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高温季节对水产养殖管理有许多危害,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呢?

七月下旬以来,连续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塘口出现了泛塘死鱼、死蟹事故。为确保在塘水产品健康生长,现根据当前气候和生产特点,提出如下建议,供养殖户参考。 

高温季节对水产养殖管理有许多危害,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呢?

一、加强水质调节,保持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提高池塘水位,加水时应先排水,后加水,时间选择在凌晨为宜,使蟹虾池塘水位应控制在1米左右,常规鱼池塘水位应控制在2米以上。同时,每5-7天用底质改良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进行全池泼洒。

二、控制水草数量,加强水草养护。河蟹池塘要严格控制水草总量和密度,塘口水草覆盖超60%的塘口要及时用拖刀间隔去除部分水草。超过水面的伊乐藻割除草头,使其控制在水下30厘米。对于早期水草破坏严重的蟹池,应及时移栽水花生。

三、适时多开增氧机,确保水体溶氧充足。晴天下午1:00-3:00开机2-3小时,晚上10:00后再开机4-6小时,闷热、阴雨天全天开机。

四、适当减少投喂量,把握好投喂时间。连续高温曝晒,水温普遍超过30℃,鱼、蟹等食欲下降,应减少投喂量,数量控制在平时的70-80%。投喂时间建议上午在7:00-8:00时,下午在5:00-6:00为宜。

五、加强疫病预防,控制病害发生。高温季节,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免疫多糖和维生素等,可以有效增加免疫力,预防病害。

六、禁用泼洒类消杀药物。高温季节,避免使用漂白粉、硫酸铜等刺激性消毒杀虫药,杜绝杀藻类药物使用,维持稳定的池塘生态。如需用药,可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选用低毒、低刺激、温和的消毒杀虫药。

养殖用水、水产养殖用药、水产养殖病害、养殖苗种、养殖环境

1、养殖用水

一般来讲,成鱼池的水位可加深到2米以上,鱼种培育池的水位可加深到1.5~2米,水源方便的鱼塘,每隔10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

水源不便的池塘每隔15~20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换水量为池水容量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左右。注意不要让工业废水和农药污染水流入鱼塘内,以防发生病害。

养殖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确需使用的,应当经过净化处理达到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养殖水体水质不符合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经处理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应当停止养殖活动,并向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其养殖水产品按本规定第十三条处理。

2、水产养殖用药

使用渔用饲料应当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鼓励使用配合饲料。限制直接投喂冰鲜(冻)饵料,防止残饵污染水质。

禁止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变质和过期饲料。

3、水产养殖病害

采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漂白粉或生石灰等药物进行水体的定期消毒工作,防治病害的发生。

在饲料中可间隔一段时间添加适量的Vc、免疫多糖或内服药物,以增强养殖对象的抗病力。

发现病害,应及时诊断、治疗切莫病急乱投医。在用药时一定要遵照水产技术人员的指导,选用优质、高效、低毒的药物,并减少用药量,做到合理施用,谨防用药过量造成药害事故。

4、养殖苗种

健康养殖是指通过采用投放无疫病苗种、投喂全价饲料及人为控制养殖环境条件等技术措施,使养殖生物保持最适宜生长和发育的状态,实现减少养殖病害发生、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养殖方式。

5、养殖环境

提升池塘水位。针对池塘养殖水位偏低,外河水源较差的状况,采取隔三差五少量多次逐步添加池水的方法,使池塘水位逐步提升到1.2米以上,每次加水时选择在晴好天气的上午10时到下午2时间进行。

增加水体溶氧。有增氧设备的可在晴天中午坚持开启增氧机2小时以上,遇到阴雨天或天气突变,要及时开启增氧机。如无增氧机的可采用潜水泵在池内打循环水(时间在下午3时前,切忌在傍晚进行),增强水体的对流与交换。

生物调控水质。各类养殖品种已进入生长的黄金时期,但在摄食旺盛的同时,其排泄物也显著增多,加速了水质的恶化。为此建议选择由多种微生物菌种制成的生物制剂泼洒,调控水质,具体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外河网围养蟹的应捞投水草遮荫,减少强光直射,降低水温,如出现缺氧现象可采取用挂机船螺旋桨推水增氧,增加水体流动。

百度百科-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百度百科-水产养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5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