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发酵床养猪场猪舍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具有良好的通风

发酵床养猪场猪舍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在养猪生产中,由于发酵床垫料不断的发酵产热散热,不仅升高了猪舍内的气温,而且还会增加发酵床水分的蒸发,加大舍内空气的相对湿度。

因此在猪舍建筑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夏季气温高时带来的热应激,加大通风降温,自然通风猪舍要加大南、北墙窗户尺寸,增大过风面积和流量,当猪舍跨度大,自然通风无法满足环境要求时,一定要采取机械通风或湿帘降温。

冬季猪舍为了保温,紧闭窗户,就会增加舍内的相对湿度,甚至产生有害气体,因此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设换气排风机或屋顶通风换气。

具有良好的光照

猪舍的设计既要夏天通风好,又要冬天能保温,猪舍高度的确定是保持良好通风和保温效果的关键。

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样,猪舍高度尺寸设计应有差异,北方气温低,冬季寒冷,猪舍高度应低一些,便于保温。

按照自然通风的要求,甘肃省地区的猪舍高度,猪舍高度(从地坪到屋檐),应达到2.8~3.5m。

阳光可照射整个猪床面积的1/3,从太阳升起至太阳落下,可照射整个猪床的每个角落,这样更适宜猪舍内部的微生物适宜的生长繁殖,利于发酵。

具有良好的隔热与保暖

猪舍的建设应注意冬季保暖和排潮的问题,北方多采用砖混加玻璃结构。

特别是寒冷地区,要在砖墙中间加苯板做夹层或在外墙一层苯板,这样的保暖将会更好。

猪舍房顶建设应具备泡沫(笨板)隔热层,做到夏季隔热、冬季保暖。

生物发酵是指人为地创造一个适宜微生物(纳豆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如水分(湿度)、氧气、营养、碳氮比例、ph值、温度等,激活休眠中的微生物,使其得到大量增殖,释放出生物热能,使垫料的温度高达65℃~76℃,从而有效地杀灭病原微生物(如大多数病毒和多数未形成芽孢的细菌)和寄生虫虫卵等的一个生物培养过程。

(一)干原料的铺垫摊开

各取稻壳、锯末10%备用。

其余稻壳和锯末倒入垫料场内,在上面均匀撒上米糠、微生物菌剂混合物及生猪粪,用铲车等机械或人工充分混合搅拌均匀。

说明:夏季制作垫料可不使用生猪粪,但当增加优质米糠用量。

第一层铺稻壳,按设定好的稻壳高度将稻壳铺平;第二层将锯末铺在稻壳上面,按设定的高度铺平;第三层是将制备好的酵母糠混合物均匀地铺撒在锯末上面。

二、垫料的混合方法1、第一次垫料混合将铺好的垫料加水混合均匀,含水量达45%~50%,如果有结块的稻壳或锯末应拍散,大于鸡蛋的木屑应去掉,以防伤害猪体。

2、第二次湿垫料混合将第一次混合好的垫料确认含水量在45%左右(手捏紧松开后,垫料不结团,手掌上有一点点水迹即可),然后再次均匀翻动一遍。

3、一次垫料堆积发酵将第二次混合好的垫料堆成梯形堆,高度不得低于1.5米,每堆垫料体积不少于10立方米。

垫料堆尽可能集中,减少外表面积和着地面积。

原因是表层及着地20~30厘米厚的垫料温度较低,不能发酵。

三、覆袋保温保湿和升温在垫料堆积后,昼夜环境温度小于25℃时,应当考虑遮盖保温。

着地和顶部10厘米不需要遮盖,以便空气进出。

如果昼夜环境最高温度小于0℃时,应当考虑在垫料中塞入适当的开水瓶升温。

四、检测和记录通常情况下,垫料堆积后24小时,35厘米深处的温度应当升至40℃以上,72小时应当升至65℃以上,当水分过高和环境温度过低时会延后。

温度的检测点:横向间隔1.5米测一个点,纵向上、中、下三点测定。每个点的温度基本一致,且在65℃以上持续48小时以上时,说明本次发酵成功。每次测定温度应当分点做好记录,凡一直未上65℃的地方视为发酵失败。

五、第二次发酵当第一次堆积发酵温度达65℃以上保持48小时后即可倒堆进行第二次发酵。将表面和着地25厘米左右未发酵的部分倒至第二次发酵的中心部位,外面和着地部分用发酵好的垫料包埋后进行发酵。温度检测和记录与第一次发酵相同。当温度持续65℃以上达48小时后,垫料发酵完成,该垫料便可使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3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