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本人在广东潮汕地区,有一块,面积大约200亩的小山丘地,土地肥沃,请问种植什么有经济价值的药材和农作物

我建议你种植三七 现在三七在中药方中几乎是方可见 用处非常广泛而且疗效特别好 三七的价格也在越长越高 而且供不应求 在广东那有那么好的中医中药氛围 你种三七肯定能卖的号

本人在广东潮汕地区,有一块,面积大约200亩的小山丘地,土地肥沃,请问种植什么有经济价值的药材和农作物

另外三七在广东是可以栽培的 只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需要照看

相关资料如下 你看看吧 参考一下 另外建议你 种植这种药材最好去其他栽培的地方学习一下考察一下 种别的东西也一样

植物产地

云南·文山、广西·梧州、江西、四川等地也有栽培。以云南文山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优为地道名贵中药材。

关于三七,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候,一个叫张二的青年,患了一种疾病,口鼻出血不止,虽经多方医治仍无效果。一天,一位姓田的医生路过,他取出一种草药的根,研磨成粉给张二吞下,不大功夫,血竟然止住了。张二一家非常感激,并要求医生留下这种神奇草药的种子。

一年后,张二家的草药长得非常茂盛。恰巧,知府大人的独生女患了出血症,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无奈只好贴出告示:能治好女儿病者,招其为婿。张二闻知后带上自种的草药,二话没说,拿出草药研成末给**服下。谁知不到一个时辰,**竟死了。知府大怒,命人将张二捆起严刑拷打,他被逼讲出实情。知府大人即令捉拿了田医生,并将其定为“谋害杀人”罪。临刑之日,田医生万般无奈,只好向亲自监斩的知府大人解释说:“此草药对各种血症都有疗效,但须长到三至七年才有效。张二所用之药,仅长满一年,本无药性,当然救不了**。”说罢,他从差役手中要过利刀,在自己大腿上划一刀,鲜血直流,他从自己的药袋中取出药粉,内服外敷,即刻便血止痂结,在场的人惊讶不已,知府大人后悔不已,只好放了田医生。人们为了记住这一惨痛教训,就把这种药定为“三七”,表示必须生长到3~7年才有用。因为此药为田医生所传,故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三七也被称作“田七”。

人工培育

种植概述

三七起源于第三纪,属古热带残遗植物,分布范围极其狭小,这主要与三七在生理生态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三七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每年有一个生长周期。通常,两年以上的三七在一个生长周期内有两个生长高峰,4—6月的营养生长高峰和8—10月的生殖高峰。三七种子的发芽温度为10—

、30℃,最佳温度为20℃,种子的休眠期为45d—60d,种苗在休眠过程中需要经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才会萌发,而且对光的反应非常敏感;传统认为需要自然光照30%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故三七荫棚有“三成透光,七成蔽荫”之说;据最新研究表明,最适宜的三七棚透光度为8%—12%,超过17%三七的生长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三七从播种到收获,要经3年以上的时间;一年生三七的根通常用做种苗,从第二年的植株起便能开花结实,一般7月现蕾,8月开花,9月结实,10至11月果实分批成熟。

云南省三七主产区地处低纬度高原,气候的特点是夏长冬暖,热量比较丰富,年温差变化比较小,年平均气温为15.8-19.3℃(云南省气象局资料室,1982),一年内除了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日温低气温出现≥0.0℃的天气外,最低气温多年的平均值为0-2℃,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天数为265-307天,年有效积温达4863.7-6436.8℃。夏季由于雨量集中,太阳辐射明显下降,形成6-8月的平均气温为21.5-22.5℃,适宜的温度及水分条件,为三七的生长发育提供优越的自然环境。冬季月平均温度为11℃,地上部分的生长已经停止,但此时5cm地温仍保持14℃(地区平均值),这是三七茎叶在冬季仍能保持生机的原因,较高的地温,有利于根部养份的积累,特别对已播种入土种子的种胚后熟的形态发育极为有利,种胚后熟期能够通过冬季阶段时自然完成,这对三七的育苗工作,提高种子的出苗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文山州发展三七生产的有利因素。

三七产区的地貌复杂,地势起伏大,造成气温的垂直差异显著,冬春季(12月至次年4月)及夏末秋初(8-10月),受大气环流冷空气侵袭的影响,造成短时性及局部的霜冻和低温灾害,特别是低温冷害,虽未曾出现降雪和霜冻现象,气温也未降至凝霜0℃值,但气温骤然降低至作物生长的临界值以下造成的危害较大,这类情况几乎隔数年就可能出现。在富宁县海拔低于500m的产区,在夏季气温较高,加上焚风效应及局部环流影响,气温更有增高倾向,可能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天气,蒸发加强,很可能造成植株萎焉。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一定要采取妥善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通过栽培实践,了解到三七生长过程中,宜接受漫射光而切忌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

三七是典型的阴生植物,这种生态习性与三七本身的组织构造特征相一致。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七农,对三七生长发育期适宜的光照条件,大致为三成透光七成遮阴,在具体做法中又根据三七株龄及不同生育期中透光的需求而有所区别。根据一年中的气候状况及生育期特点,通过调整天棚上荫蔽物的疏密程度,调节园内的透光度。例如在5月上旬,正值各类三七苗的生长初期,此时年降水量偏少,太阳辐射光较强,且日照时数长 ,为维护这一阶段三七苗的正常生长,应适当加大荫蔽度,棚内的透光度约为25-30%。进入雨季后,由于云量增多,大气湿度增大,日照时数比春季减少,总辐射也较低,而三七正进入生长旺盛期,此时宜减少荫蔽,加大园内的光照,透光度可增加到40%,具体控制园内荫蔽度的多少,需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三七产区的气候与全省一样,干湿季十分明显。文山州的年降水量比较充沛,近10年各地降水量平均为1163mm。南部地区达1300mm以上。三七生长发育期要求比较湿润的环境,植株的正常生长要求保持25-40%的土壤水分,并要求三七园内的相对湿度达到70-80%。雨季时由于年降水量的80%以上集中于5-10月,这期间园内可以依赖于大气降水。有些地区土壤渗透大,只要无降水天数较长,就可能形成干旱,园内就需要进行人工浇灌,来维持一定的湿度。水分的人工调节主要在冬、春季,这时天气晴朗,日照充足,降水稀少而风速大,蒸发力强盛,土壤水分迅速减少,这时除了进行人工浇灌外,还必须注意适当的田间管理,利用铺盖厢面草及调整园内天棚的搭盖,来保持园内的湿度。同时还必须注意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三七苗,对水分的特殊要求,如播种至子苗展叶期,子条的出苗期以及绿果转红果期等。发生旱情时一定要抗旱浇水,防止出现生理性干旱,直接影响红籽收成。

各地的年降水量不一,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同时在选择及建造三七园时,应当把水源条件作为重要问题来考虑。在年降水较多的年份或地区,则应做到在大雨或暴雨后防洪排涝,及时排除园内积水,土壤含水量过多,通气不良,如果园内较长时间处于遭水状态,直接危害植物生存,可能引起三七遭根而死亡。园内相对湿度过大时,容易引起各种病害的爆发,这在日常管理中不可忽视的。是三七生存的基础,植株通过土壤获得生存所必需的水分、养料、空气和热量,土壤的结构、肥力和通透性直接影响三七的生长发育。文山州栽培三七已遍及全州8个县,产区的海拔高度悬殊显著,从海拔340-1800m都有三七种植区,复杂的地貌形成热、水、土等条件的空间差异突出,直接影响局部地区的水、热条件,加上成土母岩类型多样,土壤质地和土壤肥力的自然差异是比较大的。

三七几乎能在粘性较重、通透性差、pH值4.5-5.6的酸性红壤和黄壤中生长,也可以在pH值近中性的黑色砂壤土中生长,这完全是长期以来人为生产活动的结果。通过翻耕、施肥、浇灌、轮作等多种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进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状况,这也是新、老产区间存在的三七长势和产量等方面有差别的原因。因此在发展三七生产中,对土壤的利用要养用兼重,根据该地区土质和肥力的特点,进行合理施肥。通过正确的耕作方法,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状况,创造微生物的适宜生活条件,加速有机质矿化,促进养分增加,逐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恶化。特别在浇灌困难的山区,通过加强田间管理,调整养分状况,逐步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朝着人为活动有利的方向发展。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宜选坡度在5-15度的排水良好的缓坡地,富含有机质的腐殖质土或砂壤土。农田地前

、作以玉米、花生或豆类为宜,切忌茄科作前作。地块选好,要休闲一至半年,多次翻耕,深15~20厘米,促使土壤风化。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翻地前铺草烧土或每亩施石灰100千克,作土壤消毒。最后一次翻地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厩肥5000千克,饼肥50千克,整平耕细,作畦,畦向南,畦宽1.2-1.5米,畦间距50~150厘米,畦长依地形而定,畦高30-40厘米,畦周用竹竿或木棍拦挡,以防畦士流坍,畦面呈瓦背形。

2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

(1)选种种子处理:每年10-11月,选3—4年生植株所结的饱荫成熟变红果实,摘下,放人竹筛,搓去果皮,洗净,晾干表面水分。用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种10分钟消毒处理(可与种衣剂混用),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三七种子干燥后易丧失生命力,因此,应随采随播或采用层积处理保存。

(2)播种:用工具划印行,以行株距6厘米×5厘米进行点播,然后均匀撒一层混合肥(以腐熟农家肥或与其它肥料混台),畦面盖一层稻草,以保持畦面湿润和抑制杂草生长,每亩用种7万-10万粒,折合果实10~12千克。

如播种浇水后采取覆盖银灰色地膜的方法,可起到明显的增产和良好的保水节肥等效果。

(3)苗期管理和移栽:天气干旱时,应经常浇水,雨后及时排去积水,定期除草。苗期追肥一般以磷肥为主,通常追施3次,第一次在3月份苗出齐后进行,后2次分别在5月、7月进行。苗期天棚透光度要根据不同季节的光照度变化加以调节。三七育苗一年后移栽,一般在12月至翌年1月移栽。要求边起苗、边选苗、边移栽。起根时,严防损伤根条和芽胞。选苗时要剔除病、伤、弱苗,并分级栽培。三七苗根据根的大小和重量分三级:千条根重2千克以上的为一级;千条根重1.5~2千克的为二级;1.5千克以下的为三级。移栽行株距:一、二级为18厘米×15~18厘米;三级的为15厘米×15厘米。种苗在栽前要进行消毒。多用300倍代森锌浸蘸根部,浸蘸后立即捞出晾干并及时栽种。

3田间管理

(1) 除草和培土:三七为浅根植物,根系多分布于15厘米的地表层,因此不宜中耕,以免伤及根系。幼苗出土后,畦面杂草应及时除去,在除草的同时,如发现根茎及根部露出地面时应进行培土。

(2) 淋水、排水:在干旱季节,要经常淋水保持畦面湿润,淋水时应喷洒,不能泼淋,否则造成植株倒伏。在雨季,特别是大雨过后,要及时除去积水,防止根腐病及其它病害发生。

(3) 搭棚与调节透光度:三七喜阴,人工栽培需搭棚遮荫,栅高1.5~1.8米,棚四周搭设边棚。棚料就地取材,一般用木材或水泥预制行条作棚柱,栅顶拉铁丝作横梁,再用竹子编织成方格,铺设棚顶盖。棚透光多少,对三七生长发育有密切影响。透光过少,植株细弱,容易发生病虫害,而且开花结果少;透光过足叶片变黄,易出现早期凋萎现象一般应掌握“前稀、中密、后稀”的原则,即春季透光度为60%~70%,夏季透光度稍小,为45%~50%,秋季气温转凉,透光度逐渐扩大为50%~60%。

(4)追肥:三七追肥要掌握“多次少量”的原则。一般幼苗萌动出土后,撒施2-3次草木灰,每亩用50~100千克,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4-5月施1次混台有机肥(厩肥、草木灰2:1),每亩用2000千克,留种地块加施过磷酸钙15千克,以促进果实饱满。冬季清园后,每亩再施混合肥2 000-3 000千克。

(5)打薹:为防止养分的无谓消耗,集中供应地下根部生长,于7月出现花薹时,摘除全部花薹,并向叶面上喷施药材根大灵,促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提高三七产量。打薹应选晴天进行

(一)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

1.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成果

广东省共划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13个,从6等到18等。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3~16等,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0%,其中以14等地和15等地为最多,都占22.7%,16等地和13等地分别占19.6%和14.1%;12等地和17等地分别占6.7%和9.0%;11等地和10等地分别占2.8%和1.2%;9等、8等和18等地均不到1%,分别占0.7%、0.2%和0.3%;7等地占0.1%;6等地最少,还不到0.01%,仅有134.0公顷,主要分布在韶关乐昌的石灰岩地区,18等地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的吴川、雷州和遂溪。

1)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全省分布状况图

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面积分布情况参见图3-22~图3-25。

图3-22 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图

图3-23 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图

图3-24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图(1)

图3-25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图(2)

2)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地级市分布状况表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分布状况参见表3-32。

表-323 自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广然质量等面积汇总表

2.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成果

广东省共有农用地利用等别13个,从3等到15等。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8~10等,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1.4%,其中8等、9等、10等地分别占19.7%、23.3%和18.5%;其次为11等地和7等地,分别占11.3%和10.1%;12等、6等、13等、5等地分别占7.2%、4.5%、2.3%和2.0%;4等地和14等地分别占0.8%和0.3%;3等地和15等地最少,不到0.1%。3等地主要分布在清远阳山、清新北部以及韶关的乳源等石灰岩地区,15等地主要分布在湛江地区光温潜力最高的吴川,部分分布在地处灯塔盆地的东源。

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6等以下的农用地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山地的坑田和梯田以及沿海低围田(咸酸田),主要分布在韶关的乳源和乐昌,清远的阳山、连南、连州和清新的北部地区,以及江门、珠海和汕头的盐渍化地区;高等地主要分布在精耕细作、农业栽培技术成熟的潮汕冲积平原的高围田区、河流冲积平原的河边田以及丘陵山地的垌田区,主要有茂名的高州、信宜,梅州的兴宁、梅县和梅江区,河源的东源县和源城区以及肇庆的高要市,尤其是兴宁、信宜、高州、梅江区,86%以上的农用地是12等和13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粮食种植粗放,现实粮食产量较低,相对其自然质量等别,珠江三角洲的利用等别整体下降。雷州半岛由于降水、干旱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粮食生产水平也不高,虽然其光热条件全省最好,经过利用水平修正以后其利用等相对自然质量等整体下降。从整体水平来讲,茂名地区由于具有优越的光热条件和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等双重优势,其粮食产量水平较高,利用等综合水平在全省最高,茂名87%以上的农用地在11等以上,基本都在8等以上。梅州地区30%以上的农用地在12等以上,60%以上集中在9~11等,利用等综合水平在全省较高。肇庆和河源地区利用等综合水平在全省也相对较高。潮汕地区耕地利用等别比较集中,整体利用水平较高,90%以上的耕地在8~10等。湛江地区虽然光热条件好,潜力水平全省最高,但由于干旱缺水以及土地利用水平比较低下等原因,其利用等相对自然质量等整体下滑,利用等综合水平在全省居中。全省农用地利用等别分布规律与全省水稻实际产量分布状况基本一致。

1)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分布状况图

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成果详细情况见图3-26~图3-29。

图3-26 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面积比例图

图3-27 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面积分布图

图3-28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利用等面积图(1)

图3-29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利用等面积图(2)

2)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地级市分布状况表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利用等分布状况参见表3-33。

表3-33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利用等面积汇总表

3.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成果

广东省共有农用地经济等别10个,从2等到11等。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也是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4~7等,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6.8%,其中以5等地为最多,占24.8%,4等、6等和7等地分别占17.5%、20.3%和14.2%;3等、8等和9等地分别占6.5%、9.2%和4.2%;2等地和10等地分别占2.2%和1.1%;11等地最少,仅占0.1%。2等地广泛分布在粤北山地丘陵区、粤中南丘陵山地区,部分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平原的滨海低围田。高等(10等、11等)地主要分布在鉴江流域的信宜、高州和化州,灯塔盆地的东源,兴梅盆地的兴宁、梅州和梅县,南雄盆地的南雄和始兴,潮汕平原的榕城和潮南以及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山等地。

由于同一作物的成本因不同地区而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地区的同一作物,其成本也会随着时间变化,因此,经济等别没有特定的地理分布规律和现实意义。

1)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全省分布状况图

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别成果汇总详细情况参见图3-30~图3-33。

图3-30 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面积比例图

图3-31 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面积分布图

图3-32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经济等面积图(1)

图3-33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经济等面积图(2)

2)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地级市分布状况表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经济等分布状况参见表3-34。

表3-34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经济等面积分布表

(二)广东省农用地分等省级汇总成果

根据国家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的要求,广东省分等成果省级汇总是以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图件,综合考虑所对应的县级和市级图斑的分等结果,对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进行图斑分割或图斑添加操作,以分割或添加后的省级图斑作为省级分等单元图,汇总图斑等别指数由下一级对应图斑的等别指数面积加权综合而成,汇总图斑面积是下一级对应图斑面积相加之和。综合的同时保持全省分等等别数不减少,保持了全省分等成果体系的完整性。汇总成果在分布和应用上更具宏观性,能满足国家实现全国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的需要。省级汇总成果同省级成果一致,保持了等别序列的完整性。综合后的等别体系如表3-35所示。

表3-35 广东省农用地等别省级汇总概况表

汇总前后各等别面积分布见图3-34~图3-36。

图3-34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省级汇总前后自然质量等面积对比图

图3-35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省级汇总前后利用等面积对比图

图3-36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省级汇总前后经济等面积对比图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