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怎样养殖
大闸蟹在家怎么养不会死:
1、大闸蟹带回家不能放在水中养,因为家中用水养水一般比较少,很容易使大闸蟹缺氧而死。比较好的做法是,将大闸蟹捆绑好,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最好是放在放水果的那一栏。拿一条湿毛巾铺在螃蟹的身上,这样的方法可以将螃蟹养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死。除了放在冰箱,用同样的方法,将螃蟹放在阴凉潮湿的地方也可以。
2、如果想要养的时间更长一些,可以在给螃蟹保持湿润的同时,给螃蟹喂些芝麻或打碎的鸡蛋,还可以加一些黄酒在里面,这样可以将螃蟹养的更肥。一定要注意隔一段时间就给螃蟹喷一些水让螃蟹保持湿润,不然也是活不久的。
活螃蟹在冰箱中能存放多久:
新鲜的活螃蟹,只要不拆除捆绑,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可以存活一个星期左右,要记得每天给螃蟹喷一些水或者用湿帕子搭在螃蟹的身上,反正要保持螃蟹身体的湿润就行,还是存放的蛮久的,也比较方便。当然,肯定不能放在冷冻室里面哦,螃蟹会被快速冻死的。而且,死了的螃蟹是不能使用的,因为螃蟹死后,体内的组氧酸会分解产生组胺,组胺是有毒的。而且随着死亡时间的变长,这种有毒的物质会分解的越来越多,毒性也就越来越大。即使蟹煮熟了,这种毒素也不易被破坏。
大闸蟹怎么挑选:
1.摸眼睛
将螃蟹拿起来摸它的眼睛,如果这个时候螃蟹的反应特别激烈,那么说明大闸蟹十分的鲜活,越有劲儿的大闸蟹越好。
2.掂分量
和挑选水果一样,拿着两只相同大小的掂一掂,选择重的那一个。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选螃蟹也要用着这个方法,其实,手感轻飘飘的螃蟹属于放置比较长的,里面已经没什么肉了。
3.看蟹身
观察螃蟹的身体,选择背部呈青色的,比较坚硬的,腹部比较饱满的,蟹腿特别坚硬很难捏得动的螃蟹,这种螃蟹是十分肥美新鲜的。
大闸蟹如何养殖
1、池塘准备
养殖池塘要选择在有着丰富的水草,水质干净清澈,阳光充足的地方,池塘的面积要根据自己的养殖数量决定。一般是在3-8亩左右,水不宜过深,大概在1.2m左右,有良好的排灌系统,池塘最好是硬质的黏土,要将池底过厚的淤泥清除干净。
在池塘的四周设置好防逃设备,并且为了减少在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发生率,在放养蟹苗的时候要将池塘做好清塘消毒的工作。放养前15天的时候使用生石灰进行全池的泼洒消毒,每亩用量大概在75千克左右。生石灰不仅可以杀灭池塘中的病菌,还能有效的增加水体中的钙离子,改良池底。
2、选种放苗
选择蟹种的时候要选择优良纯正的品种,不能选择杂蟹,有伤,带病的蟹,或者是肢体残缺的。蟹种应该长势良好,发育健壮,附肢齐全,没有伤病并且规格大小相差不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河蟹的质量与后期的成活率。
在放养蟹种的时候要让蟹苗先暂养一段时间,为了让蟹苗有一个过度的适应期,在池塘中设置一个暂养区,大概占整个池塘的1/5。注意放养密度,密度要适中,保证河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将密度控制在一亩2000只左右。放养时间一般在立春前后。
3、饲料投喂
养殖河蟹时要适当的投喂一些饲料,因为仅靠河蟹自己采食天然的饵料是不能满足河蟹的生长发育和达到高产的目的的。放养蟹种之后,当池塘中的水温达到了11度及上后就需要人工进行投喂了。投放时要以前期精料、中期粗料、后期荤料为主,在春季时要投喂少量的糊状饵料,夏季就需要投喂植物型的饲料。
过了八月就需要开始增加动物性肉料的投喂量了,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河蟹的性腺发育,增加河蟹的体重,使其肉质更加鲜美。
4、水质管理
水质对河蟹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做好水质的管理工作。在放养蟹种的时候要保证水中有一定的肥力,并且肥力不能减少,所以养殖中每周至少要加一次水。
而且还要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深水位,七月的水位至少要在1.5m,气温升高时要增减换水的频率。夏季5-6月时至少半个月换一次水,7-8月时至少每周换一次水,气温降低后便可逐渐减少换水频率。每次换水不需要全池水换掉,换30%左右就可以了,还需要定期的泼洒生石灰。大概是15天一次。
扩展资料:
螃蟹的病害防治
腐壳病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预防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洁,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塘底有 5~10 厘米的淤泥。
2、在有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呈 15~20PPM。治疗方法:用漂白?2PPM 全池遍洒,在饲料中加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饲料加药 0.1~0.2 克,连喂 3~5 天。
参考资料:
大闸蟹的养法如下:
1.培育池条件与设施:
①培育池选择与改建。以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为好。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培育池要除去淤泥。在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平方米,深为80厘米,塘埂坡比1:2~3。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或铝板等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
②形状。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
③面积。600~2000平方米。
④水深。0.8~1.2米。
⑤水质。应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规定。饲养环境具体水质要求见附录A。
⑥土质。以粘壤土为宜。
2.放苗前的准备:
①清塘消毒。4月上旬灌足水用密网拉网,地笼诱捕捕灭敌害生物;一周后排干池水,4月下旬起重新注新水,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0.2公斤/平方米。
②设置水草。蟹苗下塘前用丝网沿塘边处拦一圈投放水草,拦放面至少为培育池面积的1/3,为蟹苗蜕壳栖息提供附着物。
③增氧设施。配0.75千瓦的充氧泵一台,泵上分装两条白色塑料通气管于塘内。通气管上扎有均匀的通气孔。安装时离池底约10厘米。
④施肥培水。放苗前7~15天,加注新水10厘米。养殖老塘,塘底较肥,每667平方米施过磷酸钙2~2.5公斤和水全池泼洒。新开挖塘,每667平方米另加尿素0.5公斤,或按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牛粪、猪粪、鸡粪)150~250公斤。
⑤加注新水。放苗前,加注经过滤的新水,使培育池水深达20~30厘米,新水占50%~70%。加水后调节水色至黄褐色或黄绿色,放苗时水位加至60~80厘米,透明度为50厘米,使蟹苗下塘时,以藻类为主,同时兼生轮虫、小型枝角类。如有条件,放苗前进行一次水质化验,测定水中氨态氮、硝酸态氮、pH值,如果超标,应立即将老水抽掉,换注新水。
3.蟹苗投放:
①蟹苗选择。选购蟹苗标准:日龄应达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8×104只/公斤左右。
②蟹苗运输。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蟹苗称重后,用手轻轻均匀撒在箱中。运苗过程中,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③蟹苗放养。放养密度1000只/平方米。放苗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4.培育管理:
①饲料投喂。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糜;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三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以下,同时搭喂浮萍,直至投苗后四周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②水质调控。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80厘米,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厘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1/4或1/3。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值在7.5~8.0之间。
③充气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Ⅰ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5毫克/升以上。
④仔蟹分塘。经四周培育变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分规格、分塘放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5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