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办中国花博会,中山如何撑起花木之盛?
5月20日至22日,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率中山代表团到上海市,其中一个行程值得关注:参加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及相关活动。
这不是普通的交流活动。中山代表团花博会此行,背后是一座南方小城申办国家级盛会的行动:为2025年的第十一届中国花博会而来。
一个南方小城,何以撑起国家级的“花木之盛”?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三个“碰撞”说起。
44名科技特派员与花木大镇的碰撞
一场国家级花事盛会,背后是地方经济实力、区域产业基础、城市花木文化的综合体现。近年来,产业基础逐渐厚实的中山,已经低调地立起了湾区花木之城的名片。
村里来了农村科技特派员,这是去年“中国花木之乡”中山市横栏镇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
提及花木产业,横栏镇在中山,乃至在湾区都是“实力担当”。目前,横栏全镇共有花木经营面积约3万亩,其中连片面积超过1万亩。
经过多年发展,横栏花木基地已由传统种植转型为兼种植、销售、展示于一体的大型花木产销中心,产业链配套齐全,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绿化苗木集散地,拥有花木场2600多个。可以说,横栏以一镇之力,推动着中山花木产业的发展。
2020年,横栏镇在花木产业链的延展上,创造了多个“首个”“首次”。去年10月29日-11月1日,“大美中华·锦绣湾区”2020中国(中山)花木产业大会在横栏成功举办,创下两个“历年之最”——参展企业数量为历年之最,交易额为历年之最。借由产业大会的影响力,横栏花木产业开始走向更大舞台、更高层次。
去年,“大美中华·锦绣湾区”2020中国(中山)花木产业大会在横栏成功举办。
也是在这一年,广东省科技厅将横栏镇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支持单位,首次将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挂点到村一级。在首批44名特派员中,有博士研究生32名,具有副教授或副研究员以上职称23人,含括花木新品种研发、种养病虫害防治、生产垃圾循环再生利用等领域,精准对应横栏特色产业链的20个科研项目,将给10个村的农企、农户送来农业现代化这条“金扁担”。同时,横栏也在去年创建了全市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这也是该省级园区首次落户乡镇。
全省首个镇级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条“金扁担”,更是花木产业蝶变的钥匙。它代表了横栏花木产业面向未来的更高视野、更大野心。
去年,横栏镇还签订了全省首个院镇乡村振兴全方位合作协议。横栏镇政府和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结对,在全省率先以院镇合作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在产业、规划、人才、科技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目前,双方正重点围绕建设五沙、六沙村连片乡村振兴示范点和花木线上交易平台等项目进行深入对接。
伟人故里与花木文化的碰撞
千年香山史是一部花的历史。
“地多神仙花卉”的中山,自古以来就有举办大型菊花会的传统,花木文化基因厚植。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走出的一代伟人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正是为了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
中山因花而生、因花而美、因花而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中山就对标参考国外先进国家建设花园城市,辖区内公园密布,城市主干道、道路、居民区等花木簇拥,_杜鹃和异木棉花竞相绽,先后获得全球人居领域的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
花木文化在中山结出了产业硕果。目前,中山拥有横栏镇、小榄镇、古镇镇三个“中国花木之乡”,已建成西北部、东北部和古神公路百里绿色园艺长廊片区,本地花木种植面积约12万亩,全市共有花木企业8435家,其中3000多家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入驻企业,拥有上百万亩的生产面积和花木资源。
产业基础带动了资源要素的集聚。一大批高素质花卉人才在中山就业创业,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高校院的高端科研力量在这里集聚迸发。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努力,中山花卉从一种特色文化,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一个地标。
从产业化走向品牌化,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深茂铁路、南沙港铁路、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中山段加快建设,深中通道2024年开通,中山花卉产业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湾区未来与花卉盛会的碰撞
作为我国花卉领域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中国花卉博览会集中展示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丰硕成果,反映中国源远流长的花卉文化,融观赏性、艺术性、专业性、商业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被誉为中国花卉届的“奥林匹克”。
对于中山而言,承办一场大型的国家盛会,将推动中山在“湾区时代”和“大桥时代”的高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全方面提升,加速打造“湾区枢纽、精品中山”,迈向更加现代、开放、繁荣的国际化城市。
事实上,凭借深厚的花木产业发展基础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这一显著的区位优势,近年来,中山已成为我国亚热带、热带最大的全部现代容器化和设施化的花卉苗木集散地和仓储式交易市场。
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之年。届时,深中通道业已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完成近期建设目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展望未来,中山依托大湾区的区位、交通、贸易、人才、信息等优势,中山有机会吸引更多国内乃至全球顶尖花卉企业将在这里投资落户、研发创新、对接合作,形成打造品牌、制定标准、输出模式的中国“花谷”。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仲冬时节,徜徉于大余县南安镇“瑞香世界”和遍布田畴沃野的花房花棚,盆盆金边瑞香绿意正浓,暗香浮动;株株虎舌红在阳光映照下,如虎舔珠;比利时杜鹃、富贵籽争奇斗妍、娇艳无比……人们常用“岭南有陈村,岭北数南安”来称赞南安镇的花卉产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壮大,昔日的小花朵已成为产值超粮食的一大支柱产业。据统计,该镇花卉面积已达1.5万亩,花农1680户,年产值超亿元。花卉已成为南安镇的漂亮“名片”。 南安镇的花卉产业从一粒小小的“种子”迅速成长为大产业,既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更得益于该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从而使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得以壮大和提升。
大余县南安镇位于大庾岭腹地,有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独特小气候,是种植金边瑞香等名贵花卉的黄金地域。其金边瑞香的栽培历史可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素有“世界园艺三宝”之一的美誉。但直至上世纪后期,南安镇花卉种植还是零零星星不成气候。它真正起步是在1994年,意识到金边瑞香广阔的市场前景,南安镇将其列为推动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驾“马车”之一,精心培育,倾心扶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建立、扩大花卉生产基地,并在土地使用、基地“三通”问题上特事特办;实施积极的资金政策,吸纳社会资本或民间资本,采取股份制和合作制等形式,促使产业成优成势;选择具有花卉生产实践技术经验的花农和从事花卉专业技术人员,组建科技服务队伍,长期对项目实行生产、销售和技术信息的培训、传播服务;并成立了金边瑞香公司,以“公司+农户”、“协会+农户”、“能人+农户”等方式,走产供销一体化、科工贸一体化发展道路。
通过政府引导,南安镇形成以花卉公司为龙头,以各家各户为联合批发网点,以长驻广州、北京、上海的联络站为销售窗口的强大的辐射与聚集效应,辐射20余个省市,并使金边瑞香、虎舌红出口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家。 依托载体,才能做强主导产业。南安镇的花卉产业就是靠“瑞香世界”这个花卉策源地辐射带动起来的。
大余县两个头衔:“中国瑞香之乡”、“中国花木之乡”。这两个头衔都与南安镇的两个基地关系密切:一个是11996年开始筹建的占地300亩的金边瑞香花卉基地,而另一个则是2003年在老基地基础上启动的总规划面积达3260亩的中国“瑞香世界”。一老一新,一小一大,折射出产业的扩张之路。
为策应全国花卉业尤其是广东花卉市场的发展,使花乡上档次、产业上规模、产品创品牌,南安镇在紧挨323国道的新安村梨花园推山平土,建成了一个集精品花卉生产、园林绿化、旅游观光、花卉苗木交易市场于一体的花卉“大观园”。同时,借鉴广东陈村、福建漳州等花卉市场的规划格局,分设四大区,每区占地480亩,约158个小园,在大道两侧建市场,分块划区,分户经营。该基地采取高标准、高品位、高效益和新型营养土配方与无土栽培技术,集纳了200万株品种纯、无病毒、观赏价值高的花卉品种和1200余户花农。一个全省最大的花卉营销窗口轮廓初显。
基地带动产业兴,以“瑞香世界”为辐射源,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并以示范为先导,释疑点、送信息、包技术、树样板,以拳头产品——金边瑞香为主题的特色产业迅速向周边乡镇、村组蔓延,造就了百多家十万元户、几十万元户、百万元户。仿佛一夜之间神奇的七色花降临庾岭大地,从去年至今,全镇新增花卉面积2000余亩,产值增加600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年均增收170元,初步形成“百个品种、千亩基地、亿元产值”的格局。 整个花卉产业要发展,仅靠“一枝独秀”是远远不够的。南安花卉顺应瞬息万变的大市场,通过优化结构、招商引资和科技活血来组建“百花齐放”的联合舰队,产业链的延伸使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花卉业是公认的“三高”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1999年至2001年,由于花卉品种单一(以金边瑞香为主要品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原先卖上百上千元的金边瑞香一度跌到10元一盆。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长留。近两年来,该镇通过对野生植物虎舌红的成功繁殖培育,使其成为继金边瑞香的又一后继产业,并借着昆明世博会金奖的东风,形成60万株的种植规模。除了金边瑞香、虎舌红、富贵籽三个“当家花旦”外,比利时杜鹃、郁金香、茶花、牡丹、绿萝、盆景等也纷纷在南安抢滩登陆,落地生根……该镇还以花为媒通过招商引资壮大花卉业,引进台湾锦都苑、台湾宏基公司、福建昌泰园艺等48家客商投资花卉种植,以商促产业化迅速推进。
南安花卉产业在前几年规模一直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仅限于观赏。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延伸花卉产业链,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几乎与花卉深度开发同步,南安镇舞动科技这只“金手指”,在降低成本、提高花卉品质、扩大种植规模上为工业化生产作准备。该镇花农首创的全天候喷雾法,一下子将瑞香的扦插时间缩短了25天。真正的革命是由盆栽改为地栽,由庭园栽培变成露天栽培,成本因此由每亩2至3万元下降到5000元。眼下,该镇又建起花卉组培室,培育推广脱毒金边瑞香克隆苗,从根本上解决了金边瑞香产区毒病危害的生产难题。
在南安镇,记者看到了一张令人怦然心动的“昔日商贸丝绸路,花卉产业带”的规划蓝图:沿着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将始于“瑞香世界”的花卉大道延伸到梅岭脚下,分3年时间投资8000万元建设长16公里的花卉长廊,建设万亩花卉产业带,同时在梅山梅花带中广植全国各地梅树品种,将梅岭建成全国梅树品种最齐全的旅游观光基地。古代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瑞香与梅花在这里辉映,南安人的幸福日子也像这美丽的花儿绽蕾吐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