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养猪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备受瞩目

生猪产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正从以数量增长为主快速转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添效益,猪肉产量增长幅度进一步下降将成为必然趋势。猪为六畜之首,粮猪安天下。

养猪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备受瞩目

 在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和饮食文化使国人形成了对猪肉的特别偏爱,也造就了中国作为世界首席生猪养殖和消费的大国地位。数据显示,我国生猪养殖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

 “规模快速增长,价格波动加大,猪周期依然存在,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纵观“十二五”,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瑶生总结出了这几个关键词。

 面对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期,“生猪产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正从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添效益,猪肉产量增长幅度进一步下降将成为必然趋势。”陈瑶生告诉记者。

 “猪周期”被打乱

 中国生猪养殖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中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二分之一、居世界首席位……这些数字足以引起社会对生猪产业的关注。

 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显示,2015年1至3季度,生猪累计出栏量为49754万头,同比下降了4.12%;全国猪肉累计产量为3828万吨,同比下降3.63%.

 记者在采访中知道到,生猪价格的波浪式特征给生猪产业带了较大的改变。以近几年为例,2011年猪价一路飞涨,均匀净利润400元/头;而接下来的3年,养猪成本逐年上升,利润持续下滑,2012年和2013年分辞降到75元/头、50元/头;2014年几乎全行业亏损。

 在陈瑶生瞧来,猪价的波浪式特征打乱了“一年赚,两年平,三年亏”的猪周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国生猪产业将集体陷入“微利时代”。

 2015年,生猪价格有所好转。数据显示,2015年1至11月,全国生猪均匀价格为15.1元/公斤,同比上升12.3%.

 内蒙古赤峰市的孙龙2015年养了200多头猪,他向记者介绍,今年情况好于往年,均匀每头净利润在300元左右。

 据相关机构对全国600多个生猪价格定点监测,今年1月9日~15日,全国仔猪、生猪、猪肉均匀价格潞傍走高,原料市场持续之前的平衡颠簸态势。

 而不同地区的情况也不一样。在统计的22个省市地区中,仅甘肃、江西、四川地区的价格较上个统计时段有轻微归落,其他地区价格均有程度不同的小幅反弹。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所研究员吴敬学向记者介绍,我国养猪生产表现为不同的区域差异,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四大区域。“这些地区也是粮食主产区,饲料资源相对丰富,具有区位优势。”

 “最后的黄金沃土”

 与国外成熟养猪模式相比,我国养猪业在设施化水平、规模化程度、生产效率等方面仍存在较显然的差距,养猪行业的发展空间很大,曾被称为“最后的黄金沃土”,引大批资本竞折腰。

 陈瑶生以为,近年各路资本纷纷跨行陷入养猪业,加速了我国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逐渐引导我国生猪养殖迈进工业化时代,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约摸把养猪业带进利润低谷,甚至导致供大于求的不利局面。

 多年来,什么样的规模适合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业内争论不一。

 农业部对生猪规模养殖的定义为,养殖场(户)年出栏生猪量在50头以上(含)的养殖模式,2011年根据生猪产业发展需要,将年出栏500头以上(含)的养殖场定义为规模化养殖场;国家发改委对生猪规模养殖定义为,养殖场(户)年存栏量在30头以上(含)的养殖模式。一些大型“公司+农户”企业,也将合作养殖户的标准提高到500头以上。

 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出栏占比44%.“在未来很长光阴内,规模经济仍将驱动我国生猪产业的转型发展,有56%的小规模生产者随时约摸退出生猪行业,这个空间需要规模化养殖者来弥补。”陈瑶生说。

 也有学者以为,规模养殖主要以使用工业饲料为主,规模比重的增添意味着对粮食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也势必会造成“人畜争粮”的矛盾。因此,在推进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同时,如何解决饲料粮供养(农业部十三五推动粮改饲准备)、环保等问题尤其关键。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养猪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备受瞩目(3)。

 2013年3月,“黄浦江飘荡死猪”事件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2014年4月,青海、湖北、江西等地又相继浮现“死猪漂流”事件。一光阴,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其法律条文从原来的47条增添到70条,加大对相关排污企业的惩罚力度。新法指出,病死猪需要有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等。

 “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将成为养殖企业依法经营的重要因素,养殖企业也必须持续研究适合本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模式。”陈瑶生表示。

 长期以来,中国生猪产业以中小型散户为主。据知道,虽然我国年出栏猪在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群体已经达到了44%,但年出栏在500头以下的养猪户还占56%.

 2015年,受长期低价的困扰,我国生猪价格自5月以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猪肉价格高出国际市场30%~50%,美国、丹麦、加拿大等猪肉生产大国虎视眈眈,加大了对我国猪肉出口的力度,与这些养猪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效率相对较低,饲料等成本高,国内猪价长期大幅高于国际市场,很约摸导致猪肉进口的快速上升(目前我国猪肉进口检疫口岸已达44个),我国生猪产业在未来必将濒临国际竞争力的压力。

 随着家庭养殖户的快速退出,中小规模养殖者直接濒临新的冲击。根据农业部统计,2015年有500万户中小规模养殖者退出养猪行业,甚至一些大型规模养殖者因资金链缘故被迫转让。

 “资本整合成为2015年生猪产业的热点。”陈瑶生举例说,如深圳金新农饲料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控股湖北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参股河南新大牧业,并与东进农牧共同成立5亿元的生猪产业基金。

 “由于环境管理成本的上升和疫病形势的重杂化,生猪养殖业规模门槛越来越高,规模经济的特征越来越显然,中小生猪养殖户退出加快,由此2016年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产业整合会进一步加强,生猪产业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趋势越来越显然。”陈瑶生说。

 引领肉类产业发展

 在畜牧业中,抗生素使用不规范、滥用等问题的浮现让人们担忧。消费者对猪肉产品产生相信危机,更整个产业濒临严重挑战。

 据陈瑶生介绍,欧盟2006年所有禁用饲用抗生素,美国拟于2017年全面禁用抗生素,中国抗生素每年用量20万吨,其中9.7万吨用于畜牧业,每生产1公斤肉的用量是美国的4倍、丹麦的22倍。

 2015年9月,农业部公告禁止了四类抗生素不仅在饲养过程不可以用,而且治疗过程也不可以用,“无抗化”成为大势所趋。

 就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陈瑶生建议,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制定粪污处理补贴机制;潞傍加快实质性推进猪瘟、猪伪狂犬病的全国性根除准备等,同时加快研究无抗猪肉生产工艺,为我国早入迈进无抗时代奠定基础。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能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公社建议,建立个性化育种体系,提高育种效率,构建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通过育种效率的提高,保障猪肉质量安全。

 “加强不同加工主意下,对猪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变幻的分析监测,宣传猪肉满意人类需要的关键要素。”陈瑶生表示。同时,可通过尽善猪肉产品溯源体系,提升消费者对猪肉消费信心。

 2016年的宏观经济濒临多方面的挑战,有经济能手预计2016年GDP增长率会维持在6.3%~6.9%之间,很约摸低于2015年的水平。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猪肉的消费需求会受到进一步的抑制,预计全国猪肉消费总量增长率将低于1%.

 在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团队瞧来,肉类生产加工的终极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安全、美味的食品。(中国科学报)

又是通胀!加拿大食品价格上涨惊人,高至20%,早餐都快吃不起了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里,猪肉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很多家庭餐桌上比较常见的食材就是猪肉,我国可以说是一个猪肉消费大国了。

当提到美国,他们的饮食文化和我们就不一样了,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吃快餐居多,经常以牛肉和鸡肉为主,很少听说美国人吃猪肉,顶多是吃培根肉,也是我们经常说的猪五花。这样一看,美国人吃猪肉这么少,却是一个养猪大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美国人自己虽然吃猪肉吃的不多,但是美国的猪肉出口量很大,像墨西哥、日本、韩国、加拿大、中国等都有进口,拥有非常广阔的国际市场

当然,只有市场是不够的,美国的养殖业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美国地广人稀,种植业发达,有着充足的土地用来种植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在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养殖户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加工后作为饲料喂猪,猪粪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用来发展种植业,在成本上节省很多。大面积的土地使得美国的养猪规模化优势明显,光饲料成本和土地成本就非常低了,经济效益当然也显著。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美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凭借着强大的技术优势,生猪养殖依靠机械化设备,全自动化管理运行。在饲喂上精准化投喂,一人可喂几千头,也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在猪场的科学化管理上,美国的一头存栏母猪每年平均可出栏25头以上,猪场的生产效率非常高。美国养猪场成本低,国际市场庞大,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使得美国不仅是养猪大国,也是养猪强国。

其实从美国的养殖模式来看,有很多我们国内养殖户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在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上,虽然国内已经有一些养猪场应用了现代化设备,像猪场的通风设备、饲喂系统、粪污处理等方面都有应用,但是国内养猪设备的应用普及还是有待提高。

加拿大最大的两家连锁超市LoblawCos.和MetroInc.周三表示,劳动力短缺、收成不佳以及港口堵塞等多重因素正在推动加拿大食品行业的价格上涨、产品短缺。这将导致更多消费者转而购买打折商品。

加拿大统计局最新报告显示,10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4.7%,创下2003年2月以来最大涨幅,其中运输成本涨幅最大,油价暴涨41.7%。与此同时,LoblawCos.和MetroInc.双双发布季度报告称,牛肉价格上涨14%,培根价格上涨20.2%,不过食品价格总体涨幅还比较温和,为3.8%。

Loblaw称其内部通胀指标的走势甚至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该公司首席财务长RichardDufresne表示,自今年夏季以来,供应商一直在试图通过谈判提高其供货价格,以抵消制造成本的大幅上涨。

他表示:“我们努力在谈判中压低涨价幅度,以便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价值。”

他补充说,肉类价格最近“稳定”了,店内中间通道的货品是消费者看到涨价幅度最大的地方。“我们非常关注成本通胀。”

据悉,食品生产商们表示,“一切”都变得更加昂贵。

加拿大食品、健康和消费产品协会(FHCP)首席执行官MichaelGraydon表示:“我们无法承受这些明显增加的成本,所以我们不得不将这些成本转嫁给零售商,然后零售商又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工厂正被迫提高工资,以应对整个行业的劳动力短缺,而今年夏季席卷北美西部的干旱和野火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供应紧张推高了从油菜籽到牛肉等大宗商品的价格。

由于供应链复杂和港口堵塞,供应商也难以拿到货品,甚至包括包装,而最近卑诗省的洪水和泥石流更是雪上加霜。

Loblaw总裁GalenWeston在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表示,更高的通胀率还意味着,购买打折商品的消费模式可能回归。

Metro首席执行官EricLaFlèche表示,持续的通胀意味着消费者正在降低消费水平,开始选择便宜的肉,选择冷冻的肉而不是鲜肉,甚至不会在意品牌。

早餐常吃的食品正在疯狂涨价

加拿大统计局指,消费者为肉类购买花费更多费用。新鲜或冷冻牛肉年同比上涨14.0%,加工肉类上涨8.5%,包括培根上涨20.2%,肉制品价格上涨9.9%,这促使肉类价格在10月继续构成上行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人在早餐的口味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许是他们已经注意到早餐的成本正变得越来越高。

据Narcity新闻报道,随着加拿大食品价格的上涨,他们一天中第一顿饭的费用也在上涨,如果您最近有去超市购物,应该已经深有体会了。

根据StatCan的数据显示,加拿大人早餐常吃的食品正在疯狂涨价。

其中,相较去年十月,今年培根的成本(以及一般肉类的成本)上涨了将近$1.33加币,2021年的培根价格达到每500克$8.29加币的高位。

怪不得最近大家都觉得明明没有买多少东西,一看账单吓一跳!甚至感叹或者调侃加拿大生活真是不易,连早餐都快吃不起了!

果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鸡蛋一打的价格在去年还是$3.61加币的平均价格,今年已经涨到$3.87加币。

面包和脱脂牛奶的价格也比今年9月高出一截,而烤豆、糖和咖啡的价格在在10月份的时候创下21年的新高。

玉米片也从一个月前的$5.86加币上涨到现在的675克$6.37的最高价格。

好在,其它一些食品价格略有下降,包括茶、花生酱和普通黄油等。

专家表示,未来的食品价格可能持续飙升,食物成本可能会迫使加拿大人改变他们的购物方式以适应价格!

疫情造成的冲击

这一切的一切都得归咎于疫情,Covid-19导致部分猪肉加工厂被迫关闭。经济学者史佩克(AdamSpeck)表示,猪农为了避免损失,有意地减少为种猪配种,导致今年猪肉供应量比起去年同时期少2%。

此外,今年7月中美洲的多米尼加首次出现非洲猪瘟病毒,这是该种病毒最靠近美国的时刻,一旦传入,对养猪业也将是重大打击。

除了肉类,鸡蛋等等之外,很多食品都涨了价。

加工食品等杂货的涨幅大概为15.7%,蔬菜为10.5%,水果为9.1%。

据长期监测加拿大食品价格的专门机构BetterCart提供的信息,自从今年1月以来,以下食品涨价也比较多:

-黄油:涨价35.5%;

-番茄酱:涨价7.3%;

-土豆:涨价11.5%;

-冷冻炸薯条:涨价26.2%;

-香蕉:涨价4.9%;

-通心粉:涨价12.7%

40%的人表示他们更多地使用超市每周发的传单和优惠券,并购买更接近保质期的折扣食品。

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University)的农业食品分析实验室(Agri-FoodAnalyticsLab)主任Charlebois教授说,购买这类肉可以节省多达25%到50%的费用,新鲜度可能没那么好,但可以省不少钱。

很多人面对日益上升的食品价格,还想出了其它办法。

有22%的受访者表示会站在超市里用手机软件查询附近其他超市的特价商品,以确保买到最便宜的食品。例如用Flipp和SaleWhale等app看当地零售商每周的特价传单。

Charlebois教授表示,5%的食品通胀意味着一个四口之家每年需要额外支付700元的食品杂货费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另外,Charlebois教授指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食品通胀的重要推动因素。食品生产商必须提供更高的工资,以在疫情期间吸引和留住工人。

实验室预计2022年不会像2021年这样艰难,但显然存在一些挥之不去的问题。劳动力成本、气候变化、物流——这些挑战不会很快消失。”

虽然疫情导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但让我们一起共克时艰,乐观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50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