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铁观音的华安铁观音产业概况
华安县位于漳州市的北端,全县辖六镇三乡和一个开发区,总人口16.1万人,耕地1.2万hm?,丘陵山地占95.5%,森林覆盖率达72%,大气达国家一级标准,水质达国家二级标准,1999年12月被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生产无公害优质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以电兴工、兴茶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推进茶产业的发展,茶叶生产成为农业的一枝独秀。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既有“明前茶”,又有“冬片茶”,形成“清香型五季茶”特色。全县现有茶叶总面积达13.5万亩,在全省位居第四位,已成为国第二大铁观音茶生产基地,预计今年总产1.2万吨,在全省位居第五位,产值可达12亿元,在全省位居第二位。现有5700多家茶叶初制加工厂,50多家精制加工企业,茶叶加工、营销龙头企业20多家,茶叶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转移劳动力4万多人,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4%,茶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主管道,初步构筑产业化格局。 茶烘,一听这名,就能嗅到茶叶的芬芳,九龙江流域妇孺皆知。茶烘古称华封,一个青山围护的地方。这里种茶历史悠久,据《华安县志》记载:“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据传唐朝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县城华丰称为‘茶烘’;到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制茶业达到鼎盛,华丰设有茶行;在清代,华丰及周边乡村种茶甚多,为茶叶转运的集散地”。相传珍山乡(今湖林)林启张承祖业大开茶园种植乌龙茶,至清乾隆18年(公元1753年),茶叶大获丰收,扩建茶厂,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华丰、宜招(仙都)茶叶种植更为广泛。据记载,100多年前,仙都就有茶园2000亩以上。茶叶品种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培育,主要以当地茶种为主,同时也引进黄旦、本山、毛蟹、梅占和铁观音,所产茶叶品质优良。从唐末至今,华安已有1000多年的产茶历史,经历过辉煌和低谷,至民国时期大部分茶园都落寞荒芜。在华安县马坑乡和春村(海拔1050米)的三棵古老茶树,树龄有300多年,它们见证了华安历史上茶业发展的风风雨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华安县就推广乌龙茶制茶新工艺,改良茶树品种。1958年,仙都培育的茶苗被还带到漳州地区“发展多种经济展览会”上推荐展出,并作为典型。
80年代,推行以采代剪的整形技术和低产茶园的“三改一补”技术,提高了茶叶单产和品质,得了福建省有关部门的好评,并在全县进行推广。1983年全县茶叶面积1.42万亩,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当时主栽品种是梅占,其次是铁观音与黄旦。1988年茶叶产量大增,总产达到277吨。
1998年是华安茶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县委、县政府举办了首届茶王赛,当评出的华安仙都铁观音“茶王”以50克1.8万元的天价拍卖成交时,全县的茶农抑制不住种茶创业的热情,开垦荒山、拓展茶园。快速调整以铁观音为主栽品种的种植结构,加快低产劣质茶园改造步伐,推广大棚覆盖、矮化密植栽培新模式,采取茶树多次定修剪疏枝,节水灌溉和茶园水旱轮作技术,实现当年回收投资成本。
2003-2005年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茶叶生产和加工环节整治工作的有关措施,保护和推进茶产业的发展。
2006-2007年县委、县政府致力产业转型升级,专门成立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奖励措施,加快我县西部高车、高安、马坑三个乡镇茶产业发展。据统计,西部高车、高安、马坑三个乡镇现有茶叶面积1.5万亩,其中去冬至今新植茶叶5000多亩。我县还制定2008-2010年发展计划,计划到2010年全县茶叶面积达16万亩,实现人均1亩茶,产量达2万吨,产值达15亿元的总体发展目标。 “茶烘”是乌龙茶传统制法中的重要环节。1000多年前,华安县宋卿(今送坑)张睿轩于朝中侍俸茶道,张氏族谱中的《张睿轩制茶歌》:“茶宜子午山,赤土化石,阳风雾绕,二叶开蕊日中采,晒软阴回阳,竹撬轻觉手勤快,半炷香,停一炷,复三遍,梗红三分二叶红丝边,架上竹编凉,天变天,雨雾盖,不消水,火炉增温湿气排,炎夏青干洞中藏,初黄半炷香,顺走麻涩苦甘……”,记载华安悠久的制茶史。《制茶歌》云:“欲知茗中极品,吾曰难求醇怡香。人间众口别好,唯皇适口是留连。”自然掌握皇上品茶喜好,只有达到“醇、怡、香”,才算“茗中极品”,表述了当时华安制茶技艺之精湛。
明朝以来,《龙溪县志》就有进贡茶叶的记载,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麻涩苦甘韵醇,灵活识变可登天”的制茶技艺留下口诀真传,描述了华安茶叶加工技艺的发展。 明清时期,华安制茶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清代以来,达至鼎盛。据县志记载,茶烘(华丰)经营的茶行产品销往苏、杭、广、榕、厦、台和南洋等地,并有制茶工人到台湾传授制茶技术的史实。
1972年,华安制茶技艺得到了实质性的飞跃。当年仙都茶农首先应用半机械化制茶工具,使华安茶叶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80年代后,全县有粗制茶企业12家,仙都乡于同年新创办了一个精制厂,并致力研究铁观音的半发酵制茶技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制观音茶品外形卷曲、紧结、重实,色泽鲜润,富有光泽,香气清幽,香韵回甘,深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1996年以来,华安铁观音茶的制作工艺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优先引进空调制茶技术,制作出来茶品芬芳四溢,汤色黄绿,观音韵明,回甘鲜爽,茶叶品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产品价格成倍增长,华安铁观音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华安县茶产业处于复苏阶段,那么2000年以来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华安县创新茶叶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加工技术,生产出色、香、味、形俱佳的优质茶叶,茶叶品质与效益明显提高。一是以“驻芽2-3叶”为采摘标准,坚持多次分期分批及时标准采“午青”;二是制作工艺上推广空调抽湿做青制茶技术,通过空调机有效调整茶叶“做青房”的适宜温湿度,生产出轻发酵型茶叶,与传统加工技术相比,茶叶质量大大地提高;三是在推广空调制茶技术、改进加工工艺的基础上,改进初制品外形,达到珠化形或半珠形化,色、香、味、形皆为上品的茶叶所占比例大为提高;四是许多茶商在精包装等技术做了积极地改进,从传统的陶罐、纸质包装,转向密封的锡铂包装、纸罐、铁罐、锡罐,发展到现在的小泡7克真空塑料包装、精装、礼盒装等,摸索出-6℃以下的冷藏保鲜技术;外观设计注重色彩装潢、品牌标志等,营造广告宣传效应,适应了市场销售和开拓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华安茶文化内涵。 四、华安茶叶商贸史 据《北溪记胜》记载,“茶烘”(华封)四面环山、一水中流,水路交通极为方便。这里制茶技艺好,每到制茶季节,烘焙时香韵四起,由于闽南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易吸收水分,茶客、茶商每到华封,必然需要再度烘焙以确保茶叶品质。茶烘至恰到好处,芳香四溢,现在这小镇里还有20多个茶邦、茶行遗址,可见当时小镇茶市之繁荣。
宋代,据宋卿《张氏族谱》记载:张睿轩于宋高宗时期出任京官在宫庭掌管茶道,被赐茶卿,后张氏家庭几经波折,其子孙后代相继开茶树园而继祖业,在台北府、安溪开基茶业。《制茶歌》的“斤茶可换斤金,下品堆山化成土。”可见华安早在北宋时期就已茶业繁荣。为纪念先祖,特立社名宋卿社,即今送坑村。
清代,据《华安文史资料》记载,珍山(现湖林)乌龙茶在闽南极为出名,多由广东潮州茶行行购定销,外地只要看到珍山乌龙茶的标志就不必查验,立即放行。当时珍山乌龙茶、仙都茶叶在龙溪一带名闻遐迩,大量茶叶经由茶烘、新圩古榕渡口行水路运往海澄月港出口,茶叶作为家乡特产由华侨带出,传播至南洋(今东南亚),茶叶经营一度走向繁荣。
清中晚期,据仙都大地村的《蒋氏族谱》记载,二宜楼创建者蒋士熊后代创制了“泽春名茶”,把北溪出产的茶叶运到龙海的月港、厦门一带出售,受到外国番人的欢迎。后来便把茶叶销售推到外洋,运到西欧,并创出了二宜楼“泽春”名茶品牌,获得巨大利润,为建造二宜楼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成为了号称“神州第一楼”的二宜楼创建史上的一段佳话。
建国后,据《华安文史资料》记载,1957年华安县将茶叶作为税源开始增植,至1985年,全县年产茶4365担,按现市价达160余万元。
2000年以来,华安茶叶以其清香、味醇的特点而畅销市场,内销市场已逐步由南方发展到北方,在一些大中城市设有茶庄、茶店、茶行和茶艺馆几百家,已初步形成市场销售网络。
现在,华安县努力构建茶叶市场,全县统一冠于“华安铁观音”品牌。投资8000多万元的“华仙茶都”茶叶批发市场是农业部第12批定点市场,茶业巨头天福集团也在华安投入3000多万元建立“天福集团华安分公司”。县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农残检测中心。 华安茶农大胆创新:在生产上,采用矮化密植,通过多次定、修剪、喷灌、大棚覆盖等措施,促使早投产、早收益。在轻做青的基础上,采用空调低温做青处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对鲜叶原料要求较为严格,鲜叶要求为铁观音纯正品种,肥壮、鲜活,完整一致,在做青整个过程采用轻做青、低温、轻“发酵”方法,大大提高华安铁观音的质量。
华安县茶既有“明前茶”,又有“冬片茶”,形成了“清香型五季茶”特色。华安的铁观音品尝起来有一股独特的韵味,香气馥郁芬芳、清高,滋味清醇、滑爽、水中带香,汤色金黄清澈,叶底绿亮、柔软、匀齐。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创新,华安铁观音体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外形肥状、圆结、翠绿润,内质高香、持久、鲜醇高爽、音韵明显。华安铁观音茗茶色香味形俱佳,质量上乘,已多次获得国内国际茶叶质量鉴评大奖,畅销国内外。
众所周知,茶叶源自于中国。根据《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周时期,四川巴蜀之地已经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并将其作为贡品上贡周王室。而伴随着历史长河的向前流淌,茶树的栽培种植从巴蜀之地走出,向陕西、河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迅速扩展。到了今天,现在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1000多个县市产茶,茶叶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老百姓增产增收和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茶区划分问题,为什么现在要将我国茶叶种植区域划分为四大茶区,每个茶区都有哪些特点?希望给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现在我国都有哪些地方种茶?很多人知道我国是茶叶种植生产大国,但是却不一定搞得清楚,到底有哪些省份都在种植茶树。在历史上,茶叶最早是在四川和湖北一带种植,也就是所谓的巴蜀之地。随后随着秦朝的统一,茶叶种植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和河南地区扩展,后来又不断地向长江中下游流域传播,到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把茶籽带到台湾,开辟了台湾茶区。目前中国茶叶种植区域,从经纬度上来看的话,从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岸到东经94度的西藏自治区米林,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省榆林到北纬38度的山东蓬莱,南北纬度跨越20度达到2100千米,东西经度跨度28度,纵横2600千米的广大区域内,都有茶树种植栽培。
如果从种植的具体省份来看,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海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云南、甘肃、西藏、新疆和台湾等20多个省份1000多个市县市种茶。这里面既有海拔达到2600米的高山茶园,也有平均在海拔200~300米的低山丘陵和平地茶园。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茶园种植面积达到了4597.87万亩,其中最大的是云南省,达到了699.9万亩,前一年排名第1位的贵州省退居次席,但是种植面积也达到了698.7万亩,与云南相差不大,而排名第3位的是四川省,种植面积达到了575万亩。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全国的茶园种植面积是不断扩大的,而且茶叶的生产量也在不断的增多,种植区域以及茶园品种的优良改造正在不断的提高,质量和效益也有明显的提升。而且目前各地仍然在大力的发展茶叶生产种植,相信未来我国的茶叶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茶叶的种植区域也会进一步的增多。
二、历史上我国茶区是怎么分布和变化的?1.唐朝八大茶区
在唐朝以前,我国茶叶种植虽然已经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但总体上仍然集中在四川和湖北以及河南东部等地。到了唐朝之后,茶叶进入到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也正是到了这一阶段,我国有记载的茶区划分才正式开始。
根据唐代陆羽的《茶经》所记载,在唐朝中后期茶叶种植的州郡一共有43个,共计划分为8大茶区,分别是山南茶区、淮南茶区、浙西茶区、剑南茶区、浙东茶区、黔中茶区、江西茶区和岭南茶区。至八大茶区涵盖了现在的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四川、贵州、安徽等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实在陆羽《茶经》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茶叶种植区,并没有被划在这八大茶区之内,这就是云南茶区,因为当时的云南是南诏国。
2.宋元明茶区
在宋朝的时候,茶叶种植生产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向长江流域和淮南一带扩展。宋朝将全国种植茶树的66个州242个县划分为5大茶区,分别是江南路、淮南路、荆湖路、两浙路和福建路。元朝在宋朝茶叶种植区域的基础上进行了再一次系统划分,将茶叶划分为江西行中书省和湖广行中书省两个重要产区。明朝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茶区划分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郑和下西洋将茶籽带到台湾开辟台湾茶区,再次扩大了我国茶叶种植的规模。
3.清朝6大茶类生产中心
清朝茶叶的划分区域跟以前的朝代有所区别,这是因为清朝时期茶叶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再加上茶叶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的逐步完善,我国茶叶六大茶类基本形成,所以在茶区划分方面就形成了以茶类为中心的划分方式。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清朝时期一共有6大茶类生产中心,分别是砖茶、乌龙茶、红茶、绿茶、边茶和珠兰花茶等生产中心。其中砖茶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湖北咸宁和湖南岳阳一带,乌龙茶生产中心主要是在福建安溪、建瓯、崇安一带,红茶主要是在安徽祁门、江西武宁和湖南安化等地生产,绿茶主要是在江西婺源、浙江杭州、江苏虎丘等地生产,边茶生产中心主要在四川雅安、汶川、安县等地,而珠兰花茶则是在广东省罗定等地区生产。
4.民国茶区划分
民国时期,虽然因为战乱的原因,中国茶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是很多茶人还是对我国茶叶的产区划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其中著名茶人吴觉农和胡浩川就曾经提出将中国划分为13个茶叶产区,包括8个外销茶产区和5个内销茶产区。陈椽教授则将我国的茶区划分为4大块,分别是浙皖赣茶区,闽台广东省茶区、两湖茶区和云川康茶区。这些茶区的划分方式虽然各有特点,各有说法,但是为我国现代四大茶区的确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现代四大茶区的划分方式及特点有哪些?1.四大茶区划分原则
在建国以后,茶叶的生产和种植得到积极有效的恢复。很多茶学研究学者继续对我国茶区的分布进行有效的划分,比如说庄晚芳教授早在1956年就将中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为华中北区、华中南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区以及华南区。而王泽农教授在1958年则提出将我国的茶区划分为华中、华南和华西三大区。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茶区专家对我国辖区的划分又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实际上,茶区的划分应该属于经济概念,所以必须在国家总的发展方针政策的指导之下,然后再结合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以及注意行政区域的基本完整来考虑。所以,我国现在确立的四大茶区是根据地域差异、产茶历史、品种类型、茶类结构、生产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之后进行确定划分的。这四大茶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2.四大茶区分布范围
华南茶区主要包括福建和广东中南部,广西和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西南茶区主要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云南中北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江南茶区是以长江以南茶区为主,包括广东和广西的北部,福建中北部,安徽、江苏、湖北省南部以及湖南、江西、浙江等省。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以及山东沂河以东部分地区,包括甘肃、陕西、河南南部,湖北、安徽和江苏北部以及山东东南部等地。
这四大茶区基本上是按照相应的行政区划和茶叶种植类型历史和生产特点进行划分的,涵盖了我国所有的茶叶种植区域。
3.四大茶区生产特点
华南茶区属于热带季风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温度最高的一个茶区,年平均温度可以达到20度以上,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区域。所以华南茶主要种植乔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品种,灌木型树种也有分布,但相对数量较少。华南茶区主要生产红茶、普洱茶六堡茶、绿茶和乌龙茶等。
西南茶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对来说地形更加复杂,而且海拔更高,年平均气温比华南地区要低不少,只有14~18度左右。但是西南地区是茶叶的原产地,所以的品质非常的突出,主要的茶树品种类型包括灌木型、小乔木型和乔木型等,生产的茶叶品类主要是绿茶、普洱茶、边销茶和花茶,当然还有红茶。
江南茶区基本上是以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但是南部则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5度以上,同样也是茶树比较适宜生长的区域。江南茶区种植的品种主要是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小乔木型的中叶种和大叶种也有分布,但是数量较少。江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可以说全国十大名茶中大部分都是在江南茶区出产。
江北茶区属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都在15度以下,所以相对于其他几个茶区来讲,茶叶生长的时间更长,茶叶的上市时间更晚。江北茶区总体上是以灌木型中小叶种,主要生产绿茶。江北茶区绿茶的最大特点就是香高味浓,因为其茶叶的生长时间长,内质丰富。
总的来说,在我国几千年的茶叶种植发展史上,茶区的划分是根据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确定的。我国四大茶区的确定,不仅有助于茶叶生产种植规模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发挥区内生态经济技术优势,提升我国产业总体的竞争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35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