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地水库的工程效益
鹤地水库灌区渠系从北至南贯串大半个雷州半岛。总干渠名为“雷州半岛青年运河主河”全长76公里,设计最大过水能力120立方米每秒。大干渠有东海河、西海河、东运河、西运河、四联干渠5条,共长195公里;干渠155条,长1164公里;支渠1467条,长4041公里。在运河中段建有一座西涌节制闸,用以调节上下游水位和流量,并设有船闸一座,可通航40吨以下船只。在距遂溪县城一公里的东海河上建有新桥大渡槽一座,是鹤地水库灌区最大的渠系建筑物,全长1206米,分为40跨,双悬臂支承,双柱式槽墩,最大墩高29.5米,渡槽底宽5.5米,槽身高3.5米,设计过水流量13.25立方米每秒,可通航20吨船只。
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建成后,雷州半岛的廉江、遂溪、海康、湛江市郊区、吴川、等县区155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保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963年雷州半岛出现1943年型的特大旱情,从上年秋季起连续8个月未下过透雨,由于鹤地水库发挥了重大作用,120万亩稻田按时插下秧,早造增产粮食近亿斤。而1943年大旱,农业减产失收闹饥荒,饿死人以万计。1964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鹤地水库,写有“鹤地水为库,雷州旱不忧,渠分四干引,江截九洲流”的诗句。
世界上最大水库
6.2.4.1 建库前后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分析与对比
本次研究,通过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的分析与对比,来揭示五里冲水库建设后区内岩溶生态环境的变化。分别选择建库前的1993年和建库后的2001年作为对比时段。1993年土地覆盖类型为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经数字化并进行了几何精校正(图版Ⅴ-1);2001年土地覆盖遥感分类采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的ETM数据(2001年6月14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接收),经过图像增强、几何精校正后(图版Ⅳ-1),对其进行计算机自动识别分类,得出当期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图版Ⅴ-2)。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标准,结合各种地类的生态效应,将土地覆盖类型划分为:水田、旱地、果园、有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草地、石漠、水域、居民地等11类。工作区1993~2001 8a间土地覆盖类型总体变化特征(表6-8)为:与1993年相比,2001年的耕地略有减少,园地有所增加,说明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有林地和灌木林总数基本保持不变,森林覆盖率8a来基本维持在28.8%的水平上;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大量减少,荒草地、建筑用地增加,而石漠面积增加近一倍,显示工作区岩溶石漠化问题仍比较严重。
表6-8 蒙自盆地1993年与2001年土地覆盖类型面积对比(单位:亩)
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某一地类面积的“增加”不是在原基础上的简单增加,而是减中有增、增中有减。即某一地类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在某一时段内演变成其他的一种或多种地类,在同一时段内同样也会有其他一种或多种地类演变成该地类,各种地类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消长的关系。通过进一步分析各种土地覆盖类型的减少去向或增加由来,有助于对区内生态环境变化的更深入的了解。
(1)耕地变化特征
包括水田、旱地及园地。由于五里冲水库的建成,蒙自盆地的农业用水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从而有条件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区耕地总面积由1993年的953789.1亩减少到2001年的903165.5亩,陡坡开荒得到了控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启动,特别是耕地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
1)水田总体减少,主要变成了园地、旱地和有林地
如表6-9、6-12和图6-8所示,1993年的水田到2001年有36065.6亩(占22.99%)变成了旱地,而2001年水田中有29366.9亩(占21.31%)是由1993年旱地变化而来的,水田与旱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水田减少6698.7亩;水田与园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水田减少9287.0亩,水田与有林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水田减少2479.6亩,水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水田减少1624.1亩。
表6-9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水田动态变化
表6-10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旱地动态变化
表6-11 蒙自盆地1993~2001年园地动态变化
表6-12 五里冲水库灌区耕地历年变化情况表(单位:亩)
2)旱地略有减少,主要是产生了石漠化
如表6-10和图6-8所示,1993年的旱地到2001年有96947.0亩(占12.61%)变成了荒草地,而2001年荒草地中有71498.7亩(占9.78%)是由1993年旱地变化而来的,旱地与荒草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旱地减少25448.3亩;旱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旱地减少42749.1亩,旱地与有林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旱地增加21384.4亩。可见,旱地与其他地类之间相互转变较大,但总体保持平衡,略有减少,石漠化未能有效控制。
3)园地明显增加,主要由水田和旱地转变而来
如表6-11和图6-8所示,1993~2001年园地与水田之间净变化值为园地增加了9287.0亩,园地与旱地之间净变化值为园地增加了2000.0亩,但园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园地减少了3228.8亩。可见,园地的增加主要是由水田和旱地转变而来的,而园地也有石漠化现象,应加以控制。
图6-8 蒙自盆地1993~02001年耕地动态变化图
(2)林地类变化特征
包括有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其中有林地和灌木林总量变化不大,但却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之中。与其他地类相比,有林地与灌木林影像特征最为接近,二者之间有较大比例属于混分,故从生态意义角度可以忽略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总量大量减少,造林成效有待提高。
1)有林地总体略有增加,主要由未成林造林地和灌木林演变而来
如表6-13和图6-9所示,1993~2001年8a间,有37429.8亩未成林造林地变成了有林地,有林地与灌木林之间净变化值为有林地增加了19322.9亩。有林地与旱地间动态变化值也较大,其净变化值为有林地减少了21384.4亩。同时,有林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有林地减少了20475.8亩。加强现有林地的保护,防止其退化,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表6-13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有林地动态变化
表6-14 蒙自盆地1993~2001年灌木林动态变化
表6-15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未成林造林地动态变化
2)未成林造林地大幅度减少,近一半变成了有林地,持续造林和维护工作未跟上
如表6-15和图6-9所示,1993年的未成林造林地到2001年有46.45%(37429.8亩)成为有林地,7.13%(5748.3亩)变成了灌木林,计有53.63%的成活成林,造林成果已经不错。但应看到还有16.63%、11.99%和4.26%分别变成了旱地、荒草地和石漠,若能根据岩溶地区的特点选好树种,造林后给予适当的护理,还可提高造林成效。从表中还可看出,荒草地、石漠、旱地等其他地类成为未成林造林地的极少,区内持续造林工作比较薄弱,致使未成林造林地大幅度减少,2001年比1993年减少了87.44%。
(3)荒草地变化特征
荒草地总体略有增加,主要由旱地演变而成,但荒草地的石漠化相当严重。如表6-16和图6-10所示,荒草地8 a后多了16153亩,增加了5.78%。历时8 a,1993 年的荒草地中有12.0%和6.89%变成有林地和灌木林,而25.57%和24.86%分别变成了旱地和石漠。荒草地与旱地之间净变化值为荒草地增加了25448.3亩,荒草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荒草地减少了42995亩。
图6-9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林地类动态变化图
(4)石漠变化特征
区内石漠化严重,8a间石漠面积增加了94.90%,荒草地和旱地最容易石漠化,存在林地砍伐和退化现象。
表6-16 蒙自盆地1993~2001年荒草地动态变化
图6-10 蒙自盆地1993~2001年荒草地动态变化图
表6-17 蒙自盆地1993~2001年石漠动态变化
图6-11 蒙自盆地1993年至2001年石漠动态变化图
如表6-17和图6-11所示,1993年的石漠面积为118479.4亩,到2001年增加到230913.1亩。1993年的石漠中有9.73%和13.30%变成了有林地和灌木林,这些石漠区得到了很好的生态恢复,有22.37%变成了荒草地,也处在一种恢复的进程中;2001年石漠中,有69495.6亩(占30.10%)是由荒草地演变而来的,有65853.0亩(占28.52%)是由旱地演变而来的,有林地也有32006.1(占13.86%)演变为石漠,人为砍伐、毁林开荒,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
6.2.4.2 五里冲水库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
五里冲水库1997年开始供水,供水量分别为:1997年847.88万m3,1998年2016.8万m3,1999年2600.2万m3,2000年3730.0万m3,2001年2259.36万m3,现已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解决了蒙自坝区干旱缺水问题,灌溉面积广,受益人口多
蒙自坝区旱地一般无水灌溉,产量低,但增产潜力很大。过去因农灌用水问题未能解决,一直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坝区经济的发展。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粮食自给率仍不足50%,每年需国家调入粮食5亿kg。
五里冲水库灌区主要涉及6个乡镇,2000年农村人口116332人(表6-18、6-19)。水库自流灌溉控制土地面积26.878万亩(耕地19.177万亩),其中东灌区(6片)为水稻旱作交叉灌区,犁江河为水稻集中灌区(4片),西灌区为旱作物集中灌区(10片)。水库引、蓄水供水系统年总供水量可达8972.0万m3,灌溉面积18.23万亩,将水利化程度由1996年的40.67%提高到86.40%。
表6-18 五里冲水库灌区农村基本情况表
表6-19 五里冲水库灌区水果生产总体情况表
(2)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资源利用更趋合理,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区的建设。
灌区原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4.62%,林业占1.46%,牧业占21.45%,渔业占2.47%。水库建成后,因灌溉水源得到了保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主要发展水果业,建成了万亩石榴园。石榴面积由1996年的3885亩增加到2000年的10363亩(表6-20)。
表6-20 五里冲水库灌区石榴生产情况表
1997年11月15日,云南省政府批准蒙自为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区。五里冲水库灌区处于红河自治州和昆河经济带之中心位置,土地广阔,光热优越,具有大规模农业深度开发的显著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成为一个以高投入、高科技为支撑条件,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商品化的现代化农业区域。
(3)粮食单产有明显提高,水果产量大幅度增加,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建库后灌区水田面积和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作物所致。但因灌溉水源得到了保证,水稻单产有明显提高,由1996年的每亩400多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每亩500多公斤(表6-21)。水果产量由1996年的626.94万kg增加到2000年的1023.43万kg。
表6-21 五里冲水库灌区水稻生产情况表
(4)促进了生态建设,陡坡开荒得到了控制,灌区内生态环境正在改善,区域性石漠化防治工作有待加强
建库后,五里冲水库的直接灌区(蒙自坝区)和水库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坝区内原来的旱地变成了连片的果园,特别是盆地边缘山坡脚一带的果园建设,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起到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由于林地用水得到保障,促进了灌区植树造林,提高了成活率,沿公路两侧绿化带的建设效果明显;五里冲水库对盆地内干旱湖盆(南湖、长桥海和大屯海等)定期输水,不仅蓄积了水源,而且调节了气候。
虽然五里冲水库的直接灌区和水库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工作区总体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8年来,区域上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分别减少了87.44%和87.65%,而石漠面积增加幅度达94.90%,说明工作区呈持续的岩溶石漠化状态。盆地周边的斜坡地带为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一方面斜坡地带生态条件最为脆弱;另一方面该地带原是陡坡开荒最严重的地区,现在虽然得到了控制,但退耕后没有及时还林还草,而是成了荒芜的石漠。
(5)城镇供水得到了保障,区位优势得以发挥,蒙自成为红河自治州的社会、经济中心
蒙自处于红河自治州和昆明—河口经济带之中心位置,土地广阔,资源丰富,具有显著的地域优势。早在1957年11月18日,云南省最初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时,就将蒙自作为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后于1958年7月,州府迁往个旧。五里冲水库建成后,城镇供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蒙自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了保障,红河自治州政府于2001年迁回蒙自县。可见,五里冲水库不仅对蒙自,而且对整个红河自治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为岩溶断陷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积累了经验
五里冲水库采取了上游高原区引水和蓄水—基岩山区建立生态经济林—盆地内建立高效农业基地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模式;水资源开发方面,以五里冲水库为枢纽,将响水河水库、小新寨水库、菲白水库等山区分散小水库联合形成供水系统,统一调度,利用工程群体优势,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灌溉效益;工程建设方面,五里冲水库是我国在强岩溶地区利用天然溶蚀洼地,采用一系列高新技术防渗堵漏,首次建成水深超过百米(106m)无大坝的中型水利工程。其开发建设的模式和经验,在同类地区(特别是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价值。
水库常用来拦洪蓄水,同时也有的地方利用水库建立水力发电站,那么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您解答。
世界上最大的水库
沃尔特水库是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湖。在加纳境内沃尔特河上,1967年建成阿科松博大坝后形成。长900公里,最宽24公里,最深74米。面积8,482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4583平方公里)的1.8倍。
沃尔特水库的基本资料
坐标:北纬6度30分,东经0度0分
湖泊类别:水库
集水区面积:385180平方公里
集水区国家:加纳
湖泊面积:8502平方千米
平均深度:18.8米
最深深度;75米
水体体积;148立方千米
湖岸线长度:14800千米
海拔高度:85米
沃尔特水库的地理气候
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北岸。北邻布基纳法索,东与多哥相连,西同科特迪瓦交界,南濒大西洋的几内亚湾,领土呈长方形,海岸线长562公里。全境地势平坦,大部分地区为平原,由北向南倾斜,沿海和沃尔特河谷地地区为平原,西南部和北部为高原,东南部和中部有两列山地,海拔600~700米。东境的杰博博山海拔876米,为全国最高峰。
沃尔特河纵贯全境,境内长1100公里,由北向南注入几内亚湾,其下游筑阿科松博水坝,形成沃尔特水库,面积达8482平方公里。沿海多泻湖。加纳全国处在热带,主要受撒哈拉沙漠大陆气团和大西洋海洋气团的影响。沿海平原和西南部阿散蒂高原属热带雨林气候,沃尔特河谷和北部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分干温两季,5~10月为雨季,11~4月为旱季,地区之间温差小,1月平均气温沿海地区为26℃,内陆为29℃;7月平均气温沿海地区为29℃,内陆为34℃。南部和西南部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1800毫米,北部年平均降水量为 600~1200毫米。加纳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有黄金、钻石、锰、铝矾土、石灰石、铁矿、红柱 石、石英沙、高岭土和石油等。
沃尔特水库的开发利用
史1961~1965年,加纳政府在世界银行,国际财团联合投资下,在离海岸10公里的阿科松博峡谷,筑了一座弧形重力大坝,拦断沃尔特河。坝高141米,长640米,体积794万立方米。另外在水库东岸一个小湾,建了高36米,长350米的马鞍形小坝,封住群山环绕的一个缺口。由于河谷盆地宽大,水源充足,不到两年就形成举世无双的人工海洋,它向上回流498公里,平均深度19米,最深75.8米,占据了加纳国土的3.6%。
库容148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4。碧水粼粼,浩荡无边,许多山峰出水成岛,克瓦胡高原和阿克瓦皮姆山区被湖色涂抹得更加魅人;湖岸长达7200公里,驾艇循岸漫游,竟须耽延1个月之久。大坝西端建立发电站,装机90万千瓦,使加纳的发电量突增9倍,供应全国绰绰有余。70%的电力被外国设在加纳的铝公司利用,它们主要进口几内亚的廉价铝土,再用加纳的廉价水电炼铝,年产值2亿美元,而加纳得到电费1700万美元。电力还向邻国多哥,贝宁。科特迪瓦出口。阿科松博高楼林立,宾馆幽雅,成了现代化的旅游城市。在沃尔特河口海滨,距首都阿克拉30公里的特马市,兴建了商港,军港和大型炼铝厂,成为加纳新兴工业基地和西非最大的人工港。
沃尔特水库是非洲最佳淡水渔场之一,现年捕鱼4万多吨,相当加纳海洋捕捞量的1/4。库区航运便利,轮船可上溯到塔马利港。大坝下游发挥灌溉效益,全年保持每秒1000立方米的稳定流量。1977年已在阿科松博下游24公里兴建灌溉工程,引水灌溉阿克拉平原的300多万亩荒地,保证加纳粮食逐步自给。当然,沃尔特水库也有许多弊端,但必竟是利大于弊。
沃尔特水库的旅游资源
为避开雨季,去加纳的最佳旅游季节为10月至翌年3月。主要旅游点:阿克拉是座十分美丽的滨海城市,近郊有天然游泳场,市中心的国立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古代现代的美术作品,及加纳各族人民的传统文物。海岸边上有三座过去关押奴隶的碉堡,其中最大一座叫克里斯琴博堡。市内独立广场北侧有50尺的?独立门?。阿克拉有许多一流旅馆,供游客下榻。库马西国家文化中心是一个面积大,风景优美的场所,由阿散蒂王宫陈列室,手工艺品陈列室、雕刻、刺绣、纺织、印花和陶器制作等车间,露天剧场以及动物园等组成。
沃尔特湖是人工湖,离首都阿克拉以北100公里,面积约8500平方公里,最深处达70米。1961~1965年在阿拉松博峪谷筑起一座长660米。高出基岩132米,高出水面73米的拦水大坝,在水坝上方形成了这个巨大的人工湖。沃尔特湖成为难得的大渔场,大坝西端是一个大水电站。随着水坝的建成,峡谷中出现了一个依山傍水的现代化城镇。这里湖水清澈,浩瀚无际,景色秀丽,吸引着大批游客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35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