种高大白饭树、楹树及果树作永久荫蔽树。
田间管理:
新种植春砂仁未达开花结果年限之前,要求有较大荫蔽度,以保持70%-80%为宜。
每年须除草5-8次;雨季每月1次。
施肥除施磷钾肥外,要适当增施氮肥,每年2-10月施肥3-4次。
要经常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春砂进入开花结果年限后,在花芽分化期,需要较多的阳光,平均保持50%-60%荫蔽度较适宜。
但是在保水力差的砂质土壤,或缺乏水源,不能灌溉的春砂地,应保持70%左右的荫蔽度。每年主要除草两次。
土壤盐渍化
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方,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其次是蒙古族。
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蒙古族: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土壤盐渍化系指土壤中盐、碱含量超过正常耕种土壤水平,以致作物开始生长时就受到伤害。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中逐渐富集的结果。据统计,美国、埃及和印度灌溉土地地盐渍化和沼泽化面积占全部灌溉面积的一半以上。我国盐渍化土壤分布广泛。
1.土壤盐渍化的形成
盐渍化问题可归结为盐分富积和盐分运移两个过程。土壤中和浅层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毛细作用而迁移至近地表处,当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土壤表面或土壤中蓄积起来。因为盐分没有消散,灌溉时这些盐分又溶解于水中,增加了灌溉中的盐分。盐分的聚集和迁移使其在土壤表层积累起来,这样就使植物的根部受损而妨碍其生长。盐渍化程度严重的情况下,盐分析出土壤表面并呈白色盐结皮状成片地淀积。这种盐渍化的土地多属于不毛之地。
造成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地貌、地下潜水水位与水质、地下水径流条件、岩土体含盐量、灌溉水矿化度等。干旱气候是发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外界因素,蒸发量与大气降水量的比值和土壤盐渍化关系十分密切。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与排泄条件,山地的水盐运动多为下渗-水平径流,而盆地中心多表现为水平-上升型。因此,土壤盐渍化程度表现为随地形从高到低、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加剧的趋势。
引起盐渍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灌溉用水管理不善的,一方面由于灌溉水中含有盐分,这些盐分在土壤中不断蓄积;另一方面底层土壤中含有的盐分被灌溉水所溶解,随着水分的蒸发,盐分残留于地表面。
2.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土壤盐渍化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影响植被生长并间接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此外,还可引起道路路基下陷、工程建筑材料松胀或腐蚀。
盐渍化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问题,土壤盐渍化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
随着当今对农业生产要求的提高,灌溉变得更加不可缺少。然而,灌溉带来的增产与盐分蓄积和洪涝造成的减产之间的矛盾也将继续下去。
据对内蒙古河套平原统计,许多灌区每年因盐渍土死于苗期的农作物占播种面积的10%~20%,甚至达30%。河南省豫北平原地区因大规模的引黄灌溉,20世纪60年代曾发生大面积土壤盐渍化现象。黄淮海平原轻度、中度盐渍化土地造成的农作物减产达10%~50%,重度盐渍化土地则颗粒无收。山东省14006km2盐渍化土地中的8156km2耕地,每年因盐渍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亿~20亿元。严重的盐渍化,使土地的利用率降低,荒地增多,加深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段永侯等,1993)。
3.土壤盐渍化防治对策
(1)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
注意排灌配套,建立农田林网,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可使土地盐渍化程度减弱。
1)改变大水温灌的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控制渠道渗漏,防止地下水位明显上升。
2)修建地表排水设施,排除地表积水。
(2)综合治理,改良利用盐渍化土地
盐渍化土地的改良目标在于排出土壤中过多的易溶性盐类,降低土壤溶液的浓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空气、水分状况,使有益的微生物活动增强,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是排水冲洗,即修建水利工程和排灌系统。对盐渍化土地进行淋洗,使土壤脱盐和地下水淡化。对不同含盐类型的盐渍化土地,改良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以SO2-4为主时宜于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冲洗;以Cl-为主时宜于在晚秋初冬季节冲洗;在含有NaHCO3(苏打)的情况下,应当配合化学方法加以改良。
种植水稻是改良和利用盐渍化土地的有效方法。试验表明,盐土种植水稻一年后,0~40mm土层的含盐量即由0.43%降低到0.06%。种植水稻必须结合排水,并采取增施有机肥料、平整土地、播前冲洗、活水灌溉、逐年翻深和修筑排灌系统等一系列措施。这样,盐渍化土地的改良才能更加有效。曾遭受次生盐渍化强烈危害的豫东地区,由于种植水稻而成为中原地区的高产粮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3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