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水产养殖的市场调查

中国产业洞察网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近海海水养殖1551万吨,是世界主要渔业生产国中,海水养殖产量超过海洋捕捞的唯一国家。其中,海水养殖占全国海水产品总产量的53.35%,占世界海水养殖总量的80%。

水产养殖的市场调查

数据显示,当前国家耕地资源日益紧缺,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大力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海洋水产品,有利于改善食品结构,保证国家食品安全。海水产品在居民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也显著增加。

近海捕捞渔业高速增长下的隐患。各类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到海洋生物体内,难降解,高毒性物质在海产品体内的积累会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同时,部分养殖者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投饵,滥用抗生素,也造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水产的产业现状

(1)渔业水域渔业水域泛指供发展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使用的水域。根据我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渔业水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中鱼、虾、蟹、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蟹、贝、藻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场所。

(2)渔业水域的现状渔业水域是渔业发展的自然基础,水域环境是决定渔业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的工农业污染、生活废水排放导致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重特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给水生生物资源、渔业生态环境和水产养殖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根据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2010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仍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石油类和铜。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93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82亿元。因环境变化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56.93亿元,其中内陆水域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12.62亿元,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44.31亿元。可见,加强渔业水域污染的综合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已成为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土种志》

提高渔用饲料养殖效果应注意的六个问题

随着水产科学技术的发展,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全面而合理、适口性好、散失浪费少、投喂方便、饲料报酬高等优点,已逐渐被广大养殖者所认识和接受。笔者在基层调查时发现,使用配合饲料养殖水产动物,其效果相差甚大。究其原因,是在选择和使用配合饲料过程中,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问题,现浅析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饲料的质量

不少养殖户在选择饲料时,首先考虑的是饲料价格而不是质量。选用廉价的劣质饲料,虽然降低了饲料成本,但对鱼、虾刺激、对水质的污染、致病使用药物的开支反而更大,可谓得不偿失。这也是目前水产养殖生产中的最常见的误区。例如,池塘用菜籽饼养鲫鱼,研究发现被摄食的菜籽饼不到20%,其余80%变成了肥料,由于菜籽饼在水中是经过生态转化后才能被鱼利用,所以效率大减。又如,一些饲料厂家 为了迫求高额利润,采用羽毛粉等代替鱼粉作为动物蛋白源,虽然蛋白质含量很高,但养殖的鱼、虾消化吸收的很少,造成饵料系数上升,养殖效率下降。因此,挑选产品质量相对稳定的品牌饲料产品,比使用原料饲料(饼粕、谷麦类、糠麸类等)和自制颗粒饲料获得的养殖效果和利润更高。

驯食和转食

鱼、虾等水产动物的摄食行为受条件反射影响和对饲料有选择性,在投喂配合饲料和变换饲料品种、规格时,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通过驯化,使养殖鱼、虾形成定点、定群抢食的习惯,如机投饲料应在进入水下50cm以内大部分被吃掉,避免营养成份的溶解损失,另外,在抢食过程中,可促使鱼、虾消化系统分泌大量消化酶,同时水体表层溶氧充足,有利于对饲料的消化吸收。驯食的方法:选择安静且送料方便、池水较深、有利于鱼、虾快速集中的地方为投饵台或安装投饵机。人工驯食,每天3~4次,每次1小时左右,要求少撒慢撒;投饵机驯食,开始将投饲速率调小些,能见到鱼、虾在水面上摄食时提高投饲速率。一般经过5~7天的耐心驯食,最后即可确定每天每次的投饲时间及投饲速度。

投饵机使用

用自动投饵机投饵省时、省力,能减轻劳动负担。但有些养殖者往往使用不当,一方面,很大的池塘仅用 1~2台投饵机,且安装在池子的一端,在另一端的鱼、虾刚刚游到投撤区域,还没有吃到饲料,就自动停机了;另一方面,开机时不论鱼、虾怎样吃食,机器都投饵,到鱼不吃时,机器仍在投,饲料沉底,不但造成饵料浪费而且坏水。因此,安装投饵机要根据池塘的大小,确定每只池塘安装投饵机的台数,并调好投撒的远近距离及间隔时间;选择适合的位置,应面对鱼、虾池的开阔面;水位要深,以利鱼、虾抢食;同时要观察和经常检查鱼、虾的吃食、生长速度、食台底部是否有残饵和鱼病等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

水中的溶氧

溶氧状况是影响养殖鱼、虾摄食量及饲料食入后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长速度、饵料系数(每生产1kg水产品所需饲料的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鱼类在溶氧3mg/L时的饵料系数,要比4mg/L时增大一倍,生长在溶氧7mg/L中的鱼生长速度比生长在溶氧4mg/L中的鱼快20%~30%,而饵料系数低30%~50%。当水中溶氧量达到4.5mg /L以上时,鱼、虾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达到5mg/L以上时,饵料系数达到最佳值。当前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中的溶氧水平往往达不到应有的要求而影响饲料报酬。因此,为了保证养殖动物最佳限度利用所投喂的饲料,达到充分生长的目的,水中的溶氧应不小于5mg/L~7mg/L。因此,在高产、高密度养殖时,要考虑安装增氧机,并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测定溶氧指标,采取加水换水、改善底质、使用增氧机等措施,来达到溶氧充足,利于消化吸收、降低饵料系数的目的。

池塘的底质

经过养殖鱼虾的池底,一般都有腐烂的残饵、死亡的动物尸体、有害气体(如沼气等)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不良水环境中养殖鱼、虾容易受到刺激,也易于感染疾病。据试验,发生疾病后,鱼、虾一般要停止生长5~15天,即在发病及治疗期间,所投喂的饲料将白白的浪费。因此,在苗种放养前,要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平时做到勤巡塘、勤观察、勤检查,观察水质和底质的变化,使用水质改良剂(如沸石粉、活性碳、陶土、光合细菌、EM菌等),定期作水质理化指标化验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水体中的pH值、盐度、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均在良好的控制范围内。

野杂鱼控制

精养鱼、虾池在加水、换水和投草时,很难避免混进一些野鱼、虾或卵,它们在池中繁殖生长,与养殖鱼、虾争食、争氧、争空间。据调查,平均每亩鱼、虾池在收获时有野杂鱼、虾25kg,假设饵料系数为1.5,其所耗去的饵料费就达每亩150~200元。因此,在苗种放养前,要彻底清塘消毒,经密眼网过滤进水,投喂水草时要经消毒处理,防止混入野杂鱼、虾及受精卵。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8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