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伟大成就和爱国有什么联系
袁隆平先生的伟大,来自于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他是个符号式的人物,所以,肯定他的意义就是肯定爱国的意义。
但我要说的是,大家说的都不尽正确,正确的说法是,袁老很伟大,但没有宣传的那么伟大,而大家相信宣传,也是因为对水稻杂交技术和水稻种植历史和现实不了解造成的。
首先,袁老确实是中国杂交水稻成功增产的第一人,但他并不是唯一一人。当时,东农、中农、华农这些大学,各省种研所农研所,大量的科研人员和机构都在从事杂交水稻繁育试验,杂交方法不是袁老独创,而是日美农业科技的主攻方向,也自然是当时国内农业科研界的主攻方向,袁老确实是第一个发现了产量每公顷六吨品种的那个人,但并不是没有别人在同领域研究,据我所知,东农的王老比他晚几个月在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高产杂交稻,痛失杂交水稻之父的桂冠。那也没办法,因为东北收获期晚啊。也即是说,即使没有袁老,别人也解决了这个问题,只不过晚几个月。所以说,他摘了头牌,但不是说没有他到今天就不会有杂交水稻的成就。
第二点来说,袁老确实为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说他解决中国人温饱的问题,那是不可能的。这一点说来有点儿专业,水稻这东西,是分积温带的,从东北黑河的九叶品种到南部的十九叶品种,不同叶品种是不能跨积温带种植的。就拿黑龙江来说,分五个积温带,分别从冷到暖能种植9、10、11、12叶品种,跨区种植就会减产,这是理论问题。也就是说,袁老的品种,只能在试验区当地积温带种植,而中国广大稻产区,基本都只能种当地品种。不知道大家明白我说的意思没有,袁老的稻种,是不能跨区推广种植的,即使现在,以袁老的品种作父本母本的衍生品种,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换句话说,中国人吃的粮,绝大多数都不是袁家粮。袁老的水稻养活了中国十几亿人,是个伪命题。
第三点来说,水稻不是他一个人研究的,成就不是他一个人的。杂交稻的研究,是个系统工程,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多了去了。就拿黑龙江来说,水稻就有东农、垦稻、龙稻、绥稻等等几十个农研、种研机构在同时工作,每个研究所都独立支持一方的水稻生产和技术推广,不是说江湖之大唯有袁老一人。即使江湖中有武林盟主,各地还有八大派、七十二小派,不知名旁支杂系无数呢。
第四点来说,水稻杂交并不是高科技研究,而是高劳动研究。大家都知道,杂交其实就是不同亲本之间杂交,选取种子的过程。之后选择高产品种,观察抗逆性、抗病等级、水肥关系等等,它并非什么高科技研究。而有意思的是,真正让中国水稻突破公顷六吨产量,并让袁老最近达到试验田十八吨产量的,却是水稻生长理论研究。八十年代,日本人援助中国,其中也包括水稻种植理论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一个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一个是控氮高产技术。现在水稻能高产,完全是按照这两个理论来的,也即很多人说的,袁老试验田高水高肥技术。而农药化肥抗生素的使用,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现代农业机械的介入,更是实际生产能接近理论提出的要求。所以,袁老的高产技术,已经没有秘密可言了,他的高产试验田更像是自己和自己的产量竞赛游戏,再也无法推广到大田里让农户推广种植了,袁老自己也说,杂交水稻基本到了尽头,下一个突破一定在转基因稻。这样说吧,水稻增产谈不上哪个人的具体功劳,而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我们中国第一次有历史记载的水稻产量增加,来自于北宋进口的占城稻。第二次来自于杂交优质品种。第三次飞跃,来自于现代工业技术,也就是化肥提供养分、农药除草、抗生素抗病,和对水稻生长生殖过程的深度研究。
所以,我不否认袁老伟大,只不过,我认为,袁老没有那么伟大。不会没有他就没有杂交水稻的今天,顶多晚几个月而已。而养活所有中国人的稻中,袁老地区稻的份额也明显不是百分之百。即使袁老申请专利,中国人也不会没有杂交稻吃,因为专利不会授予杂交方法,而是水稻种,没有袁家稻还会有别的家稻来补充空白,仅此而已。
袁老绝对是个专家,是个了不起的职业人,有道德,有操守,他的奉献精神,我认为,其实是代表了农业人默默奉献的精神,他们所有人都是爱国者。只不过,袁老作为率先冲线的被人记住了,被人歌颂了,以至于,误认为跑道上只有他一个人,我觉得,那是对事实的歪曲,也是对袁老的伤害,还原一个农业领军人之一,并不影响他的光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的鼓舞更多的农业人,肯定更多的农业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9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