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种植技术大全
1、精选姜种
高产品种:山东莱芜大姜,鲁姜一号,鲁姜二号等。自己选留,在无病姜田,生长健壮的单独采收留种,挑肥大整齐健壮姜块做姜种单独贮藏
2、培育壮芽
晒姜和困姜,目的是为提高姜块温度,促进内部养分分解,加快发芽速度,减少姜块水分,防止姜种腐烂。具体步骤如下:在播种前20~30天,晴天上午八点到下午四点,平铺于草席或干净地上,晾晒1~2天,中午阳光强烈时用草席遮阳,晾晒过程中勤翻姜块,晾晒均匀,傍晚收进屋内防止夜间受冻,晒后姜种放置屋内覆盖草毡或棉被,堆放2~3天称为困姜。挑选,将瘦弱干瘪肉质变褐发软的姜块淘汰。留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缩无病虫害的健壮姜块做姜种。催芽,姜种放入温度20~25℃,湿度70~80%环境下促使种姜幼芽快速萌发。简易办法用电热毯加温催芽法,先在空地铺10cm厚干麦秸,上面铺一层薄地膜,再铺电热毯,再铺薄地膜,上面覆2~3cm干麦秸做成催芽床,晴暖天气将姜种层层放在麦秸上,堆放厚度50~60cm,过厚则温度高,湿度大,易烂种,反之不利于发芽。温度控制节点温度计放入姜堆中,上面再盖10cm厚麦秸。再盖一层旧棉被,温度控制器指针调25℃,10~12天后姜堆内部温度升高,温度调到20~21℃,若温度过高,中午把棉被掀开1~3小时再盖上。经过20~25天左右,幼芽长到0.50~1.00cm可播种,土壤温度稳定在15℃以上。
3、选择姜田和整地
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微酸性肥沃土壤。不能重茬连作,旋耕整地,施基肥,厩肥5000~8000kg,尿素30kg,磷酸二氢铵13kg,硫酸钾50kg,硫酸锌1kg,硼砂0.5kg。每亩3%辛硫磷颗粒剂2kg掺土12~15kg散匀,整平耙地。
4、姜种处理
播种前用生石灰:硫酸铜:水=1:1:100的波尔多液浸种20分钟。将大块姜种掰开,每块姜种50~75g为宜。一般只保留1个短壮芽,少数姜块可根据姜种情况保留2个芽,其余幼芽全部去除。掰姜时若发现幼芽茎基部发黑或姜面褐变及时去除。掰口处沾新鲜草木灰。
5、定植
行距50cm,株距16~17cm,深20cm,播前浇底水,姜种水平放入沟内,姜芽方向保持一致,东西向沟芽一律向南,南北向沟芽一律向西。用手将姜种轻按入泥土中,姜芽与土面平。每亩大姜400kg约7400~7800株,小姜300kg约7600~8000株,沟内喷施剂农150ml和杀菌先锋20ml兑水25kg。垄上的湿土耙入沟内,覆盖厚约4~5cm为宜。喷施除草剂,菜草通150ml加水60kg,覆宽1.2米透明农用膜盖两侧垄上。
6、田间管理
遮阳,地膜栽培的,在出苗前在原来透明膜基础上盖黑膜;露地栽培的播种后即可盖双层黑色地膜或者六月中旬姜苗出齐后用遮阳网搭棚遮阳。遮光60%最好。破膜与撤膜,播后20~30天姜苗陆续出齐,苗与膜接触时开孔引出幼苗,慢慢随生姜侧枝发生,扩大放苗口,防止高温灼伤姜叶。7月下旬~8月上旬,姜株枝繁叶茂可撤除黑膜与地膜。
7、灌溉与排水,大姜喜欢湿润忌积水怕干旱。地膜种植的一般姜苗出齐时第一次浇水,以后4~5天浇水一次;露地栽培姜苗出70%开始第一次浇水,以后2~3天浇水一次,立秋后4~5天浇一次。夏季以早晨或傍晚浇水为好。
8、中耕除草
大姜浅根系作物,不易深耕,地膜栽培撤膜前不需要中耕;露地栽培出苗后结合浇水浅中耕1~2次,达到松土保墒提高地温,清除杂草的作用。9、追肥与培土
追肥,大姜属于耐肥作物,生长期较长,需肥量大,据不同生长期合理追肥,立秋前后苗由幼苗期转入旺盛生长期,对肥水需求量明显增大,需施转折肥,每亩饼肥75kg,尿素30kg,硫酸钾10kg,硫酸锌0.5kg,硼砂0.25kg。施肥后2天浇水,9月中旬保证生姜根茎膨大的需要,施补充肥,每亩尿素5~7.5kg,追时可在垄下开小沟施入或将肥料融水中冲施。培土,防止根茎膨大露出地面需覆土封沟培土,使原来姜生长的沟变为垄,垄变为沟。立秋前后追肥时第一次培土,逐渐把垄面加宽加厚17~20cm。
10、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毁灭性病害是腐烂病(姜瘟病)。传染源主要土壤传播或者带病姜种或被菌污染的水、厩肥。发生适温28℃左右,一般6~7月开始,8月发病严重。最初叶片下垂无光泽,之后由下往上枯**,边缘卷曲,最终全株下垂枯死。根茎发病初期基部呈水渍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后内部组织渐软化腐烂,仅残留外皮,挤压病部可流出乌白色米水状液,散发臭味。防治措施轮作换茬,3~4年轮作一次,发病地块4年以上。严格选用无病姜种。防止雨季田间积水。施净肥浇净水,使用腐熟后的农家肥。及时铲除病株,远离姜田处理,消毒土壤病穴散入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干净无菌土掩埋后再散一层生石灰。病株周围一米范围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或新植霉素每袋15g兑水5kg灌根,一个星期灌一次,连续2~3次。播种前浸种,掰姜后草木灰沾掰面。
(1)对土质的要求
生姜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对土壤质地的要求不甚严格,不论在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或重壤土上,都能正常生长。但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通气与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生姜最为适宜。如山东莱芜市东汶南村,家家户户种姜,产量高,品质好,是远近闻名的种姜专业村,也是名产生姜的栽培中心。这里的土壤特性是:土层深厚,酸碱度适宜(pH为6~7),土表0~20厘米内为中性壤土,容重为1.29克/厘米3,总孔隙度与固相之比约为1∶1。这种土壤松紧适宜,既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也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在20~40厘米土层内为重壤土,物理沙粒与物理黏粒大约各占一半,土壤容重为1.32克/厘米3,土壤总孔隙度为50%,其中空气孔隙度为7%,土质稍紧实,但保水保肥力强,可防止水分和养分渗漏。这种土壤的特性是:土壤表层沙黏适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松软透气,有利于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而土壤下层保水保肥,营养充足,可为生姜生长后期根茎膨大提供充足的养分,非常适于栽培生姜,生姜产量高,品质好。莱芜市孤山村是生姜的集中产区,为丘陵地,土质疏松,酸碱度适宜,灌溉和排水条件良好,也非常适合种植生姜(表4)。
表4 主要生姜产地土壤物理性质
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有机质含量较高,平原产区有机质含量一般都在1.5%以上,高者达2.96%。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比较丰富,尤以速效钾含量更为丰富,这与生姜的高产优质有密切关系(表5)。从表5中看出,平原产区与丘陵地产区的土壤肥力有一定差异,平原姜区的土壤肥力较好,无论是有机质含量,还是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均明显高于丘陵姜区。
表5 生姜主要产区土壤肥力状况
注:采样地块1、2、3为平原,4为丘陵。
虽然生姜对土壤质地要求不甚严格,但不同土质对生姜的产量和品质却有一定的影响(表6)。沙性土一般透气性良好,春季地温升高较快,姜苗生长亦快,但往往有机质含量较低,保水保肥性能稍差。若生姜生长后期追肥不及时,容易因脱肥而使产量降低。黏性土春季地温上升较慢,因而幼苗生长亦较慢,但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且肥效持久,到生姜生长后期,仍可为根茎膨大提供充足的养分,因而产量较高。
表6 不同土质对生姜品质的影响
(2)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
生姜幼苗期,尤其在小苗时期,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广,反应不甚敏感。据章淑兰等试验,种植在pH为4~9土壤上的姜苗,其生长状况均基本正常,表现无明显差异;自7月中下旬开始,即幼苗生长后期,就可看出不同酸碱度对植株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尤其在进入旺盛生长时期以后,其影响越来越显著。
①土壤pH对生姜茎叶生长的影响。据9月11日及10月23日对不同处理植株的生长状况的调查,其结果显示(表7),pH为7的植株最高,分别为80厘米和83.2厘米;其次是pH为5和6的植株,而pH为4及pH为8和9的植株较矮。至10月23日收获时,pH为8和4的植株,株高分别仅为62厘米和67厘米;尤其以pH为9的处理,植株最矮,至收获时,株高仅有53.8厘米。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pH为5~7的范围内,生姜地上茎的高度基本正常,但在pH为4以下或pH为8以上时,对生姜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土壤酸碱度,不仅影响生姜地上茎的高度,而且对叶片的发生和生长亦有明显的影响。以10月23日收获时调查为例,以pH为7的处理,平均每株具有169.4片叶;以pH为5和6的处理,叶数均略少于前者;以pH为9的处理,平均每株只有55.4片叶,与前者相比,其叶数仅为前者的1/3左右,且植株矮小,生长势弱。由此可见,酸性或碱性过强,均对生姜叶片生长不利。在pH为5~7的范围,对生姜叶片的发生和生长较为适宜。
表7 土壤酸碱度对生姜株高及叶片生长的影响
表7 土壤酸碱度对生姜株高及叶片生长的影响(续)-1
②土壤pH对分枝及根茎生长的影响。生姜分枝的多少,与根茎产量有密切关系。由试验看出(表8),生姜在中性和微酸性条件下,长势较旺,分枝较多。如pH为5~7时,以10月23日调查为例,平均每株具分枝12~14.8个;在酸性条件下,分枝则较少,如pH为4时,每株具分枝10.2个;若在碱性或强碱性条件下,则分枝数更少,如pH为8和9时,平均每株分别只有5.6个和5.4个。各处理差异十分显著,可见碱性特别是强碱性会严重抑制生姜分枝的发生和生长,从而影响根茎的产量。
表8 酸碱度对生姜分枝及根茎生长的影响
表8 酸碱度对生姜分枝及根茎生长的影响(续)-1
从表8还可以看出,生姜不耐碱。在pH为8以上时,不仅茎叶生长受到抑制,根茎也发育不良,平均每株只有10个姜球,平均单株根茎重仅为104~117克,姜块又瘦又小。而采用pH为5~7的处理,则根茎较大,发育良好,平均每株具姜球20个以上,单株根茎重约为前者的3倍。其中以pH为6的处理,根茎生长最好,每株具姜球25.6个,单株根茎鲜重为362克。
综上所述,土壤酸碱度的强弱,无论对生姜地上茎叶的生长或地下根茎的生长,都有显著的影响。姜喜中性及微酸性反应,不耐强酸及强碱,但对土壤酸碱度又有较强的适应性。据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5~7的范围内,植株均生长较好,其中以pH为6时,根茎生长最好。当pH为8以上时,对生姜各器官的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长势不旺,根茎发育不良。生产实践也表明,栽培在盐碱地上的生姜,不仅植株矮小,而且茎秆纤细,分枝少,叶片薄而稀疏,根茎瘦小,产量很低。因此,栽培生姜应注意土壤选择,盐碱涝洼地不宜种姜。如果要在碱性土壤上种植生姜,需先进行土壤改良,把土壤酸碱度调整到适合于生姜生长的范围内,才能使姜苗生长良好。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