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甘龙镇的发展历史

1934年10月,贺龙、关向应、肖克三位将军率领红军在甘龙建设了严家坡苏维埃区政府和大面、天堂、麻阳等10个苏维埃乡政府。并带领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为甘龙这片热土撒下了红色的种子。时光如白驹过隙,昔日的战火硝烟已成为神圣的历史,红军桥、会师楼、红军哨、红军烈士纪念碑等经典故地都在向我们述说着那些英雄们动人的故事。现在的甘龙,正以兴兴向荣的姿态沿着先烈们殷切的目光,一步步走向美好明天。

甘龙镇的发展历史

党的建设。积极按照“强基层,打基础”的指导思想来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甘龙镇设基层党委1个,有支部28个,党员633名。其中,“十一五”期间发展的118名。在这个时期发展的党员里,35岁以下的93名,妇女党员22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9名。五年来,建成地级“五好”基层支部3个,县级“五好”基层党支部7个。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示范站点3个,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基地2个,培训党员干部2013人次,群众9588人次。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农业农村工作。“十一五”期间,甘龙镇围绕“农业稳镇,产业富镇”做文章,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扶持种养殖大户,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五年来,农业总产值达46452.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891元。其中2010 年全镇粮食产量达23896.8吨,烤烟年产值280万元。五年来,共培育生态畜牧龙头企业2个,扶持养殖大户48个,培养茶叶、药材、蔬菜等种植大户43户;种植烤烟7300亩,新建生态茶叶3150亩、金银花基地3800亩、核桃生产基地2100亩、白术种植面积4500亩。

基础设施。五年来,累积投入资金5000万元,实施烟水工程7处,集镇人饮工程1个,界牌水库干渠、龙秀堰等沟渠维修工程4个,界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个,实施通村公路项目11个,总里程108公里。其中,惠及我镇的民生工程有农村敬老院项目、麻兔河流域石漠化治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级卫生室建设、农村改水改厕、村村通工程、危房改造、一事一议、地质灾害治理等工程。

平安建设。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保稳定,促发展”为目的,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通过大量工作,在“十一五”期内,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平安建设先进乡镇”,2010年被地区政法委评为“无邪乡镇”。

科教文卫工作。五年来,全镇完成了18所小学教学楼的新建工程;投入资金1000万元,征地50亩对镇中学进行了扩建。投入资金55万元,建成11所村级卫生室,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条件;实施了3个村的改水改厕工程;实施了1000户“村村通工程”;实施了20个村的广播基础设施建设;10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五年来全镇共有211430人次得到合作医疗补偿,总补偿金额为684.9万元;平均参合率达95%以上,2010年达97.74%。

今后,全镇人民将围绕镇党委“强农稳镇、产业富镇、旅游活镇、文化新镇”的目标,以“强基层,打基础;建支柱,活市场;构和谐,树形象”为重点,依托本地资源,稳定烟叶产业,稳步推进生态畜牧产业建设,大力建设以金银花、白术为核心的中药材,力争在“十二五”期末,把甘龙建成武陵山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把甘龙建成黔东最靓丽的门户!

重庆市石柱县石家乡在哪里

一、主要产业

支柱产业以烤烟、核桃、畜牧、中草药为主,建有“一基地三园区”。千亩烤烟种植基地,全乡2014年栽植烤烟1000亩,实现产量2000担,产值210万元。畜牧养殖园区,2015年新建有年出栏1000头肉羊的阳羊生态养殖牧场1个,招引业主一期投资2000万元新建有年出栏3000头种养场1个。全乡2014年出栏生猪2.1万头,家禽3万羽,山羊1000头。优质核桃种植园区,2015年新栽植核桃2000亩,累计栽植5000亩,冬管2000亩,投产1000亩。特色产业园区,招引广元奥森达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14万元建成1000亩葛根种植园区,并成功注册“白卫岭”牌商标。

二、基础设施

境内交通便捷,宝红路、进港路、朝大路、朝沙路纵横交错,是昭化区西部进出的重要枢纽,通市连乡极为便捷。有山坪塘332口,何家坝小型水库一座,嘉陵江穿境而流,水利资源十分充足。

三、文化旅游资源

境内拥有较大规模沟谷5处,特色山峰8处,嘉陵江开阔水域12公里,宗教庙宇8处;其中,隶属昭化“四大景”之一的白卫岭和山清水绿的“陶家寺峡谷”极具开发价值。

1、嘉陵江水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在境内形成一段约12公里的人工湖,在乡境内泥溪浩自然形成优良的避风港。嘉陵江水域随山势缠绕,两岸绿树葱葱,风景宜人,水产资源丰富。两岸动植物种类达200余种,每年冬季近万只越冬候水鸟在此栖息。水上观光、渔业生态养殖开发潜力巨大。

2、陶家寺峡谷。陶家寺峡谷属牛头山和云台山余脉,东依南马山,西靠云台山,南接嘉陵江,北靠牛头山。面积近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景观资源丰富,层峦叠嶂,溪谷幽深,茂林修竹,雅致清纯,形成天然的氧吧。谷内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小青猴,鹰嘴龟、小花豹子、麂子等珍禽异兽常出没山涧。谷内村落错落有致,乡村韵味浓厚,并有讨口子洞、八王洞、歇脚洞等点缀其间,互为依衬,连袂比肩,构成生态旅游大景区。除此,景区的人文资源也极为丰富,最为神秘之处就是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法莲寺”,传说为观音菩萨坐莲修炼之地,默默掩映在幽篁摇曳的密林里。

3、白卫岭。白卫岭位于朝阳乡政府驻地西7公里群峰村二组与柏杨村一、三组的交界处,距昭化古城14公里,是古时昭化八大景之一(“卫岭朝云”所指)。据道光《昭化县志.山川》记载:“白卫岭在治西南四十里朝阳堡,此岭东抵嘉陵江,西抵高庙铺,长岗连绵二十余里,唐时大道也。”

白卫岭是皇柏大道的一部分,唐宋时期的一大名胜,相传唐明皇携杨贵妃躲避安史之乱时途径此地,住了三天三夜,据《蜀中名胜记》载:“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唐明皇(玄宗)幸蜀过此,夜梦元元皇帝(太上老君)骑白卫而下,示取绿山之兆,遂封岭神曰白卫公。” 由于唐玄宗赐名,白卫岭名声大振,在唐、宋两朝成为一大名胜,后世不少文武官员纷纷在此咏诗作赋。比较著名的有《从幸秦川过白卫献诗》(唐.韩昭)、《过白卫岭和韩昭》(唐.李衍)、《贡生董照咏白卫岭诗》、《清昭化县令李元咏白卫岭诗》等。

过去白卫岭有寺庙,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毁。20世纪90年代初,民众又自发的修起了寺庙。现有建筑两百余平方米,并塑有川主、观音等菩萨像。平时有人点灯、烧香、烧纸。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及六月二十四是这里的庙会,届时这里的人川流不息,附近几个村及大朝、沙坝、红岩等地的村民都来这里朝山赶会,热闹非凡。

白卫岭部分古诗:韩昭献诗给皇帝王衍。诗名《过白卫岭献诗》,诗曰:

吾王巡守为安边,此去秦亭尚数千。

夜照路歧山店火,晓通消息戍瓶烟。

为云巫峡虽神女,跨凤秦楼是谪仙。

八骏似龙人似虎,何愁飞过大漫天。

翰林学士的王仁裕也和诗一首,诗名《和韩昭从驾过白卫岭》,诗曰:

龙旗飘摇指极边,到时犹更二三千。

登高晓踏涯岩石,冒冷朝冲继续烟。

自学汉皇开土宇,不同周穆好神仙。

秦民莫道无恩及,大散关东别有天。

皇帝王衍见韩昭和王仁裕的诗后,也欣然吟诗应和。诗名《过白卫岭和韩昭》诗曰:

先期神武力开边,画断封疆四五千。

前望陇山屯剑戟,后凭巫峡锁烽烟。

轩皇尚自亲平寇,赢政徒劳爱学仙。

想到隗宫寻胜处,正是莺语暮春天。

石家乡位于石柱县境东北部,属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及“中国黄连之乡”的一部分;乡0所在地距县城55公里,距长江西沱港53公里,国道318线穿境15公里,与重庆、武汉等沿江大中城市直接相通;东靠黄水镇,南接鱼池镇,西连王家乡,北邻临溪镇,全乡辖5个村、29个村民小组、2907户、9968人,幅员面积5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92亩,林地面积58400亩;最高海拔1400米,最低海拔800米,属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变换明显,土壤肥沃,植被繁茂,资源丰富。

民国21年(1932年)始置石家镇,1940年改为石家乡,1942年增设为石家区,建国后仍设石家区、石家乡,1984年6月石家乡划归黄水区管辖,2001年7月全县撤区并乡后,设置石家乡,直属县管。

石家乡盛产黄连,兼有山茱萸、杜仲、黄柏、厚朴、天麻等中药材,共有在地药材近万亩,是全县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乡镇之一;辣椒、莼菜、烤烟种植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生猪、山羊、肉牛、商品鸭为主的畜牧业具有明显优势。石家乡素来是全县的产粮大乡之一,有“高原粮仓”之美称。

2.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

简介

石家乡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北部,成立于1984年。东面与湖南江华瑶族石家乡

自治县白芒营镇毗邻,北面与江永县松柏乡接壤,全乡总面积91.13平方公里,是湘桂边界上的一个新兴小乡。

乡0驻石家社区(世家村),距县城22公里,富阳至石家、福利至麦岭、石家至白芒营三级公路贯通全境。全乡辖7个村委、1个社区、56个自然村,总人口1.34万人。全乡土地、山场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适宜发展春烤烟和脐橙生产。境内的龙湾白云洞村千亩水田连片进口替代烟叶示范基地、家盛(脐橙)果业、富人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远近闻名,石家乡已成为全县主要的春烤烟、脐橙生产基地之一。

石家乡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北部,南邻福利、西接葛坡、北通麦岭和湖南省江永县松柏乡,东面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接壤,全乡总面积91.13平方公里。乡人民0设在石家社区,距县城22公里,下设农业服务中心、林业水果部、卫生院、文化部、计生服务所、中学、中心校等单位19个。全乡辖7个村委,1个社区,56个自然村,1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398人,其中瑶族人口占48.96%,境内瑶汉人民操民家话和七都话。全乡山林面积18078亩;耕地面积14020亩,其中水田9038亩,旱地4982亩;可开发的荒山荒坡达3万亩以上。石家属石山峡谷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对发展特色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农业

石家乡盛产黄连,兼有山茱萸、杜仲、黄柏、厚朴、天麻等中药材,共有在农业

地药材近万亩,是全县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乡镇之一;辣椒、莼菜、烤烟种植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生猪、山羊、肉牛、商品鸭为主的畜牧业具有明显优势。石家乡素来是全县的产粮大乡之一,有“高原粮仓”之美称。石家乡传统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油菜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石家乡成为全县重要的春烤烟、脐橙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经过全乡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石家乡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2005年,全乡烤烟种植面积3518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11000多亩,产值300多万元;粮食总产量5820吨,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1820元。

特色产业

石家乡从项目、技术等方面,鼓励支持规模养殖户发展,树立典型,并通过典石家乡

型示范以养猪专业户的宣传效应,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养猪业。目前,该乡有年出栏肉猪300头以上的猪场2个、年出栏肉猪30头的养殖大户20户。引进项目创办鱼苟山塘科技示范基地,在水中养鱼、岸边养猪,进行立体养殖。目前,该基地已投入资金80多万元,兴建了标准化猪舍,添置了紫外线消毒设备,聘请了2名技术员,在水库饲养8万多尾鱼,现存栏瘦肉型母猪70多头,肉猪200多头。曹里村结合实际,结合“三位一体”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引导群众走以沼气为纽带,大力发展脐橙、早柑等优质水果种植和瘦肉型猪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以“猪-沼-果”为生态模式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并推行“沼液喂猪”技术,既增强猪的抗病力,也降低了养猪成本。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达2500多亩,人均有果面积近1亩;修建沼气池222座,入户率达33%;养殖瘦肉型猪400多头。

菜篮子

一是努力建设好优质马铃薯种薯基地。确保全乡稳定种植面积3000亩,产石家乡

种薯4500吨以上。二是强力推进辣椒产业化。坚持“市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干部带头种,示范片推动发展,良种加良法,力保全乡每年实际种植面积3000亩,产优质鲜椒2400吨以上。三是恢复发展莼菜,重新恢复发展莼菜基地。实现稳定种植面积1000亩,实现莼菜生产的“无污染、无公害和高产、优质、高效”。四是强化壮大畜禽产业。在全县塑造石家畜牧业大乡名片地位。五是大力发展蔬菜。大力发展时令蔬菜和反季节蔬菜1000亩以上,牢牢占领黄水、鱼池、临溪等周边旅游市场。六是巩固发展烤烟。鼓励和支持发展大户种植,稳定种植面积1200亩。七是千方百计发展中药材。让石家在“中国黄连之乡”中也有一席之地。

基础设施

全乡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实现8000万元以上,力争达到1亿元。一是石家乡

全乡通各村中心点的公路全部实现油化或水泥硬化,90%以上村民小组公路畅通,石家坝—临溪镇公路全面硬化,连通石家坝—王家乡石万公路。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全县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之一——黄龙村水、电、路、住房、居民点全面改观,成为全乡示范。全乡建成示范点5个,配套建设新型农民住宅小区5处,建成农民活动中心5个,基层公共服务中心5个,便民连锁超市5家,老年活动场所(地)5个。三是全乡29个村民小组100%完成农村高、低压电网改造,实现同网同价。四是50%以上的村民小组建起人畜饮水工程,饮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五是争取国家财政资金2000万元以上完成官天坝为重点的沟河改造和土地整治工程,创建官田坝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六是加大场镇开发力度,逐渐完善场镇功能,改善场镇设施条件。七是完成乡卫生院和4个村级卫生室的改造和配套建设,增添先进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参合率达到100%。八是争取主公路沿线电视宽带网进入农户,让更多农户能收看闭路电视。九是全面启动烤烟主产区域烟水配套和烟机配套工程,改善相关区域的灌溉条件和耕作条件。

社会发展

2007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地方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石家乡

,达到39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2%,达到2570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200万元,达到1200万元;财政收入增长20%,达到90万元;本区域内居民存款余额增长20%以上,突破3000万元,贷款余额增长10%,达到50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7%以上,人口出生性别比100:120以内,计划生育综合考核进入全县前十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达标,力创“先进单位”。“两基”、“普实”复查验收达标,基础教育综合评估进入全县同类学校前十名。卫生事业整体水平有新的突破,新农合农民参合率达到75%以上,参合农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领导班子

谭家明:0石家乡委员会-,主持乡党委全面工作。谭家明

简介:谭家明,男,土家族,重庆市石柱县人,生于1963年11月,大学本科,0党员。1983年10月参加工作1983年10月至1988年02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乡、三益乡0文书;1988年03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来区委、区公所文书;1992年01月至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龙沙党委副-、乡长;1993年09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鱼池乡-;1997年11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来区工作委员会纪委-;1998年11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来区工作委员会副-;2001年07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鱼池镇党委副-、镇长;2005年11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1994年至1996年分别荣获0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优秀0员、优秀知识分子称号;2001年至2006年被0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表彰为年度优秀领导干部。

三圣庙石塔三圣庙石塔位于石家乡九龙村石院组,时代为清嘉庆十六年(1811),类别为古建筑。2011年12月31日,三圣庙石塔列入石柱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55382.html