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6月份种植业如何做好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浙江省给出官方指导!

6月份种植业如何做好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浙江省给出官方指导!

根据浙江气象台信息,5月29日浙江入梅。在大多数年份,梅雨期一般持续20-25天。预计6月降水过程较多,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暴雨和大暴雨。那么,6月份种植业如何做好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浙江给出官方指导!

一、水稻

当前,浙江早稻处于幼穗分化期,即将进入抽穗扬花期;单季晚稻处于育苗移栽期,部分早播早栽的已进入分蘖期,汛期的持续降雨或强降雨易延误水稻栽插季节,同时造成田间缺苗倒苗、化肥流失、田间积水时间过长或水层过深阻碍水稻根系生长等问题,均不利水稻群体结构优化和个体健壮生长。

1、及时排水露苗。田间开好平水缺,防止积水过深;强降雨过后,要及时排浅田水。阴雨天可将水一次性排干;高温烈日要逐步缓排,保留适当水层。

2、及时查苗补苗。受暴雨影响,稻田或田间稻苗有可能严重受淹或被冲毁,在做好农业保险报损工作的同时,要及时做好稻田修整,及时补种。对因强降雨导致田间缺苗倒苗的,移栽田要及时进行匀苗扶正,清理苗上杂物和泥浆,并进行补苗。对未插的单季晚稻,要抢晴尽早插种,采用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可减少梅雨天气肥料的流失。

3、因苗分类补肥。受淹后,稻田肥料流失较多,退水后3~5天左右,单季晚稻田结合分蘖肥,可每亩增施尿素3~5公斤或12.5~15公斤高浓度复合肥。以增强植株抗性,加快恢复生长。早稻结合穗肥可每亩追施尿素4至5公斤。

4、重视病虫草害防治。梅雨时节要及时抢晴做好化学除草,尤其是直播的单季晚稻田;梅汛期间早稻田田间群体较大、湿度较高,要高度重视纹枯病的防控。

二、油菜和旱粮

当前还有部分油菜和小麦未收获,要抓紧抢晴收获。成熟的玉米也要及时采收;春大豆处于鼓荚期,要开沟排除积水,温暖高湿的环境有助于大豆炭疽病的发生,影响大豆品质,要及时用咪鲜胺、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进行防治;夏大豆和甘薯处于播种期,雨天有助于出苗,但要及时排水防止淹水。

三、蔬菜

1.及时清沟排水。做好清沟理渠工作,保持沟渠畅通,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渍害。遇到暴雨田间积水严重时要用抽水机抢排,确保安全度汛。

2.及早采收近成熟瓜菜。抢收易受淹田地和不耐涝品种蔬菜,减少因灾损失。苋菜、毛毛菜等速生叶菜要根据市场行情及时采收供应市场。

3.加强在田蔬菜管理。灾后及时扶理植株,摘除残枝病叶,喷施叶面肥,延长采收期;利用大棚设施进行避雨栽培,避免暴雨直接淋刷和田间积水,防止土壤湿度过大,有条件的可结合使用防虫网,以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

4.及时清洁田园。换茬后及时清园,并进行揭膜敞棚淋雨、灌水休耕、高温闷棚或土壤消毒等措施,减轻土壤连作障碍;植株残体与茭白秸秆等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可因地制宜采取发酵堆肥、适量还田、旱地园地畦面覆盖等措施,减少病虫基数,并防止腐烂污染环境。

5.及时防治病虫害。病害主要是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叶斑病、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软腐病、菌核病等,虫害主要是蚜虫、豆荚螟、豆野螟、蜗牛、黄条跳甲、猿叶甲、小菜蛾等。要针对不同品种、危害程度,选择安全对口药剂抢晴用药,并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搭配,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同时,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根外施肥和生长调节,促进作物恢复,如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芸苔素内酯等,以提高植株抗逆、抗病能力,延长采收期。

6.合理安排下茬生产。利用雨停间歇天气,分批分期播种毛毛菜、苋菜等耐热速生品种。尽早安排下茬蔬菜生产,松花菜、花椰菜、甘蓝等秋季蔬菜适期播种,采用大棚设施配套遮阳网覆盖育苗,秋豇豆、四季豆等露地直播的要加盖稻草或遮阳网等,以防雨水冲刷造成土壤板结,提高成苗率。

四、水果

1.梅雨季,做好杨梅等成熟水果采摘工作。下月是杨梅、蓝莓、早熟桃等水果成熟季节,也进入梅雨季,产业部门要加强对杨梅等露地水果的采摘、贮运各环节技术指导,指导果农掌握采收时间,抓住晴好天气,及时分级采摘。

2.高温期,做好设施栽培水果通风工作。下月温度持续上升,天气晴好时,要及时对大棚揭膜通风,延长通风时间,防止棚内温湿度过高对水果为害。

3.高温干旱期,做好各类水果病虫防治工作。夏季高温干旱,是各类水果病虫高发期,做好各类水果的病虫监测和防治工作。同时注意水分供应,早晚温度低时,可根据果园条件进行全园浇水或喷水,保证夏季高温期间果树的水分供应。

五、中药材

1.开沟降渍,排除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清理田间沟系或沟渠,疏通排水渠道,确保田沟系排水畅通,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缺氧沤根,促进中药材根系生长。

2.加强通风和遮阳管理。大棚栽培或室内越夏的中药材要及时做好通风降湿,和雨后骤晴天气的遮阳降温工作,防止中药材失水萎蔫死亡。

3.雨后天晴,及时叶面追肥。暴雨淋洗会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和植株生长不良等,要结合防病治虫,采用叶面追肥方式及时适量补施氮、磷、钾肥及其它复合微肥,补充植株养分以尽快恢复长势。可用0.2%水溶性微肥(富含镁铁锰锌硼钼铜等多种元素),或0.2%磷酸二氢钾等加氨基酸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促进中药材恢复生长。

4.及时抢收或改种。若中药材种植地块受淹、中药材受损,对尚有上市价值的受灾中药材,积极采收,减少损失。对受灾严重的中药材,根系已死亡的中药材要及时清理田园,及时安排好重新播种或改种工作。

5.切实注意中药材灾后病虫害预防控制。大雨过后,造成田间积水,或土壤含水量饱和,中药材长势衰弱,气温快速回升后,有利于中药材各种病虫害发生与流行。极易引发枯萎病、根腐病、霜霉病、炭疽病、疫病等病虫害。要针对不同品种、受害程度及时喷施杀菌、杀虫剂。抢晴天用药,选择安全、对口药剂防治,注意轮换用药,保障中药材安全生产。

六、花卉

1.清理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清理大棚周边沟渠杂草和杂物,疏通排水渠道和大棚内排水沟,确保排水畅通;受涝地块及时抽水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缺氧沤根,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2.加强防雨、通风和遮荫等栽培管理。加强大棚通风降湿工作,降雨时大棚应及时关闭顶通风,雨止后及时打开顶通风,如启用内循环风机等通风设备,天气开始转晴好时用遮荫网短期遮荫,防止渍水后根系未恢复引起生理脱水造成永久萎蔫。做好栽培管理工作,如非洲菊和鹤望兰应及时清理病叶和老叶,改善透光通风条件,百合切花采收后应及时收挖种球。

3.雨后天晴,及时叶面追肥。暴雨淋洗会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和植株生长不良等,应增施氮、磷、钾等肥料,并结合防病治虫,喷施农药时加入叶面肥。叶面追肥施氮、磷、钾肥及其它复合微肥,补充植株养分,如可用0.2%水溶性微肥(铁锰锌硼钼铜等多种元素),或0.2%磷酸二氢钾等加氨基酸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4.做好花卉灾后病虫害预防控制。持续降雨过后,天气转晴气温快速升高,有利于各种病虫害发生与流行,极易引发各种病害,如菊花褐斑病、锈病,非洲菊白粉虱、斑潜蝇、根腐病,百合疫病、灰霉病,鹤望兰细菌性软腐病等,严重影响花卉生长。要针对不同花卉品种、病虫种类、受害程度及时喷施杀菌、杀虫剂。抢晴天午后用药,选择高效、安全、低毒药剂防治,注意轮换用药。

随着工农业迅猛发展,有毒有害污染源随处可见,而给人类造成的灾害要属有毒有害化学品为最重。化学品侵入环境的途径几乎是全方位的,其中最主要的侵入途径可大至分为四种,

(1)人为施用直接进入环境;

(2)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作为化学污染物以废水、废气和废渣等形式排放进入环境;

(3)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着火、爆炸、泄漏等突发性化学事故,致使大量有害化学品外泄进入环境;

(4)在石油、煤炭等燃料燃烧过程中以及家庭装饰等日常生活使用中直接排入或者使用后作为废弃物进入环境。

进入环境的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或潜在危险。

仅举农药这一有害化学品为例,随着农药科技和农业的迅速发展,农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从不使用农药的自然农业发展到使用农药的现代农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紧张的大国,农药在解决农作物的自然灾害,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庸讳言,由于农药是一类有毒化学物质,而且是人为主动投加到环境当中,长期大量使用,对环境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必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充分肯定农药的有利作用的同时,需要充分认识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

农药的污染及其产生的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尤其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与破坏,特别是地下水污染问题已引起广泛重视;农药污染的生态效应十分深远,尤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尤其对三致作用和对生殖性能的影响等。农药环境造成的损失是多方面的,据有关学者研究指出,我国仅由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社会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11.23亿美元之多。

此外,农药污染水体还对鱼类和野生动物造成威胁,特别是那些具有难于生物降解和高蓄积性的农药的污染危害更为严重。

联合国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最近提出DDT、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芬九种农药和多氯联苯、二恶英和苯并呋喃三种工业化学品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在环境中化学性质稳定,容易蓄积在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其中有些物质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对人类和环境构成更大的威胁。

同时工业废水也是对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譬如工业废水中的氰化物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全国主要江河湖泊,使水质恶化,特别是淮河、海河、辽河、滇池、巢湖和太湖(简称"三河三湖")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996年对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50个重点河段的监测评价结果表明,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第Ⅰ类和Ⅱ类标准(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仅占了32.2%,符合第Ⅲ类标准的占21.9%,而符合第Ⅳ、Ⅴ类标准(适用于一般工农业用水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的占31.9%。

工业废水中排放的氰化物对鱼类危害更甚,当水中氰化物浓度达到0.5mg/L时,在两小时内鱼类会死亡20%,一天内全部死亡,含苯酚废水可抑制水中细菌、藻类和软体动物生长。用含酚废水灌溉农田能抑制光合作用和酶的活性,破坏农作物生长素的形成,造成减产。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进入水体后会使封闭性湖泊、海湾形成富营养化,造成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威胁鱼类生存、水质发臭出现"赤潮", 有的河流已鱼虾绝迹。化学废弃物的不适当处置,会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污染,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和人类生存。目前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癌症患者600万人,每年因癌症死亡约500万人,占死亡总人数的1/10。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人有150万人,死亡110万人,而造成人类癌症的原因10%~15%与化学因素有关。

再则冷冻与空调设备释放出的氯氟烃气体造成大气平流层的臭氧层破坏,引起地球表面紫外线辐照增强,使人群皮肤癌发病率上升。燃煤发电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导致河流湖泊酸化,影响鱼类繁殖甚至种群消失。土壤酸度增高可使细菌种类减少,肥力减退,影响作物生长。酸雨还使土壤中锰、铜、铅、镉和锌等重金属转化为可溶性化合物,转移进入江河湖泊引起水质污染。

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已发生过60多起严重化学品环境污染事件。公害病患者有40万~50万人,死亡10多万人。1952年12月5日~1日,由于燃煤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发生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中一周内死亡了4000多人。1953年至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致使当地居民食用水俣湾的鱼类时造成甲基汞中毒,有110多人中毒,死亡50多人。1961年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和1979年我国台湾宇城都发生过由于食用被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的中毒事件,共有1000多人发生中毒。患者出现眼睑肿胀、指甲和黏膜色素沉着、皮肤发黑和痤疮样疹、恶心、呕吐和水肿等症状。中毒后生育的孩子都出现牙齿变形、智力发育不全和行为异常。

近年来,我国有害化学品重大污染事故也时有发生。据浙江省统计,1915年至1919年五年中,全省共发生重大环境事故140起,其中有毒化学品相关事故133起,占95%。

此外,我国有害化学品的公路、水路运输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由于翻车、翻船,致使化学物质外泄污染环境和造成人身伤亡的占事故总数的1/3左右。

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据统计,1994年全国化工系统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分别在全国排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全国每年随化工"三废"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仅化工废水中氰化物、砷、汞、铅和挥发酚1994年达24274吨,对我国江、河、湖泊水体造成极大危害。

有害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是我国环境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油品质量与机动车排放性能密切相关,燃油中的硫、锰、铜等元素和烯烃、芳烃、醇类等物质的含量对排放性能都有重要影响。燃油中的硫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硫,会导致排气净化装置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污染物排放上升,二氧化硫也会进一步反应生成三氧化硫或硫酸,造成颗粒物排放增长。锰元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锰覆盖在净化催化剂的表面上,会降低净化装置性能,使排放污染升高。铜元素可提高燃油中烯烃的氧化速度,能生成大量的胶质,燃油燃烧过程中形成沉积物,使燃烧质量下降,污染物排放增加。烯烃含量高的燃油热安定性差,易在发动机内产生沉积物,导致发动机工作异常,使发动机排放恶化。芳烃含量较高时不但导致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增长,还容易产生硝基多环芳烃等具有致癌效应的污染物,加大机动车排放危害。乙醇和甲醇等容易造成发动机沉积物增长,导致排放加重,且燃烧中产生醛、酮类等高毒性污染物,增加汽车排气污染的危害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34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